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论文
 
       论文
0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
徐勇 项继权
近年来,乡村治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问题,也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难题。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必要的学理背景和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就事论事,发表一番议论,甚至以没有多少知识增量的争议为乐趣。你说南,我就偏说北,以与你不同,并显示出其“自主性”。这种状况只能导致研究水平的低水平重复。“标新立异”的观点多,经得起推敲的学问少。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近几年一直在试图运用国家建构理论分析和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以此建构起学理探讨的平台。当下的乡村治理问题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的。现代国家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动力。现代国家有两…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
徐勇,项继权
近年来,乡村治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问题,也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难题.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必要的学理背景和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就事论事,发表一番议论,甚至以没有多少知识增量的争议为乐趣.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
徐勇
本文认为,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运用行政体系,将国家意志输入乡土社会,将分散和分割的乡土社会整合为一体。中国的乡土社会得以迅速整合,在相当程度依靠于强大的行政能力的渗透、介入和扩展。现代中国的建构又是"行政下乡"的过程。在20世纪的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行政机制向乡土社会渗透主要包括:依托于战争期间形成的强大政治动员、各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全面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及带有半军事化特点的命令式体制。其结果是将自然的分散的乡土社会变为一个行政的有组织的乡土社会,这是乡土社会融入国家体系的起点。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民主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村民自治生成的历史与制度背景考察
黄辉祥
村民自治尽管发端于乡村社会内部,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但其从社会自发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则是国家行政推动的结果,是"民主下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村民自治是一种民主化的乡村整合方式,是晚清以降现代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整合乡村社会的延续。现代国家通过"民主下乡",推行民主取向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财政下乡":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问题
任宝玉
财政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在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下,农民负担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但农村税费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财政治理体制的根本改造。只有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才能根本确立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社区"在哪里:城市社区建设走向的规范分析
何艳玲
作为一项成本巨大的的制度创新,中国社区建设到底应该走向何方?笔者在进行多次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规范性讨论:社区建设的体制基础、社区自治组织的选择、有意义的市民参与、市民团体的兴起等等。论文指出,社区建设如何才能成功?社区建设何时才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社区的边界而变成了宏观结构的改变。正因为如此,我国社区建设必定是一个需要更多理性与耐心的漫长过程。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王国勤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部地区省际产品贸易流量估算与空间分析
陈秀山,张若
近年来,中部各省的国内和国际贸易量逐步增大,市场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从空间流向上看,省际贸易具有明显的沿海指向,特别是制成品贸易,主要集中于临近的沿海经济核心区。中部各省之间贸易联系松散,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东部沿海经济核心区强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地区内贸易成本偏高、省际产业关联度低和产品结构趋同所致。消除地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空间一体化市场的形成,是加强中部省际贸易联系的关键。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江曼琦
本文在评述有关城市起源经济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城市起源从总体上说是受聚集经济利益驱动而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分散的空间发展方式。这种聚集经济利益在城市起源时,可能来源于公共产品投入共享和交易成本的节约。现代城市发展中,需要加强经济活动空间的集中发展,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实行跨镇、跨市联合开发与利用,防止城市过度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降低契约成本及其监督执行的成本。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资源税调整的区域效应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徐瑛
本文对1997年、2004年资源税调整影响进行了比较,发现资源税调整的价格冲击下降了,重点影响行业发生了变化,沿海和内陆的影响差距缩小了。进而根据资源税调整的分区域效应,提出中部资源税率先调整将有助于减少资源税总体调整带来的内陆地区产品价格压力。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云中君为雷神说
张正明
屈原《九歌.云中君》的祭祀对象,古今聚讼不已,或谓云神,或谓雷神,或谓云神兼雷神,甚至认为是云梦泽之神或月神等等,但多数学者以为乃云神。实际上,检索出土甲骨文、楚简、秦简等相关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的相关资料,根据楚辞的描述,参证民族民间神话传说,可知云中君实为以别号出现的雷神,而中国在西汉以前没有云神。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楚简与楚辞研究二题
黄灵庚
本文充分利用新出土的战国楚简文献材料,对屈赋《九歌》的流传、《九章》若干作品的著作权等问题试作新的探讨,证明夏后氏的原始《九歌》从宫廷祭神之乐,因夏桀亡命于苍梧之野而流入了沅、湘之域,逐渐成为充满南国风韵的越人的民间娱神之歌,最后由楚国诗人屈原"更定"之后,又成为极具个性化的文人之作;屈原称引、咏叹伍子胥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的,带有浓厚的先秦时期复仇伦理的印记,屈原《九章》诸篇的著作权是不可轻易否定的。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卜居》、《渔父》的产生与屈原的影响
蔡靖泉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具有道家思想的隐士之手。两篇的产生,反映出战国末年的楚人对屈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屈原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末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日本经验与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学校的立案
章开沅,张永广
近代中日两国同为西方基督教会的重要差传地。日本基督教学校早先向政府立案的实例,构成了中国基督教教育界考虑同类问题的思想资源之一,并为中国基督教学校的立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比较两国的立案背景,它们都曾经历了反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但在具体层面和程度上又存在不同。两国基督教学校因各自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国情相异,造成双方对立案的态度不尽相同,而因此所受的冲击也差异较大。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拘守与变通:清代碑志义例的抉择
陈志扬
清代碑志义例进入了一个摧陷廓清时期,其中夫妇合葬之墓题、称谓的"连身数"与"离身数"是当时聚讼纷纭的两大问题。清人本着"师古而不戾于今,协时而不徇于俗"的原则确定碑志义例,并以求真品格对当时创作中不合义例之处或延续前人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碑志义例是注重文例的典范,其探讨风气甚至波及其他文体。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英国在欧洲联合初期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坚持
黄正柏
在欧洲联合进程中,英国坚持主权国家合作的原则,不赞成"超国家"的一体化。战后初期,英国参加了政府间合作性质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欧洲委员会,但没有参加具有超国家性质,需要让渡部分主权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也不肯参加超国家性质的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这使英国未搭上欧洲一体化的头班车,也不利于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理论30年:回顾与反思
胡亚敏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协办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于2007年6月23日至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外文所和部分学术刊物中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共2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有过彷徨和探索,也有过红火和沉寂,经历了社会转型期…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文学理论30年:回顾与反思
胡亚敏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协办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于2007年6月23日至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理论30年:成就、格局与问题
钱中文
本文认为,近30年来,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形态已经初步形成。文章从文学理论各个学科建设出发,以大量实证材料为基础,指出出现了一批高水平、有原创性、独创精神的著作。它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在全球化语境中立足于中国本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品格,而渐渐走向学术的前沿。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回顾与反思——文艺美学30年
曾繁仁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三十年来文艺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王先霈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最早由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开创,近三十年来文艺学家在这个领域里声音日渐响亮,与古代文学专家的研究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文艺学家力图通过对古代文论的阐释,揭示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寻求思想资源。文艺学家研究古代文论,应力戒脱离古人的文本和语境,强人证己,力戒比附西方文论,游谈无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应停留在词语和口号,关键是从当代的文学实际出发,以解释、解决文学发展中的问题为目的。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黄霖,黄念然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解释学视域中的文学批评
张方
本文着眼于西方解释学的流变,从若干重要的观念探求解释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于认识文学本性、拓展批评功能的积极效用。其重点在于伽达默尔建立的当代解释学,它不仅由理解和解释的本体意义重新审视了文学的本质,而且给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以深刻启悟。因此,对解释学的研讨和借鉴,仍将是当今文学批评理论建设以至于学术范型之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综析余家菊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
余子侠
余家菊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贡献甚多,其留世文字中有关教育论述达数百万言,且其论评的领域颇为广泛。在教育主权的维护上,他率先提出"收回教育权",推动了近代中国对教会教育的接收;在教育领地的开拓上,他最早呼吁重视乡村教育,促成了近代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在教育发展的层级上,他极为注重义务教育,全面阐析了在以农为主贫穷落后的中国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普及。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余家菊的活动教学思想
熊贤君
余家菊早年留学英国,专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学贯中西。他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教育"袖手读书"的弊端,指陈"重知识之实质而不重求知之过程"的教育,是误国害人的教育,认为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好动天性,活动中有最好的教育机会,实施活动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活动教学要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科课程要与活动结合,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国家主义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述评
周慧梅,王炳照
余家菊是近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全力宣传和推动国家主义教育闻名于教育界。他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且硕果累累。余家菊十分重视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别对孔子、孟子、荀子、陆九渊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撰写《中国教育史要》专著一部,但这部专著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研究余家菊有关中国教育史的著述,特别是他的《中国教育史要》,对深入理解和全面评价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会有很大帮助。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教育概念史研究刍议
田正平,章小谦
尽管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经常涉及到概念的考证,但是,系统的概念史研究还处于零星的起步阶段。为了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状况,有必要考察教育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也有必要发掘传统教育理论资源,搭建从传统教育概念向现代教育概念转换的桥梁。中国教育概念史的研究要避免走从概念到概念的老路,必须从概念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表达概念的词语的变化两个方面入手,去探讨概念自身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正:道德教育的逻辑范式
胡解旺
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在不断地追求公正,因为惟有公正的社会才是和谐和道德的社会。所以,在我们着力进行道德教育的今天,必须首先确保公正,道德教育的张力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修改编排规范的联合启事
鉴于目前高校文科学报所实行的编排规范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通行的规范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鼓励制订新的规范的精神,2007年8月,《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多家高校学报,在北京召开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就修改现行编排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修改的原则达成一致意见。会议指出,学术期刊是展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是推进和繁荣学术事业的重要阵地;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是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所有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高校学报的编排规范理应服从…
2007 Vol. 0 (5):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