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号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54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8-27

 
503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曾 刚,石庆玲,王丰龙,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2020 Vol. 54 (4): 503-511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1776 KB)  ( 212 )
51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研究
成金华,易佳慧,史峰雨,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2003年和2017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并且将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有了很大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最为明显,并且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生活垃圾排放增长趋势,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差异性不断扩大.2) OLS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促进作用增强,并且城市人口规模是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3) GWR模型在解释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因素方面要优于OLS模型,并且G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根据研究结果和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各城市提出了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增长的针对性建议.
2020 Vol. 54 (4): 511-521 [摘要] ( 363 ) HTML (1 KB)  PDF (3727 KB)  ( 241 )
522 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分析——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
刘耀彬,邱 浩,戴 璐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 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 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力模型能有效测度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0 Vol. 54 (4): 522-535 [摘要] ( 415 ) HTML (1 KB)  PDF (4290 KB)  ( 237 )
536 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的周末效应及假期效应研究
邓宏兵,蹇雪莹,
以长江经济带1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PM2.5浓度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周末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除了2016年表现为负周末效应外,2015年、2017年、2018年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末均值高于工作日均值的正周末效应.同时,区域内部“周末效应”差异性较大.长江上游地区雾霾浓度较低,表现为负周末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雾霾浓度高,表现为正周末效应,且雾霾污染的季节性明显,春、冬两季浓度高,具有明显的正周末效应;同时,长江经济带具有高于全年平均浓度的“春节假日效应”与低于全年平均浓度的“国庆假日效应”.分析结果还表明,距离长江经济带主要发达城市越近,雾霾浓度越高.针对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周末效应,基于生态文明治理视角,提出加快区域协同治理、打造长效治理机制以及在统筹治理下重点防治、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治理建议.
2020 Vol. 54 (4): 536-545 [摘要] ( 410 ) HTML (1 KB)  PDF (2369 KB)  ( 113 )
546 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龚勤林,李 源,张 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发明确.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并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2003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将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触发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分析框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证明了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并基于异质性分析得出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该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政府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2020 Vol. 54 (4): 546-554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1278 KB)  ( 96 )
555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吴传清,周西一敏,黄 成,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2020 Vol. 54 (4): 555-566 [摘要] ( 411 ) HTML (1 KB)  PDF (1194 KB)  ( 105 )
567 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黄 寰,王 玮,尹涛涛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2020 Vol. 54 (4): 567-575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1904 KB)  ( 198 )
576 环境规制约束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黄 寰,秦思露,刘玉邦,王 珏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要选择,而环境规制能否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关系到政策制定.利用中国2007年-2016年107个资源型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回归以及熵值法等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随成长型、成熟型、再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类型变化不断加大,且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均表现为“倒U”型曲线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要分资源型城市类型设计差别化环境规制政策、增强对环保资金支持和科技创新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2020 Vol. 54 (4): 576-586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132 )
587 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规范激活模型
杨红娟,屈彤彤
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行为提出了要求.从企业员工自身出发,以规范激活模型中的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为基础,增加媒介使用与主观规范变量,构建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收集410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1)个人规范、后果意识以及媒介使用可以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且其影响作用依次减弱;2)媒介使用会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的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及主观规范,而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及主观规范又可以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的个人规范;3)媒介使用既可以通过后果意识间接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也可以先通过影响后果意识、责任归属以及主观规范,再影响个人规范,进而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且媒介使用的间接影响作用大于其直接影响作用.
2020 Vol. 54 (4): 587-595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967 KB)  ( 110 )
596 河湖长制能否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基于湖北省经验数据
肖建忠,赵 豪,
河湖长制是中国在新时代探索解决水生态问题的一项伟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断点回归模型,探讨了湖北省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之后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对河湖长制做了一项政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河湖长制政策在短时间内并没有达到保护水资源的预期效果;2)河湖长制对于湖库的水资源治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3)河湖长制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完善.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积极完善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湖库水资源治理力度;加强河湖长制的责任落实,完善考核监管机制.
2020 Vol. 54 (4): 596-603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964 KB)  ( 149 )
604 水源区生态补偿政策改进:标准提高、过程交互与农户生计——丹江口牛河林区生态补偿农户满意度调查
白永亮,郑 悠
生态补偿政策的居民满意度是生态补偿政策制度改革方向的重要指示器,而影响生态补偿政策居民满意度的因素较多,如何有效识别各类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摸清其中的内在关系,是提高满意度和改善政策工具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牛河林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调查形式,对现行生态补偿政策的居民满意度进行了深入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生态补偿政策居民满意度的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有三个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即生态补偿的标准、政策过程的互动程度以及农户本身的生计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三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改进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54 (4): 604-61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895 KB)  ( 118 )
611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李星明,覃小华,陈 伟,方世巧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2020 Vol. 54 (4): 611-623 [摘要] ( 378 ) HTML (1 KB)  PDF (3441 KB)  ( 94 )
624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
李星明,雷 雯,陈芷涵,李家成,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2020 Vol. 54 (4): 624-631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2946 KB)  ( 171 )
632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于 婧,陈艳红,唐业喜,陈雨秋,娄昭君,聂 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2020 Vol. 54 (4): 632-639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3389 KB)  ( 284 )
640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库布齐沙漠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林龙圳,李 达,林 震
为了准确评价库布齐沙漠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构建了由“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组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分析评价了地区2013年—2018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2013年—2018年,库布齐沙漠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整体等级水平较低,多年来均分布在III-IV级(合理-短缺)之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得分呈现出从东往西依次降低的态势,东部准格尔旗得分最高,中部达拉特旗得分次之,西部杭锦旗得分最低.研究建议,应进一步采取低耗水、高产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协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020 Vol. 54 (4): 640-648 [摘要] ( 335 ) HTML (1 KB)  PDF (1142 KB)  ( 387 )
649 构建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内涵、路径及策略:重庆探索
罗胤晨,滕祥河,文传浩,
因地制宜构建符合现代性特征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探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重庆要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框架下实现地区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超越“行政区划界线”,统筹重庆全域空间进行协同规划布局,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重点的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阐述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现实背景和内涵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以重点塑造十大现代生态产业空间为导向的现实路径,以及涵盖战略理念、考核制度、土地要素、财税政策和生态补偿等内容的八大支撑策略.
2020 Vol. 54 (4): 649-657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492 KB)  ( 189 )
658 基于GIS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以湖北长阳县为例
潘方杰,王宏志,宋明洁,陈 安,王璐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 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 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2020 Vol. 54 (4): 658-669 [摘要] ( 374 ) HTML (1 KB)  PDF (6229 KB)  ( 266 )
670 基于GEE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董 欣,刘鹏程,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提供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2019年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类型,由此发现三年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草地;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值从2017年的3 91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 013.99亿元,其中林地面积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而未利用地贡献最低; ESV对三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ESV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 研究表明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生态服务有所提高,但应当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域的保护,推进集约用地,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2020 Vol. 54 (4): 670-678 [摘要] ( 515 ) HTML (1 KB)  PDF (1718 KB)  ( 424 )
679 基于限制因素分区的耕地质量保育与提升探讨——以湖北鹤峰县为例
左 岍,周 勇,魏 昭,原国华
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研究区,以地类图斑为研究尺度,从立地条件等方面入手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局部自相关方法,揭示研究区耕地质量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主导限制因素,划分限制因素类型区,最后综合之前分析成果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探讨不同分区下耕地质量的提升措施.结果表明:1) 鹤峰县整体耕地以中等级耕地为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西南部高和西北、东南低的格局;2) 存在主导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有效磷2类的共7种“主导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类型分区;3) 将现有耕地分为耕地核心保护区、适度改良区和重点整治区3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针对各分区特点重点实施蓄水保土和养分提升等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鹤峰县乃至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保护整治提供方法借鉴.
2020 Vol. 54 (4): 679-689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2423 KB)  ( 132 )
690 三峡山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的时序变化研究
白雨诗,刘目兴,易 军,万金红,
土壤水分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重要因子,降水作为土壤水分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定量认识两者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土壤水分入渗及产流汇流等生态水文效应和区域水平衡至关重要.该文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018年—2019 年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研究区降水过程无显著自相关性,而土壤含水量呈现高度自相关性,且随时间尺度缩小不断增强;2) 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同消同涨,两者之间存在协相关关系,月尺度上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相关性较弱,日尺度上二者相关性呈明显的“单锋型”,小时尺度上降水序列和土壤水分序列相关性在降雨事件发生后2~4 h最显著;降雨72 h后,各深度土层相关系数差异明显减小.3) 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协相关性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相关性降低,且水分变化对降雨滞后性增加.4)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与降水的协相关性差异显著.坡下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强烈,而坡上两者相关系数偏低.5) 土壤水分序列与降水序列协相关性在不同时间尺度有所差异,小时尺度和天尺度两者协相关性较为显著且均随着时间推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而月尺度两者相关性则表现为随滞后时间距增加而单调递减趋势.
2020 Vol. 54 (4): 690-699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135 )
700 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王明杰,余 斌,卓蓉蓉,王 毅
基于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以水污染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排放时空变化表征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部门、污染地区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污染等标排放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TN是洱海流域主要污染物.2)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平均占比达53.17%,是流域主要污染部门.3)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等标污染排放量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差异缩小,高排污区集中分布在海北地区,与2007年相比,2017年高、低排污乡镇均有所减少.4)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污染部门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总体呈“阶段性波动”特征.5)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乡镇污染排放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最强的三个乡镇为:上关镇、湾桥镇、海东镇.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水污染“结构减排”对策建议.
2020 Vol. 54 (4): 700-710 [摘要] ( 314 ) HTML (1 KB)  PDF (3014 KB)  ( 142 )
711 伊犁地区植被生产力的时空分异及其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张振东,昝 梅
基于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CASA模型定量反演得到2012年—2014年伊犁地区以月为周期,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植被NPP.分析了研究区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对NPP的贡献率以及地形因子对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伊犁地区植被NPP的年平均值为200 gC·m-2·a-1,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大于西部的特征;不同植被类型的月均NPP呈现3~7月增加,7~11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植被类型月均NPP的变化速率和变换幅度存在较大差异;草地对研究区NPP总量贡献率最大为58.59%,其次是农作物,贡献率为31.45%;针叶林和阔叶林对研究区的贡献率基本相同,分别为3.75%、3.60%;稀疏植被贡献率最小仅为2.61%;研究区年均NPP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通过验证表明,利用CASA模型对伊犁地区植被NPP估算的结果与MOD17A3产品一致性较好.
2020 Vol. 54 (4): 711-720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2748 KB)  ( 336 )
721 江汉平原钉螺螺情的时空变化及其精准防控分区探讨
崔 颖,邱 娟,徐兴建,王海芳,邵奇慧,韩东枫,李仁东
江汉平原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疫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防治,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是血吸虫寄生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面积总体下降不显著,血吸虫病疫情随时都有反弹的风险.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助力精准血防,该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至2017年的村级螺情及控螺措施数据,以螺情状况及动态、钉螺孳生环境和控螺状况等三个要素构建钉螺防控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二阶聚类的方法开展钉螺防控的地理区划及其防控等级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钉螺增减动态变化类型以“无变化”为主,其次是“减少或不变”和“增加或不变”;螺情、孳生环境和钉螺防控措施等要素指标具有空间异质性.江汉平原被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7个二级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螺情主要特征及其防控的态势,提出了降低螺情风险、整治有螺环境、加强防控力度等方面的防控建议,为制定精准防螺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0 Vol. 54 (4): 721-733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8130 KB)  ( 31 )
734 由长江中的三种鲟到长江水域生态保护
王 熙,王环珊,张先锋
通过系统整理长江中三种鲟与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这三种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梳理了白鲟灭绝、中华鲟与长江鲟极度濒危的历程.从长江水域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导致长江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的因素,包括水利工程、酷渔滥捕、水质污染、航运与采砂等人类活动.针对性地提出了8个方面的保护对策:实施生态修复、十年禁渔、加强保护区建设、生态调度、控制水污染、加强监测和研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国家级保种基地.
2020 Vol. 54 (4): 734-748 [摘要] ( 357 ) HTML (1 KB)  PDF (3136 KB)  ( 18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我刊参加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2 关于我刊近期发现假冒网站的声明
22 我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22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办公情况说明及COVID-19专题征稿启事
22 本刊荣获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下载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版权授权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诚信声明
地图管理规定
作者个人信息修改操作说明
  友情链接
22 华中师范大学
22 OSID
22 知网首发
22 中国编辑学会
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2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2 中国期刊协会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楼7楼华师学报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传真):027-6786812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