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7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1997-04-25

论文
 
       论文
0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
黄曼君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等重要特征。现代性特征是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中呈现出来的,是几经周折,在多元化和一体化起伏消长的文化语境中,向西方思潮全方位开放,继承和转换传统,并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文艺实际相结合而产生和形成的。文学的革命性叙述,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主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现代化涵盖了革命化,却不能取消革命化;另一方面,革命化推动了现代化,却不能替代现代化。革命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交织发展。现代化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必须建设新的人学结构,契入民族灵魂重铸的现代人学核心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周晓明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王又平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叶木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4月23日至26日在华中师大科学会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国早稻田大...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
欧阳康
如何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国内外学界迄今颇多歧见。本文从分析和回答来自波普的诘难和挑战入手,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建立正确的规律观和科学观是问题的关键;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应当在社会事件的不可逆性与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人文社会规律的普适性与非普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统一中得到理解;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追求则应在对经验方法、抽象方法、理解方法、反思方法和实践方法等的综合运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人文社会评价则需借助于大空间、长时段和进化论意识来展开自己的合理化进程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社会理想的合理性
叶泽雄
如何理解社会理想的合理性,本文把合理性主要看作一个评价概念,从分析社会合理性入手,着力探讨了社会理想合理性的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通过分析蕴含着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社会理想的合理性建构,我们应沿着马克思倡导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方向,根据一定时代的需要与可能,制定出既可以逐步实现又可以逐步超越的有限的目标,从而为人之存在和发展奠定和提供合理的精神依据和价值源泉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简论社会理解的类型
郑文先
社会理解以理解目标为基本参照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社会理解、价值型社会理解和实践规范型社会理解。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自我理解的形式:“人已是什么”、“人应是什以”、“人可能是什么”。而以阐释“人可能是什么”为指向的实践规范型社会理解是其中最高类型的社会理解,也是社会理解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市场经济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关系新论
宋才发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根本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健全法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建成以民法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法制化,而且要法治化,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社会主义权力道德建设
龙静云
权力道德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导工程。本文从权力道德的社会功能入手,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权力道德出现腐败现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权力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元7世纪新罗金文王墓地考
刘盛佳,宋传银
金文王是公元7世纪时新罗太子,于唐初来华,他的下落成为韩国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本文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金文王来华的背景分析,得出了金文王墓在今湖北京山的初步结论,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羽始筑江陵城说辩误
李步嘉
江陵城是古代荆楚地区的重要城市。现在的江陵城(俗称“荆州古城”)究竟始筑于何时,前人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当今学界盛行的关羽始筑江陵城说提出了商榷,认为此说是在明、清学者的一种误说基础上而形成的观点,汉末关羽对江陵城的修筑是扩建而非始筑。同时,对清人杨守敬怀疑关羽未曾修筑江陵城的说法,也从文献记载方面,作了一些辨析,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时江陵城的地理问题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南方政权的劳动立法
饶东辉
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南方政权把解决全社会关注的劳动问题作为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一环,加大了劳动立法的力度,《工会条例》等劳动法规相继颁布实施。这对于改善工人的劳动状况,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民党南方政权的劳动立法,从一开始就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可行性研究明显不足,并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工人运动中的“左”倾情绪,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重建中原解放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风
1947年夏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后,陈谢兵团、陈粟大军相继南下,互为犄角,逐鹿中原,重建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的重建,像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掩护了全国新式整军运动的开展。中原解放区是消灭蒋军的关键战场,是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桥梁,是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邓小平在主持中原局工作期间,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重大政策性问题,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述论
孙泽学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除在正面战场进行正规战外,还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扰袭日军后方,牵制、消耗敌人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由于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战略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战略战术、根据地建设、技战术素质及政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敌后游击战的要求,加上其军队自身的腐败,导致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日趋降低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语》《庄子》表达式的召唤性
周光庆,王一军
文本的表达式,是创作者的体验与解释者的理解的中介,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文本解释乃至“精神科学”的特定程序和本质表现。本文以《论语》《庄子》为个案,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表达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系统中的空间及其召唤性,语符建构中的意象及其召唤性,试图从一个角度探讨中国学术何以能在经典解释过程中开经典之生面、以复古为解放的问题,进而为考察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增设一个新的视角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说音切材料的校勘
范新干
本文从传统校勘手段的运用和功用方面切入,探讨了音切材料校勘的有关原则、方法和特点。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金瓶梅词话》ABB、AABB构词格
潘攀
《金瓶梅词话》中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拟声词性语素均能进入ABB、AABB两种格式。ABB式有A与单纯语BB组合和A与合成语素BB组合两种构成方式;AABB式有双语素重叠(AB→AABB)和语素重叠后并列组合(AA+BB)两种构成方式。无论什么类别的语素,通过什么构成方式进入这两种格式,构成ABB、AABB式词,便获得了摹状绘景的结构意义和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倾城倾国”释义商兑
曹海东
多年来,一些辞书在给成语“倾城倾国”释义时,认为其本义原指“君主迷恋女色而亡国”。对此,本文不以为然,并在稽考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成语的本义当指“使一城一国之人倾心而爱悦之”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
王坤庆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解放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文理交叉学科的结构和功能
卢翼翔
本文从学科史的角度考察了交叉学科的由来与发展趋势,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交叉学科突飞猛进的人类社会和文化教育的深层原因,从整体上探讨了现代文理交叉学科的结构和功能;从本质上揭示了交叉学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交叉学科的三大交叉方式和四大类型;阐明了文理交叉学科在当代科学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文理交叉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构想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是时代的呼唤——《中华传统道德丛书》述评
邓儒伯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是时代的呼唤——《中华传统道德丛书》述评邓儒伯中华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对于中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对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及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湖北高校学报研究会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委员会1997年学术年会纪要
王齐洲
湖北高校学报研究会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委员会1997年学术年会纪要王齐洲1997年4月17日至20日,湖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委员会1997年学术年会在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鄂州市举行,来自全省14所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专家、教授...
1997 Vol. 0 (4): 0-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