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9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1989-06-25

论文
 
       论文
0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
宋才发
自1986年以来,笔者曾以《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考》等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并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活力问题。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的时候,我想再就马克思主义的活力问题作些探讨。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武育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固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不能低估。在少数比族地区,宗教的影响则更大,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取代它的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由于宗教问题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绕开宗教问题。科学地回答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社会风气”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
吴家清,杨元宏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或移植一些新的范畴。笔者认为,“社会风气”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应当把它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风笑天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采用抽样问卷调查这一方式进行的占了绝大多数。抽样问卷调查法似乎已成为社会研究方法“工具箱”中最常用的工具了。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在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方面尚不成熟外,很重要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2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
程莉莉
目前,台湾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间接贸易额激增,间接投资与直接贸易也形成不可阻挡的热潮。两岸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两岸的经贸形式,是以通过第三国或地区的间接贸易为主,沿海直接贸易为辅。从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我国唐宋以来的“一国两制”
施和金
本文所说的“一国两制”,是指一国之内封建制和奴隶制的同时并行。我国自唐宋以来,许多统一国家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些统一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不平衡。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远见的中央政府往往允许某些地区和民族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强求全国一律,于是就出现了一国两制的情况。分析我国唐宋以来这种一国两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弄清他们的组织形式,总结其实行的意义,对我们今天或许不无借鉴作用。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汉武帝时期人事制度改革探析
蒋亮平
在我国古代君王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改革人事制度上曾有许多作为。拙稿拟以仕进方面的改革为主线,对汉武帝时期的人事制度改革略陈管见。 (一)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先秦谷物品种考辨
姚伟钧
先秦时期,华夏族人民的饮食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在历史文献中,提到先秦的谷物,往往只写名称,对于其形状性质则过于简略,这就导致后人对于先秦的谷物种类,颇有争辩。历代学者对此根据文献资料尽力考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在主要粮食品种黍、稷等名称上还是人言言殊,这同以往的研究方法比较注重于依据文献,而未运用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及方法有关。因此,我们在研究先秦谷物时,只有引进考古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毛诗故训传》名义解及其它
冯浩菲
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学术流派很多,各个领域都专门成家,一家又分为数派。比如七十子后学治经,一经便有几家之学。故以往史学家都用“百家争鸣”一语来概括、形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盛况。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载籍多缺,宿儒寥寥。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故汉兴,儒学仍承战国末师之业,诸经皆分为数家,各有宗师。《诗》亦然,分为齐、鲁、韩、毛四家。齐人辕固所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早期道家辩证法思想演变略论
徐立军
可称之为早期道家的学士很多,如老子、杨朱、关尹、列子、宋钘、尹文、庄子、彭蒙、田骈、慎到、环渊、接子、季真等等。只是他们中大多数的著作已经散佚,其思想仅只能从散见于先秦两汉典籍里的一些零星史料中窥一大概。并且,这一大概既不很全面,又不很准确。因此,本文所要论述的早期道家,并不是早期道家的全部,而只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女书”的文字学价值
赵丽明
很久以来,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文字,仅仅在妇女中使用,当地称为“女书”或“女字”。现在,初步认为“女书”是一种汉语方言文字,共有七百左右单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单音节表音文字。它何以在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复盖的地区内产生、发展、流传至今,是极令人感兴趣的一种现象。正如周有光先生所指出的“‘女书’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迹”。本文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女书”奇特的外在生存条件、社会性质和奇特的自身特点,以及“女书”研究的文字学价值。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与共产国际关系初探
刘宗武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它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时迁往重庆出版发行。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是在有着共产国际代表头衔、刚从苏联回国的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及其党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新华日报》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党史界比较关心而且也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综观武汉时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中国古典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民族性格
邱紫华
艺术是民族精神的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所谓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的强热的自我保存的生存欲望,敢于同毁灭必然性进行殊死抗争的勇气;在这种表现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显示出超常性与崇高性。因此可以说,凡是拥有悲剧艺术创作的民族,往往具有悲剧精神;凡是产生悲剧作品的时代,往往是人格价值受到珍惜、人的自我意识得以张扬的时代。纵观中外古今的悲剧创作状况,这是产生悲剧作品所必需的民族、时代的基本条件,具有规律的普遍性。反之,一个民族的精神陷于宗教与蒙昧主义之中,处于封闭、僵化、保守的境地,就绝不会拥有悲剧精神,也绝不会出现真正的悲剧作品。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艺术抽象与形式
陈池瑜
如果说艺术意志冲动是艺术抽象产生的心理深层根源的话,那么对形式因素的直觉与探寻则是艺术抽象产生的直接的感性的原因。意大利艺术史家文杜里在评论卡拉瓦乔的绘画作品时写道:“一切艺术作品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为什么文杜里会认为一切艺术或一切真正的艺术又是抽象的呢?我认为,原因在于一切艺术或一切真正的艺术都不能离开对形式的直觉和把握,都包含着对形式的一种探寻与认识,而对形式的生成与建构、直觉与认识的活动,又得依靠艺术抽象来进行。因而,形式离不开抽象,抽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语言论
邹光明
从语言角度看文学与从文学角度看语言是不同的。具体说来,从语言角度看文学,标明文学是语言的运用和组合,文学性直接源于语言内部;从文学角度看语言,标明语言外在于文学,是文学的某种手段和工具。对于二者加以区别并不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它表明了我们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观。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王济民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个血腥的事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灭国上、盟会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这又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历史学家多主张,自春秋时代开始为古代史上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抬头的时代”。(张光直《中国青铜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站在非性文化的角度
李建中
“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一个“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这是宗白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所描述的魏晋社会与魏晋美学的矛盾(见《美学与意境》第183、1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半个世纪后,人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或解答这一矛盾,于是出现了诸如“魏晋美学与佛教(或道教)”、“魏晋美学与玄学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端午节采艾蒿和菖蒲习俗考
黄永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即端五,这是古人有“值五曰午”之俗的缘故。晋代周处《风土记》释:“仲夏端五,端,始也。”端午是五月第一个五日,故又称“重午”或“重五”,至于“端阳”则取其阳气始盛之意。这天有吃粽子、赛龙舟、采艾蒿和菖蒲等习俗。关于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起源,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而对采艾蒿和菖蒲习俗的起源,至今尚未无人作专门探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V、“来”、N相互搭配的格式及V项的考察
魏经会
§0 引言 0.1 这里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语。“来”是后附于一般动词的单音节趋向动词。复合趋向动词“起来”、“过来”等中的“来”不在其内。 0.2 如果一般地讲语言单位的排列,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富于探索精神的三大块教材模式——评黄弗同教授主编的《理论语言学基础》
赵宏,王秋隆
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弗同教授主编的《理论语言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这本书是编写者多年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文字流畅”,是高等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生和本科生的一部比较理想的教材。这部教材的特点较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按论、法、史三大块的模式编写成的:第一、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九年总目录
叮.. 科杜、政治学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心理·························································……刘松阳(3)·86试论社会主义政策的几个主要特点·························································……商长舒(3)·106知识产权制度的厉史、现状及改革·························································……白锦会(3)·1…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首次“动物小说”研讨会简述
木子
由华中师大中文系文学评论教研室发起主办的“动物小说”研讨会,于1989年11月3—4日在华中师大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华中理工大学。湖北省社科院文研所、湖北作协、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今古传奇》、《中国故事》等单位的20多位同志参加了研讨会。
1989 Vol. 0 (6):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