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5年 64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3-27
1
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
虞和平 郑大华 武 力 杜继东 褚金勇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史”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虞和平研究员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阐释体系和基本脉络》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系,并梳理了其形成过程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大华研究员的《论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启和初步发展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揭示了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拓宽了研究视野。武力研究员的《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因素及其历史必然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杜继东研究员的《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强调了历史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史的研究。褚金勇教授的《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五篇论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史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2025 Vol. 64 (2): 1-27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4019 KB) (
104
)
28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内涵与实现路径
杨小微 张 威
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理解和比较教育现代化的国别样式,有助于深刻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进而挖掘其中国内涵。基于时间、空间、人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从“现代中的传统”“世界中的中国”与“社会中的教育”多重视角解析,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内涵包括:以“和谐共生”为现代化底色,以“后发内生、跨越式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长久追求。基于对教育现代化中国内涵的多维度理解,结合教育深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内容,可从服务国家、完善自身和助力成长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多维度目标描述,并明晰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深化改革中的重点任务。由此,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可概括为:将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转换为评价指标以“导行”;将国家总体战略蓝图转换为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以“落地”;基于各级各类教育特质确立现代化发展战略路径以“落实”。
2025 Vol. 64 (2): 28-41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1919 KB) (
80
)
42
高质量推进国民素质现代化的主题聚焦与难题破解
靖国平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核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标志是国民素质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经,以“中国教育现代化”为纬,以“国民素质现代化”为坐标点,聚焦高质量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分析国民素质现代化的难点问题并探寻破解之道,是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时代主题包括“人民幸福”以每一位国民的素质养成为基础,国民素质现代化以现代人格养成为核心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方式,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强驱动力。破解素质教育落实难、核心素养落地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面向人人”保障难等问题,需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新标准、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探寻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道路、健全“面向人人”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2025 Vol. 64 (2): 42-52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1569 KB) (
67
)
53
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组织适应与策略组合——一项质性元分析
徐增阳 何春芳
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是实现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在何种政策情境下,选择何种调适策略,从而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还能兼顾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40个本土案例研究,运用质性元分析的方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梳理了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影响因素以及调适策略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概念框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行为受到政策属性、组织外部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地方政府根据由三个因素不同组合构成的政策情境,策略性选择政策转译、结构重塑的组织内部调适策略和向上借力、社会联结的组织外部调适策略。此外,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过程遵循组织适应的逻辑,只有当政策情境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地方政府才会采取主动的调适行为,并且根据不同的政策情境和政策执行阶段,采取有机的调适策略组合,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并实现地方的有效治理。
2025 Vol. 64 (2): 53-69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2058 KB) (
44
)
70
金融素养对家庭保险决策的影响研究
王亚柯 刘丽洁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考察了金融素养对我国居民家庭商业保险决策的影响。研究认为,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概率和程度;与保障型保险相比,金融素养对投资型保险参与的概率和程度的促进作用更大。影响机制方面,金融素养会通过增强居民的金融信任和风险偏好,进而促进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年轻和年老、低财富及农村家庭,金融素养对中年、高财富及城镇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概率和程度的促进作用更大。本研究对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与家庭商业保险决策具有参考意义。
2025 Vol. 64 (2): 70-82 [
摘要
] (
45
)
HTML
(1 KB)
PDF
(1177 KB) (
32
)
83
基层“数据形式主义”:表现、成因与治理
赵 檀
基层形式主义,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强调表面形式,忽略工作的实际效果。当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形式主义,主要发生在基层政府的日常活动或一般程序中,如会议、文件、督导检查等。但是,各地的田野调查显示,还有一种普遍发生在政府体制内部运行中的形式主义,其目的是应对考核中有明确数字或数量要求的指标任务,也就是“数据形式主义”。“数据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为达到某一量化指标,基层政府通过各种非常规方法,从表面或账面上实现了“数据达标”,但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效果。同时,还耗费了政府资源,增加了基层负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可能影响上级的政策制定。要遏制“数据形式主义”的蔓延,关键在于厘清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避免考核结果的“唯数据论”。
2025 Vol. 64 (2): 83-91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1382 KB) (
69
)
92
河南方言变音分布与金朝防线的关系研究
陈前瑞
根据辛永芬、庄会彬绘制的河南方言D变音和Z变音分布图,可概括两个突出的分布特征:一是沿金代黄河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一是以金末都城开封为中心的环状分布。该特征不仅分别与金朝的关河防线与汴京防线有关,而且能得到《金史》移民记录的部分印证。女真语与汉语方言接触引发的变音假设可以解释河南各地D变音、Z变音的区域分布,构拟D变音的发展阶段,加深对北方汉语与北方语言接触过程的认识。
2025 Vol. 64 (2): 92-99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216 KB) (
33
)
100
鸭绿江中上游的胶辽官话——以吉林省集安市、临江市方言为例
秦曰龙
吉林省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较为薄弱。该省东、南部地区属于长白山腹地,位于鸭绿江中上游流域,其方言因受自西自南而来胶辽官话的影响而呈现出异于东北官话的明显特征,在声韵调及词汇层面较为突出。针对鸭绿江中上游节点城市临江、集安两个方言点的专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爬梳,可以管窥吉林省内鸭绿江流域方言的基本面貌。归纳其语言特点、判断音系属性,不仅能为考察胶辽官话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探求吉林汉语方言的构成及演变提供一份即时样本,还可以为探讨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等的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助力。该地区语言调查研究工作,亟需全面铺开,于此郑重提出并呼吁“鸭绿江流域语言研究”。
2025 Vol. 64 (2): 100-110 [
摘要
] (
48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71
)
111
汉语普通话上声变调的韵律动因和语体机制研究
崔四行
从汉语普通话的上声变调,尤其是重叠式上声变调的相关现象入手,可以窥见汉语变调的动因及机制。汉语变调不仅与语音、语法相关,还受到韵律和语体的影响。重叠式上声变调中,口语体和正式体使用不同的变调模式,证明变调有标记语体的作用。AA重叠式高平调发生的机制为:首先是重叠式中的第二个A变成轻声,之后轻声继续儿化的同时完成了声调和语体的转变,即声调由轻声变为高平调,语体也由正式体变为口语体。高平调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轻声,儿化则进一步导致了语体的转变。以上现象说明汉语变调是韵律和语体共同作用的产物。
2025 Vol. 64 (2): 111-120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1162 KB) (
62
)
121
主体重构·认知挑战·伦理嬗变:当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现实
陆晓芳
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整体渗透率,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度介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义理解、信息整合、事实验证、指令执行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创造性”工作,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检索工具的技术范式。在人机普泛化的深度交互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了人机主体的重构,其所展现出的“想象”能力、拓展能力和合作能力不仅开始挑战人类的认知优越感,而且引发了新时代媒介伦理的嬗变。因此有必要以前瞻性视角对其进行深入阐释,并积极应对由此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以期更妥善地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5 Vol. 64 (2): 121-128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233 KB) (
78
)
129
从在地到在线:非遗的媒介化呈现与地方感重建
余 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日常生活视域下特定的文化主体、文化实践和文化景观,具有强在地属性。随着网络媒介技术不断扩大人们感知和连接的边界,人地关系呈现出“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人文地理学“地方感”相关理论,从身体感知视角出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主体是如何由过去“在地”经验转向“在线”体验的。研究发现,非遗的数字地方感生成逻辑遵循地方感知的重叠、地方意象的重构、地方符号的重塑三个阶段,通过位置媒介、社交媒体、影音视频等共同塑造。从非遗“守护者”与“漫游者”的双重视角,可观察到人地联结的不同文化实践形式:不仅以云端共享实现关系性延展,而且以个体记忆的叠加实现数字互动。
2025 Vol. 64 (2): 129-138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2091 KB) (
52
)
139
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
李玉君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和儒士们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华夷之辨的发挥也是众说纷纭。这就导致后世对华夷之辨的评价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本文意在正本清源,通过分析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华夷之“辨”)、不同政治立场下对华夷之辨的阐发和实践(华夷之“辩”)、华夷之辨观念主导下的深入民族交融(华夷之“变”),致力于澄清华夷之辨有多个标准,华夷之辨弊大于利,华夷之辨曾被淡化或消弭等种种误解。只有充分了解华夷之辨观念崇尚文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以及儒家知识分子对“大一统”理想的孜孜以求,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何以能够形成。
2025 Vol. 64 (2): 139-149 [
摘要
] (
77
)
HTML
(1 KB)
PDF
(1887 KB) (
41
)
150
清初礼书《頖宫礼乐全书》考论——以日藏本二种为核心
宋忻怡
作为清顺治年间编纂留存的唯一一部礼书,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尚未引起足够关注。该书存有三个版本,其中两部藏于日本,且皆为孤本。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乐英堂藏板,为张安茂家刻本,且为该书初印本。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狩野文库藏本,系乐英堂本之修订版。国内通行版本十六卷,《中国古籍总目》记为顺治十三年刊本一种,为三部版本中最晚出者。日藏本收录张缙彦《序》、张安茂《缘起》等,未见国内版本收录。各版本卷首诸序之间有颇多异文,可供辑佚、校勘。该书东传日本,或与江户时代幕府释奠变革相关,两部版本藉此得以避开清初及晚清战乱,保存至今。是书为纂辑类著作,详实记录了清乾隆以前释奠礼的情况,对于清初礼乐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反映了清代“绍续明礼”的文化面貌。
2025 Vol. 64 (2): 150-161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2239 KB) (
38
)
162
“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能缓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吗?——基于我国东中西部7省11139名学生的调查
付卫东 胡依然
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顺民意、暖人心”的重要民生工程。基于全国东中西部7省64所中小学校11139名学生的调查,探讨了课后服务质量及其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课后服务质量越高,对于中小学生减负的效果越好;第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于缓解城市学生学业负担更有效,对小学与初中学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心理弹性、作业压力在课后服务质量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之间起中介作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能够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缓解其作业压力,共同推动学业负担的降低。因此,应构建中小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开展第三方综合督导评估;建立多元协同课后服务资源保障机制,打造课后服务经费“补给站”;健全课后服务管理与质量监督平台,确保课后服务发挥减负效用。
2025 Vol. 64 (2): 162-174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559 KB) (
75
)
175
流动中的公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策略及其实现路向
吴开俊 胡阳光
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意涵和优质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随迁子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向。基于广东省的实证调查,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策略及其财政公平的实现路向的分析结果显示:流入地政府受随迁子女数量增长的影响普遍较大,在遵循财富中立性原则方面表现较为理想,能够提供不依赖地区居民财富能力的公平财政性经费保障;然而在解决横向和纵向不公问题上表现欠佳,主要归因于流入地人口存量与增量的负载压力。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能够显著缓解财政纵向和横向不公平,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缩小了流入地之间的禀赋差异,在促进随迁子女教育财政公平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城际和区域的异质性明显,越是随迁子女集聚的城市或地区,横向不公问题越突出,但呈缓解趋势,且纵向公平和财富中立性上也有了较大改善。据此,建议逐步放宽随迁子女入学与落户限制,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全面覆盖流入地所有常住适龄儿童;提高中央与省级财政在府际经费分担中的比例,动态调整公用经费基准以稳步提高补助力度;重视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解决随迁子女教育财政的横向不公问题,在财政公平中助推随迁子女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64 (2): 175-188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1807 KB) (
18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