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6年 55卷 1期
刊出日期:2016-01-25
论文
论文
0
农民工阶层的政治权利与中国政治发展
周庆智
由先赋性身份不平等所造成的政治权利不平等,是农民工阶层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今,农民工阶层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制度化渠道几乎没有,其维权诉求大多以个体抗争或集体行动的非制度化方式来表达。但农民工阶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且不断恶化,促成其逐渐觉醒的政治诉求;二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日益表现出政治参与扩大需求。经验事实表明,农民工阶层未来政治权利诉求的指向,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制度平等正义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分配正义问题,这种变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农民工阶层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未来发展走向或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或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这取决于能否赋予农民工阶层以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与制度化。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农民工与私营企业的劳动交易关系研究
梁伟军 叶 凌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在私营企业就业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是市场化劳动交易关系,劳动交易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均衡是劳动交易的核心问题。当前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交易总体高效,交易频率低、劳动力资产专用性低、交易不确定性低、交易契约治理结构简单,交易成本低。劳动交易显失公平,最低劳动标准执行不理想、机会均等实现较好、所得分配相对均衡。劳动交易效率与交易公平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建劳动交易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劳动交易关系,应着力促进劳动交易公平性。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加强企业劳动绩效考核规制、完善劳动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劳动交易契约治理结构、严格实施最低劳动标准制度等是可行的制度保障选择。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及其演进研究
金太军 张健荣
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现有文献注重规范分析和单个案例研究,而对NGO在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参与演进鲜有具体探析。通过对汶川和雅安芦山地震中一个连续参与的联合行动案例的解读,不难发现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NGO的参与演进规律,即危机需求回应精细化,角色功能定位明晰化以及政社合作带来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NGO在参与机制、资金来源与管理及其自身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现实障碍。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NGO参与演进的机制,即参与的发生受到“个体情感—组织职能—社会责任”的路径驱动,参与的发展符合自组织演进机制,参与的拓展动力则来自于政府与NGO之间的资源交换。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与前因分析
李 锋 王浦劬
中国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结构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四个子维度与西方传统的维度有差异,而且调查显示 “公共政策制定吸引、社会公正、公共利益承诺”维度间显著相关,应合为一个维度“社会公正”。因此,在中国进行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必须对其概念框架进行本土化。此外,作者通过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发现组织环境是影响公共服务动机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教育层次、领导职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公共服务动机及各子维度。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5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吕维霞 杜 娟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个机制以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为保障,以严格的惩罚措施和监督措施为外在压力,以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为动力。为学习其成功经验,作者在日本进行了访谈并发放问卷,调查日本公民对本国垃圾分类管理的体会和评价。数据显示:公民参与、教育宣传、法律约束、政府激励和多主体协同治理是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的主要成功经验。最后,探讨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我国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提出改进我国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5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方黎明
为应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构建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福利状况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命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的数据,本文通过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考察了社会支持对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式社会支持还是非正式社会支持均能够改善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过,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不同居住安排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就75岁及以上的空巢老年人而言,其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正式的社会支持。本文从制度、政策和文化三维视角提出如何强化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坚持“五位一体”,全面从严治党——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何祥林1 吴长锦2
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也是应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在新形势下,从严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管党治党新格局。思想建设是灵魂,要从严强基固本,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设是核心,要严格选人用人,夯实组织根基;作风建设是关键,要严格率先垂范,倡导真抓实干;反腐倡廉建设是手段,要敢于铁腕反腐,促进标本兼治;制度建设是根本,要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制度治党。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4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陈独秀的救贫观论析
张瑞敏 吴森森
爱国情殷的陈独秀自青年时代起就对民贫国弱的社会病象兹兹为念,为解决此“第一个大问题”,他从多维度剖析致贫苦源,矛头直指旧的伦理道德、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等恶势力,并指出中国经济处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其一大成因。“五四”前,陈独秀呼吁从伦理、教育和发展实业方面救贫扶弱,“五四”起他开始“介入政治”,主张以“马克思社会主义”来昭苏贫民的生计。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独秀吁请抗战必须首先解除民众的痛苦。陈独秀的救贫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与中国现代诗歌
王泽龙 倪贝贝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大量进入现代诗歌,是现代自由体诗歌区别于古代格律诗歌的一个突出标志。人称代词从古代格律诗歌到现代自由体诗歌由隐到显的模式转变,与特定历史语境相关,大量现代人称代词的入诗是近代以来民主与科学思潮的产物。诗人对不同人称代词的取舍,反映出人称意识、体物视角、言说方式、诗意建构的差异性。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入诗与多样化表现,打破了古代格律诗歌长期以来隐藏主体或主体缺位的含混状态,使现代诗歌的内涵趋于多义且具有了多重发声的可能性,对现代诗歌的句法、诗体结构及音节节奏等一系列形式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80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隐喻在穆旦诗歌中的建构功能
叶琼琼
隐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机制在诗歌的整体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现代主义诗人穆旦诗歌中尤为突出。隐喻在穆旦诗歌中的建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隐喻衔接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原型隐喻在同一文化框架下对诗篇的整体性建构;三是文体杂糅形成隐喻结构。穆旦用无序的片段化、原型隐喻的先天统合功能和文体的杂糅等形式来隐喻破碎、混乱、无序的现实和心理状况,用结构来表达人生经验,让有限短暂的个人经验在诗歌结构中走向无限与永恒,他的诗歌也因此呈现出浓郁的“现代性”品格。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
王卫平 陈广通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媒介形象与父权规制——论青春家庭剧中都市女性形象的父权制内涵
苏美妮
青春家庭剧中的都市女性类型多样,大致有“他者型女性”、“自我型女性”、“依附型女性”三类,每一类女性形象背后都潜藏着“父权制”隐秘而强大的宰制力量。对“他者型女性”的规训体现了父权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界定权力;对“自我型女性”的惩诫体现了父权话语对女性行动意义的言说权力;对“依附型女性”的矛盾心态体现了父权制既压迫女性也束缚男性的特点。现代女性在电视剧中鲜少被描绘为果敢、独立、专业、自由、智慧的女性形象,这与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对社会的承担背道而驰。这一方面显现了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价值低定位的强大意识形态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当代媒介文化对女性主体性价值缺乏认同与倡导。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明的概念与文明史研究
李剑鸣
文明史目前主要是一个通史编纂和教学的框架,若要把它发展成历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历史学家需要就文明的概念达成基本共识,并且发掘出特有的题材,促成自成体系的方法论。但是,文明的概念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具有鲜明的道德和意识形态意涵。在题材上,文明史不仅容易同其他相对成熟的专门史发生重合,而且因其概念的限制而具有突出的选择性和排斥性;在方法论方面,文明史也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陷阱。种种不利情形使得文明史尚未发展出一套自足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因此,文明史能否成为历史研究一个专门领域,还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7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皇帝阿莱克修斯的帝国政治治理研究
陈志强1 李秀玲2
阿莱克修斯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进入“复兴”时期,受到学界关注。他有针对性地推行帝国政治治理。首先强化皇权,平息贵族异己势力,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政调整措施增加皇家经济实力,依靠逐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富兵强军;其次皇帝凭借金钱和武力,大力推进“任人唯亲”的贵族等级制度,强化帝国精英阶层的团结,以稳固科穆宁王朝的统治基础;最后他加强吏治改革,全面整顿官僚系统,将各级官职与贵族等级和军功业绩挂钩,把以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整个政治治理改革落到了实处。这些帝国政治治理的措施行之有效,一度扩大整合了皇亲国戚等高级贵族社会基础,提高了中央集权,扭转了拜占庭帝国的颓势。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陈明霦与民初白云观
付海晏
长期以来,白云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民国初年白云观的历史与影响却研究不足。民国初年的白云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民国初年白云观住持陈明霦倡导成立中央道教会,这一行为在倡导宗教信仰自由、统一道教、改革道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巩固提升白云观作为龙门祖庭的重要举措。通过民初白云观碑刻等史料发现,白云观信众之广泛,甚至在伶人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以民国时期寺院财产登记表为考察依据,探讨了陈氏主持白云观期间白云观道士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白云观寺庙图书收藏丰富,除了道家经典外,还大量收集了史部典章、诗文笔记类等图书。陈明霦1930年印刷的《白云集》初步展示了知名道人的读书生活。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被遗忘的皇妃——新见《唐故淑妃玉真观女道士杨尊师(真一)墓志铭》考释
雷 闻
本文是对新见《唐故淑妃玉真观女道士杨尊师墓志铭》的详细考释。由于史料有限,之前学界大多认为唐玄宗早年的杨淑妃与肃宗之母元献皇后杨氏是同一人,但墓志的记载否定了这个推测。杨真一出自隋朝贵戚观王杨雄之弟杨士贵一系,这也是唐代前期最重要的外戚家族之一。然而,由于杨真一的叔父杨均身为韦皇后面首且因涉嫌毒杀中宗而被诛,其家族因此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作为罪臣之侄女,杨真一却很快被选为太子良娣,并在玄宗即位的两月之后晋封淑妃。本文推测,她很可能是在当时玄宗与睿宗、太平公主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被后者安排到玄宗身边的眼线。正因如此,当玄宗最终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独掌大权之后,就开始清理太平公主安插在后宫之人,面临巨大压力的杨真一最终选择了入道远祸之路。从此以后,她就不仅被玄宗刻意遗忘了,而且最终默默消失于史籍之中。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找回农村教学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全国九省(区)教师和家长的调查
贾勇宏
找回农村教学点并不是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背离,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本该保留但却已被撤并的教学点,其实质是对该政策前期工作偏差的一种补救。找回必要的农村教学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原有闲置的校舍和校产,用相对较小的新增经济代价有效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和弱势受教育群体的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问题,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纠偏补弱、促进教育底线公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呼声的需要。找回农村教学点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政策允许、校舍可用、师资充足、办学经费有保障。找回农村教学点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并非所有曾经存在的教学点都有必要找回来。科学定位并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采取多种举措提高教育质量是确保已经找回的农村教学点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化间性: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之思
刘学蔚
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稳定的发展和高度开放的姿态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以辩证的视角统一“差异”和“融合”的文化间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质,强调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指向一种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联结和依存的跨文化关系的建构。在文化间性的视角下反思教学中的跨文化难题、教学者的跨文化能力和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文化和跨文化的本质内涵思考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危机,有助于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主体之间通过对话和协商达成意义重组及分享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一种超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路径。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31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国教育电影
肖 朗 李 斌
20世纪20-30年代,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出版机构,在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文化科技读物的同时,致力于摄制和推广教育电影,并通过《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馆办期刊译介、传播电化教育理论和技术,不仅开创了民营出版机构摄制教育电影、推广电化教育的先河,而且为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回顾和梳理早期商务印书馆所开展的教育电影事业,既有助于人们了解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不乏借鉴意义。
2016 Vol. 55 (1): 0-0 [
摘要
] (
2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