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3年 52卷 4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论文
论文
0
科学理性与社会认知的平衡——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选择
朱明春
近年来,各级政府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致力于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数据显示合格率逐年提高,然而媒体、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却明显较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公众与政府的认知差异日益扩大,甚至走向“两极化”?笔者基于科学理性和社会认知两个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政策选择、信息公开、风险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平衡两者的政策建议。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英国现代监管国家的建构:以食品安全为例
刘亚平
监管体系的建构是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核心问题。作为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在面临现代经济的挑战与冲击之下,英国的监管体系如何进行调适与变革?本文以食品安全为例,梳理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现代监管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及其改革。产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分离、决策与执行的分离、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强调公众的参与是现代监管国家建构中必须回应的四大主要挑战。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省级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分析
刘 鹏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显示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堪忧,也暴露了我国当前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国家制定了很多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也正成为中央政府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监督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针对当前与省级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平衡计分卡理论全方位评价绩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的基础上,致力于利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模型,初步构建了一套全面的省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工作业绩、相关利益者、内部管理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评价省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提供参考,也为省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管理工具和管理思路。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3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巴曙松1 严 敏2 王月香3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存在资产规模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资金内部转移定价能力差以及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实施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明显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这不仅表现在净利差的收窄,更表现于来自大型银行的竞争和挤压。利率市场化后,伴随着优质企业议价能力的提高,传统信贷业务方面同业竞争将更为残酷。为此,中小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实现业务结构调整和多元化经营来应对挑战,更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区域特征以及业务审批速度快等比较优势,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急、少、短、频”的特征,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在信息搜寻、贷款谈判以及贷款后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等方面的供给优势,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共赢。这将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306
)
HTML
(1 KB)
PDF
(0 KB) (
76
)
0
公共政策与海外人才引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经验比较
林 琳
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经济体也通过培养产业集聚、发展社会网络、创新移民政策和增强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以此作为借鉴,我国要想更好地开展海外引智工作,应该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合理地开发引才渠道、审慎地调整移民政策以及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斯宾诺莎的“实体”说与“人的目的性存在”思想
黄裕生
斯宾诺莎通过引入“神”的定义,实体不仅被规定为自因且能思维的主体,而且最终被理解为绝对的“一”。这既可以说是以犹太教的一神教精神来理解来自希腊的“实体”概念,也可以说是以希腊的“实体”概念来理解一神教信仰的绝对之一神。由于实体是绝对的一,人与万物都只不过是分有这一实体的样式物,这意味着,正如每一具体物一样,每个人都是“神”这一实体的角色性存在,而作为神的一种存在,每个人的存在就是目的本身。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 律 己
肖群忠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
董学文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
毛宣国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戴建业
目前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本末倒置,在教学中以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偏重于治学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本文从历史渊源追溯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古代文学特殊性入手探求其纠偏的途径——不能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52
)
0
从李杰到林道静:知识精英的身份尴尬与认同焦虑
张 冀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重新确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对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品格极为大胆的艺术处理,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审美规范的独特性质。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黄永林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36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
向 勇1 权基永2
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立国。这一战略经由《内容韩国蓝图21》、《C韩国战略C-Korea2010》和《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等历届韩国政府的重大决策而得以形成。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注重文化产业法律制度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集中扶持重点的战略领域,将文化内容的海外市场开发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创作力度的品质,注重产业基础环境的营造及专门人才的培养。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鲁西奇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677
)
HTML
(1 KB)
PDF
(0 KB) (
62
)
0
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
张培富 夏文华
北平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之一,其“会员制度”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制度”一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1948年北平研究院第一届90名“会员”的产生过程及会员的年龄、籍贯、学历、任职、去向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进行比较。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术精英群体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评议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之重要意义,并体察社会使命、学术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汤化龙与袁世凯关系考辨
王俊桥1 郝幸艳2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公平取向下义务教育发展的评价指标探究
杨小微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关键时期,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均衡尺度、效率指标和递进目标的探究便显得十分必要。文章首先从总量与差异度相互参照的视角讨论了义务教育均衡尺度,对国内外关于教育总量产出、均衡或差异度等指标的设立及其运用展开探讨,指出教育发展总量指标应与社会进步、学习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差异指标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从效率与公平关系、投入与产出之比率、学校效率和总体效率等方面探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效率指标;从阶段与终极的关系意义上讨论了均衡目标设置的起点、递进及背后的理据。要直面梯度差异格局,确立不同起点的递进目标,构建相应的质量范型及相关测度指标体系,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再到结果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递进性目标确立的内在理据,立足脚下着眼未来,阶段目标与终极达成才能相得益彰。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美国何以成为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别敦荣1 张 征2
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是一个利用后发优势、不断创新理念和体制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还是一个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但已具备强劲的经济和人才后发优势。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突破了既有观念的束缚,崇尚实用与科学相均衡,践行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追求卓越与普及并行。政策与制度的创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建立了联邦立法与大学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开创了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模式。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后发国家来说,要实现赶超目标,既要善于借鉴,更要敢于创新。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升学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韩世强
在实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的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遭遇到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带来的一系列升学风险。客观上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困难仅仅依靠流入地政府的单方力量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应当通过全局统一协调的推动策略,在国家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非户籍地学生与户籍地学生等多方利益关系主体之间均衡配置权利义务,并以立法形式强制界定下来。立法的核心任务旨在明确三方面内容,即学籍地升学原则、责任承担主体和公平补偿措施。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路径
伍 麟1 侯春娜1,2 刘志军2
群体参照研究领域的出现与“自我”研究视角的转变直接相关,代表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深化。自Johnson等人2002年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心理学家们已经在发生群体、发生层面和心理加工的解释机制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对集体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表征给予了肯定。十年来,争议主要集中于群体参照效应的本质、强度、范式以及背后映射的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在自我概念中的地位等问题。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应在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用同一层面的内群-外群比较,并结合一般他人的对比作为研究范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依照社会认同的研究路径展开探索将会促进该领域不断走向完善和整合。
2013 Vol. 52 (4): 0-0 [
摘要
] (
2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