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2年 5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论文
 
       论文
0 经社分开、城乡一体与社区融合——温州的社区重建与社会管理创新
项继权 李增元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面临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温州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调查,认为温州通过“三分三改”、村级组织“转、并、联”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了基层经社分开、政经分离、社区重建,推动了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的转变,基层治理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初步形成了“政经分开、城乡一体、联村建社、合作共治”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模式。温州改革不仅是温州基层治理模式的再造,也是我国城乡统筹、社区建设、管理创新和政府转型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41 )
0 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之辨
郑 慧
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理论和机制,在当前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过程中有时被混为一谈,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二者的各自发展与借鉴融合,也可能对其产生错误的指导,阻碍民主实践的深入发展。因此,应当从两者对自由代议制民主的共同批判中初窥两者对负责任的公民、常态参与、实质平等、公民自治的共同追求,在协商民主论者对参与民主失败的反思与批判中审视和剖析两者在社会背景、发展策略、实现目标、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区别,在总结参与广度和协商深度之间区别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构建“参与性协商民主”的可能性。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309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0 中国行政信访的体制结构及其改革
吕普生
行政信访的体制结构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专职信访机构的设置,以政府专职信访机构为中心形成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及行政信访与党委信访、人大信访、司法信访、政协信访等形成的外部结构。行政信访体制的整体结构近似于一种点状梯形结构,其核心问题在于,功能赋予超过了体制结构的负荷能力,体制结构的设置缺乏相应的权力配置,纵横向信访机构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结纽带。行政信访体制结构的改革必须使功能定位、机构设置与权力配置相互适配,并且以各级政府专职信访机构为中心,以具有实质约束力的督办权等为主线,将纵横向信访机构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我结构性工具对提升公司价值的有效性分析——基于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王 稳 郑莉莉 王 东
本文研究了企业运用结构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构建了两阶段价值传导模型;以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为传导因子,分析了结构性工具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运用2005—2010年金融类上市企业共156个样本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具有正面影响;在考虑传导因子的前提下,企业运用结构性工具能够降低出现财务困境的概率,进而提升公司价值;而企业运用结构性工具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也会对公司价值的提升有不同影响,运用结构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对公司价值的提升程度越明显。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风险评估研究——基于广东省A市的微观证据
申曙光 瞿婷婷
基金收支风险直接影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对这种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则是评估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套基金收支风险评估方法,并采用从广东省A市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提取的职工医保参保人的个人信息、缴费信息和报销信息等系统的实际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基金结余和基金累计结余的多少可直接反映统筹基金收支风险;实证测算的结果表明,A市2006、2007、2008社保年度的风险评级分别为中、高、高。该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够定量地反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行的风险水平。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0 先秦文化中的怪论与悖论
陈 波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各种怪论、谬误、诡辩和悖论及其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包括邓析的“两可之说”、惠施的“历物十意”、辩者“二十一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坚白相离”、庄子的许多“吊诡”之辞;概述了墨家所发展的逻辑学说和逻辑方法,韩非子对矛盾律的某种阐释与应用等,并将它们与西方古希腊的有关学说做了比较和对照。由此得出结论: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或相似的认知要素,并经历了一些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这一点值得认真注意和反思。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当代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背景与问题域
龚 群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两个学派。当代政治哲学有着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自古希腊以来,政治哲学就是西方思想理论的重镇。自从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以后,当代西方形成了对于政治哲学研究的热潮。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诸多问题的争论,由于其理论视域与方法论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两大阵营。两大学派在有关自我、共同体、正当与善、正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配正义等方面的争论,可看作是当代政治哲学在其基本倾向上的全面展开,这些论题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论题域。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胡风问题及左翼文学的分歧之反思 ——兼论胡风与鲁迅的精神传统问题
解志熙
本文从周恩来和胡风在1945年10月重庆举行的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上发言的区别入手,辨析了注重社会政治革命的“政治左翼”与注重文化思想革命的“启蒙左翼”之异同,进而追溯了胡风等“启蒙左翼”派的“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来源及其与“政治左翼”的矛盾之症结,并对“胡风集团”冤案的成因与左翼文学运动的终结给出了不同于习见的历史分析。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
曾艳兵
在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大潮后,“立场”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与生俱来,鲜明突出,比较文学从创建之初就缺乏独立而稳固的位置。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文学学者的资格问题,比较学者所追求的目的、境界和态度问题,比较学者的立足点问题。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根基和立足点越来越摇晃不定,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出发点,失去了对我们自己的现实的关怀,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尽心尽力,我们离自己的目的地则会越来越远。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革命历史小说的书写与叙事者的身份和立场
蔚 蓝
考察以中国革命历史为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由于叙事者的身份和叙事立场的不同,而导致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书写上的差异性。老一代作家的选择有预设的前提,即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先天的合法性与正确性。这种主题的选择与表达,与多数作者的特殊身份有关,作为革命的参加者和亲历者,有关革命历史的叙述主要来自个人的记忆,他们对革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创作理念上的共识,由此构筑了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模式。而90年代以来一代作家则是以旁观者和审视者的身份,自主地去选择和表现自己所理解的革命,以及对历史的当代认知。他们的创作不再是为了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而受限于规定的题材和主题。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叙事主要是依存于史料和想像,带着质疑性和反思性进入到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去。他们不会简单地在既定的革命史的脉络上去想像和还原历史和革命,更多地是诉诸对人类命运和人性这一恒大而又包蕴无穷命题的追踪与思考。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进化论思潮
刘固盛
近代进化论思潮是在科学旗帜下形成的思想运动,这一思潮在当时的老庄学中也有鲜明的映射。无论是援引社会进化学说解《老》,抑或用生物进化论释《庄》,还是比较“天择”与“天钧”之优劣,都说明近代老庄学具备了全新的思想内容与时代特色。对于老庄与进化论的互证互释,其思想学术价值需要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角度进行认识。一方面,随着西学在近代大量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之间势必产生激烈的交锋,老庄学不仅以其开阔弘大的学术品格,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应对与消化西学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回应西方各种学说的过程中,老庄道家显示出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就与进化论的关联来说,老庄不仅能与进化论相通,还能补进化论之失,由此说明了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前性。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现代儒学的基本理论特质
李翔海
相对传统儒学而言,现代儒学的基本理论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在基本精神方向上,主动自觉地使儒学与传统专制体制相脱离并扭转了轻忽客观知识的走向,从而与奠定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以民主科学为标志的现代性保持了总体的一致性;第二,在价值取向上,又没有完全为理性主义所框限,而是依然保持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取向;第三,在基本理论立场上,鲜明突显了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明确反对将中国变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强调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民族文化内在转化的基础上;第四,在基本思维范式上,强调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来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在会通中西中实现新的、更大的综合。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中国古代“内重外轻”与“外重内轻”的博弈——以郡县制为视阈
宋亚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内”与“外”的关系,与郡县制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以降,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与权力体系就一直以单一制为目标朝前发展,强调的是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政府这个政治中心的权威,所有一切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运转。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虽然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在主观上都希望通过郡县制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建设,能够构筑起一个合理的国家权力组织体系,从而把握好“内外相权”和“轻重相维”的这个“度”,以创造出让“家天下”江山永固、世代相传的神奇局面。然而,这个度太难把握,经常表现出不是“外重内轻”便是“内重外轻”的格局,最后又都不可避免地跌入分裂与亡国的陷阱。历史证明,无论是“外重内轻”或抑是“内重外轻”,都不是走向良治善政的路径,而且容易跌入分裂与亡国的陷阱。所以,一贯推崇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历来就主张“内外相权”和“轻重相维”:即既要有一定的中央集权以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又要有适当的地方分权以利于政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双方始终处于相对平衡与相互协调的状态。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多中心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以明清时期两湖地区为考察对象
吴雪梅
明清时期以江西籍为主的移民进入两湖地区,其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江汉—洞庭湖平原和西部山区。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到设置共有地,发育成完整的村落。受两湖地区山区、丘陵和平原错综相间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散居与聚居并存的聚落分布形态,其聚落兼具宗族性和地域性。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赋役不均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显现出来,表现为紧张的土客矛盾和族群矛盾。随着政府人口和赋役制度的调整,长期的杂居共处,土客矛盾日益消融,族群关系得以调适与融合,开始构建起稳定的多中心互嵌的乡村社会秩序。多中心即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乡政、宗族、水利和市场。四个中心相互独立且自主运行,有着互不统属的清晰逻辑,呈现出多极化的态势。但是在不流动、缺乏社会分化的传统两湖乡村农耕社会中,各个中心又相互交叠,互相融通与利用,呈现出互嵌的状态,表现为价值共融、资源共享、权威共享,从事合作性的乡村社会公共活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形态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即地理区位、居住格局、经济形态、水利模式等,是在以北方政权为中心的大共同体形态和以南方血亲为纽带的宗族小共同体形态之外的又一种乡村秩序形态类型。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王定华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课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持续减少,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配置、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但同时出现了学生上学远、路途不安全、寄宿制学校条件跟不上、农村群众负担加重等问题。下一步,应把农村学生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优先领域,下大力气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保障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促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0 家庭教育需求的差异化与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转型
雷万鹏
利用11省调研数据,本文从农村家庭教育需求视角探讨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显示,农村家庭教育需求具有差异性。一方面,大多数家庭希望子女到城镇地区读书,农村家庭教育需求的城镇化趋向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大约13%左右的农村家庭希望在农村学校就读,这些家庭主要是农村弱势群体。鉴于农村家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学校布局调整不可忽略农村弱势群体的需求意愿和抗风险能力而盲目推进教育城镇化。从城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出发,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必须实现新的转型:从大规模撤并学校向基本稳定学校数量转型,从关注农村家庭教育的“强势需求”向关注“弱势需求”转型,从追求集中化办学向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转型。重视农村学校的发展价值,以倾斜性政策提高农村学校质量,增强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建立起居住地与求学地相匹配,乡村、乡镇和城区学校各归其位、共同发展的格局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转型的必然选择。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在职教育硕士网络学习评价的问题与思考
王恩科 崔 鸿
网络教育为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网络课程学习评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生物学教育原理与方法”为例,在分析目前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在职教育硕士的网络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实施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评价系统的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牺牲者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储朝晖
民国时期的党化教育是在“以俄为师”的过程中引进中国的。它的引进不仅使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学统几近中断,还直接阻碍了中国现代大学良性生态的正常形成,广东(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以及郭秉文等众多为中国现代大学建立殚精竭虑的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牺牲者。以政治逻辑替代并驾驭大学逻辑是党化教育的逻辑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中国社会因缺少真正的大学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逆向循环,这本身又成为党化教育的社会后果。
2012 Vol. 51 (6): 0-0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