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49卷 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论文
论文
0
心理学家的处方权:"发展必然"还是"错误选择"
伍麟,丁小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心理学家是否应该诉求及具有精神药物处方权这个问题受到西方国家心理学内外部各学科专家学者关注.支持者认为,社会与公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而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临床心理学以外的其他卫生健康服务行业纷纷提出处方权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形式获得法定认可.为了提升临床心理学的职业形象,充分实现临床心理学的社会价值,促进临床心理学更具活力地向前发展,处方权诉求成为临床心理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反对者看来,赋予处方权将会造成临床心理学家培养成本的上升以及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导致与精神病学的严重对立与冲突,增加临床心理学家在执业过程中的医疗事故和遭受法律诉讼的风险等等,因此临床心理学的处方权诉求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对于中国临床心理学界来说,处方权诉求似乎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是这场国际临床心理学界的处方权运动显然对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342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中国发展道路:从"以农立国"到"统筹城乡发展"
徐勇
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考察了我国从"以农立国"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道路转变.本文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以农立国",这一基础性制度使我国在农业文明时代领先于世界.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以农立国"的国家战略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最后演化为"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国家发展战略,不是一时之策,具有长远价值,并会演化为规范意义的制度.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时代遗留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制度创新.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40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田野中的政治:农民、民主与国家——徐勇的中国农村研究
刘义强
本文对中国农村研究著名学者徐勇在中国农民政治、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以及现代国家建构等领域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概述和评析.文章指出,徐勇的中国农村研究引导了中国政治学实现从庙堂到田野再回归庙堂的辩证扬弃过程,在对基础性政治社会持之以恒的观察基础上,提炼出了一系列具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创新性分析框架、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文章结合中国农村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讨论了徐勇的学术实践和重要观点对中国农村研究的学术贡献和价值.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抗灾救灾:新中国60年的经验与教训
郑功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灾之国,水灾、旱灾、蝗灾曾被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害抗争的历史.新中国60年抗灾救灾经验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赢得抗灾胜利的基本制度保证;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是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的抗灾救灾理念的最终确立是进一步凝聚民心的稳固基石;重视防灾抗灾工程建设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开展有效的国内国际合作是中国赢得抗灾救灾胜利的重要经验.其教训包括:灾害意识与防灾意识淡薄是放大灾害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是导致自然灾害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忽视非工程措施是不利于抗灾救灾取得预期成效的重大缺陷;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是影响抗灾救灾效果的不利因素.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刘喜堂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由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定期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发展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我国这样一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政治地位,强化了政府责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实现了从人性关爱到维护权利的转变,凸显了政府在维护公民基本生活安全方面的责任.在保障的功能上已经开始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转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34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公共协商:作为偏好强度问题的解决机制
王清
偏好强度问题是指在聚合民主中少数的偏好强度强于多数的偏好强度的问题情形.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相对弱多数VS相对强少数,二是绝对弱多数VS绝对强少数.偏好强度问题破坏民主的平等性价值,使民主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增强决策的执行成本或降低决策执行效率,对聚合民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公共协商通过三种方式为解决偏好强度问题提供了途径:一是通过拓宽公民参与决策的领域和时域为少数重新参与到民主进程提供途径;二是通过公共论坛提供了显示公民偏好强度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协商的公开性与决策背景的连续性提供了让公民真实地表达偏好强度的约束机制,有利于解决绝对弱多数VS 绝对强少数的偏好强度问题;三是为少数与多数之间的流动性提供前提条件与现实保障,有利于解决相对弱多数VS 相对强少数的偏好强度问题.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吕维霞,王永贵
本文基于公众感知建立了满意度、政府形象、政府承诺、公众感知质量、公众人口统计特征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因素的差异性对公信力有显著的影响.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对策:通过提高服务效率来提高公众满意度;通过治理腐败、建设电子政府来提高透明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通过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适当的期望值;通过公务员的培训来培养其公共服务精神,提高公务员的责任心和改善服务态度;对不同公众提供不同的行政服务管理模式.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7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风笑天
论文对文献回顾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区分了"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与"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并对文献回顾的意义及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文献回顾将研究问题置于知识积累的体系中,为研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对话奠定基础,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背景.文献回顾的关键意义在于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找到出发点;而选择研究题目以及进行研究设计则是文献回顾与社会研究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阶段.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三角校正法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沈晖
文章对三角校正法的概念演进及其背景进行了梳理,对三角校正法在社会研究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二是具有辩证互补的合理逻辑;三是具有增进效度、拓展认知的实施效果.文章还结合国内外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实践,详细探讨了理论、方法、研究者、资料四种形式的三角校正法的应用.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50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职业成功测量:主客观指标的整合及实证研究
龙书芹
本文在对职业成功的界定和测量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数据对Eby等人的职业成功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统计结果表明,就职业成功的测量而言,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整合似乎已毋庸置疑.在客观指标中,用更具动态性、可比性的市场竞争力指标代替传统的职位、薪酬等指标是有切实的统计学依据的;但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上,可能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余地.而在主观指标中,能否用Greenhaus等人的职业满意度代替原先的工作满意度,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16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杜丽红
1900年,洋井开凿技术的传入普及了甜水井,改善了北京甜水井缺乏的状况.1910年,源自西方的自来水在北京开通,成为卫生饮水的代名词.这些并未形成真正的饮水卫生观念,直到1925年爆发的自来水卫生事件,才促成了以有无细菌作为判断饮水卫生的标准,促使市政当局担负起维护饮水卫生的职责.这个过程伴随着饮水卫生知识的传入,人们使用细菌化验检验饮水,注意饮水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知识传入改变了人们对国家权力的认识,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北京公共卫生行政的逐步发展,有关饮水卫生制度建设得以完善,国家成为主动行动者,医学界配合行政机构,运用细菌理论研究北京饮水状况,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饮水卫生的科学知识.1930年代,在国家公共卫生建设旗帜下,卫生行政机构主动致力于"制造"卫生的饮水,管理与饮水有关的人和物,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45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公共卫生与1894年香港鼠疫研究
杨祥银
1894年鼠疫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口死亡,进而令当时的香港经济与商业贸易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令殖民政府陷入空前的管治危机.因此,殖民当局为解决这次鼠疫危机,同时也为了获得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宣称其防疫机制的合理性,便以公共卫生的名义采取了一系列相当激进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概括而言,其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立鼠疫医院和调配医务人员,治疗与隔离鼠疫患者;实施挨家挨户搜查行动,发现和转移鼠疫患者,并对受感染屋宇和地区进行清洁和消毒;设立指定坟场,并指派专人负责运送和埋葬鼠疫死者.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殖民政府防疫措施的公共卫生考量是以欧洲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出发点的.不过,由1894年鼠疫所引发的一系列改革殖民政府的医疗与卫生体制、建设传染病医院、改善公共卫生、完善城市规划以及健全排水与排污系统的措施都相继得以实施与落实,它们对于健全殖民政府的传染病预防机制和提高殖民地的公共卫生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1894年香港鼠疫所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遗产.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战后台湾医疗与公卫体制的变迁
刘士永
为对抗台湾恶劣的卫生条件,日本殖民政府以防治疫病作为公权力介入医疗体系之开端;尔后以法令与行政管理作为管理医疗的常态性关系,台湾现代医学教育从此诞生.1945年台湾改隶,然公卫遭战火摧残、瘟疫再度四起,独立恢复战前医疗水平似不可为.战前东亚最主要的美国医疗援外单位,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关系深远,亦因此与1947年之国防医学院渊源深厚.1949年后,这些外援藉由一批随国防医学院来台的协和校友,为挣扎中的台湾公卫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也为傅斯年掌校时的台大医学院"改制"提供了脚本.透过一批自大陆时期就与美方密切合作的医疗与卫生专家,1949年后逐渐把外国援华的资源移转到台湾,并将影响范围推广到国防医学院以外的台湾其他医学院与医院.从疟疾的DDT喷洒计划到荣民制药厂的出现,代表了战后台湾的医疗与卫生体制正逐渐走出日据时期的架构.从医学教育的分科与新设系所的出现,到美式公卫体系深入基层,乃至于自制学名药、处方药的努力,都可看到战后台湾的医疗与公卫将走向今日更多元化的方向.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301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思想方式批判
高玉
对于"文学"和"现代文学",我们的观念过于单调和陈旧,这导致现代文学史被书写得纯粹而僵化、偏执和片面,大量的重要文学现象被排斥."取代"而不是"累加"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而文学史总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更替.我们的"历史"观还是非常传统的,"真实性"、"客观性"、"规律性"、"统一性"、"有机性"等还是我们的基本观念或信念.以这样一种"历史"观为基础,现代文学史似乎就是一部主题文学史,就是一部具有等级、秩序和层次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规律史.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火"的历史:杀戮、酷刑与监狱——鲁迅杂文研究之四
吴康
鲁迅在杂文中将中国数千年来被称誉为"圣武"的封建专制统治史象征地表述为一部"刀与火"的历史,杀戮、酷刑和监狱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鲁迅自身生存中,他亲历和目睹了这样的历史的形成,所谓"民国",不过历史同一性的现代重演罢了.为了权力的争夺,现代统治者以血腥的杀戮开场,继之以帝制时代酷刑的复活,终之以"大造监狱"的"省悟".在贯穿古今的沉思中,鲁迅彻底解构了这部置诸他面前的一再重演的现代史,言说的是中国生存的真理:真正的现代并没有发生,发生的只是古老专制与现代因素的精致结合,乃是一部从"弹弓时代走向百万吨级炸弹时代的历史".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3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
秦志希,芦何秋
国内传媒近年来围绕群体性事件报道,呈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党报(台)与市场化媒体、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复杂多样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的技术偏向特别是体制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媒介间的竞合.群体性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竞争合作过程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偏向的融合与平衔.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已经不太可能使媒体保持"集体沉默"或被某一家媒体有意识的叙述,媒介的竞合取消了单一媒介的话语霸权,满足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整体"真实的诉求.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媒体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反映新闻事实,同时还积极地建构事实,利用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报道框架影响和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群体性事件对媒介具有依赖性,媒介合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如何保障不同媒体的媒介偏向朝着积极的方向自由的展现,为理性沟通的实现提供合理的媒体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余霞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网络游戏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变革
庹祖海
网络游戏商业模式的三要素为:收费模式、渠道模式、开发模式;其中收费模式居于核心地位.中国网络游戏商业模式主要种类为:包时收费、按时长收费、按虚拟物品收费、内置广告(IGA)和会员收费模式,网络游戏商业模式的发展受到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后的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多种并存、多元细分的局面.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
佐斌,马红宇
文章在分析网络游戏成瘾标准及其症状的基础上,对十省市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我国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参与程度、成瘾比例、游戏时间、上网场所及占课余生活比例等多项数据.我国青少年中有79.3%玩过网络游戏,成瘾比例为3.2%.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网络游戏本身吸引力,以及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与管理、社会监管等方面都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童话与儿童审美——论作为口头传统的童话遗产
蒋明智
童话遗产是童年时代的一种梦幻艺术,其传统形象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蕴藏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儿童时代所有的激情和幻想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投射和外化;其深层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其动态性、体验性和亲情性语言契合着儿童的接受心理,因而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力工具,童话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在今天,童话的讲述传统逐步被阅读所替代,它的价值和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当代儿童的审美教育中,还原童话的口头展演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金生鈜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
郑若玲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进行了十年.十年来,自主招生改革在数量、规模、条件、力度、模式、范围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教育主管部门逐年放权,自主招生改革在选拔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推进招生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改革的实践渐渐偏离初衷,令人担忧.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考试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质疑,亟待理性的反思.从改革的实践看,高校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自主招生下一步的改革在思路上要与高考改革目标保持一致,在操作上应兼顾全面发展的优秀生与才能突出的特长生,尤其应向后者倾斜.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刘尧
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人类社会最早(原始)的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非组织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区教育经历了孕育、自觉组织、实体化和实验四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也面临许多发展困惑,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改革.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44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蔡杨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调查,表明当前选拔大学生下基层已经形成了选拔、培训、保障、激励和流动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很快适应了农村基层工作,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当前"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远远超过当地村干部的收入,但多数大学生村官仍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村官自己认为"专业与岗位不对口,个人专业优势难以发挥";超过70%的人认为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个人将来的出路有顾虑,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不会继续留在农村.建议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由"组织选拔"转变为"志愿服务";"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
2010 Vol. 49 (4): 0-0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