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9年 48卷 5期
刊出日期:2009-05-25

论文
 
       论文
0 从《四个四重奏》看诗人灵魂自救意识
彭桂芝
<四个四重奏>是诗人艾略特后期诗歌中的代表作,是关于时间和生存的沉思.借助于时间主题,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生存前景困惑与忧伤的画卷.本文以<四个四重奏>的时间观为切入点,旨在探究诗人为解脱人类困境,不懈探寻摆脱困境之路而流露出的灵魂自救意识.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解读《抵达之谜》形式之谜
聂薇
英国当代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成熟之作<抵达之谜>记录了他在"古老的英格兰心脏"十年生活的感知,包含了作者对文化自觉的认识,标志着作者从边缘走向中心,"抵达"了英国文学经典的行列.本论文关注<抵达之谜>独特的创作技巧,从形式上阐释作品的内涵.首先,<抵达之谜>模糊了传记、随笔与小说的界限,呈现出文体杂糅的特征.传记因素能真实传达离散者的生活体验,而虚构的特征使得人物和背景的象征意义得以呈现.其次,对同一话题的不断修正从形式上体现了来自殖民地的作家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改变认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奈保尔将绘画艺术转化为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文学想象也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形式魅力,而作品的环形结构及人物、事件的互见也使<抵达之谜>呈现平衡的美.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现代新式学校与乡村民众生活——以佳村震东小学为个案
田正平,叶哲铭
要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新式学校对于广大乡村民众的意义,考察学校与乡村民众生活变迁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一所位于浙西南山区佳村的现代小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概括地说,对于士绅子弟而言,这所小学是他们由儒生向专才转型的起始阶梯;对于普通民众子弟而言,小学教育普遍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准并为部分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机会;对于乡村女子而言,接受小学教育首先给她们带来了身体的解放,并使部分人有机会成为职业女性.这一个案说明,尽管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推进受到重重阻力,但从较长时段上考察,由于这一体制从总体上对乡村民众生活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求,所以逐渐在广大乡村社会获得了认同.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重建价值教育:大学道德知识边缘化的反思
彭未名
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和道德知识,前者系人类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后者则主要与人类的道德实践相关.由此,教育可区分为技术教育和价值教育.其中,价值教育所探究的是道德知识,揭示的是道德真理,寻求的是解放和自由而非控制和强迫,包括了解自己和克服那些妨碍自我解放的因素,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过一个"美好和真诚"的人生.但是,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其技术化、"技术至上论"和价值主观主义倾向乃是当今社会价值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非公正视角下道德教育探析
欧清华
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支柱.缺乏公正,不同群体和阶层的行止将凸显出偏私,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道德.由此,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会迟滞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消除非公正,必须做到"三破":破除非公正观念;破除制度缺位及监督疲软;破除惩罚乏力.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赵黎娜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梳理,总结其有益的经验,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试行绩效拨款、推行公式拨款、鼓励资金多元化等政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成林,吴志国
2009年7月4-10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武汉联合举办了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与报告30余篇.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主持人语: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指挥棒"
徐勇,项继权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的转型和变革.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镇改革的歧见及其原因——基于皖、鄂、渝乡镇改革调查数据的分析
吴理财,李芝兰
农村基层干部对于乡镇改革等问题的看法不完全相同,有些意见甚至两极分化,说明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其歧见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结构位置不同.处在不同结构位置的人对一些改革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并不表示他们在理念上单纯存有所谓的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分野.反对改革者,往往是因为这项改革损害了他们所处结构位置的利益;赞成改革者,是因为这项改革没有损害甚至增进了他们所处结构位置的利益.年龄或许是影响人们理念的一个因子,但未必是一个决定性因子,关键还是要看他(她)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位置之中.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县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及其效果研究——以湖北省A区为个案
宋哲
本文以"A区政改"、"以钱养事"的发源地--湖北省A区为分析个案,通过对A区财政支出结构(1998-2007)的描述与分析,探求县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效果.通过效果分析,本文发现: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的密切程度要高于前者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而且这样一种状况很可能是造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理论分析上认为增加对经济建设的支出、控制乃至缩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及行政将有利于人均GDP的增长,实际情况却是既要保持人均GDP的增长,又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而且对行政支出的控制乃至缩减却又是一个十分漫长且难度较大的过程.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分析——一种理论模型对老河口市的实证检测
江易华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需要对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有明确的把握,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以湖北省老河口市为样本,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思路与方法,对按照以上思路与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指数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一种从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两个层面系统研究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力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提升
林立公,魏书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力,对于提升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实践中蕴含着重视组织文化力的传统.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45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代表与选民的关系:代表理论"回应"性问题回顾
冉昊
本文从代表理论中抽离出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回应"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从规范一理论层面,经验模型层面和动态过程层面分别对"回应"性问题进行理论思想的整理和理论方法的分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代表理论及其应属语境,并且具有理论的现实意义.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以"住有所居"为目标的住房制度改革探讨
邓宏乾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已经历了30年,大致经历了"住房商品化--住房市场化--住房分配货币化"等阶段,市场化程度较高,是所有经济领域改革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着市场化过度、政府缺位、住宅产业政策不稳定,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反思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重构住房体系,从以"居者拥有其屋"目标调整到"住有所居"的目标上来,制定中长期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和住房保障规划,政府从经济政策入手引导普通商品住房的发展,有效发挥市场在住房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应强化政府在保障住房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以公平价值为取向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积极发展住房合作社,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使所有公民"住有所居"目标得以实现.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效整合机制
陈淑云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是我国城市生活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运行目的、不同参与主体的管理体系,这两种管理体系能否有效整合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两种体系的结构特征与参与主体面临困境的分析,提出通过重塑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角色定位,实现有效整合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新模式.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英国住房问题求解路径解析与中国借鉴
徐松明,陈峰
本文概述了英国住房资源性短缺、住房可支付性短缺、住房质量低劣、住房环境恶化及其住房外部负效应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了英国政府在住房问题求解路径中的典型政策.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住房求解路径中各阶段特征性差异,路径变迁的关键性因素,并从政府干预目标与对象、干预手段与运作平台及干预绩效等不同线路进行了剖析.在对比中探讨我国住房问题的复杂性及求解路径中的不足,指出我国政府应在适度、分散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保障住房供给,应利用土地规划及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非盈利团体、私人部门参与可支付住房建设,应变革住房公积金管理为营运的运作方式,创新住房消费支持方式及住房补贴方式等提高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民国初年一个京城旗人家庭的礼仪生活——一本佚名日记的读后感
赵世瑜
关于明清以来城市的宗教礼仪生活研究比对同时期乡村的研究向来要弱,已有研究多从寺庙资料出发,强调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又尤以对华南城市研究为多.从日记这样的"非寺庙材料"出发,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境入手,我们观察到民国初年的北京内城存在略为有别的情形,人们的礼仪生活虽然几乎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全部,但更多地是与家庭、亲友和邻里发生关系,难以看到前人强调的精英分子的核心作用、"象征性资本"的作用和"权力的文化网络".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民国时期的医师登记及其纷争——以上海地区为考察中心
朱英,尹倩
民国时期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师数量日益增加,但医疗市场混乱,庸医横行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通过资格考核与登记注册对医师进行制度化的职业认证管理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也是促使医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朝着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向.但是在考核登记条件的宽严等具体问题上,政府与医界却一直存在着矛盾与纷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并不一致,不仅体现了管理制度与具体国情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反映了政府理想化的规范管理与医师群体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因而难以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各级政府和上海医界围绕医师登记而产生的纷争,探讨民国时期医师群体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及其困局.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刍议
周光庆
中华研究中华文化关键词,必须注重考察其形成的认知过程、主要方式、认知效应和文化效应.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复合的,可以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目标.在研究的具体程序的设想上,必须汇通各种思路,予以整合,使之相互融贯、相互发明,力求通过具体的研究实现其多层复合目标.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的形义引发的思考
高华平
新出楚简中的"性"字都写作"眚",而"情"字则有时写作"青",有时写作上"青"下"心"的结构.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考察,可知先秦"性"、"情"二字的特殊形体是反映了当时"性"、"情"概念的不同内涵的,而且这些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先秦"性"、"情"概念内涵的演变及文字形体的选择与当时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2009 Vol. 48 (5): 0-0 [摘要] ( 26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