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07-03-25

论文
 
       论文
0 农地制度改革:十字路口的抉择
徐勇,项继权
这些年来,人们对损农利己的土地交易义愤填膺,对农民失地、失利和失业忧心忡忡,然而,对于如何保护农民的权益及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却莫衷一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当今中国再次走到土地制度改革的十字路口:是维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或公有制还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产权?是走向市场化的地权平等交易和流转,还是维持现行的地权交易的行政主导?是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还是城乡二元化的制度安排?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农地改革的争论中,不少人深深地陷于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土地情结,自觉不自觉地赋予…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条件
项继权,罗峰
土地问题是“三农”核心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这一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仍不彻底。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及内在矛盾导致农村广泛而持久的土地之争,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从“两权分离”到“五权合一”。在农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保、财税、行政及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土地禀赋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研究
龙志和,陈芳妹
本文从土地对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农户家庭土地禀赋、相对贫困与迁移决策的关系,并利用调查数据计量实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研究发现:(1)劳均土地与家庭迁移决策成U型关系;(2)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劳动力具有最强烈的外出愿望,该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外出倾向甚至大于男性;(3)26-35岁间的女性劳动力外出倾向明显降低;家庭老人替代年轻父母行使了照顾学龄前儿童的责任,这使得孩子对女性迁移的拉力作用得以弱化。我们的研究没有发现相对贫困与迁移之间联系的证据,但这更可能是数据的局限而不是假说的问题。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政府、村级组织与民间力量——对江西仲村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的研究
邱新有,邱国良
本文基于江西仲村的调查资料,对其建国以来农地规则变迁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影响农地规则形成至少有三大因素:政府、村级组织及民间力量,其中,政府、村级组织在农地规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呈递减趋势,而各种民间力量却不断兴起。农地规则实质是村庄内外各种力量的政治博弈和政治决策的结果。由于各种主体利益冲突及其力量对比关系的不确定性,未来乡村社会农地规则的“变数”将大为增多。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行政管理全球化:中国的视角与机遇
胡象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者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中国的视角看,行政管理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但全球化不是把某些发达国家的规则强加给全球各国;而是意味着各民族国家已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融合,是多样化的统一。行政管理全球化的到来对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也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
杨光斌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不仅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还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法,诺斯的成就来自在方法论上对统一化社会科学的努力。但是,诺斯基于“本土化”观察而产生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难;即使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理论的解释力也遇到挑战。由于这种缺失,诺斯必然忽视了非制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而在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中,非制度性观念甚至引导着正式制度的创新并改变着非正式规则。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需要嵌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33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辖区政府间竞争的制度框架: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
刘亚平
本文从联邦、地方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美国辖区政府间竞争赖以运行的制度框架,宪法、法院以及联邦补贴构成联邦层面的制度框架,地方政府自主权、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间契约则是地方层面影响辖区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机制,在社会层面则介绍了居民们多样化的需求表达方式以及直接参与治理对辖区政府间竞争的规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这种制度框架对中国的启示有:竞争优先的理念,理性划分中央与地方间关系,法治化框架,以及政府职能方面供应与生产的分离。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
李秀敏
本文重点分析了1990-2004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采用受教育年限法计算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力资本,然后运用基尼系数法测算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系数;在此基础上,将1990-2004年各地区的有关数据组成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处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作用只在少数地区是显著的;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25%-0.52%,人力资本结构系数每减少1%,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8%-0.51%。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分析
覃成林,王荣斌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本文把中国大陆各省市区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以此为区域框架,检验1978-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了σ趋同,并分析导致σ趋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发生了明显的σ趋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则基本上没有发生σ趋同。区域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就业率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虽有影响但相关性不大。因此,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主要依赖于缩小各省市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如果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率差异同时缩小,则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动态外部效应
金相郁
本文利用1999—2004年期间中国28个省市区29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来分析动态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在Combes(2000)模型的基础上修改为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主要利用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数的数据,分析MAR外部效应和Jacobs外部效应的影响。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制造业中,与MAR外部效应相比,Ja-cobs外部效应更显著,就是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还发现,行业内部的竞争有利于经济增长。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提出
冯天瑜
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古来即接受中国古典词“封建”,近代又借用此汉字词翻译feudalism,“封建”演为普世性的历史时代专名,其内涵兼容“封建”的本义(封土建国)和西义(封土封臣)。近代日本以此概念为纽结,对日本封建社会作时段划分,进而对中国史作分期。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许檀,乔南
山西雁门关是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经由雁门关北上的商人有很多活跃在张家口、多伦、归化城、西包头、丰镇等处。晋商从内地运往蒙区和俄国的商品以茶叶、烟草、杂货为大宗,输入内地的商品则以牲畜、皮毛等为主。晋商的经营活动推动了汉、蒙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也促进了塞北地区商业城镇的发展。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明代阁臣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
吴琦,洪早清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关于文学史类型的思考
董乃斌,李孝弟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大户,文学史论著数量繁多,而且越来越多,因此产生分辨文学史类型的问题。在已有大量的文学史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学史分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除通史、断代史、分体史和专史等概念外,还论析了总体史、非史之史等文学史类型,希望更深刻地揭示文学史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文学史撰述今后的发展。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林纾与桐城派
王济民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人性边界
肖书文
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几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在表达人性的深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划分,指出芥川对人性边界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三阶段的上升过程,即从剥离人性的面具、显示面具对人性边界的顽强的遮蔽性,到对人的自我感觉的“本心”加以怀疑、不惜让自己陷入疑惑和痛苦,再上升到揭示人性在自我超越中提升自己,直到展示人性本身的悲剧性冲突这一最高境界,并对每个阶段的人性结构进行了一种层次分析。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仪平策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
王文革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从审美的角度看,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态是超拔,其主要内涵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是对“道”的把握和体悟。魏晋风度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无待”、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这种精神的自由只有通过生命智慧才能达到。魏晋风度是《世说新语》的编撰者通过淘选“创造”出来的,是其自由愿望的某种达成。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43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宗教信仰与奥运兴衰
陈炎,赵玉
希腊宗教所培育出来的灵肉并重、身心两全的人生理想和诸神平等、诸人平等的人格观念是古代奥运会产生的前提。其他的四大文明古国和人类的三大宗教均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前提,因而都不可能孕育出奥林匹克运动。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使得奥林匹克运动遭受禁止,而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使得奥运精神得以再生。考察奥林匹克运动会由诞生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史过程,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宗教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这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项含义深刻的文化运动。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钱基博与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玉德,许刚
200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二,钱基博先生120岁华诞),“钱基博与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教授主持,华中师大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校长马敏教授,钱基博先生家属、其孙钱佼汝先生,及无锡钱学纪念馆代表,到会致辞。无锡、南京、长沙、广州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开幕式上,马敏校长致辞,认为钱先生教书育人一生,其教育思想对今天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很有现实意义。章开沅先生指出,国学大师要对国学有深入研究,与当今那些不通之人…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敬告作者
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用稿以质量为标准,不分内稿外稿。文稿一经发表,即付报酬,不收版面费。二、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来稿应注意以下各项:1.题名:应简明、恰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2.作者署名:题名下应标明作者姓名(如为笔名,应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3.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
2007 Vol. 0 (3): 0-0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