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04-03-25

论文
 
       论文
0 同业公会--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
朱英
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的产生称得上是中国工商行业组织从传统的行会向现代行业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标志。同业公会成立之后,不仅在各个行业的自治与自律、整合与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护各行业的同业利益,促进各行业发展乃至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
朱英
同业公会是民国初期工商业者成立的新式行业组织,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中国新旧杂陈的转型过渡时期,许多新生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保留着旧的残余,不仅旧中有新,而且新中亦有旧。同业公会也是如此,它虽属近代新型工商同业组织,但也保留着某些旧式行会的特色。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继续采取与行会类似的维护同业垄断利益的非常举措,对官府也同样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常常借助官府的权威达到保护本业和限制他业发展的目的。同业公会保留的这种行会传统,有违营业自由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原则,也不利于一些行业在技术改良、设备更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进取革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与复杂特点。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
彭南生
中国近代行会制度完全为同业公会制度所取代经历了约90余年时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行会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与新兴工商业的发展对行业组织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传统行会开始了内在性变迁,组织缓慢趋新,功能逐渐转变,形成一种较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内在性的变迁在行业上与地区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同时,要使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权威性,还必须得到国家的法律支持,使其成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晚清至民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及其配套措施,提供了行会变迁的制度供给系统,加之商会的推波助澜、西方同业公会的示范效应,从外部促成行会的最终转型。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是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产物、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内在性变迁两种方式交织的结果。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4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上海解放初期的钱业公会
吴景平 张徐乐
钱业公会是近代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业团体,在上海解放初期依然坚持正常运作,维护同业利益,同时配合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服务和指导同业开展业务经营。在各公会合并改组问题上,钱业公会虽然一度态度消极,但最终认清了形势,与银行公会、信托业公会合并组成统一的上海市金融业同业组织。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
朱雪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得到广泛利用,因而拥有传统知识的社区、民族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法律保护传统知识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传统知识产生的年代久远、属于集体创造和口头传播,很难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予以保护。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的实践与局限性基础上,探索其他的法律保护形式,并结合我国对传统知识保护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民间文学艺术及其特别保护体系研究
刘华 胡武艳
本对民间学艺术的界定、范围、特殊性质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由此提出了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特别保护体系的设想,以期有助于我国民间学艺术保护体系的构建。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当代中国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结构解析
张立荣
当代中国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结构有两大系统,即由宪法所规定的宪政结构系统和由中共党章所规定的党政结构系统。这两大结构系统既有静态结构、运行周期和工作原则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又有领导体制、运行时间和组织基础方面的不同点。它们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并以党政结构系统为主导,即表现为中共组织、行政机关、人大、政协等机构多位一体,以中共组织为主导的中国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司法独立及其保障机制
戴小明 李川国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和保障司法独立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法制进程,从司法权的独立、司法机关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等方面阐述了司法独立的基本内涵,并从权力分立制度、法院组织制度、法官遴选制度、审判程序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的制度体系防范法官的主观随意性、保障司法独立的途径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
江立华
随着社会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探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区化管理的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从制约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利用流动人口i-l-~q生育协会和志愿组织,调动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性等具体举措。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
蔡志海
中国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现代性的培育亟须各方面的支持,因而构建一种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流动民工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劳动者迁移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李桂娥 夏兴园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后,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愈来愈深入人心。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教育和保健的作用,而对劳动迁移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本着重论述劳动迁移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并对进一步激活我国劳动力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
高华平
由于屈原、宋玉的“骚体学”创作,只是就三代古乐而“更定其辞”,故不能仅就其辞内容来判断其性质。而如果就这些作品在音乐上的源头来看,它们实是上古中国东西部音乐学交融的成果。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新古典到启蒙的转折--简论伏尔泰美学思想
吴予敏
伏尔泰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到启蒙美学转折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综合继承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成果,并结合考察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和艺术实践,提出了关于民族审美鉴赏力、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性的深刻见解,为启蒙时代的艺术感性观念开了先河。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4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维特根斯坦对分析美学的影响和启示
刘程
本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对两位分析美学家韦兹和肯尼克的具体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反本质主义、艺术是开放的概念、家族相似和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楚美术精品的文化稽考
王峰 刘保昌
楚美术的化精神是崇尚创新和向往自由;美学追求是执着于空间和流变、神秘和精巧;艺术风格是人神交融,其特点与儒家艺术、西方神权艺术迥然异趣。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修辞学理论辨析
李显杰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强调修辞的普遍性,复义性,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90年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
魏天无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4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9O年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
魏天无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神的历程:论精英艺术与文化变迁
刘水平
艺术的神圣性在前现代时期来源于自身以外的宗教;当宗教衰微之后,“天才”和世俗政治权力成了它的新神。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化的变迁,传统的人艺术化急剧衰落,旧的精英化阶层解体,艺术的膜拜价值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
张卫中
90年代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城市又处在社会变革的最前沿。此期许多作家站在城市人的立场上探讨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像如何看待过分膨胀的金钱物欲、如何看待社会转型后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性异化的问题等,这些作品容纳了相当丰厚的现代性内涵。其功能是帮助当下城市人完成心理上的调整与转型,拉近作为“他”的现代性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在现实之外,创造一个可调节的柔性空间,为现代性在中国的平稳着陆,提供道德与思想上的保障。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312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超性别书写--鲁迅作品的女性主义立场
曹建玲
鲁迅在他的妇女问题论中,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探索、指引女性解放道路。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男性视角和意识,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
曾新
习语通常带有浓厚的化色彩。习语的翻译实质是化翻译。因此,对英汉习语化差异的了解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尤为重要。本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五个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的化差异。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试论口译中的主题思想识别
张峻峰 庞影平
在汉英间进行口译时,主题思想识别技能非常重要,因为主题思想识别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口译中主题思想识别技能的培养应从句子和篇章两个层面入手。句子层面上的训练培养包括对英语中时态和句子主谓宾结构的敏感性和准确把握,以及对汉语中某些表示时间的语气助词的精确理解和快速转换。因此借助笔记对主题思想“形象化”是此训练的目标之一。篇章层面上,在对发言的立场观点进行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重视对各种体逻辑顺序的把握,培养预测、印证、再预测、再印证的技能。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人的有效发展的若干理念
鄢明明
本探讨了人的有效发展的若干理念,它包括小康社会人才知识、能力的有效结构,有效教学与育人的有效性,有效德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及有效的学校管理。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华中语学论库"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风格
赵宏
“华中语学论库”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优秀的汉语语言学丛书,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负责丛书的整体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按照丛书主编的解释,“华中语学论库”中的“语学”,主要指汉语语言学;这里的“论库”,表明该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在研究范围上可以不断扩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文献学教材--评张三夕教授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
盛莉
献学是治中国史之学的根基之学,然而,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因为院系体制的调整和其他政治原因,献学课程在高校本科生阶段普遍受到忽视。近年来国内高校虽开始重新重视这门古老的学问,纷纷开设献学课程,但迄今还没有一两部像古代汉语和中国学史等学科那样相对统一而适用面较广的本科生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去年
2004 Vol. 0 (3): 0-0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