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1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01-05-25
论文
论文
0
驱散历史迷雾 重现豪杰本色——评董方奎著《旷世奇才梁启超》
黄柏军
1997年 1 0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董方奎教授撰写的 2 3万字的评传《旷世奇才梁启超》,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承蒙作者寄赠该书 ,我得以拜读 ,掩卷之余 ,可以用八个字评价这本专著 :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从这本书中所能体现的不单是研究梁启超领域的重大突破 ,而且体现了时代在发展 ,新的观念也在不断形成。这本书的出版 ,从某种程度上说 ,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梁启超盖棺定论的各种争议 ,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梁启超的可喜进展。正因为如此 ,我很想谈谈读后感 ,对《旷世奇才梁启超》一书作一些粗浅归纳 ,就教于作者…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严昌洪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
马敏
张謇系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开拓人之一,但过去对张謇在这方面的贡献论述不多。本从张謇对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参观和参与,以及创办南通博物苑等活动,具体说明张謇在推动中国近代博览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及其对举办近代博览事业的思想主张。本认为,张謇所从事的近代博览事业,不仅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观察张謇之近代“绅商”、“儒商”性格的一个绝佳视点。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
刘伟
地方官制改革是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使清朝地方官制发生了较大改观,成为向近代化转型的开始,但是,由于改革又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整,所以,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机构和职能调整的范畴,引发出新的问题,改革中对地方督抚现有权力的触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改革对地方士绅的吸纳,助长了士绅的参政和地方意识,其结果是造成督抚与士绅在心理上对清政府的背离,它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成果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地方官制改革时期所扩张的地方主义势力,也带到革命后的地方政权之中,从而给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成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的重要原因。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
许小青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参与和实践:辛亥革命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李卫东
本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进行的近代法制宣传、教育和训练以及革命胜利后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论述,说明与清末司法改革相比,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贯彻近代法制精神,促进近代法制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方面成效卓,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法律实践是从辛刻革命时期开始的。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古希腊精神哲学的矛盾进展
邓晓芒
本从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两个核心要素的矛盾分析出发,探讨了古希腊精神哲学从智派到苏格拉底思想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指出其在依靠这两大要素超越了自然哲学之后,由语言逻辑和自由精神双方各自的“自否定”原理而一步步走向辩证法和神学的必然性,澄清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主体自身的内在矛盾性。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精神
林剑
哲学必须渗透或贯穿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这应是所有哲学都应具有的一个共同性特点,而哲学的批判不同于政治上的批判,哲学批判的本真底蕴是考察分析,这种考察分析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哲学的批判具有观照视角上的总体性,批判向度上的多维性,深刻性和智慧性的特点,哲学的批判必须以一定的批判精神作支撑,哲学的批判精神是贯彻于哲学批判之中的灵魂,它象一种普照的光,指示着哲学批判的路标,哲学的批判既需要一定的科学精神作支撑,也需要一定的人精神作支撑。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34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不变的公式?——哈尔福德·麦金德对“心脏地带”理论的三次论证
刘从德,吴晓波
在全部地缘政治学理论中,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哈尔福德·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48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PNTR案看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孙大雄
对华PNTR案是近年来美国国会立法斗争的焦点之一,这与利益集团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以PNTR案为例,简要介绍了PNTR案的由来及利益集团卷入PNTR的原因,具体探讨了美国利益集团围绕PNTR案的分化组合及其对国会的游说较量,概要分析了利益集团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6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浅析自由与平等的“双胞胎原理”
叶娟丽
在人类的政治追求中,自由与平等是两个基本的价值目标,这两相互区别,自由必然地反对政府强制,而平等则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均主义,但两又相互联系,追求自由可能会引发结果的不平等,而追求结果平等则不可避免地损害个人自由,自由与平等,正像一母所生的两胎儿,相互矛盾,又相互牵制,对两的不同偏好和取舍,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和政治权力运行方式,甚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也可从这一双胞胎原理中得到说明。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强制履行法定职责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姚锐敏
强制履行法定职责是对行政主体的失职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章认为,目前我国强制履行法定职责的适用范围还比较狭窄,需要适当扩大;强制履行法定职责的具体内容应当由责任追究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强制履行的期限应当从严掌握;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强制履行法定职责的适用应受到限制。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商业秘密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关系
刘华
商业秘密权的性质和特征是知识产权法领域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研究相关理论问题,比较商业秘密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的差别,对以最佳途径实现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权利保护,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促进与国际趋势的接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母语化”:寻根作家和“中国式意象”
王又平
“母语化”是寻根学最为看重的话语表述方式之一,也是对新时期学创作最具影响的艺术成就之一,母语化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作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激活汉语言在学表达上的诗性和灵性。本试图通过西方批评家和诗人对汉语言诗性特征的理解,联系中国古代论家的阐说和寻根作家的创伤,重点分析“中国式意象”的构成,由由论述寻根学中的母语化倾向及其现代审美意义。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8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现代诗学主客体观
龙泉明,邹建军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中国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索,主要围绕“做诗与做人”、“完全融合”、“入”与“出”和“小我”与“大我”四个命题展开,本试图从这些命题入手,厘清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独特内涵,探讨中国现代诗学的某种精神特质。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
刘云
本文把性状小句分为自足的性状小句和成活的性状小句,分别考察了自足的性状小句中的程序范畴和成活的性状小句成活的方式,并探讨了两种类型小句在使用上的差异。文章末尾有一个余论。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栽
王忠玲
通常认为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本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转折复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转折复句分句之间除“相反或相对”关系外,还有差异性关系和限制性关系,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从而对转折复句的语义关系作了全新的概括。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
曹海东
“可得而V”是先秦散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对涉及这类句式的句,今人一般把其中的“可得而”视为助动词性结构,把“可”和“得”一同解释为“能够”、“可以”。本对此不以为然,在通过广泛考察先秦散中“可得而V”式的句子的基础上,认为“可得而”不为助动词性结构,其中只有“可”是助动词,可释为“可以”、“能够”,而“得”则为一般动词,其基本义为“得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作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主体与文学观念——中国上古文学观念发展的一种考察
王齐洲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1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郭焰坤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0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丘菽园诗作中的爱国精神
丘铸昌
丘菽园是我国近代侨居新加坡的著名侨领、报人、政治活动家 ,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 ,诗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他一生有多种著作传世 ,其中《菽园诗集》千余首诗中 ,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率丘菽园诗作中的爱国精神
丘铸昌
丘菽园是我国近代侨居新加坡的著名侨领、报人、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诗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他一生有多种著作传世,其中《菽园诗集》千余首诗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
曹志平
柳永词的传播是北宋时期特殊的化现象,它不但是诗、乐、声、舞多种艺术审美的撞击过程,而且是以北宋化传播的整体存在为依据的化整合活动,是柳永词得以存在、得以实现其艺术和化效应的社会行为,歌妓的演唱是柳永词存在的活化机制,柳永词的传播实现了词体的传播化,推动了市民俗化与士大夫精英化的分庭抗礼。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7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熊哲宏
本文围绕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的本质,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剖析,特别是致力于澄清当前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问题。论文表明,明确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概念基础,是推进和深化这一研究的方法论前提。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曾新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复句研究的启示——邢福义先生<汉语复句研究>评介
李向农
新世纪伊始 ,邢福义先生又推出一部学术专著《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2 0 0 1年 1月 ) ,全书近 5 0万字 ,计五编四十九章 ,涉及七十多个复句格式 ,堪称我国语言学史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复句的第一部鸿篇巨制。这部巨著是邢先生二十多年心血的结晶 ,也是他奉献给现代汉语科学研究事业的又一丰硕成果。了解他如何进行汉语复句研究 ,可以获得颇多启示。一、矢志不移 ,锲而不舍 ,二十年坚守“根据地”在《语法问题发掘集·序》中 ,邢福义先生说 :“‘发掘’,要有立足点 ,要有‘根据地’。我给自己提了一条要求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 ,有一个…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31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驱散历史迷雾重现豪杰本色——评董方奎著<旷世奇才梁启超>
黄柏军
1997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董方奎教授撰写的23万字的评传<旷世奇才梁启超>,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承蒙作者寄赠该书,我得以拜读,掩卷之余,可以用八个字评价这本专著: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从这本书中所能体现的不单是研究梁启超领域的重大突破,而且体现了时代在发展,新的观念也在不断形成.这本书的出版,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梁启超盖棺定论的各种争议,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梁启超的可喜进展.正因为如此,我很想谈谈读后感,对<旷世奇才梁启超>一书作一些粗浅归纳,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宗旨,在该书的前言里,作者是这样表白的:“本书以求实的精神,客观地研究梁启超,澄清过去对他的一些误解、非议与斥责,向读者奉献一本梁启超新传,使读者对梁启超有一个再认识”.
2001 Vol. 0 (5): 0-0 [
摘要
]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