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9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论文
论文
0
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
徐勇,徐增阳
在本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热点。文章认为,在20 世纪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并由此带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世纪沧桑中的澳门文学回眸
江少川
本文简要回顾了澳门文学的历史,论述了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期,总结概括了澳门文学的主要特点;并着重论述了过渡期澳门文学空前繁荣和澳门文学形象开始树立的背景、原因及主要标志。在特殊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地理背景下,澳门文学形成了独有的审美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第一,融历史感悟于现代意识之中;第二,浓郁的都市平民色调;第三,中正、温和的美学品格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李显杰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 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教育改革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章开沅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给21 世纪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前瞻性,就是要预见并力求适应这种深刻的变化。为此,大学应着眼于培养适应性比较强、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通识型人才。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应得到遏制。教育能够推动时代前进,教育理应也能够协助消除社会弊端;但教育应该首先治疗自己,然后才能治疗社会、治疗全人类。我们要以理性的深思与强者的心态面对现实、研究现实,解决现代化给教育带来的众多问题。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章开沅教授新作《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东梨
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译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这是关于记录南京大屠杀更加完整、客观、严谨的史料。章开沅教授1988年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特藏室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保存了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原始档案的贝德士文献。经过系统研究,章教授于1995年相继推出《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两部著作,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史实揭露了当年日军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暴行。1997年5月,章教授再赴耶鲁大学,发现了贝德士以…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7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
邓宏炎
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 年10 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文章着重论述了经验知识的重大作用,并强调指出在这一理论形成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2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本世纪末福利改革的主要动向及其启示
沈洁
文章对90 年代末欧洲、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社会福利改革的特征、趋向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社会福利制度逐渐从与市场经济相互抗衡走向相互补充,这是福利改革的理论原点。中国大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从生活问题的视点把握社会福利的发展,提高福利的社会化程度;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公正、公平的准则并行不悖;将自动、互助、公助作为社会福利原则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国有企业产业重组的方向与方式
李庆华
“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的现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进行产业重组的必要性,而产业重组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国有企业如何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我国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退出的经济性障碍、原有体制的障碍和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障碍等三个方面。故应确立以“相对退出”、“边际退出”为主的退出策略。而在进入时应注意进行制度创新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德国统一前联邦德国政治发展刍论
黄正柏
联邦德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政治民主同步发展和良性互动,成为比较完全意义的现代国家。本文认为,联邦德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主要特点是始终坚持政治上的中间道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制度。联邦德国没有走魏玛共和国的老路,主要原因有四:世界大战和战后对德国进行的改造;多数德国人正确总结了历史经验;社会市埸经济体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西德走民主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环境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简析德国统一后困境的症结及机遇
吴友法
德国统一后出现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巨额债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使科尔政府陷入极大的困境,并导致科尔政府在1998 年大选中倒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两个德国统一的速度太快,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在一起、并使东西部德国在同一体制下同步协调发展,是要有一个磨合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另一方面,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运行几十年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西方学者所说的“德国病”,需要进行改革。尽管如此,德国的统一为德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主任邢福义教授所撰写的题为《汉语语法教学与测试的若干问题》的论文,刊于《澳门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澳门理工学院语言及翻译学校校长盛炎教授,代表李向玉院长,于1998年8月8日,在德国汉诺威,值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召开之际,向邢教授颁发了证书与奖金。邢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的园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其成就与贡献有口皆碑。他的论文见解独到,对目前和今后的汉语与测试颇具指导意义。此次获奖,实至名归著…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魏玛德国对华政策简析
王扬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魏玛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和重返中国市场,执行了一套以“平等”、“友好”、“中立”为基本特征的对华政策,不仅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促进了中德关系在20- 30年代中期的良好发展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
邢来顺
本文分三阶段论述了19世纪30 年代开始的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19 世纪初是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准备的阶段。从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时19 世纪30- 40 年代的起步时期和19 世纪50- 60 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它起步于轻纺工业,却迅速转向铁路建设和钢铁等重工业部门,从而使德国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工业上迅速赶上和超过法国等工业革命的先行者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43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数量词语与主观量
李宇明
主观量是指带有说话人主观评价的量,是量范畴中的一个次范畴。表达主观量的语表手段有四类:A.数量词语,包括带有修饰成分的数量词语(简称“数量标”);B.加在句末的标记词(简称“句末标”);C.充当状语的副词(简称“副词标”);D.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固定格式(简称“框架标”)。本文讨论属于数量标的如下三种情况的主观量问题:a)数量词语的复叠;b)一些特殊的数量结构;c)受一些词语直接修饰的数量结构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马氏文通》动词系统中的“坐动”、“散动”及其价值
陈庆汉
《马氏文通》的“坐动”,指充当了谓语的动词;“散动”,指充当了主语、宾语、表语、介词的宾语、定语的动词。二者的划分标准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这种划分揭示了汉语动词既可以充当谓语,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这一特点。因而《马氏文通》“坐动”、“散动”的提出对研究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多功能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5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与课堂学生角色的转换
陈延波
本文以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根据,借鉴交际教学法的有用原则,阐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论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提出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语言使用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是贯彻落实新大纲的必经之路;提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马承五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
阮忠
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诗歌代表了“竹林七贤”最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化品格上表现出三重性。其一是道教品格,以游仙诗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并掩饰自我思想上的痛苦;其二是儒学品格,表现为对儒学道德准则的遵循和具有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热情;其三是道家品格,对老庄思想的认同及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三者交织,构成阮籍、嵇康诗歌文化品格的复杂性,从而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状态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0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元代散文的特殊文化境遇——兼释元代散文的跌落
谭邦和
笔者不赞成对元代散文持“略而不论”的轻率态度,认为应该肯定其实际成就,并尝试结合其生存环境解释其跌落的具体文化因由:异族落后文化及其民族歧视和文人歧视,杂剧、散曲为代表的新兴文体和通俗文艺崛起的巨大冲击,数千年累积起来的辉煌散文遗产反成为历史重负,以及由上述原因导致的作家队伍的分化与分布,置元代散文于不利发展的特殊文化境遇,而陷落在道学的深渊里艰难地舞蹈,则从根本上注定了元代散文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终于未能走出自己时代的新路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
陈水云
清初词学是对明代词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康熙年间人们继续围绕词的体性展开研讨,深化了自宋以来的本色当行论,发展了明代有关诗、词、曲体制异同的辨析,因为对词的体性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广陵、阳羡、浙西几大词派在正变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这都表明人们对词之美学品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再把词视为小道末技,近代词学的尊体观念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抉择
我校历史所博士生张艳国研究员在《光明日报》(1999-05-07)发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抉择》一文,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文化的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最后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上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进行了历史概括,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先进的中国人认定中国文化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重建,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出路的方向性转折。这一转变,在20世纪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的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支配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曹禺剧作的美学特征
张芳彦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认为曹禺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上;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深化了对曹禺剧作的美学探索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文艺学教材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王先霈
本文论述了文艺学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了文艺学教材与学术专著的异同,明确了文艺学教材的理论规范及创新的目标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立场与使命
刘欣
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将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多元文化的交融是面临的最深刻挑战之一。本文透过“文化挑战”的表层现象,指出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可能遭受到“文化侵略”的严峻事实。并通过对“文化侵略”的历史与现实表现的考察分析,阐明了教育在迎接文化挑战,抵御“文化侵略”中的正确立场和崇高使命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项继权副教授的论文在《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发表
邓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发表了我校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项继权副教授的论文,题目为《乡村集体化与民主化——若干乡村的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对河南南街村、山东章丘向高村和甘肃榆中方家泉村三个集体经济相对发达的村的实证研究,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乡村再集体化及其原因、集体化的时代特征、两种集体化模式和乡村集体化与民主化。作者认为乡村再集体化的模式,除了已为研究者注意到的“新集体主义”之外,还有一种“新传统主义”的模式,文章以河南南街村为例对这种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
郭永玉,陶宏斌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它们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原则与方法等等问题上的回答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是由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分歧决定的。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则分别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与人文两大价值取向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41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集湖北地方史研究之大成的煌煌大著——评《湖北通史》
朱英
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由湖北史学界10余位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惠三位教授主编的多卷本《湖北通史》,现在终于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共计8卷,多达300余万字,称得上是一部集湖北地方史研究之大成的煌煌大著。笔者过去曾有一种偏见,认为一般地方通史性著作在学术上很难有所创见,对于提升学术研究并无明显作用,至多只能帮助人们系统了解有关的史实,唯有扎实的专题研究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以《湖北通史》为例,该著至少即在学术方面具有…
1999 Vol. 0 (6): 0-0 [
摘要
] (
39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