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9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1999-03-25

论文
 
       论文
0 革新观念,控制源头,实现政策配套——关于就业问题的思考
郑功成
文章认为从政府、社会、企业与劳动者四个方面革新就业观念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要且基本的条件,而从源头控制就业压力则是确定现阶段就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关键。同时,作者主张大力改造现有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户口政策、工龄政策,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等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关于与我国再就业有关的十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杨艳琳
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首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就与我国再就业相关的十个重要问题即下岗与失业的界定,失业的根源,下岗失业的类型,下岗失业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下岗失业与下岗失业者自身责任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再就业中的作用,再就业的对策思路,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系,退休年龄与再就业的关系,有关再就业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概述了经济理论界与这十个重要问题相关的主要观点,而且相应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陈银娥
文章对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根据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失业保险法;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障的覆盖面;明确失业保障的给付条件;健全筹资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和期限;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33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构建理论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刘小怡
理论经济学的构建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既产生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资源配置问题,又产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资源占有问题。因此,理论经济学必须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以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历史运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运动,并据此安排理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的历史探索
张爱卿
动机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关研究在本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西方百年来动机问题研究的回顾,阐明动机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脉络,探讨各个历史时期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未来动机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服务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对于容闳的新认识
章开沅
去年是容闳诞生170周年,“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ChineseStudentsMemorialSociety)和耶鲁大学,于9月在他工作多年并最终定居的哈特福德(Hartford,美国康州首府)举办纪念活动,邀请容闳和他当年率领的留美幼童后裔四十...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语言学系建立与发展的三点认识
邢福义
1999年2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语言学系,举行了相当隆重的建系恳谈会。北京广播大学于根元教授寄来贺信,热情洋溢地说:“2月4日立春,是自然界的好日子,更是我们语言学界的大喜日子,语言学史上一定要记下这一天。”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在贺信中特别强调...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汉字的表现方式与意象思维
王作新
汉字的结构与民族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归类分析汉字的表现方式,论证了汉字的意象性质,揭示了意象思维对汉字构形表现的驱导影响和意象思维的发展脉络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非A不B”句型的出现及其发展
郭攀
“非A不B”是古汉语中表示条件关系的一类复句形式,它起源于先秦,历汉魏六朝、古白话而过渡至现代汉语,演化为三类形式:一是传统“非A不B”的保留,二是现代书面语中的“除非A,不(才)B”,三是现代口语中的“非A”。文中分四个阶段,对“非A不B”的出现和发展作了较具体的概括,并对相关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衡》的词序
萧红
本文主要从疑问代词宾语位置的变化、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位置的变化、介词结构位置的变化、数量词组位置的变化等方面考察了《论衡》的词序,并与《史记》、《世说新语》等书的词序进行了比较,发现《论衡》的词序处于上古后期向中古后期的重要发展阶段;词序的历史发展是渐进的,内部存在着不平衡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
严昌洪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为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条件,并提出了要求,即批判和摈弃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从而建设一种新的生活。一批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目光下移,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促进了社会风俗的转移。当时的移风易俗思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过激的言行与脱离实际的主张,对后来群众性移风易俗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那种对旧道德、旧礼俗不妥协的彻底清算态度和革命精神,使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风俗演变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上海总商会与五四运动
朱英
五四运动期间,在以往多次反帝爱国运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上海总商会一反常态地显得十分消极,其态度和行动与广大商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原有威望及影响也几乎丧失殆尽,由此使上海总商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工商界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在五四运动的洗礼和工商界的敦促之下,上海总商会不得不进行大改组,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一代工商界代表人物进入领导层后,开始了上海总商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
王建辉
报刊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革力量。近代知识分子的几个主流群体在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历史地递进地认识到报刊的重要性,他们群起办报刊,使之成为手中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既推动了社会现实的改造,实现了报刊的变革,带来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群体力量的凝聚和壮大,催生了新的文化群落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文学批评的品格
刘安海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文学批评现状所作。文章指出,在世纪之交,文学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杠杆的作用也侵入到文学批评领域,某些批评家追逐热闹,顾及作家的面子,表现出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使批评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改变批评的这种现状,要从多方面努力,而目前提出建立文学批评的品格问题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批评品格包括实证主义研究、贴近作品、关心作家所想等。批评品格是文学批评的品性和品行,归根结底是批评家的修养和人格以及相关的知识准备和学识积累的表现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评析
赖力行
现代文学批评既是沟通文学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性活动,又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对读者接受、社会进步和文学理论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批评家以文学方式传递美感印象,对读者具有审美吸引力,批评家的思想艺术分析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当批评家的眼光从艺术和美学的领域引向社会生活的空间,引申发挥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时,批评又具有干预生活、影响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作用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的西来及其中文译名的拟定
张艳国
社会主义思潮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揭开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序幕。由此迄于20世纪初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社会主义”的中文译名,是这一思潮在中国社会展开的初始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有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作为求强致富、维新改良、社会革命的附属物被传入中国的,其时它虽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又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内容。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展开,不仅刷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面貌,而且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文化上突出了中国社会处于近代阶段与水平的性格特征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对所有制认识的深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共产党宣言》的发展
段维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不是各个具体观点的集合,而是其内容的合理内核。共产党人在所有的活动中“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和自身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的设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根据各自的国情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均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关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以及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等方面的界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扫清了思想障碍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及其启示
郭红霞
列宁的权力监督理论是列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相当丰富。特别是关于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的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我国加强权力监督理论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严格依法监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和“美学的毁灭”
张玉能
本文评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最后代表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了他所谓“美学的毁灭”的具体含义和特殊价值,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苏联和我国美学界长期流行看法的新观点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
杨晓莲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思想根源以及与艺术的关系、对世界的重建等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提出其新感性与前代哲人所谓的感性有本质的不同。本文认为,马尔库塞首次提出新感性这个概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46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杨绛的喜剧——兼谈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
张健
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出现了一种重在表现社会世态、风俗、传统或习性的创作取向。杨绛喜剧正是在这一潮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作品既有世态的观照,又有人性的深度,标志着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成熟,是中国喜剧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吕后与戚姬
丁毅华
吕雉在艰险的经历中历尽磨炼,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仅“佐高祖定天下”,而且与刘邦同掌实权,在稳定西汉初年政局中发挥了不亚于刘邦的作用。而戚姬,则是一个艺术家,她主要是以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使刘邦倾倒。“取天下”成功后的刘邦,政治上离不开吕后的辅助,感情生活需要戚姬的慰藉。吕戚之争不是一般的后妃之争,对于她们的不同角色和相互关系,应透过“后妃之争”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考察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化”在道教哲学中的地位
王丽英
“化”是道教哲学的重要范畴,它包括顺化和逆化。顺化即顺道生人(物),逆化即逆道成仙。本文试对“化”之二分理论在道教哲学中的地位作一探讨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
但武刚
当前,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相应的理论研究则比较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的目的、特点、方法和分类作了明确而细致的阐述,对改善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育目标比较
陈菊先
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所拟教学目的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即都能从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及本地实际出发,从文道两方面作出主次分明的多元概括,其目的的列举涵盖了语文知识、技能、智能,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包括心理的、社会的不同层面。其中读、写、听、说能力都被列为语文教学的四大主体内容。语文教学目的的结构性特征,大陆强于香港,台湾最弱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自为经纬 成一家言——评熊铁基教授著《秦汉文化志》
范军
当20世纪的帷幕徐徐降落之际,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华民族正在重新检视自己,以便在新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地位。站在世纪桥头,回眸历史苍桑,沉思千古文明,史学家和编辑家联手,一次推出气魄宏大的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这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
1999 Vol. 0 (3):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