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9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1999-02-25
论文
论文
0
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以湖北省月村村治实验为例
徐勇
随着作为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础的民主选举崛起后,理论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重视民主选举形式的开发,二是从根本上否定村民自治及其民主选举。本文通过对月村村治实验中的两次村主任选举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认为:(1)现阶段农村民主选举作为一种治理方式是必要的,原始动因是农民作为利益主体的自主性增强。(2)民主选举作为权力资源配置方式,作为大众参与行为,一经启动并不一定会产生预期成果。民主选举背后有复杂的变数,其中,利益和体制最应引起重视。(3)民主选举机制有缺陷,但其长处是可使权力有序更迭和具备纠错功能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制度引入与精英主导:民主选举规则在村落场域的演绎——以一个村庄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
吴毅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村庄换届选举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笔者力图参与学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目前在中国村民自治研究中被重视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在解释村民自治的实际进程,尤其是新《村组法》公布并施行之后的村民自治实际进程时,显得过于简单。而以“国家-地方精英-民众”的三层分析作为对二元论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补充,或许能为学界开启一扇观察村民自治的新的窗口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民流动:嵌入村民自治的新变量——浙江省奉化市庄家村调查
卢福营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分析了村民大量外流背景下运作的村民自治所面临的新课题:(1)“精英”人士大量外流造成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当家人”缺位;(2)外流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难以落实;(3)村公共权力机关对外流村民行为的管理失控。提出了应由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合理利用和开发家庭在村民自治中的功能,关注和解决农民流动向村民自治提出的新问题等主张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作为村治资源的村组干部间人际关系——以湖北袁杨、姚周两村调查片断为例
贺雪峰
本文以农村调查片断为依据,认为当前村组干部间的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这种资源特征特别与当前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村级组织往往既缺乏行政权威,又缺乏自治权威的现实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目前乡村治理方式的选择上,应慎重对待和充分考虑传统中存在的合理成分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二十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
周光庆
本文力图立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重新回顾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以努力开拓训诂学的应有前途。文章认为,中国训诂学原本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评论其解释效果,从中提炼出理论,建构起系统,以推进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训诂学开始转向,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为最高目标,加强了对语义语源的考察,淡忘了对文献解释的研究。本文强调,中国训诂学的广阔前途,在于恢复其文献解释学的使命与精神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萧国政
隐性语法范畴与(用形态或词语体现的)显性语法范畴相对。它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语言使用和人机对话的语法研究所面临的学科前沿课题。本文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个方面,举例性地论述了现代汉语隐性语法范畴的基本内容、研究意义及发展方向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
彭小川
本文对话语中有交叉现象的“并”与“又”进行研究,分析了它们用于否定形式时语义、语用上的差异,指出一概把它们描写为“加强否定语气”有欠准确。文章第一部分对含“并”的否定句的语境预设进行分类,指出“并”的语法功能是加强对语境预设的否定,其语法意义是“强调事实或看法不是所认为的或可能会推想的那样”。第二部分指出含“又”的否定句存在两个层级的语境预设,“又”的语法意义是“从否定的角度来强调理由,进而加强对某种行为、做法或心态的否定”。第三部分从语体风格、感情色彩、语义指向以及它们在语言结构链条上的位置等方面将“并”与“又”进行对比。另外,还对话语中“并”与“又”交叉的现象作出了解释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4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文字建构与心态文化——中西语言文化透视之一
王述文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从文字的发生、发展、演变,可以反映出其创造者相应的心态文化进程。现今世界流行的两种文字,一种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一种是以发音为主导的拼音文字,均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观照和体现。前者表现为心态思维上的形象性、封闭性和目的意向性;而后者则表现为抽象性、开放性和过程意向性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边际人的报国心——容闳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新论
罗福惠
容闳是近代中国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一人,一生在中美“两栖”。他认为当时中国贫弱危殆的症结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教育落后,三是外力入侵,其认识出自直观感受但亦不断深化。在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时期,容闳尽力以“供赞画、任交涉”的方式报效祖国,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容闳对于中美两国,都处于“边际人”地位,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设想亦难免脱离实际,又不为晚清当局信任和重用,美国有关人士对其亦显出轻视,故其赞画、交涉多未能奏效。但容闳一心报国、无怨无悔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钦佩与发扬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析挪用期货保证金行为的刑事责任
彭真明
保证金制度是保障期货市场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一旦期货保证金被挪用,将会增大期货市场风险,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者从分析期货保证金的法律性质入手,认为期货保证金的法律性质为一种特殊的担保,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设挪用保证金罪,用刑罚手段制裁挪用期货保证金的行为,并对挪用期货保证金罪的构成要件、认定及处罚等作了探讨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8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探讨
李邦友
本文探讨了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立法模式、期货犯罪的体系以及处罚期货犯罪的原则。由于期货市场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期货犯罪的表现形态还有待探讨。本文借鉴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国外的立法规定,认为我国刑法应当在作为经济法的《期货交易法》中设立刑罚处罚规范,待条件成熟后移入刑法典。同时认为对期货犯罪应采取必要性原则,即谦抑原则,以限制期货犯罪的范围,发挥刑法的“最后手段作用”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演变
刘守华
叙说农民娶田螺姑娘(螺女)为妻,是一个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一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国大文学家陶潜笔下就有生动完整的记述,成为东亚地区此类故事的源头。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会通,以及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的交错并举中不断演变,以其丰厚内涵和优美形态被民众传诵至今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4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白水素女》“偷窥”母题发微
陈建宪
以“白水素女”为代表的螺女型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千年不衰。其中潜藏的奥秘之一,是它暗合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窥视异性的欲望;作为故事转折与高潮枢纽的“偷窥”母题,来自原始文化中少女成年礼的隔离仪式;而“素女”的原型,则是成年仪式中正实行隔离禁忌的少女。“白水素女”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建立在原始思维的“禁忌——破禁——后果”基础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大道”在人-言之际的双向运作——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诗学观
刘方喜
海德格尔在语言本体论层面上,从人与自然本体而非人与人之间关系角度出发,把语言与人相互作用活动中的“言”视作本体之“道”。诗歌作为一种本真的语言活动乃是大道在人-言之际的双向运作,既是大道(言)向人开道成道而由无声之音向人的有声之音转换生成的运作,又是人向大道归本而对道(言)之说作出诗意应答的运作。海氏开启的本体论诗学批评在现代处境中有重大的生存论意义,同时对汉民族古典诗学批评研究极具启发性。一种本体论的诗学批评可为汉民族精神在汉语言中的生成开道铺路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审美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理论及其大众文化批评
周泉
审美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已经从中心退居到边缘,其社会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异化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张力。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作出系统理论反应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根源于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以其作为学派“批判理论”的策源地,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学派的方法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审美理论中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功用等范畴,对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工业作出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多诺和本雅明,两人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歧形成现代大众文化批评争论的焦点,与此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艺批评的新维度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4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对加强师范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考
石挺
本文概述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宏观目际的保证措施予以探讨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内地与香港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
周洪宇,但昭彬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被誉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母机”。它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香港虽与内地连为一体,但一个半世纪的隔离,使其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内地多有不同。两地在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经费配置等方面各有特色与优势,也各有问题与不足。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双方如果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定能够加快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4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大众传媒与当代大众世界——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黄永林
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制造和传播信息,对当代大众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以跨越时空的能量,使人类生活空间距离缩小,使“信息爆炸”;它以强有力的渗透机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之走向“趋同”形成“流行”;它以独特的方式传播人类文化与思想,改变了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重构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整合了世界文化的结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更好地为当代大众世界服务。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武汉撤守原因辨析
黄华文
中国军队主动撤守武汉,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综合武汉会战的各种因素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些因素主要是:1.中国军队已逐渐失去继续会战的地形、阵地和兵力条件,困守武汉对中国军队不利。2.会战已消耗大量日军且超过了战前所设定的时间,持久消耗战略目的初步达到。3.在武汉外围作战之际,中国军政当局已基本完成撤出武汉城区的各种准备工作。撤守武汉不仅是中国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是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撤退行动之一。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49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苏联与武汉会战
许小青,项海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被西方诸大国遗弃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拟从武汉会战时期的国际大气候着手,一方面分析苏联对武汉会战的援助范围及限度,一方面论述武汉会战对苏联的战略意义及影响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德国军事顾问与中德关系
何兰
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在华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来华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德关系初步发展、密切合作及逆转恶化等不同时期的身份、活动范围、所起作用及其影响限度等问题的分析,肯定了德国军事顾问在促进中德两国经济、军事合作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华活动,终究还是受制于德国国家战略的实质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郭美兰
该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作了辩证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保障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为苏联争取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它侵犯了周边弱小国家的主权,破坏了其领土完整,给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正本溯源、主次相依、风格独特——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梁琴
由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郭汉民四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该书是国家“八五”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共4卷210万字。像这种将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09年的社会思...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评王玉德、李其荣主编的《世界大视野丛书》
王娟
世纪之交,中国人在关注国内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观察、思索国外的人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由王玉德、李其荣主编,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大视野丛书》(六种)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丛书选取了六个主要的国家为研究对象,它们是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韩国...
1999 Vol. 0 (2): 0-0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