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8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1998-05-25

论文
 
       论文
0 从比喻的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郭焰坤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四,从比喻所反映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变化看制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后简略涉及物质文化对比喻演变的影响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董恩林
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经历了夏商二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这样三个阶段、三种模式;与西欧中世纪由外族入侵而形成的统一国家迥然不同。其中,周代君主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政治学意义的行政体制,对于维护和促进周代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曾起过巨大作用。将周代分封制比附为西欧中世纪封建制从而否认周代国家的统一性而将秦王朝作为中国统一国家开端的传统见解是不妥当的;按照是否实行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来论定国家是否分裂与统一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是国家行政体制问题,而统一与分裂则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李建中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悲怆: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
赵谦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李白看作是豪放诗人的代表,认为豪放是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其实,李白是痛苦的诗人。忧郁、软弱是他性格中的主导方面,悲怆是他诗歌的主导风格。豪爽旷达是李白个性中的非主导方面,豪放是其诗歌的次要风格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53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定位及创作动因
梅大圣
词的传统和正宗应追溯到隋唐的民间词。民间词与诗骚传统相承。晚唐五代和北宋初中期的令词是词的“变调”,而这个“变调”形成了北宋词的“新传统”。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并影响了词的发展走向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
戴建业
本文从“真”与“美”的探求、“意义”与“意味”的把捉、激情与理性的交融等三个方面,阐述闻一多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目的、方法与特征,并由此梳理他的学术理路,勾勒出他既有清代朴学家的渊博严谨又富于现代诗人的想象与激情这一独特的学术个性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玄理与名士——评《玄学趣味》
卞孝萱
王先霈教授主编,由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青橄榄文丛》,是一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读物,现已推出《京剧精神》、《神话解读》、《玄学趣味》、《佛语哲思》四册。读过这套《丛书》的读者,一定会如王教授在《丛书》的“序文”中所言,感到如食橄榄,回味无穷,久...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武汉方言词理据的讨论与欣赏
刘瑞明
一般论著只从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使用语言的艺术性,来论证作家个人的文学语言水平。本文提出新观点:方言词本身也可以独立地有艺术欣赏性。因为方言词代表了该方言千百年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文学艺术素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水平。武汉方言就多有这样的词...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
刘祖云
文章首先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标志和机制,社会流动程度与社会开放乃至社会转型程度成正比,合理的社会流动可形成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其社会流动状况。其次,文章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了本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认为:80年代中国的“流动热”和“流动潮”既表明中国社会正以强劲有力的步伐步向开放、迈向现代,又表明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在行业、地区及单位严重失衡;90年代中国的三大基本阶层即农民、工人和干部的流动则与改革的深浅和利益的得失密切相关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制度约束
曹阳
二元双重的制度结构向一元一重的现代制度结构转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特殊制度背景。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发展,在保留小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之上去谋求非农就业更大的收益,务工经商但不彻底离农离土,是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村居民在现行制度约束下,面对制度给定的“选择集”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
董方奎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杰出贡献及应有之地位,尚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本文重点论述梁启超在中外启蒙思想家中的突出地位、高瞻远瞩的过渡时代理论和对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优秀品格、情操、治学精神、立言立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处处堪为人师,是名副其实的近代中国精神之父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03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梁启超与《时务报》
沈继成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如下贡献:(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三)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四)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改革主张,为中国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68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梁启超文化观述论
李宝红
本文拟对梁启超浩繁著述中零散地表达出来的文化观念,进行初步整合性研究。梁氏文化观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发生论,讨论其文化定义及世界文化多元发生的思想;第二部分为文化结构论,分析梁启超“器物-制度-心理”的文化结构思想及其对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国民性的研究;第三部分为文化进化论,讨论其文化进化及文化悖论的思想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黄珍德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
张耀灿
文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成绩和经验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取得的共识和尚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总的思路和具体建议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50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邓小平理论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展
荣开明
文章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共产党宣言》的杰出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一般原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种发展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是:理论重心的转移、体制目标的转换、社会主义观念的整体推进和更新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社会主义精神质量转换的两大模态分析
秦在东
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在各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或形态存在过,同时也各自从其对方的独立形态中双向汲取过“合理成分”。在这种汲取过程中,社会主义精神质量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转换力。这种转换力表现为两种模态:一是社会主义精神质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层意蕴,为资本主义走出危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机缘,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的进步;二是社会主义文明最大程度地兼容了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全部进步因素,并以其强大的潜能预备着资本主义文明更充分的转换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社区性格
佐斌,何静
社区性格及其塑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社区性格进行了探讨:一、社区性格是社区成员集合与互动的产物;二、社区性格是社区文化的综合反映,是社区文化的缩影;三、社区性格是由多种多样的特征所构成的多系列、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系统;四、社区性格是在社区成员与社区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五、在文明社区建设中,必须重视社区性格的培养和塑造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一量 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
李宇明
本文主要讨论“一个粮食籽也不让别人拿”、“一点不错”等强调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刻+否定”、“一V不V”、“毫不/无…”、“一无…”、“无一…”等现象。并由此总结出:1.“连…都/也…”是硬性的强调格式;2.“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是弱性强调格式;3.在强调格式中,有“一量”的强调程度高于无“一量”的强调程度;4.硬性和弱性格式的相互配合,可构成强调程度强弱不同的六个连续性级次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一V是NP”句式
本文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松紧把“一V是NP”句式分为四种情况,主要讨论不同的情况中“一”的意义和“是”前副词“就”的隐现情况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
曾常年
本文将现代汉语里的“V着V着”形式称之为持续体的反复态。全文包括四个部分:1.“V着V着”与“V着”;2.“V着V着”与后续句;3.“V着V着”与“特定形式词+V着”;4.余论
1998 Vol. 0 (5): 0-0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