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8年 0卷 1期
刊出日期:1998-01-25
论文
论文
0
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
邢福义
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论说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的有关问题:一、汉语语法系统以小句为中枢;二、小句三律;三、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四、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五、“两个三角”的研究。本文的讨论,以现代汉语语法事实为对象。近年来,笔者多次分别就以上问题做过专题论述,本文是笔者见解的综合性反映。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去N”和“到N去”
辛承姬
本文考察“去N”和“到N去”的实际语用情况。第一部分里有统计“去N”和“到N去”使用频率的表格;第二部分考察单用的“去N”和“到N去”的互易;第三部分考察由“去N”和“到N去”构成的连谓结构。文末有个结语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0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代词活用的笼统指
陈淑梅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里代词活用的笼统指现象。文章在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所提供的线索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描述。正文包括三个部分:一、笼统指的叠用范围;二、笼统指的叠用形式和语义蕴含;三、笼统指的语用价值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解读历史·超越历史·超越现实——从《实斋笔谈》看章开沅先生的史学思想体系
田彤
解读历史·超越历史·超越现实——从《实斋笔谈》看章开沅先生的史学思想体系田彤“大家”之所以为“大家”,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于所追求的事业之中;就在于他把事业的终极关怀当作自己的终极理念。章开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家”,但由于他是一位研究精专、...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张全明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0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明朝政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杨昶
中国的生态环境在明代所发生的严重恶化现象,是与朝廷颁行有关政令的负面效应密切相关的。本文从朱明政权实施的人口政策、屯垦移民政策和扩大地主阶级经济特权的大政方针等方面入手,论述了明朝的一些政令给自然生态带来的种种恶果。这些政策措施的弊端和失误,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而久远的危害,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前景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张湛对人生的思考
马良怀
张湛是东晋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对于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思考。他将人体分为形骸与心两大部分,进而论说道,理想的人生应是世俗欲求的满足(形骸)和精神意境的超越(心)二者的完善结合。即肯定人的各种基本欲望但不过于执著,注重精神意境而不陷入空想。如此,既能享受到现实人生的欢乐,又能领略到精神超越的快慰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马承五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符号与媒体,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从唐诗传播而言,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而诗笺在唐代的社会交际及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行卷”是文字编集行为之一,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和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1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
戴建业
本文从陶渊明归隐的存在方式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阐明他归隐田园这种对人际的超越正来自他对人际的深切关怀,既挚爱人间又超脱人世,既然绝俗又平易近人,既身在世中又不染世累,是他归隐的本质特征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妙观逸想:古代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及其意义世界
陈德礼
本文认为惠洪所提出的“妙观逸想”、“自法眼观之”、“神情寄寓于物”三个命题,从心物相融的审美心理过程、内心领悟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艺术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三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基本特征。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其所包含的美学观念和理论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释。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关于《围城》的“围城”及其他
曹毓英
本文从钱基博于1926年至解放前夕围绕学术问题多次讲“围城”,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看法。认为不宜把一般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都看做是形成“围城”的因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某种文化扭曲了精神状况的人及其婚姻家庭才如此。从而也表明了围城的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的观念,故古今中外的人们在某些文化心理上都是相通的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7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阴山岩画艺术的“图式”及其装饰性——论绘画是人的心理与认知习惯的表现
苏和
绘画体现的是人的心理与认知习惯。画面不是客观真实的简单再现,而带有文化惯例、民族传统等主观性因素。因此绘画艺术具有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图式”和艺术风格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恩林
一代宗师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董恩林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一生以教育与学术为生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成果丰硕,享誉中外。为缅怀这位学术巨人,11月24日-26日,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纪...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
范先佐,周文良
本文从揭示教育成本及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涵义入手,明确了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范围,指明了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并从各类教育的不同性质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初步构建起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模式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论纲
李晓燕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教育法学的重要理论课题。本文从其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特点、教师权利义务关系的现实表现和教师道德对其权利义务实现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对教师权利义务问题作了纲要式的阐述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马克思关于社会认识对象的本体特征
刘远传
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认识社会的方法论,而要建立合理的方法论,就必须考察其对象的特殊性质。社会的本体特征决定着认识它的方法论特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考察,试图说明社会之不同于自然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是人的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属人性,就扬弃了自然的纯客观性。无论是从社会关系还是从社会生产或社会实践来说明社会,都不能离开人这一根本或前提。只有以“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才能合理说明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特征。马克思对于社会的本体思考体现了他对人(而不是自然或别的什么)的终极关怀。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人是社会的主体;3.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4.社会生产是为了社会生活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建国以后三十年我国坚持集体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龙静云
建国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方面既取得诸如高度关心普通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地推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道德新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等成功经验,但也产生了片面化和空想化两大失误。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就必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的性质,不断发展和完善集体主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推进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互相增进;把先进性的要求与普遍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40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科学问题的结构
李征坤,刘文君
文章认为,科学问题包含了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内在结构由未知疑项和已知定项组成,未知疑项可分为疑点和疑项预设;已知定项可分为定项要素和定项预设。外在结构由已知背景知识域和未知潜在问题集组成,前者包括直接背景知识和间接背景知识;后者包含前提问题和派生问题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31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邓小平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刘宝三
文章认为,邓小平是唯物辩证法大师,他从十个方面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贡献,这十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精髓论、本质论、中心论、主题论、创造论、求同论、协调论、目标论、标准论、两手论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建国后我党关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饶定轲
建国后我党对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认识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探讨了这两次飞跃的历史进程、重大意义及其应有的结论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史魂
章开沅
本文针对当前史学和一些历史学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迷失,发出了史魂归来的呼吁。史魂即史德。史学只有保持自己独立的科学品格,史学家只有保持自己独立的学者人格,史学才能求实存真,实现历史的公正。真正的史学家,具有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史德能催生出学术的永恒,学术永恒的追求也可以规范、造就纯正的史德
1998 Vol. 0 (1): 0-0 [
摘要
]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