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7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1997-06-25

论文
 
       论文
0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会滨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论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艰辛探索的科学成果。邓小平理论产生于新的时代条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历史和现实表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指南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88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聂运麟
本文认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突出贡献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王思斌
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有经济的、政治的和民生的三种理解。改革以来政府作为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在改革和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由于利益分化等原因,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和非制度化特征,其建构过程呈初级扩张性特点。本文认为,我国城乡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是建构者要进一步摆正举办社会保障的目的,吸纳民众参与,发展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现代生活问题是社会福利学的研究对象
沈洁
在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贫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贫困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福利研究,也开始从传统贫困的认识观中游离,把分析问题的注意力由经济领域转向生活问题的领域。其社会功能也逐渐与社会保障相区分。文章提出:社会保障注重来自经济方面的贫困,社会福利注重来自生活方面的贫困。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人们面临的生存权问题,社会福利则是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救助解决面临的生活权的问题。两者是社会安全稳定机制中的两种相互平行又相互制约的体制。在研究方法上,社会保障是从宏观的社会问题入手,社会福利则是立足于微观,从将社会问题具体化了的生活问题入手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简论中国儿童福利
陆士桢
现代儿童福利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功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观包括从社会功能出发与从儿童权利出发两种基本观念。以现有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中国儿童在整体上享有的福利表现出相对充分的特征,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必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予以特别重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社会转型: 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
刘祖云
文章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的表现形式有三,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后现代主义中的旧话重提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某种如此这般新的生产方式,而是一个早已存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种,因而在现实中,一个更为广阔的哲学本身的复兴正在扑面而来。时下流行的“主体”回归,实是来自对昔年“主体死亡”命题的矫正,而在当代西方对马克思的新禁忌留出的真空中,传统的“政治哲学”显得声势不凡而旗帜鲜明地复兴了自身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詹姆逊及其学术思想的发展
王逢振
詹姆逊及其学术思想的发展王逢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1934年4月14日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留学法国和德国。他最初在哈佛大学和圣迭戈加州...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批评——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与詹姆逊教授座谈述要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批评——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与詹姆逊教授座谈述要1997年7月2日,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在校科学会堂302室聆听了美国杜克大学詹姆逊教授的学术讲演,随后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再谈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误区——与郭齐勇先生商榷
邓晓芒
再谈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误区——与郭齐勇先生商榷邓晓芒郭齐勇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的《评所谓“新批判主义”》一文中,对我和周晓明等四人在该学报1996年第5期的一组有关“新保守主义”的文章提出了反驳。与郭先生文章同时发表的还...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五四运动期间的天津总商会
朱英
五四运动中天津总商会不仅领导了商人的罢市斗争,而且在抵制洋货和提倡国货等方面,也较诸清末的天津商务总会更为积极,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事实表明,在五四运动中,并非所有的商会都表现软弱,只起了消极的作用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五四前后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传清
五四前后,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主办的进步的或比较进步的刊物中都用大量的篇幅宣传了西方的合作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十分注意到工农群众中建立合作社。因此,合作主义并不仅仅是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中流传,而是当时影响广泛并积极实践的社会思潮之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合作主义的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限于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和方法的范围,而不是出于抵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的。合作主义传入我国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应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实业计划》两议——兼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
田彤
本文不满于《实业计划》的研究现状,将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拟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参照,肯定其合理因素,进而指出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不纯粹性,及均衡发展观的逻辑误导性,剖析其理论偏差,期藉此将孙中山的研究推向深入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
陈沛霖
文章分四部分。1.分析了台湾心理学界心理学由“中国化”转向“本土化”的原因,重申了坚持“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这一旗帜的必要性。2.概述了大陆学者在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并提出能否给予正确评价,关系到我国心理学今后的走向。3.从选择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认同、渗透、丰富和发展正确的人性观和心理观,实现大心理学思想等方面,阐述了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是对一种心理学思想体系的自觉追求;同时强调确立和实施实践本位观念,既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根本道路,又是这种心理学的根本标志。4.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创立与成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远未来的包融了港台心理学成就在内的“中国心理学”,将是对全球心理学已有高峰的超越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再论道德自我
王启康
本文继《论道德自我》一文之后,从道德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理论缺陷以及新儒家诸人关于道德自我议论中的问题出发,论证了从心理学上研究道德自我的缘起和意义;进一步分析论述了道德自我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道德自我发展的类型差异的社会意义;此外,还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道德自我修养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
雷学华
本文首先阐述了忠君思想的形成,说明忠君思想是顺应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与之相伴随而产生,其思想代表为法家韩非子。其次说明了忠君思想的发展脉络。由于法家思想过于偏激,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过程中虽可起到“乱世用重典”的作用,但在专制统治确立后便需要一种表面柔和而实质是维持君主权威的专制思想。于是,经过糅合与扬弃处理的“儒术”就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术的表面为仁,实质是忠,此即独尊的根本原因。到程朱理学时,忠君思想便显得更为露骨,效死以忠、不事二主的思想成为套在天下臣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历宋、元、明、清而不改。最后,对忠君思想作了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忠君思想对促进大一统封建统治的确立起了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作为一种愚民思想却应抛弃。不过,忠君思想中所包含的忠于国家、民族、事业的思想还有继承的必要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3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传统“诚”“信”与商业道德
何宗旺,向方圆,封雷
“诚”“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人伦准则,其道德价值为前贤先哲们充分肯定。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代商业活动中提倡道德,重视道德,广大商人首倡的就是“诚”“信”,视之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些巨商大贾把儒家道德规范与商业经营原则结合起来,以“诚”“信”著称,留名史传。“诚”“信”又是整个人类商业活动的共同信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诚”“信”以构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历代屈原作品的读者
陶涛,黄建中
屈原作品面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活”在历代读者之中。历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屈作进行二度创造,并产生“生命共鸣共感”的“高峰体验”。其中体验最为深刻的读者群有逐臣、怀才不遇者、爱国志士等。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又在不断地大批地生产出上述读者的群体,这就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接受空间,并在这种接受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淀,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招魂》: 屈原魂归楚国论
周禾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毛泽东对《金瓶梅词话》的评价
孟进厚,陈昌
毛泽东同志于60年代对古典小说《金瓶梅词话》作过简明扼要的评价,涉及到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及不足。本文结合作品实际,从《金瓶梅词话》的历史真实性、写实艺术、“不尊重女性”和“光写黑暗”、整理出版等几方面,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行论证和申发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38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电视媒介的文化特性及其背反性
修倜
本文从电视媒介的特性入手,分析阐述了电视文化的特色及功能,认为电视文化从内容上看,具有广泛吸纳、兼容和改造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的整合置换性;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视听并举的动态直观性;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具有超强的辐射力和渗透性。同时指出,电视文化既可以提供强烈的真实性,又可能造成现实的空虚化;既为人提供耳目之娱,又易于造成思维的惰性,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文化品位,又带有明显的商品性,从而形成了优势与缺憾相连的二律背反性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语言交际中的意义
华先发
正确理解意义是语内交际(intralingualcommunication)和语际交际(interlingualcommunication)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意义是什么?普通人和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自然有别。本文认为,运用社会符号学的观点把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做法值得推崇,并且具体论述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不同层次意义的特征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一部方言研究的力作——评《宜昌方言研究》
黄群建
一部方言研究的力作——评《宜昌方言研究》黄群建宜昌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它上控巴蜀,下连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自古是长江三峡的门户、川鄂交通的咽喉。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方言也同样具有特色。宜昌方言属西南官话,西南官话的大本营在四川、贵州、...
1997 Vol. 0 (6): 0-0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