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7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1997-02-25

论文
 
       论文
0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郭齐勇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郭齐勇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5期发表“关于‘新保守主义’的讨论”一组笔谈文章后,引起了学术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陆续收到了省内外一些参与讨论的文章,一些权威性文摘刊物也予以了报导与摘登。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展开,本期特组织、选择了一...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
高华平
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高华平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第二次“西风东渐”势头的减弱,加之受海外兴起的新儒学思潮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较多学者转而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现象,这些学者们希望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提取对现代文明建设的有益养分,积极探求...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寻找这个“点”
朱光烈
寻找这个“点”朱光烈一、“轮回”的历史与“轮回”的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开出了《关于“新保守主义”的讨论》专栏,共发表四位先生的大作。对于“新保守主义”,周晓明先生以“尚和”、“非今”和“从古”加以描述;昌切先生认为“新保守主义”具...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传统与现代
阮忠
传统与现代阮忠“新保守主义”据说包括新儒家、国学派和后现代论者,这三者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细究起来,所谓的“新保守主义”,仿佛无所不容,这且不去管它。“新保守主义”被明确地判定为:保守,即守传统、向后看、恋旧,“否认‘现在’,拒绝‘西化’,非议‘现代性...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浅析
赵林
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浅析赵林近年来,新保守主义成为国内文化人热衷于谈论的一个话题,主张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并不想对这一思潮本身进行价值评判,只想对它在本世纪末叶兴起的历史背景问题发表一点看法。笔者认为,只有...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首先要呼唤多元化
周光庆
首先要呼唤多元化周光庆如果要就“中国20世纪文化与世纪之交的价值重构和文化选择”问题发表议论,而又强调尽可能立足于现在的社会文化实际,着眼于未来的现代化目标,切实地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那么我以为,当下最要紧的是,超越一元取向,呼唤多元格局...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初探
翟天山
习惯于单纯“就政治论德育”或“就教育论德育”的学校德育工作,面对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显得有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了,出现了效果不佳、效益不大、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已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全面分析学校德育有效性不强的表现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提出了学校德育整体改革的思路和对策,试图为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新的依据。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
杜时忠
本文针对德育功能讨论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指出:第一,要立足于学科发展来提出问题,提出“真”问题;第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相对区分。作者认为,要把德育功能研究推向深入,目前应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多种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每一德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文章提出,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到德育期望、德育结构和德育效果的制约。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品德结构探析
吴亚林
品德结构是德育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近些年来的诸种品德结构说进行了评析,进而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品德结构是社会与个体人格的互动结构。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应重视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研究
高新民,程先华
文章在评介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产生、演变、主要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全面深入地开展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必要性,认为西方心灵哲学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问题,取得了许多积极的、可资借鉴的成果,开辟了一些崭新的研究领域;开放地、辩证地予以研究,批判地吸取其精华,将其与有关自然科学成果和我国传统哲学中的有关优秀成果融汇整合,必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弗洛伊德心智理论的神经学模式
熊哲宏,殷筱
本文针对所谓弗洛伊德放弃了他的神经学模式的观点,在详尽地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论证弗洛伊德的神经学模式贯穿于他从最初研究到最终概括的所有著作的中心,而且他整个心智理论的基本陈述都依赖于神经学的观察和推测。神经学模式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解释框架,并导致弗洛伊德心身观上“机能同一”的心理生理一元论。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若干问题刍议
林剑
文章对与市场经济和人的发展有关的几个观点作了评析,认为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与互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个人既作为目的而存在,又作为手段而存在,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而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手段。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印度古典美学的味、韵范畴阐释
邱紫华
本文揭示了印度古典美学味、韵理论的哲学思维基础;对味、韵理论的来源及范畴的内涵加以细致的阐释;对味、韵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举证;对味、韵理论的美学特征予以了总结。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理趣论
范军
“理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古典诗歌理论和创作入手,总结和分析了理趣的诗学内蕴及四种审美形态,即凝合之美、形象之美、情韵之美、气韵之美。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韵:风度与琴心
张皓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论析了“韵”由品音进而品人,推广为品艺范畴的嬗变过程;通过探讨“韵”与音乐美、人品美、艺术美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韵”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独特价值。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两座丰碑——列宁与邓小平法制观比较研究
陈波
本文从法制与民主、法制与经济建设以及法制与反腐败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列宁的法制思想与邓小平法制理论的同与异。在阐明两者精神实质一致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实践任务和具体国情对于两位思想家形成自己法制观的深刻影响,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两大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逻辑与历史一致地论证了邓小平的法制理论既源于列宁的法制思想,又创造性地将之发展到新的阶段,它积淀了苏俄等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体现着当今中国呼唤法制、凸现法制的时代精神,不愧为继列宁法制思想之后的又一座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丰碑。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试析我国有关现行法律同期货交易的冲突及修改建议
彭真明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时缺乏期货市场背景,许多内容与期货交易的发展不相适应。本文从分析期货交易的法律特征入手,对现行《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刑法》与期货交易发展不相适应的规定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主张对《民法通则》关于“限制合同转让”和“代理”的规定,以及《经济合同法》关于经济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的规定作适当的修改。同时,作者认为,传统刑法理论和实践对投机行为存在错误的认识,主张重新认定期货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取消投机倒把罪。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群案儿童的问句理解
李宇明,陈前瑞
本文通过对儿童理解32种问句格式的研究,描述了三至六岁儿童理解汉语特指问、是非问、反复问、选择问和简略问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规律,并探讨了疑问焦点、语义范畴、回答方式等因素对儿童问句理解的影响。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的功能类型
李向农
本文指出时点具有序位性,时段具有指量和划界的双重特性,由此对时点和时段进行功能再分类,区分了定位时点和定点时点;指量时段、划界时段和历时时段。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秦汉俸禄制度探论
杨有礼
秦汉国家将官吏全年俸禄的概数(若干石)作为其俸禄的秩级,实际发放时,依秩按月支付钱谷。各级官吏享有俸禄权利不同,其等级差额颇大,下级官吏俸禄很低。封建帝王还时常根据国家财政的变动情况来增减俸额。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俸禄制度所呈现的时代特点。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清代官俸制度及其特点
李志茗
官俸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和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剖析清代文官官俸制度因置厘革的嬗变过程,进而归纳出清代官俸制度与历代相异的诸多特点,认为清代的官俸制度既有承袭前朝的一面,又有自身独创之处,还有受西方影响因时而变的地方,极具特色,颇有挖掘探讨之必要。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彭南生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清外交官制与俸薪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清政府将外交官由临时差使定为实官,并制定了一个依据责任与劳绩状况的增俸晋秩标准,为外交官的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黎元洪委任李燮和为“长江下游招讨使”质疑
饶怀民
史学界普遍认为,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中被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委任为“长江下游招讨使”。本文据史实对此予以否认。理由有三:其一,李是在武昌起义之前赶赴上海的,那时湖北军政府尚未成立,黎自然无从就任都督,根本不存在委派李出任长江下游招讨使的可能。其二,李在上海光复前后,担任过六个总司令职务,但没有一个职务是由黎委派的。其三,李被黎委任为长江下游招讨使一说,系陈其美散布之谣言。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辛亥革命前后的黄宗仰
沈潜
曾被梁启超誉为“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①的乌目山僧黄宗仰(1865-1921),虽身处世外而殷忧国事,以佛学为联结革命的纽带,满腔热情地投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成为活跃于辛亥前后的一位颇著声誉、名重一时的历史人物。本文依据笔者近年来所纂辑的有关黄宗仰诗文资料,力图对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动及其思想趋向加以述评,以期从一个侧面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辛亥革命和近代社会的认识。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禅的研究及其社会意义
刘韶军
禅宗,是中国人对印度佛教加以发挥改造而成的产物,其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见性成佛。禅宗对佛性的把握,称为禅悟。如何达到禅悟,是理解禅宗的关键。本文认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悟,实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运用这种思维产生无区别心,再转化为平常心,这就是禅悟的过程。禅悟与庄子的思想不同,不强调出世与逍遥,而是以无区别心及平常心直面人生与社会,并处理其中的各种事务与问题,这就是禅悟的社会意义。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信息高速公路与世妇会非政府论坛——对新型媒体从事信息交流的研究
唐克胜 译
文章认为,信息高速公路至少有七种用途有助于北京95世妇会的召开。文章还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从事信息交流的优势和问题作了分析。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中华古典美学研究的新开拓——评《中华美学发展论略》
陈昌恒
中华古典美学研究的新开拓——评《中华美学发展论略》陈昌恒中国古典美学往往被视为一种流散形态和现象形态的美学,没有实现严整的理论一体化。一些研究者称中国古典美学为一种“准美学”、“亚美学”或“潜美学”。殷杰教授的新著《中华美学发展论略》(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7 Vol. 0 (2):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