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2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1992-04-25
论文
论文
0
《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即将出版
叶木
由国内知名评论家贺兴安撰写的专著《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即将由成都出版社推出。该书由王蒙作序,序言已发表在《收获》(1991年第5期)上,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本书可读性强,文字清亮,第一次就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做了全面的、分类的评价,并对沈从文作为文学艺术家、文化哲人的苦心求索,以及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哲学观做了整体的认识和探讨。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机制
宋才发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因此,“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规律。因为它与自然规律的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它并不纯粹表现为一种自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1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世界发展模式比较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徐勇
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这些国家政治独立后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紧迫任务,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由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然而,40多年来,在发展中国家中,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社会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第三世界普遍处于“停滞的十年”的80年代,中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论
田云清
1 社会协调作为历史唯物论的范畴,所反映的是人类共同活动的适应方式,即一定社会有机体中和谐贯通而相对稳定的关系及运动状态。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管在一定社会形态的相对稳定过程,还是新旧社会形态的相互更替过程,都必须遵循社会协调的辨证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根本性的社会协调,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协调运动。生产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
王三秀
科学社会主义自从1917年在俄国首先由理论变为现实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急剧变迁,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在新的挑战面前,社会主义如何采取积极有力的对策,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挑战,这不能不是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飞跃·矛盾·抉择——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思考
钟坚
社会主义在走向世界,世界在注目社会主义,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转换过程中,社会主义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赶上了一次获得新的大发展的契机。超越与回归:现代化进程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它既表现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又表现为一种历史的矛盾。一系列相对落后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为什么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以哪个人或哪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湖北省青协在我校召开改革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座谈会
蔡松
1992年5月25日,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和《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在华中师大联合召开了“改革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座谈会”。湖北省部分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认为,90年代的改革是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新的改革大潮正在迅猛兴起,同时也遇到了一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生产力标准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准
孙晓毛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的根本点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1 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生产关系的变革范围内,没有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优越性的标准。具体地说,就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在变革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种衡量经济关系进步性的尺度;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这个原则的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先驱的智慧与五四新文学观
许祖华
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们,是一批幸运的人。他们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为他们构成了一个不可重复的客观环境,而且是一个极为有利于人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的一端,是旧的皇权势力已威风扫地,“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的混乱政局,又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但旧的文化传统及教育格局仍完好地留存着。另一端是,长期闭锁的国门已被西方势力强行冲开,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已不是天方夜谭似的憧憬,而是可以实现的理想,在这一端新的文化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悲喜剧的兴衰与社会价值的变化
赵康太
悲喜剧(tragicomedy),是与悲剧(tragidy)和喜剧(comedy)并峙而立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形态的戏剧体裁。它们只有美学品性和历史顺序的区别,而没有价值轻重的不同。东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方式,悲喜剧的存在具有无可争辩性。然而,在戏剧美学的王国中,悲喜剧远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悲喜剧的非驴非马的混血性质的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理论清理。尽管悲喜剧在日常生活中的术语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在戏剧美学中仍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
修倜
在当今接受美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提出电影艺术接受具有被动性,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电影艺术接受在初始感受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造成电影艺术接受被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客体——艺术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的单向性。本文将从这三个切入点入手,具体分析论述它们何以造成了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一、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拒斥观众的想象参与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简论电影改编的评价标准
刘存宽
电影改编就是“将故事、小说或剧本改编为电影脚本。”它是把别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改编,较早的要数梅里爱1902年拍的《月球旅行记》。到目前,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据粗略统计,从开始评奥斯卡奖起,约四分之三的“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全世界年产影片4千多部,改编片约占20%—40%。电影史上许多名片,从标志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回顾中的思考——“八五”新潮小说得失谈
谢维强
当“八五”新潮小说的弄潮儿们高举现代主义大旗,纵情驰骋在文坛上时,他们恐怕没料到,就那么短短几年,创作就会如此艰难,处境就会如此尴尬。看如今的小说创作,人们甚至难以见到他们当年风云一时的余辉。潮涨潮落,如此迅急,真令人讶然复惘然。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是新潮小说作家们江郎才尽,难以为继。相反,仔细品味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人们仍可以产生种种新颖的感受;如新颖娴熟的叙述技巧,设计精巧的情节迷宫,低沉神秘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古江汉民歌是楚辞产生的摇篮——楚辞与江汉民歌的关系研究之一
黄永林
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是指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所创制的一种新诗歌体制,其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楚地方特色。江汉民歌,是指根据民歌不同的地方特色,并参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划分的民歌近似色彩区之一。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一书认为,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湖北大部及豫南、豫西南部分地区”。尽管楚辞属于作家书面创作,古江汉民歌属于民间口头创作,但由于它们所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屈原赋与楚地文化的地方特色
曹毓英
我们认为楚文化是与华夏文化同源的,文化传统也是相同的。但是中国这么大,是不是各地的发展都是平衡的没有差异的呢?事物的发展也不会这么绝对,不仅是古代办不到,就是现在也办不到。尽管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各种反映文化因素的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差异的,也会是有先有后的,甚至是有的有、有的无。但不能把这些看做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标志,事实上同一个民族地区,也是有具体差异、甚至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都并非奇事,不仅古代存在这种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古代的泰山神与《九歌》的司命
李炳海
封泰山是中国古代极其隆重的典礼,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只是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举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随从天子参加封泰山,被视为人生一大幸运。封泰山是在泰山顶端积土筑坛,燃柴燔燎。这种典礼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泰山?刘向解释说:“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于泰山。”(《太平御览》卷536引《五经通义》)泰山何以成为五岳之长?刘向没有详论。从主峰高度来看,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居于首位。五岳主峰的高度分别是:泰山,1542米。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国风俗与传统文化——风俗与儒、释、道的关系
严昌洪
中国风俗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它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风俗及其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国民性的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改造,与对古老风俗的弘扬与改造密不可分。反过来,移风易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当传统文化从横向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从纵向受到发展中时代的冲击的时候,社会风俗首当其冲。它所受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刘韶军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太平天国输入近代文化之路探析
彭南生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不仅面临着来自封建王朝的正面冲击,而且还不得不正视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对近代文化是主动输入,为我所用,还是消极拒斥,被动挨打,在这个关系到太平天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前,太平天国领袖选择了前者。本文试图就太平天国输入近代文化的历史道路作一个初步考察。触及太平天国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论者往往首先侧目于西方基督教。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6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雷俊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建立“教育学史”学科的基本构想
王坤庆
本文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这一目的出发,提出建构“教育学史”学科的基本构想,通过探讨“教育学史”的学科性质.对该学科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语文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立体观照
陈菊先
学科教学法向学科教育学变化,其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历史进程看,是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从学科的逻辑进程看,是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的结果。下面试从其源流、走向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探讨。渊源关系:理论形态的历史源流语文教学法旧称“教授法”,其后改为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建国后,在较长时期内,称之为教材教法,80年代前期统称为语文教学法,后期则大多改为“语文教育学”。这几个名称的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款目论
赵诗典
款目是“著录的结果,是反映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著录项目的组合。”这一定义的产生以及各类型文献著录国家标准的颁布,是八十年代我国目录学的重要成果。但款目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目录的,尚须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提高书目工作的学术水平和目录质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款目是对文献的部分替代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2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建立汉字学新体系的一部力作——《汉字学通论》简评
杨羽,钟瑛
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今天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文字语言的信息处理,使汉字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汉字以它特殊的结构方式和优点,接受了挑战,经受住了考验。汉字信息处理的新成就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字学”或“汉字学”著作,已很难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汉字研究和使用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一本具有新体系、反映研究新成果、指导新时期使用汉字的新“汉字学”。黄建中和胡培俊先生合著的《汉字学通论》(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一书,就是适应这种形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我国区域性新闻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
陈一生
刘望龄教授穷十载爬梳之苦,研治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得38万余言,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以下简称《黑血》)。这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报刊史事长编,是我国区域性新闻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丰富,尉为大观近代湖北报刊史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有着极其突出的地位。从1989年西太后复政的上谕
1992 Vol. 0 (4):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