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1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1991-06-25

论文
 
       论文
0 反“和平演变”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吴晋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地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一定要紧紧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筑起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反对和平演变的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要胜利地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至关重要。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社会化调适与自我奋斗取向——“青年自我奋斗”剖析
彭未名
“自我奋斗”作为当今青年热衷的人生口号,是伴随开放、改革而悄悄地发生的一场价值观念深刻的“沉默的革命”。从无条件地接受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倒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觉意志和爱好、长处设计和寻找适合的社会目标作为人生奋斗座标,无疑是当代青年的一大幸运,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青年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崇尚人本主义,否定集体主义,离开人民的需要追求个性发展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则又是错误的。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对“自我奋斗”进行一番剖析,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调整与转换:寻求公平与效率兼得的现实之路
钟坚
公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稳定性参数,效率则反映了该社会的发展性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一个社会运行不仅要有动力机制,而且要有可靠的稳定机制,所以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但在现实中,如何寻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走出一条公平与效率兼得、稳定与激励并举的现实之路?我们认为,关键在于目标调整与机制转换,在公平与效率这两大类目标中,改变以往公平与效率的交替系列,兼顾两者,并寻求两大目标的协调,即在保证最必要的公平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几个环节的社会机制——社会竞争机制、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方式与劳动效率
黄桂田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是劳动效率的提高,而劳动效率的高低是由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多种变量决定的,其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原则是决定劳动效率高低的最基本因素。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劳动者取得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权力确认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我认为这个原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逻辑,也不反映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本质规定性。这种原则偏差不仅是引起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而且已构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向纵深改革的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宏观财政金融调控的选择及其微观化
罗华荣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有赖于宏观财政金融调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宏观财政金融调控仍未摆脱传统的“膨胀——紧缩”的调控模式。优化财政金融调控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财政金融调控效益,促进经济稳定的增长,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短缺约束趋向调控两极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国际法在核裁军方面的作用
熊建华
裁军是力图达到完全消灭或者实质上减少进行战争的手段和为消除产生战争危险的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裁军是防止战争和保障和平最为有效的手段,也就是全世界人民期望和平比较现实的措施。所谓核裁军也就是指裁减和销毁核武器的行动。本文拟就在国际核裁军斗争中如何发挥国际法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看法。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生活教育研究如何深入
周洪宇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生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从队伍素质、研究资料、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以及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的结合等方面,对此作了全面论述,提出今后要努力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文化素养、进一步挖掘搜集和翻译出版国内外有关资料和研究著作、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以及把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当前教育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浅论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蕲阳侠
幼儿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幼教事业拓展了一片令人视野开阔的领地,留下了一笔富有借鉴价值的遗产。值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认识和整理这笔财富,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幼教事业的发展,更具有裨益现实的时代意义。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简论
黄瑞彩
陶行知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早巳为人所熟知,但他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人们却所知甚少。而陶行知的教育生涯,首先就是从高等教育方面开始的。他最初几年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在高等教育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财富。陶行知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即南京高等师范时期(1917——1923)和社会大学时期(1945——1946)。前期的活动多局限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后期的着眼点,则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陶行知在内蒙古的教育实践
夏德清,武素月
今年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百年诞辰。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作风,以及为着普及发展各族人民教育、尤其是普及和发展内蒙古人民教育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思想。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本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教育界进步教育家关心内蒙古教育的光辉典范之一。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艺术的文化参与和精神审美功能
陈池瑜
本文从文化角度考察艺术功能的文化参与特征:艺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参与自然;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以文化对象的形式参与意识。同时考察了艺术影响人类的三大功能:感性想象功能;情感认识功能;意志实践功能。文章最后以宏观横向参与与微观纵向精神审美为座标,建立了理论模式。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从抽象的语言到具象的文学
刘安海
本文对文学语言的首要特点是形象性的传统看法提出了异议。文章认为除原始人的语言和某些象声词外.语言并不具有形象性。这可从语言的符号性、发展历史、表现形式、构成要素等方面得到验证。用抽象的语言作材料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形象性,这是因为有大量表象储存于读者头脑中,表象在刺激作用下能恢复起来,恢复起来的表象能使人如同视见,加之作家发挥语言的描摹功能,因而以抽象语言作材料的文学才具有形象性。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食品造型美学理论探微
徐晓庚
食品造型(主要指食品雕刻、凉菜造型、热菜造型、面塑造型、糕点造型)在当今饮食活动中最为突出,它具有典型性。严格意义来讲,只有造型食品才具有审美价值。这具体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形式意味上。从形式美上,可以探讨其美的表现;从形式意味上,可以理析其审美价值。这对深化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促进饮食美学的构造和建设,促使饮食文化的研究科学化、深入化、系统化都不无裨益。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双语习得: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兼议双语习得与普通话的推广
赵宏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缺陷之一就在于没能重视双语儿童的语言问题。为此,本文用一些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双语习得研究的必要性。文章还讨论了双语习得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认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方言区推广普通话可以采用双语习得的办法,并从生理、心理、语言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论证。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文化背景和英汉词义的差异
李兴华
萨丕尔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和思想。”他还强调:“语言是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虽然语言是否影响文化和社会观念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但是语言家们相当一致地认为,社会观念和文化影响语言。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以不同的观点看侍世界。所以,语言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该民族文化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词汇反映出使用该语言人民的文化,分析一下某种语言的词汇,我们便可以认识到该语言社会的文化重点以及该社会的文化历史,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文化,指的是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即包括一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被社会接受为其中的一员而应该知道或相信的一切知识。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传播符号与电化教育
许雄,徐红
人类在信息的海洋中,无不每时每刻进行传播活动,有传播就必有符号相伴随。作为传播的特殊形式的教育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传播符号和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手段,给教育特别是电化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今天我们研究电化教育不能不涉及到“传播符号”。只有了解传播符号的性质,认识它的作用,研究它的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传播功能,以便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的传播效果。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词的表现说——兼论词与诗的差别
孙立
词作为一种抒情的韵体文学,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诗歌相比较,词的表现重点多侧重人物心灵世界的写照,词作情调多限定为个体生活情趣的感发。因而,“词心”更贴近人情,更适应人们情感方面的需要,词的情感色彩也尤为鲜明。词情的审美形态多呈以委婉曲折的表现方式,以之充分显现出人心要渺深微的复杂变化。词体情感的艺术化创造,致使词作情境的结构形式注重的不是场景的横向铺展,而是心灵的纵深拓进。词与诗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为深入而具体的认识。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神化泰山是为了神化自己——论封建帝王封禅
杨平
泰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泰山绵亘于山东省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青三县之间,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45米,其高峰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的第三位。泰山之美在于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泰山地处鲁北,古时鲁国人对之举首可望,所以《诗·鲁颂》里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是诗歌中最早对泰山的描写。史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赞美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八个写形字中,前六个字写泰山的雄伟壮丽,后两个字写他对泰山的神秘感。这,可算是对泰山的绝妙描述了。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试论我国古代史学取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翼之,曾海龙
“取鉴”就足以史为鉴。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古代,取鉴是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史学的脉搏,它的跳动,能敏锐地反映出外界对于史学的影响和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如同其他学术思想一样,我国远古时代,虽有本氏族、本部落的历史口传,但是,殷商以前的古人并没有为我们留下直接的历史记载,所以,本文的分析,从殷商时代开始。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中)
邹贤俊
本文上篇着重论述了秦汉时期史学成长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但是,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成就的取得,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而认真研究这些社会历史的条件与环境,对于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了解秦汉史学成长的深层基因,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愿在这方面继续进行一些探讨。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楚国青铜器铭中的“鸟篆文字”为“凤饰篆字”辨析
徐俊
1934年和1964年,已故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先后两次以《鸟书考》为文,将他搜集的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楚、吴、越、宋、蔡五国出土和传世的某些鼎、矛、戈、剑等青铜礼、兵器铭中,附有“鸟”形画像的铭文定名为“鸟书”或“鸟篆”文字(分别见于1934年《燕京学报》第16期,1964年《中山大学学报》1月号)。时至今日,大凡发现或出土类似这种铭文者,无不承袭此说,为古文字学、铭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普遍采用,似成不易之论,或谓“约定俗成”,莫能更改。以至马国权先生在《鸟虫书论稿》中声言:“鸟书既以鸟形为特点,不管是寓鸟形于笔画之中,或附鸟形于笔画之外,只要具有鸟的形状,这都称为鸟书。”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70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皇帝与乳母、师傅关系发微
马良怀
对于自己的乳母和师傅,皇帝们大多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异乎寻常起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帝王之子必由乳母喂养。《礼记·内则》日: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之,“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这里所言为先秦之事,但之后帝王之子必配乳母异室抚养一事基本上得到承袭,即谷应泰所言:“人主生在襁褓,则有阿姆之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五四运动不是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郭圣福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多少年来一个定论的观点。近年史学界有人提出异议,主张以上海共产党小组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最近又有人提出“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以南昌起义作为标志的新看法。笔者以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是有益的,本文试图说明: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可以的,但这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具备完整的意义。经过了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为基本内容的准备时期后,以南昌起义为标志,中国革命才进入了比较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赤壁之战战地在黄州
刘盛佳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例,并且还是一战定三分的局面,结束东汉,形成由魏、蜀、吴三国时期的重大战役。历史上赤壁之战研究的最大悬案便是其战地始终未能确指。本文通过赤壁之战前的军事态势和曹军的攻击目标,曹操进攻刘备的进军路线和军事部署,赤壁之战的水陆战场和火烧环境三个部分的分析,认为赤壁之战战地是著名的黄州赤壁。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边吉
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十月在首义之区的武昌召开。10月15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中国学者以及美、日、南朝鲜等国的学者110多人,荟萃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在坦诚友好、热烈融洽的学术气氛中,与会者围绕“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这一具有历史魅力的主题,就辛亥革命的性质、地位、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社团、新政与立宪、历史人物、武装斗争、民初社会政治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文化、教育、出版、社会思潮、中外关系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比较研究、计量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比较成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总目录
科社、政治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与曲折性···················································……梅介人(l)·1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与机制·············································……黄金芳田云清(l)·6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尺度·······································……刘锋(l)·17关于加强乡镇政权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
1991 Vol. 0 (6): 0-0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