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1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1991-05-25

论文
 
       论文
0 当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反社会主义倾向剖析
孙聚高
70年代以来,西方保守主义逐渐取代自由主义,占居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制定“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鲜明的反社会主义倾向,迎合西方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有一些人对它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盲目崇拜和吹捧,引起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因此,在当今分析和驳斥当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澄清一些人的糊涂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挫败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复杂性:规律观念转型的关键
王宏维
1.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在历经一个根本性变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的发展,即规律观念转型的内容、基础和方向,是规律观念变换的关键所在.当前,尽管对复杂性科学仍处于探索之中,但是,一个以复杂性为核心的新的理论范式正在众多的科学领域产生纲领性作用,并推动着科学的综合化和一体化,预示着人类思维新纪元的到来。“自然界喜欢简单”的古老格言幻灭了。对此,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认为,它是“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它距离人与自然的对立越来越远,“代替这两者决裂和对立的,是我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中国近代人性思想之特点
瞿永玲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伦理学家,都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探讨,并且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观点和理论。它们在实质上都没育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而就总体而言,它们毕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提高,在内容和深度方面有所丰富和发展。但是,理论界往往热衷于对古代人性思想的阐述,却忽视对近代人性思想的研究。我以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关于人性的见解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人性思想,另一方面又积极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性思想;既不是中国古代人性思想的一般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人性思想的简单抄袭,而是中西人性思想的交汇,从根本上说是合中外古今人性思想而熔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恽代英早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李怡
1 借助中国伦理精神,汇入西方伦理观念,顺应中华民族心理,更新伦理意识,这是恽代英早期伦理思想上的一个特点。义务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19世纪末西方列强闯入中国,西方的“人权”思想也随之进入中国。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两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权利思想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人民“深种奴隶之根性”。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铲除对国家民族兴亡漠不关心的奴隶主义思想,也曾提出过权利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并发挥了维新派们的“权利”思想,分析奴隶主义的危害,抨击中国历代“圣贤”以服从柔顺为要义的道德;他们认为要肃清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城市人口增减因素与中国城市化的关系
谢清树
城市化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只是局限于西欧、北美等少数工业化发达国家,并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是60年代以来,则形成了席卷全球的巨大浪潮。时至今日,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特征,对于掌握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导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鲁迅论文学意识形态性质的辩证内涵
黄曼君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兼谈中国新文学女性形象的发展
李奇志
本文归纳和论述了凌叔华笔下的两类女性形象:处于“五四”新思潮潮力圈外的旧式女性,处于“五四”新思潮潮力圈内的“解放女性”,对她们的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挖掘和透视,展露了作家寄寓其中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女性内审意识。作者并将两类形象置于三维空间加以辨析与评价:交代错综的原因和复杂的背景,在纵与横的比较参照中审视和阐释凌叔华女性形象塑造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1990:报告文学的得失与思考——兼谈1987—1990年中国非虚构文学印象
王晖,南平
1 在历经1987—1989年的色彩各异、复杂多变的景观展示之后,1990年的报告文学仍具有如下值得一提的“新闻眼”:一是历史性题材作品写作、出版热的继续升温.其中有代表性的要数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另外,是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品级参差的各类中外历史或当代政治、文化名人传记、轶事、趣闻,与各式软性读物并存,且销路看好。这种现状的“出热”,至少可追溯至1987年,其后即愈演愈烈。二是现实性题材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有所加强。富于特色的大约有这样一些:《中国雷锋现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
杨羽
在我国,对文学批评学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1985年以后才开始).近几年来才有一批学者注目这个领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它进行研究,并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赖力行同志穷数年之力撰成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一书,最近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它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理论和实践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文学批评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该书近20万字,除绪论外,共分为古代批评方法论、术语论、批评本体论、主体论、标准论等六章.全书对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作了涵盖面很广的整体介绍,尽可能地吸收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假借意识与艺术的创造
黄宗广
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存在。艺术便是调节这种存在关系的中介和手段。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劳伦斯所说:“艺术的职责是揭示在一个生气洋溢的时刻,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因而,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实质上也是对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存在问题的沉思。艺术不仅是人对存在情态的观照,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入总是在寻求一种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所使然。从远古人类诞生起,到今天高科技的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作这种努力。考察人们的创造实践活动,我们会发现,在人们不断地调节与周围世界平衡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动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的假借意识。可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杠杆,也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内驱力。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班固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
范军
文艺生态学思想是班固整个文艺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极有价值、极富创见性的一部分。本文上篇“自然环境论”、下篇“社会环境论”从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角度,探讨了班固关于环境与文艺相互关连的思想。文章认为,班固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尤其是他对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在文艺思想史上有开创性意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王国维古雅说辨识
张方
古雅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中一个虽不引人注目却很有理论价值的观念。本文分析了它的实际内涵及理论特征,探讨了它的社会根源及历史意义。文章认为,古雅说在整个王国维文艺美学中显得较为成熟、充实,其价值只有境界说堪与比拟。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异议
赖力行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惜往日》的结构和法治思想
温洪隆
《楚辞·九章》中的《惜往日》是一首兼有叙事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叙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从事变法,以及后来遭谗放逐直至沉江自尽的过程,“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还有等于深入,且不说它的作者问题,曾国藩、许学夷、吴汝纶等主张非屈原之作,至今意见不一,未有定论,即使对于它的结构和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亦可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后面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两汉讽颂赋论
阮忠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袁中郎与晚明人文精神
何大猷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晚明社会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股在以前中国封建社会不曾吹过的大风,它的总体特性、内容实质就是伴随资本主义而必然产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追求人伦现世的生活,要求挣脱教条的束缚,反对泯灭真情真性的欺世盗名的假道学。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派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受到了当时人文思潮的滋润。同时,公安派又从文学等方面把人文精神推向新的领域,很大程度地扩大了它的影响。可以说,公安派作为文学现象,就是当时人文思潮的组成部分.作为公安派的旗帜和主将,袁中郎既得到了人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扩展学术视野,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
章开沅
历史上许多伟大事件仿佛是一块又一块路碑,它们记载着社会发展的里程、前驱者的劳绩和继续行进的去向,辛亥革命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这样一块丰碑。一般都认为,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但那无非是中国走向近代这一历史行程的蹒跚起步。其后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式的近代化才略显端倪。戊戌变法诚然是一次企图独立而又比较全面推行近代化的伟大尝试,但它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并且由于“变力”之不足而旋起旋灭。直至20世纪初,孙中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
范植清
人们而今论及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发展,莫不一言以蔽之日,清朝在鄂西地方改土归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探本求源,清朝之所以能在这万山丛中改土归流设立府县,进行直接治理,是因为明朝设立施州卫,从发达地区派遣了大量的永久性移民进山,促进了鄂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族与土家两族的民族融合,清朝改土归流才有实现的可能。故本文拟就施州卫设立后的历史作用作若干探讨。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清前期“奢靡”之风
宋传银
从古到今,节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社会美德,孔子就主张在符合礼的前提下,“与其奢也,宁俭。”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都有过论述。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欲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一般人逾越礼制,追求奢靡的现象不断出现,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在这里,传统的社会美德已被抛到了脑后,人们看重的是眼前的物质享受。在这里,不仅有权有势的上层统治阶级和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商人在追逐奢靡,而且一般市井小民、奴仆娼妓也参与到这个追逐潮流之中,显现出异于封建传统主旋律的格调。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谢天佑关于专制主义统治下臣民心理的研究
孙竞昊
许多学术界的同仁都知道,谢天佑教授是倒在书桌上的。我当时作为先生的研究生,亲睹了他打破生活常规、夜以继日撰述《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以下简称《心理》的感人场景。半部遗著后略经整理,先于1989年6月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翌年7月,又作为吉林文史出版社“历史反思丛书”的一种,在大陆付梓刊行。专制主义作为一种国家体制、统治形式,锲入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每一个角落,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以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和辐射,富有开创意义。《心理》把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从专制主义的产生、权力结构的确定到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将扑朔迷离的官场沉浮、血雨腥风的名利争斗,淋漓尽致地显露在世人眼前。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世纪:理性权威之神圣化初探
贺璋蓉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的几百年历史是以科技文明为标志的,而科技文明的精神基础是理性逻辑,后者正是希腊文明的产物,难怪西方近代史是以复兴希腊精神开其端的。中世纪作为“黑暗的时代”仅仅是被跳过的时代。于是,中世纪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人们疯狂诅咒、视而不见的中世纪绝不是一段能跳过的历史,正是它为近代悄悄地、不自觉地准备了一个理性化的上帝,为近代的理性崇拜奠定了基础。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试论英属印度的铁路保证制度
陶笑虹
保证制度(Guarantee System)作为近代英属印度建筑和营运铁路的一项政策,在当时就颇受印度各界的反感和非议。后来的学者也多对它持全盘否定态度,甚至认为采用这一制度是印度的“经济自杀”。本文拟从其产生、内容和作用等几方面对该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19世纪中叶,印度全面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征服转为更迅速、更有效地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资本市场,加上当时战事甫平形势下的政治、军事需要,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建设先进的高效运输网——铁路系统。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萨拉托加大捷不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何成学
国内世界史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美军获大胜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主要论点有:“萨拉托加战役扭转了整个战局,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它是全盘战局的转折点,…促进国际形势向有利于美国的转化和法国迅速地支援美军作战,….”“…同时使美国赢得法荷等国的支持。”还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观点。在此我想提出自己的浅见:萨拉托加大捷(下称萨捷)不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书评标准论析
段维
萧乾先生在30年代初的《书评研究》中曾论及“批评的准绳”,认为“一个人生活下来若没个行为准则,该多么迷茫啊。若每个人都须尊奉孔子或康德生活,负担又多么沉重。”先生认为,人们对严守“三一律”的古典批评家的不满并不在于它有标准,而在于缺乏灵活性,成为古代垂压下来的权威。书评“应有准绳,但那必须是自己体验出来的,并且与生活的法则相一致。”先生还谈到了“美”、“艺术与道德”、“流行与不朽”等问题,但这主要是(或实质上是)倾向文学批评而言(先生未将书评与学科评论严格区分),且亦未进一步的剖析、阐发,正如先生自已所说“仅仅是一些零星的启示。”那么,书评的标准该怎样确定呢?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中国传统读书理论略评
钟晨发
中国传统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孔子之前,图书全由史官掌管,形成“书藏秘阁,学在官府”的局面,读书活动囿于王公官司、贵胄子弟等极少数人的圈子里,没有什么读书理论问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办起了先后有三千学子的私学,亲自整理了六部经典,留下了一部教育语录——《论语》,从而莫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正是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传统读书理论的要义。
1991 Vol. 0 (5): 0-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