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0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1990-06-25
论文
论文
0
社会主义中国在治理与改革中前进
蔡松
社会主义新中国已跨过了41年的光辉历程。41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苦难深重的历史命运,开辟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通过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改革,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困难,能够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只要中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国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列宁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关于“巧合”的哲学探讨
熊哲宏
巧合是发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现象,又是自有人类以来千古未曾揭开的疑迷之一。对于巧合进行科学和哲学的探讨,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进一步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变革传统的哲学观念(特别是因果观念、必然偶然观念)。什么是巧合(coincidence)?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某些科学研究中,每当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310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论科学探索的随机性与规范性
张大松
1 为了科学地总结科学探索的一般特征,本文试图在考察科学探索的结构要素及研究过程等方面的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对科学探索的随机性与规范性进行方法论的分析科学探索,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它是一个由认识主体、中介工具与被研究客体、以及研究成果所构成的控制功能系统。这种功能系统的构成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科学探索的主体即科学研究者,既具有主体性的一面,也具有客体性的一面。其主体性主要体现为研究者文化素质水平上的理论知识要素、以及心理水平上的主观需求意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误与逼近:真理发现的模式
何士青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示自然奥秘的光辉历史。翻开人类史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成功的欢乐往往与失败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失败了,重新干;跌倒了,爬起来,不断从失败中学习,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反复试误中最终获得真理。然而,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真理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静态上,很少谈及是怎样在试误与逼近中获得真理的。笔者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行政活动的文化功能
周佑林
行政机构管理范围与权力不断扩大,这是当代社会的普遍趋势。社会生活面貌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活动中各种功能之发挥。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社会已明显地出现了这种状况。列宁曾精辟地指出:“‘行政权力’及其官吏和军事机构日益完备和巩固起来,毫无疑问,这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整个进程中的共同特征。”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崇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理论,希望用行政活动这只“看得见的手”代替“看不见的手”拯救资本主义于政治、经济、文化灭顶之灾。行政功能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短期个人收入政策决定的理论探讨——兼论当前我国个人收入政策的配置
南岭
一在展开正式讨论之前,需对本文作三点说明。其一,个人收入政策研究的范围问题。对此,我国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基本观点是,讨论个人收入政策,应当以影响我国个人实际收入拥有量政策为对象。因此,本文中,我把我国个人收入政策的范围作如下概括。它们是:(1)经济福利政策;(2)补贴政策;(3)奖金政策;(4)工资政策;(5)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各种政策;(6)岗位、地区津贴政策。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5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卖淫及其刑法制裁论
陈业宏
卖淫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出卖肉体和灵魂,侵害人类尊严,违反性道德,败坏社会善良风俗,与嫖客发生性关系的丑恶行为。它是很早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旧社会的妇女卖淫现象到处都有,公娼、私娼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城市,卖淫是一种公开的或半公开的职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根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一丑恶、腐朽现象,于1950年颁布了取缔卖淫活动、收容教育妓女及禁止吸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开拓近代中国商人文化研究的初步构想
朱英
近些年来,文化史一直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对近代中国商人文化的探讨,迄今为止却仍然是一个空白。这种状况与商人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社会影响,是极不相称的。史学界已有学者依据档案文献与各种史料,说明晚清的商人已逐渐摆脱长期以来四民之末的卑微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和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市政建设权、民政管理权、公益事业管理权、社会治安管理权以及工商、文教、卫生等多方面的管理权,其势力和影响层层渗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城市社会生活中最有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论“夷夏”文化模式
肖文杰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饮食的文化省思
姚伟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多方面的成就,丰富多彩的形态放射出卓异的光辉,其中,最引国人骄傲和世界瞩目的,乃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分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即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兔民俗与中国文化
黄永林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兔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象征体,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蕴含着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表现出多重复合的社会内涵。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兔——月亮的别称——吉祥的象征在民间,将兔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民俗活动古往今来是相当多的。例如,《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京城人中秋节月下卖“彩兔”的习俗:“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51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耕者有其田”新考
张修全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土地政策。如果把它同“土地国有”制度等同起来,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然而,从“耕者有其田”口号的产生和早期使用的情况来看却正是如此。相反,我们几十年来认为这个口号代表土地归农民私有的观点,却恰恰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由于我们对“耕者有其田”理解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已导致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
吴琦
社会风尚是民间生活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性的总体趋向,蕴含着人们的物质追求和价值取向,显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风尚主要体现于民俗生活之中,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民俗,制约、引导民俗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进而影响民众的行为模式。本文拟探讨明清时期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对民俗心理的巨大影响,以及所引发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追求等一系列的变化。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北宋党争的起因
罗家祥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诚为一大痼疾。而在宋朝,则更甚于前后诸代。关于宋代党争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有关的文章中已略有涉及。同其它各代的党争相比,宋代党争之产生既有与之相同的普遍性政治根源,又有其特殊的偶然性因素。为了对北宋党争作出深层分析,进而洞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某些特点,本文拟从三方面对北宋党争的起因进行考察。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演变
林利民
战后美国远东政策无疑以反苏反共和建立远东霸权为中心内容。但在不同时期又各有其特点。认真考察,朝鲜战争以后的美国远东政策与40年代末相比已有很大区别。本文拟对这些变化作一初步探讨。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33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象论——兼述一种“表现学”构想
周晓明
“象”,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思维结晶和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文艺学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的“象文化”,亦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乃至整个文明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民族思维、文化和文明,具有浓重的“象本位”的倾向和色彩。然而,在中国当代相关学术领域中,“象”这一核心范畴及概念体系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尤其是其更新发展的可能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黑格尔说:“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精神现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寻千年楚声遗韵
蒲亨强
引论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近年来音乐理论界在楚声研究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热点集中在探寻楚声形态奥秘,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并波及演艺界仿楚乐舞之搬演,使楚声研究大有成为一专门学问之势,究其原因,也正在于近年来音乐考古文物(死化石)与民间音乐实践(活化石)两方面不断有新材料的发现。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传统文化
王济民
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是一种尝试。文化概念的极其宽泛和广度包容使我们在涉及民族文化时只能大略指出,其表层可以是风俗习惯、行为方式,里层可以是思想观念、科技文艺,深层则是心理定势、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这一背景上考察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显然不大可能将传统文化分类后到古代小说批评中去寻找例证,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古代小说批评本身的探讨。最好是能将文化分类与批评体系结合起来,一一对应,然而这又为历史的具体性所不允许。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古代小说批评基本的方面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现代教育哲学体系的改造与重构
王坤庆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花朵。教育哲学如同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百余年来的历史发展,无不证实了这一点:那托尔普(P.Natorp)用康德哲学观写成了《哲学与教育学》(1899年),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立场上,运用工具主义方法论完成了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至于当代西方诸多“主义式”的教育哲学,无一不是在哲学前提下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如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导源于古典实在论(唯实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与存在主义、实用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开放的整合式教学初探
王又平
开放的整合式教学是相对于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隔膜的分割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分割式教学建立在学科分化的客观基础上,其主导思想是专门化人才的培养,它强调学科的专业性质与人才的定向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对人类知识实行分门别类的处理与传授。传统的分割式教学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只要学科分化继续作为一种现状和趋势存在,只要社会急需大量专门性人才,分割式就必然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俄语动物名词的修辞应用及其形象性
王松亭
语言及其结构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又是以现实作为自己的客观基础的。因此,语言在其发展历史上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处于经常不断的演变之中,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词义是非常脆弱、灵活易变的,它对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本刊一九九○年总目录
科称政治学_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肖汉森〔l)·1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钟坚(l)·7城市与乡村二元政治结构分析········,···,·············,·······································……徐勇(l)·13政治决策理性的方法论探…
1990 Vol. 0 (6): 0-0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