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0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1990-04-25

论文
 
       论文
0 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
刘斌西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改革的一条主线,它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仅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讨。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反对私有化思潮。在我国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坚决纠正了过去脱离国情,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愈高愈好,社会主义愈纯愈好的错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多层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出发,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当前,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新的社会功能: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宋才发
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社会科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所能知道的唯一的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可以把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而“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就是社会科学。“真正的自然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条件
高宏贵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由行政机关自己来处理行政案件,直到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之后,人民法院才开始按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受理很少的一部分行政案件。从1987年起才陆续在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内部试点设立行政法庭,同样是按照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受理法定的行政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的日臻完善,为行政案件的司法解决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法律依据。其中在受案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贪污罪的定义及其特点
吕鹤云,尹迪生
贪污是一种古老的污毒,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从另一个视野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廉吏循吏在历史上之被重视和崇敬,乃说明这类人物该是如何稀罕。”而且“综观历朝贪污史录,越接近近代,贪污现象亦愈普遍,贪污技巧亦愈周密。”历朝历代的大小官员都利用职权“暗吞国家财政收入,把大部分公款归于自己腰包而暴富,官僚们的政治生活,就一般地体现为贪污生活”,“而对那些清风亮节之士,反觉得可笑至极,愚不可奈了,谁为官谁就发财,谁想发财谁就得当官。”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村治——乡政的基石
张厚安,肖明
1乡政村治,是治理乡村的活动。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和一定的集权性;村治以村规民约村民舆论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民主性。乡政、村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活动,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村治对乡政的作用而言,村治是乡政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政权,都有着高度集权的烙印。即便是在这些集权政治之下,乡村政治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亲民”或“民治”的特征,在农村基层,朝廷一般不直接委派行政官员,而是在村民中物色“代表人物”充任村治头领。乡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农村县以下层次区划问题探讨
丛政,刘小敏
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划分为乡、民族乡、镇。本文的农村县以下层次区划与之有所不同,指的是县以下各级地域性管理层次即区、乡、片、村、组诸层次的设置和区域划分。现就我国农村县从下层次区划的意义、现状与目标模式作简要论说。一、县以下层次区划是影响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县以下层次区划问题,在我国,是随着县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至今已存在2600多年。在封建社会,“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上)
邹贤俊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点的构成及其主要标志,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
谢贵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纪传体通史学家司马迁和郑樵,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把这两位史学巨匠放在一起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史学史研究的加深。一、个人生平及所处时代的比较司马迁生逢西汉,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他年轻时即出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后袭太史令,遵父嘱成《史记》一书。因李陵事件被施以宫刑,遂对汉武帝产生怨愤。郑樵身处南宋,父郑国器是太学生。他十六岁时父死,家道败落,便于莆田夹漈山中搭屋苦读,钻研学问。三十年后出游山川。在写了大量学术专著基础上撰成《通志》。晚年曾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裴松之史学初论
李晓明
清代四库馆臣在评论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三国志注》时,曾说道:“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厥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遗憾的是,这主要是评论其文献学贡献,而没有论及裴氏史学。裴氏生前除撰《三国志注》外,尚著有《晋纪》、《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集注丧服经传》和若干文论等,并曾参与续修何承天国史的活动。由于历史的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北宋开封的物价管理
张全明
北宋开封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是与当时行之有效的物价管理紧密相联系的。开封对商品价格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价格制定、价格调整以及对市场物价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北宋开封市场商品的价格,法律规定多承唐制,主要实行国家统一宏观管理,官署、行头、行户三者共同或单独负责定价、议价的方法。当时制定价格的措施主要有二种:其一,是由官署、行头、行户三方共同商议,按商品的成本、质量确定商品的销售价格。宋政府规定:开封“依令,每月旬别三等估”。(《宋刑统》卷四)“天禧二年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
靳华
从1120年到1142年,由于宋、金都忙于战事,虽然双方对建立榷场贸易的问题进行了商讨,但此时尚不具备建立榷场所需的和平环境,因此,直到绍兴和议后的1142年五月,双方榷场贸易才建立起来。“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因为当时宋金双方是互相对立的并存政权,彼此互称南朝、北朝,互不统属,这种关系决定了宋金之间诸关系的确定,都是以政治、军事为基点和指导思想的。考察宋金榷场贸易的情况,我认为经济的因素并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王鸣盛的目录学
顾志华
清代乾嘉年间学者王鸣盛以其考史名著《十七史商榷》享有盛名,奠定了他在乾嘉史学中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推重。除史学外,王鸣盛在经学、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尚书后案》推阐了吴派经学大师惠栋的学说,弘扬了郑玄的汉学。特别是他不辞辛劳,遍搜郑注,其辑佚之功不可淹没。他的诗文很有造诣,年轻时就受到沈德潜的赏识,被誉为“江左七子”之一。他晚年完成的《峨术编》,更是一部网罗繁富,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的力作。值得重视的是,王鸣盛又是一个杰出的目录学家。他明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浅谈梁启超目录学思想和成就
赵士桓,杨碧
一、运用目录学为维新运动服务目录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从它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十分重视目录学为政治斗争服务这个功能,大量地编制书目,利用目录学来宣传西学,鼓吹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前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新变化,他使目录学开始往新的方向发展、过渡。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通过书目手段宣传、推荐西书和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启蒙人物。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黄遵宪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色
赖启进
黄遵宪作为近代社会的新派诗人,站在时代新的高度,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这些诗篇具有与前人的爱国主义“显明的不同的性质”,它与“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因而带有自己时代的鲜明特色。1鸦片战争以前,封建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上层统治者中存在着“唯我独尊”的思想,就是知识分子阶层也盛行着一种国粹主义观点。他们抵制外来的新思想、新事物,拒绝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把外国一概斥为蛮夷之邦,自我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国家豆剖瓜分的危难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鲁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思想
林非
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无疑是最占有支配性和主导性的位置,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又无疑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中至高无上的最为神圣的人物。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以来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这种儒家学说为了更能够适应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吸取了其它各种学说与宗教的主张。譬如在汉代就吸取了黄老之术和法家之律;而对后世更形成精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4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一种文学思潮的廓大与描述——“整理国故”的三种尺度及理论价值
许祖华
“整理国故”是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关注但却语焉不详的问题,这也成了人们都知道但又印象模糊的一种文学现象。因此,本文立意廓大这种思潮的面目,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角度描述这种思潮的价值及意义。“整理国故”的思潮,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兴起的。从时间与理论沿革来看,它是五四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辩的延续,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高潮过后新文化运动在转折时期出现的精神矛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小说:综合的语言艺术文体
刘安海
进入80年代以来,不少小说作家一再指出:小说是一种相当解放、相当自由、包容性很大的文体。如王蒙说过“真正好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是别的什么”,他强调:“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小说似乎是写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散漫无稽、越来越无可无不可了。”李陀提出要“考虑为小说观念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动态模型”。冯骥才呼吁“必须创造一种相当广泛、自由、包容性大的形式”的小说。这些看法实际上都涉及到对小说文体的关注和构筑设想。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已将小说文体的命名提到小说理论研究的日程上来了。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肖洛霍夫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大召开
杨羽
为纪念苏联伟大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诞辰85同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发起主办的“全国第三次肖洛霍夫学术研讨会”,于5月21至25日在华中师大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教授、翻译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出席了研讨会。大会收到20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华中师大党委书记戴绪恭教授和副校长王庆生教授分别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并讲了话。整个研讨会的气氛友好而热烈,代表们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略论杜甫对绝句的改造
丁成泉
元稹为杜甫写墓志,认为杜诗各体俱佳,所谓“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这一评论,到后来却发生了动摇,分歧集中在对杜甫绝句的认识上。杜诗是否各体俱佳,大抵明代以前异议尚少,一般认为杜甫诗艺精湛,才力卓绝,能够自如地运用那时流行的一切诗体,并对每一种诗体都有所发展与创新。而自明代以来,对杜甫的绝句,议者纷纷,訾议与指摘者居多。也有为之辩护的,却往往不能中肯。因此,怎样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实有重新讨论的必要。訾议与指摘杜甫绝句最激烈者,可以王世贞、杨慎、胡应麟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教育供给失度的原因及出路
袁持平
党的11届3中全会以来,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皆知的。尽管如此,在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的发展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从现象上看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给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使许多毕业生分配不出去,形成教育供给过剩,又造成了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教育供给失度,即教育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困扰着我国教育事业的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初探
姜勇华
高等学校是培养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和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国家对高校经费投资有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高校的投资也不可能有大幅度地增长。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投资效益,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投资效益是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经济范畴,它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效果,也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张謇教育与经济相辅成思想及实践
蕲阳侠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实业家和教育家。对其一生,史界早有论评,本文仅对其教育与经济的辅成思想与实践试以探析,以利今人益鉴。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1874年,二十一岁的张謇以一介蓝衫书生的社会身份开始了游幕生涯,踏上了晚清社会一般知识分子谋图进身的寻常路径。游幕十年后,他于1884年带着懊悔与惆怅的情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战略的反思
陈广汉
1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增长的利益的公平分配是经济发展政策所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常常处在矛盾与冲突之中,致使这些国家的决策者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当代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相结合的战略有三种:第一、“先增长后再分配”的古典战略。它的提出者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和库兹涅茨(S.Kuznes),而实践得最充分的国家是巴西。这种战略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的位置,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和迫切任务是如何启动和加速经济的增长。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美国英语的特色
陈才俊
众所周知,美国是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语言和肤色的人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是使用在美洲大陆上的一种有别于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的年轻语言。如果从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Virg-inia)算起,美国已拥有38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美国第一次使用 American 一词指称它的语言,只是在1780年。而且直到1806年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年)首创 American English,这个词语才成了正式指称美国英语的固定表达形式。如果说今天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引领你进入文学殿堂的向导——《文学之友丛书》简评
程翔章
华中师大中文系中、青年骨干教师撰写的《文学之友丛书》是文学青年进入文学殿堂理想的伴侣和向导。这套丛书(共10种),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重大的文学事件、重要的文学流派、著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以及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和品评,勾勒出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学的基本轮廓,展现出文学艺术世界千姿百态的绚丽多彩。这套丛书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面作了较为成功和有益的探索,如著名作家姚雪垠
1990 Vol. 0 (4):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