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0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1990-03-25

论文
 
       论文
0 永远怀念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董方奎
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距今已150周年,抗击英军侵略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仍激励我们继续前进。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写下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第一页,然而,在鸦片战争中顽强抗击英国侵略的英雄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在酷爱自由反抗外来压迫的中国历史传统中,又写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新篇。在此次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不下一万五千人,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而论者往往限于林则徐、关天培几人,对姚莹、裕谦等一大批英雄却未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以评价,使人们看不出英雄群体的高尚风貌和时代精神,为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017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特征、现状评估与改革思考
张厚安
《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系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反映该项目研究之部分成果。中国农村基层政权,按我国宪法第30条之规定,1983年在全国实行政社分开,中国农村又经历着新的变革。我们希望通过本刊的专栏文章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服务。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我国行政区划的弊端及改革战略
伍期胜
所谓行政区划,就是对国家领土所进行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政治学应该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行政区划不是从来就有的,恩格斯讲过,国家与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按地域来划分国民,可见行政区划是随同国家的产生而一同出现的。在秦朝,我国开始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结构理论,依据一定的政治原则、经济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我国的行政区划又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3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苏南模式的生命力
郑邦兴
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不涌现了众多的经济形式。诸如江苏的苏南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闽南模式和江苏宿迁县的耿车模式等。其中苏南模式地域范围广,形成时间长,影响广泛、深远。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苏南农村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村基层政权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苏南模式的产生是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苏南模式”中的“苏南”,一般认为专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市郊农村和广大农村。所谓“苏南模式”是指农村经济中以生产资料的区域性集体所有制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辛世俊
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观则是马克恩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它们的关系必然是十分密切的。但在近年来的哲学研究中却有一种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倾向,或者离开物质片面地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或者离开实践片面地强调物质的地位和作用,尤以前者为最甚。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辩证统一的。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实践,从而也就没有理由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反过来看,脱离实践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地理解物质,从而也就没有理由说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10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卢翼翔
19世纪爆发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工业革命为动力的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的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化的走向。生活在当时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深刻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意识形态的演进规律,他们不仅密切注视科学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而且还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统地理论研究,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观点,对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国情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刘宗武
1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全面地分析我国国情诸方面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国情是由社会国情和自然国情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特点的综合客观因素。中国国情,从面上分析,大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民族构成、阶级状况、历史传统,以及人口、底子、耕地、资源等。因此,认识我国国情,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上述诸方面因素,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矛盾状态:审美对象的质态
陈宏在
究竟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审美对象?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应具备哪些足可揭示自身特殊性质的规定性?这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国内美学界尚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已有研究者把对审美对象的看法概括为两种:一种认为,审美对象即审美态度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要能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就行。另一种认为,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有别,它必须具有某些能直接诉诸感官的特质,换句话说,是所谓“审美特质”决定审美对象。①对于这两种观点和理论,我都不能赞同。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美与自由
张玉能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明确地把美与自由联系起来的是康德,而直接用自由来规定美的本质的则是席勒。席勒在他的《论美书简》(1793)中指出,美不是别的,而是现象中的自由。从此以后,运用自由这个概念来规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就不断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在我国美学界得到反响。早在60年代,刘纲纪就曾力图把美与自由的关系写入集体编写的《美学概论》之中,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实现。而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我国美学界用自由概念来规定美的本质的观点已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头,出现了好几种类似定义:“美是自由的象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丽莎的哀怨》新论
童秉国
中国现代革命作家蒋光慈的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下称《哀怨》),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因为,对这部出自革命作家之手,但人们褒贬不一的作品作出科学的评价,不仅为总结蒋光慈创作道路所必须,也是探讨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从30年代初即《哀怨》问世不久,到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哀怨》1 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哀怨》的客观社会效果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动机是否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哀怨》的思想倾向是否正确?围绕这一焦点,大致形成了如下几种意见。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给西方的被压迫大众
茅盾
一问题提到了北美合众国一般的读者对于中国情形之了解的程度时,我就想起了Peail Buck 这个名字。这一位曾在中国居住二三十年的女作家不但把中国明代的一部小说《水浒》译成了英文,并且还根据她的“经验”写了好几部农民小说,其中的《大地》(Good Earth)是合众国的一般读者所熟悉的,甚至认为是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好书”。在现代中国的劳苦大众看来,《大地》里的农民生活描写,是有很大的歪曲的。《大地》的作者虽然自以为是站在没有偏见的纯客观的立场,然而她对于现代中国农民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给西方的被压迫大众》为何而作?
安危
1 我和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共同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有机会接触她的全部著作和手稿,以及她和斯诺的大部分书信和文件。在我发现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中,除了斯诺1936年5月在上海采访鲁迅的问题单、采访记录手稿和根据记录整理的谈话纪要(见《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外,还有茅盾的六份材料,即:茅盾1936年2月亲笔给斯诺夫妇开列的 A List of Left Writers,Killed,or Imprisoned(《遭受杀害、监禁的左翼作家名单》),为他的短篇小说《泥泞》的翻译问题于3月31日、4月30日、5月13日给斯诺的三封亲笔信,随5月13日寄给斯诺的《小传》以及他1935年9月20日撰写的《给西方的被压迫大众》。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以文为戏的文学观对明清艺人小说与文人小说之不同影响
王先霈
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空前繁荣的时期,造成这种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游戏娱乐需要的扩大和增涨。常见的小说史和许多研究论文谈及此一点,每每提到城市经济兴盛和变革,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了书场的活跃和刊印小说风气的流行。这当然很有道理,然而却还不是完满的解释。这种说法可以部分地解释白话通俗小说的长足发展,却难以解释文言小说的持续兴旺。文言小说大都同文化市场不发生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就是白话小说,包括其中一些重要的、优秀的作品,如《红楼梦》,作者执笔时并没有想到送往书场说唱或送去书场刊行。这类小说为什么而作,欣赏者为什么而阅读它们呢?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虚静”的文艺心理探索——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研究之一
邓新华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理环境论——中国古代文艺生态学思想研究之一
范军
文艺生态学,注重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文艺的产生、分布以及发展规律。强调对环境的研究,是文艺生态学的第一要义。本文尝试从自然环境因素对文艺的影响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生态学思想作些梳理、描述和探讨。一、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其人文乃至自然的背景。人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滋养和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展示出各不相同的艺术风神。不同的自然环境,会逐渐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龙舟竞渡”习俗与传说的文化渊流
顾自力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活动项目之一,它不仅为古老文明的一种象征,而且往往与传统节日、杰出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在解释这一活动起源的民间传说中,其主题意义无不表现在颂扬那些为邦国大业、民众利益奋斗而献身的民族代表人物,如传说中的屈原、勾践、金角老龙等形象。此外,在绝大多数解释“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中,大多有龙的形象出现,而且从民众中显露出来的对龙的心态又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因而,追溯源头,“龙舟竞渡”显然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在《神话与诗·端午考》中提出,“龙舟竞渡”原是信仰龙图腾民族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从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汉唐文化史研究之一
熊铁基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发展中可以分成几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当是先秦时代。但先秦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时间也相当长,而一般所说的先秦,不过就只是讲到夏、商、周。可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却是在更为遥远的古代,所以,以先秦时代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事实上只是从“流”的角度来划分的,不过是长河之上游罢了。从文化发展看,先秦时代(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也可以说是发展的源头,因为中国文化的一切因子都在先秦时代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自然的、人生的、哲学的、政治的、艺术的乃至科学的,大至宇宙观、世界观,小至一些具体观乃至格言警句,后世所有的,外国所有的,大都可以在先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死亡与东汉后期人的觉醒
马良怀
两汉时期,由于其统治思想——天人感应神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性,同时安定统一的社会又通过察举、征辟等手段为广大士大夫于群体之中确立个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两汉士大夫热衷于积极入世,醉心于建功立业,自觉地将个体融化于群体之中,很少思考自我的真实存在。但时至东汉下半叶,情况发生了一大转变,被淹没甚久的孟轲所树立的个体人格观念逐渐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出现了对精神意境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个体真实存在的思考。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固然与人类的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东汉后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丰满地凸现出来,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死亡之神造成的。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魏晋之际士人之自然适意观
王丽英
魏晋之际,有一部分士人,其言语“清淡玄远”,行为“放荡不羁”,思想“放任自流”,气质“粗旷浪漫”,成为一种时尚、风气。在当时“风誉扇于海内”,影响极大,他们“轻时傲世”,“纵情背礼”,起着“乱群惑众”的作用。然而,他们奉行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呢?我以为他们奉行的是自然适意的人生观。一、自然无为,乃魏晋之际士人生活之指导思想魏晋之际,不少士人如何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等人,读老庄,明自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好言老庄之风,他们推崇老庄的“因其固然”①。和“寂静无为”②的思想,并加以发挥,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③的理论,进而提出了以无为为本的思想。“魏正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韩愈与传统
邓鸿光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唐代的韩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苏轼歌颂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作为哲学家,他的“道统’’论可以说开宋代理学的先河;作为文坛上的一代宗师,他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冲破了六朝旧规的束缚,创立了新的文体规范,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矗立的丰碑。正因为如此,韩愈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任何一种传统都是与既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相依存的。它的存在价值并非取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唐代的饮食文化
姚伟钧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以为骄傲和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由于它的高度发展,迄今仍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唐人街上的饮食店中,以唐名菜,以唐名果(点心)乃至名目繁多的仿唐菜点,比比皆是,唐代的饮食文化已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用。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教育社会功能系统实践与理论之历史变迁
杨葆焜
教育是一种在有形与无形之中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的社会活动。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社会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在整个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教育社会功能系统,并且相应地产生了具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关于教育社会功能系统的理论。1 教育社会功能系统,是指由教育对社会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完整系统。教育社会功能系统的逻辑定义实质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各功能之间的目标相互一致,产生和存在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现代化进程与教育的社会功能
刘芹茂
现代化,就其生产力内容来说,首先是工业化和结构转换的共同结果;但就其社会文明形式而言,它是以市场秩序为特征的人文精神的社会反映,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以及集中化等构成了现代化文明的基本法则。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与相应的社会文明的进化过程。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对不同国家而言,既在发展模式也在制度格局方面存在差异。尽管如此,但在生产力水平和工业文明方面显示出一定的趋同。因此,运用实证方法探索现代化进程与教育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客观规律,是分析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社会功能的逻辑起点。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综合财务计划的意义、特征与实施
殷杰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加之人口多,底子薄,面临着发展生产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建设和民生、积累和消费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我国的基本国情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以解决一系列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的经费是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保证。它同样也应当贯彻计划经济的原则,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勤俭办学的思想,妥善地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各项资金,努力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服务。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
1990 Vol. 0 (3):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