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0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1990-02-25

论文
 
       论文
0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实践辩证法
熊哲宏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本体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这在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历来是素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浅论科学研究的方法
韦卓民,曹方久
“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个题目很大,涉及面很广,我这里仅根据个人体会浅谈两个问题:一是介绍我本人在国外做科学研究的一些经验,二是泛论科学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一)我大学毕业时(1910年),曾搞过科学研究,但只是一种尝试,很肤浅。后来在欧美留学做研究生时,才算真正搞科学研究,经受了比较严格的科学锻炼。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怀疑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王永杰
早在150年前,黑格尔就颇有见地地指出:“在怀疑论的面前,人们是怀着很大的敬意的”,它是哲学和哲学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一种“具有极高修养的辩证意识。”马克思也称赞他们为“哲学家中的学者”。时至今日,怀疑主义仍被视为是一种荒谬的理论,是认识发展的阻力和怪胎,并以举手之劳就可将其克服。追究这种看法的根由,与我们长期以来对怀疑主义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与研究有关。如果一旦把怀疑主义纳入整个认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就会发现怀疑主义不但对认识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它所提出的一些真知灼见,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犹如认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吸引着众多的探索者。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感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陈金清
所谓感觉的直接性或间接性的问题,是指感觉和客观事物之间有无中间环节的问题。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感觉”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感觉呢?一般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都将感觉定义为“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实际上在许多哲学著作和论文中,“感觉”的意义还要宽泛一些,它包括感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认知,也就是“哲学通常把感觉和知觉总称为感觉”。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王启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列宁论思想政治教育
车有道
列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他整个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全党致力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重温列宁这方面的教导,是大有裨益的。一有人认为,列宁似乎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照列宁看来,共产主义只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只强调政权的作用、生产力的作用,而忽视了思想的作用。其实,这是对列宁思想的误解。列宁在这里说的苏维埃政权,是指“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即“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它不仅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36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我国高师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王秋来,陈吉昆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教育的发展要靠教师,教师要由师范院校来培养。因此,办好师范教育,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根本大计,是发展整个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基础的基础。我国要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大系统之中,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并把师范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因此探讨高师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哈经雄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马克思主义直接把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联系起来了,把清除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旧中国民族教育的衰败,是由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存在。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官、封的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教育事业得以建立、发展、繁荣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多重规定下的批评思维个性——茅盾文学批评心理研究之一
丁亚平
如果可以说鲁迅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话,那么茅盾,则主要体现为一种基于求异基础之上的整体与宏观发散性。我们看到,茅盾所选择的批评对象,特别丰富广阔。在他的文学批评领域里,既有整个文学流向的宏观把握,又有具体的作品论评;既有文学流派社团评论,又有研究创作主体的作家论;既有对文学史的描述与展呈,又有文学问题的论争和研讨……。在这样的批评系统里,即便微观的研究,也往往出之以宏观的把握和总体的扫瞄,因而可以说,茅盾的批评思维所努力追求的,是对象的全面、广阔和无限,着意寻索的,是现实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坚持马列 普及美学
蒋孔阳
张玉能同志,1981年在复旦大学取得美学的硕士学位以后,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据该校朋友告诉我:玉能的表现不错,无论教学与科研,都做出了成绩。我听了,很高兴。最近,又接到了他编写的教材:《美学要义》。我初初翻读一遍,感到文字简洁干净,条理清楚明白,而且在短短的篇幅中,能将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容纳进去,一一加以介绍,却也真不容易!他来信说,这份教材将要正式出版,要我写篇序。我感到义不容辞,也就欣然命笔!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新时期小说中悲剧意识的演变
毛家明
悲剧,不论是作为一种文体形式还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都有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叔本华、鲁迅等对悲剧有过精采的论述,因此,本文不准备对悲剧以及悲剧意识的概念作精细的辨析。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适当的构架,并在这个构架中充分认识新时期的悲剧小说以及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演变。一般说来,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中,大多隐含着这样的共同意蕴:它描写一种值得肯定的价值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变形以至被破坏、毁灭。鲁迅曾把悲剧的这一共同意蕴或内质概括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作家对价值的判断及对其毁灭的原因的理解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悲剧意识,在不同的悲剧意识的制约下,悲剧也会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即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使用“悲剧”和“悲剧意识”。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赵树理创作的文化选择
王泽龙
近几年赵树理的研究较普遍注重了赵树理现象的文学史宏阔性意义的考察,而对赵树理创作自身的文本意义却相对忽略了,对创作主体的认识也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不少有影响的论著也依然不能说准确把握了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机制。比如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论,就依然是从一般社会学环境决定论出发,忽视了创作主体自觉意识的追求,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自觉认同的心理机制导向作用。再比如有人认为赵树理小说叙述方式的大众化选择的原因就是为了“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却没能深入追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古代音乐诗的情感世界
鲁文忠
诗与音乐的联姻,是中国古代特别突出的文艺现象。从发生学观点看,艺术诞生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本源性质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基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中国古代文艺王国中,音乐和诗歌仍然是关系最密切的两大家族。音乐的情绪性和中国古代诗人抒情素质的沟通,使古代诗人大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促进和推动了诗与音乐结合的日臻关合直至完美。诗与音乐的联姻,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诗之入乐(以乐配诗和以诗配乐),二是以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禅宗对宋词的影响
邓莹辉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空则超,实则滞”。词以婉约为宗,追求清空淡远的意境,在北宋词中已初露端倪,至南宋姜(夔)张(炎)时代则成为词人共同的审美标准。尽管前有苏轼,后有稼轩等以豪放称名当时,但追求随缘任运的生活情趣与自然天成、平淡幽远、细腻和空灵的氛围色调乃是宋词的主要特色。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只是从来认识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唐后期七律论
赵谦
自德宗贞元中至文宗大和年间,诗坛风光旖旎,佳作荟萃,七律蔚为大国。短短四十年,染指七律的诗人近七十,七律达一千六百首之多,超过了前两百年七律创作之总和。白居易、元稹成就斐然,张籍、王建创作繁丰,韩愈、贾岛、柳宗元、刘禹锡各有建树,姚合、杨巨源、牟融、李绅、鲍溶、殷尧藩等亦各有千秋。唐代的七律创作,首次出现了繁荣局面。白居易是七律发展史上的一面大纛,其七律有589首,是杜甫的三倍多。由于他的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动宾式合成词研究
唐超群
动宾式合成词,也有人称之为“支配式”合成词,张寿康先生在《构词法说略》一文中则表述为“支配(动宾式)”。就笔者所见,关于动宾式合成词的定义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两个词根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后一个词根是动作的对象。它们的构成方式很象动宾词组。”第二种是:“前一词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素表示动作、行为所关涉的事物。”应该说,这两种定义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只是笔者迄未见到进一步的论述。而我们认为,这种更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能使我们对于动宾式合成词内部多种多样的深层语义关系有更为具体而确切的了解。这无疑对汉语的教学、研究和应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40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英国为什么申请十年之后才加入西欧共同市场
黄正柏
1961年7月英国政府决定申请加入西欧共同市场,但两次被戴高乐否决,直到1972年达成协议,其间历时达十年以上。何以至此?通常说是因为英国不愿放弃英联邦关系和英美特殊关系。这些关系是怎样阻碍了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为什么两次否决都来自法国?为什么到70年代又终于达成了协议?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讨论。1英国在60年代初虽然决定申请加入共同市场,但它还没有把对外政策的重心和基点转移到欧洲来。50年代,英国认为加入西欧联合,特别是带有“超国家”性质的联合,是与英联邦关系、大西洋关系不相容的,认为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与他们在一起,但不属于他们之中”。60年代初,英国鉴于英国自身实力和地位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
李其荣
前一段时间,我国有人认为美国比较好地实行了三权分立,垄断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比较平衡,提出要在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似乎三权分立是最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我认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原则之一,它对防止联邦政府滥用权力,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三权分立原则在现代美国政治体制中并未得以充分实施,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政府首脑即总统包打天下的。本文拟探讨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原因,进而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的阶级实质。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39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论初期国家政体的发展方向
晏绍祥,罗静兰
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对早期国家的政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东方专制主义”的说法提出了异议。我们认为这些讨论是广泛而有益的,但遗憾的是,许多同志在批判东方专制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东西方的历史发展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城邦到帝国,由共和到帝制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今仅就早期国家的政体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史学界专家及同行们。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关于三长制历史作用的评价
周国林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颁行的三长制,是“太和改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一是在经济方面,其具体表现是“括户”;一是在政治方面,其明显效用是“治民”。回顾以往对三长制的评价,似乎集中在经济方面,且有估计过高之嫌。故本文将评价三长制的重点,放在对其“括户”作用的定量分析之上。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
崔曙庭
长期以来,史学界都袭用宋代晁公武的说法,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文多于陈寿本文数倍。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1983年12月和1985年10月,王廷洽同志两次发表文章,把他统计的结果公之于世,认定陈寿本文多于裴氏注文,纠正了传统的错误结论。虽然有了王氏的正确统计,史学界似乎并未完全接受这一可靠的结论,在王文发表以后,不少文章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仍采用了传统的错误说法。有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统计的情况予以发表,再一次确认王氏统计的数字的绝对正确性,使传统的错误说法彻底纠正过来。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学新作——李国祥主编《古籍整理研究(八种)》评介
舒凭
由李国祥教授主编的《古籍整理研究(八种)》问世了,这是一部令学林增色、后学受惠的文献学新著。李先生经常言及:在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古籍整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总结,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卓有成效;需要给有志于弘扬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青年提供指导,才能使古文献整理研究事业不致中断。本书“前言”重申了这些观点:“一是要继承和发扬认真整理古籍文献的好传统,把古今学者积累的古籍整理理论加以梳理、总结和推拓,并应用于古籍文献整理实践中,把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纪要(1989年11月20日)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会1989年度扩大会议于1989年11月15日至20日在西南师大举行。会议学习了中办批发的“15号文件”。杨焕章理事长主持会议并代表常务理事会作了《高校文科学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与会人员结合本校情况,着重讨论了如何从学报的特点出发,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推向各学科领域的问题。会议总结了研究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安排了1990年的工作,研究了如何开展评优活动和深入开展编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的问题,还讨论了《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
1990 Vol. 0 (2):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