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8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1988-04-25

论文
 
       论文
0 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边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轫于1978年。从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既是党和全国人民用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年,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国情和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成功地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在这短暂的十年间,我们党不仅以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实践和新胜利引人注目,而且还以一步步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运用和新突破赢得了举世赞誉。在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的时候,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十年前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深刻反映;今天我们党提出生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刑法观
吕鹤云
同其他学科一样,刑法学也正在面临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验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已为我国刑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刑法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有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开展新的研究和探讨。所谓刑法观,是指统治阶级对某种行为违反法度的总的评价,它包括一定行为社会危害性有无的确定及其程度的大小,刑罚刻度的认定等内容,其核心就是对行为的社会违法性和危害性的评断问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刑法观也一样,必须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目前以至将来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内的最根本的客观实际)。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0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宋才发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湖北省社联、华中师范大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5月17日至21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党校、高等院校、军事院校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共121人,大会收到56篇学术论文。出席大会开幕式和蒞临大会的有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必坚、中央党校教育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江流、吉林省政协主席、社联主席刘敬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张大中、中央党校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赵曜、中央编译局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毕克、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重农、副部长李德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夏振坤、湖北省社联副主席史鉴、郝孚逸、陈放,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廖文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恩三篇早期著作中生产力原理初探
唐志龙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著,1845—1846年)、《致安年柯夫》(马克思著,1846年)和《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著,1847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三篇重要文献,其中阐明的生产力原理是十分精辟的。在举国上下努力进行各项改革,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读这三篇论著,对于我们坚定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什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哲学家们就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提出过“意见支配世界”的著名原理,但未能进一步去探索意见产生和发展的深刻原因,免不了得出唯心论的结论。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圣西门,虽已接触到所有制对社会制度的决定作用这个重要问题,并且还天才地发现阶级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
吴锦琴,吴素香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深入探索——主体的各种问题逐渐多起来,在这种对人类自身反省和研究的思潮下,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关于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一个空白,它是“人论的空场”、是“非人主义”。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不难发现:真正解决了“人学”这个难题的正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文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略谈一点笔者在这方面的思考。 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他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他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关节点就在于马克思没有象以往的哲学家那样,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单纯的自然界内部的关系,或者看成彼此完全对立的实体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考察。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0 历史主客体与唯物史观
刘锋
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厚影响,主要从历史客体出发再现社会有机体,很少甚至没有从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人手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在唯物史观原理的表述和研究领域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既妨碍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也使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和概括时代精神。重视历史主客体,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当务之急。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试论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逻辑思维
张大松
在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性?是否存在某些可循的逻辑方法?这些都是合理重构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以及发现与证明的关系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深入研究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一般特性,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中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西方一些科学方法论家作了不同回答。培根和笛卡儿等人认为发现与证明的思维是逻辑的思维。在他们看来,科学认识活动就是运用可靠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逻辑或演绎逻辑的推理,从推理前提中发现新规律;而这种具有某种特殊逻辑模式的发现方法能提供比推论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辩证逻辑与思想教育
张智光
一、思维方式与思想工作辩证逻辑是关于辩证思维的理论,它为人们的各种认识活动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教育既是一个行动过程,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认识辩证逻辑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明确思维方式与思想工作的关系。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现实、思考问题的相对稳定的特有模式。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实践经验、文化知识和心理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由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有机构成的整体性范畴。人们在认识对象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既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也要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并遵守一定的思维规律,使思维过程有序地开展,合乎逻辑地进行。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思想对象的信息传入神经系统,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39 )
0 汉代太学考选制度
陈蔚松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采取了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极端措施。虽有博士官,只备政府顾问,始终没有注意到设立官学。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之一。汉朝建立之后,陆贾向高祖陈说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劝高祖文武并用。著《新语》一书,也谈到兴办学校是治国根本,提出“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但其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至汉武帝时出现了统一强盛的新局面。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为巩固政治的统一服务?通过什么途径得到巩固政治统一所需要的大量人才?这是社会现实所提出的迫切问题。武帝即位,倾向儒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祁承爜在历史文献整理工作中的贡献
顾志华
明代杰出的藏书家祁承爜以其宏富的藏书著称于世。他的澹生堂在明末驰名东南,可与范钦的天一阁媲美。值得重视的是,祁承爜又是一个卓有建树的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包括购求、鉴别、分类、编目、保管、流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以在目录学上的贡献最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祁承爜,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密士老人,浙江山阴人,生于一五六三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卒于一六一二八年(崇祯元年)。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簪樱的官宦之家。据其给祖父蒙泉公清撰写的行实记载:“其先为汴人,以扈跸南渡卜居越之福严村,五传而至茂兴公,更迁居梅福里。”祁氏世代为官,家富有藏书,“有遗书五七架,庋卧楼上。”他曾自豪地说:“以此称文献世家,似为不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试论明代驿传役编佥“唯粮是论”
李长弓
驿传役是明代民差中的大役,也是“最为民害而最可省,情最可恨”的重役。笔者发现明代驿传役的编佥不同于里甲、均徭等役“必验民丁粮多募,产业厚薄”,而是唯民户岁纳粮赋是论,不计人丁数额,编佥标准是一元的。明代驿传役编佥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迄今尚不为人所道,本文试揭橥申论之,窃意于全面正确地揭示明代各种役法之间错综复杂的分合同异及其演变有所裨益。失当之处,敬祈四方通人赐教。 1 明代驿传役编佥之法始颁定于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是朱明开国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役法。明代驿传役根据什么或以什么作标准去佥点民户出夫充役,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法早有明确规定,《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该年、月条载:……凡陆站……马有上中下三等,验民户田粮出备。大率上马一匹粮一百石,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评朱熹的改革理论
张全明
宋末以来,对朱熹的传统评价大体经历了两个极端:他不是被时代的政治潮流推上浪峰,就是被压入谷底。就象他在世时坎坷的一生,既有为皇帝侍讲的辉煌瞬间,又有误蒙“逆党”之祸的失意时期,明清之际,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当作偶像崇拜的程朱理学使得朱熹被抬高到配享孔殿的地位;到了近代,同样为了政治的需要,特别是在史学界一度盛行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划分、采取非左即右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影响下,朱熹自然而然地成了反动人物的代表,被当作投降派和保守派的同义词。时至今日,这种违背历史的唯心主义史学研究态度和方法,应当彻底摒弃。平心而论,纵观朱熹的一生,尽管他对熙宁变法提出了某些批评、不同于荆公之辈有轰轰烈烈的改革政绩,但也不同于元祐旧党头目主张保守与因循,那么,他对改革的态度究竟如何、在改革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上提出了哪些实际的设想呢?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大时代的历史图景——读黄药眠的诗《桂林底撤退》
白少玉
我一读到药老的长诗《桂林底撤退》(以下简称《撤退》),就立刻被它那恢宏的气势,奔涌的激情和韵味独具的语言所吸引。这首长达二十九章,一千六百余行的诗,是血,是火,是史,是檄。这里有犀利的讽刺和愤怒的诅咒,有深沉的悼念和热情的礼赞;有大笔如椽的总体勾勒,有精妙入微的细部刻划。它是抗战那个大时代中最凄惨的一页——1944年桂林大撤退的全景描绘,也是亲历其境的诗人的情感历程的忠实纪录,无论是对于现代文学史还是对于药老个人的创作来说,它无疑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撤退》一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种史诗笔法。从时间纵向看,它为我们艺术地展现了桂林大撤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分为三个阶段。从桂林这座“无忧之城”受到长沙失守的影响,难民涌入桂林城,谣言四起,到桂林的仓皇疏散,这是第一阶段。接着忽然又出现了所谓胜利的号外,于是人们纷纷返城,弹冠相庆,又是一派升平景象。但这第二阶段的好景不长,接下来第三阶段便是衡阳守军投敌,黄沙河失守,于是桂林城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黄药眠的长诗《悼念》的几点印象
毛宣国
当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时,谁都会记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作曾经掀起的感情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天安门广场的诗歌运动,到李瑛、郭小川、柯岩、阮章竞,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诗的膂力,支撑着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这个蔚为奇观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感情的世界。周总理逝世,人民的悲痛之情是难以言喻的,人民对“四人帮”疯狂迫害总理的罪行极其愤恨,这种悲愤的感情在1976年、1977年是异常强烈的。诗人们是在这种感情潮流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但是,到了1978年、1979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热情开始冷却,人民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一片历史狼籍,开始认真思考历史和现实,诗人们也在巨大浩劫造成的满目疮痍和精神废墟面前睁开了眼睛,开始走向冷静的理性解剖和哲学的沉思。被称为“诗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戊戌六君子”诗简论
丘铸昌
九十年前,“戊戌六君子”(以下简称六君子)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慈禧太后的屠刀尽管可以砍断六君子的头颅,但却砍掉不了烈士们为振兴中华而英勇献身的浩然正气。六君子的血,既映衬出慈禧等封建顽固派血腥屠杀维新志士的狰狞面目,也启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失败这一血淋淋的现实,深刻地启迪国人: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是无济于内忧外患的国事;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亡图存,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从此,以推翻清廷为主要标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六君子的英勇就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六君子就义九十年来,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然而笔者发现,在诸多的评介文章中,论及他们诗歌成就的文章却比较罕见。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六君子的诗歌创作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就正于海内外方家,也聊表纪念六君子就义九十周年之意。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用诗时代的形成及其意义探讨
傅道彬
闻一多说:“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从建安至盛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最光荣的时期,都是诗的时期。两个时期各各拖着一个姿态稍异但同样灿烂的尾巴。前者是楚辞汉赋,后者是五代宋词。”在第一个诗的时期里,闻一多以《诗经》为肇始,而以楚辞汉赋为其余脉。但事实上,在春秋中叶—楚辞兴起的这一段时间里,还有个用诗时代作衔接。《诗》在结集之后,伴随着《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思辩领域里的普遍应用就形成了一个《诗》的垄断时期。《诗》的垄断是指《诗》的应用代替诗的创作,垄断的结果是《诗》的畸形繁荣。造成了春秋中叶—战国末期诗歌创作的沉默与萧条。春秋中叶后诗的创作已不多见,随之而来的《诗》三百广泛应用。此时盛行赋诗与引诗,引诗是引用已有之诗,自不待言,赋诗依郑玄解或“述古”或“造篇”,但《左传》那么多赋诗赠答之中,属于造篇的赋诗仅有四例,诗歌创作的振兴是以楚辞的兴起为标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科——对比语言学
罗启华
1 十九世纪初叶欧洲的语言研究以历史比较法作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的时期。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博普(P.Bopp)等人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印欧一些语言的历史关系,证明了它们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一成就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经过以后许多学者的继续努力,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在语言演变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起了促进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当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近六十年来这样有力地和这样成功地发展起来的”历史语言学,它“推动着研究语言的工作”。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试论“楚语”的归属
刘兴策
一、引言“楚语”这个术语,早在西汉语言学家杨雄(前58—公元18年)的著作《方言》中就使用了,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后来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政府和黄冈地区行署所在地)任团练副使时,于元丰7年(1084年)写的一首《满庭芳》词中也提到“楚语”:“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这是“楚语”在文学作品中较早的出现。“楚语”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但用“楚语”确指湖北东部一带方言还是40年以前的事。1948年,赵元任、丁声树等合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湖北省东部地区的17个县和西北角的竹溪、竹山共19个县的方言都划在第二区。作者指出:“这第二区可以算作典型的楚语,——如果要独立一种楚语的名目的话。”1960年,由湖北省方言调查指导组负责编写的《湖北方言概况》(油印本),也将鄂东和鄂东北一带的19个县市加上竹山、竹溪共21个县市的方言划为楚语区,其分布地域与《湖北方言调查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假借的演变与汉字的发展
高开贵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唐兰曾经指出:“‘分化’、‘引申’、‘假借’,是文字史上三条大路。‘分化’是属于形体的,‘引申’是属于意义的,‘假借’大都是属于声音的,不过也有借形体的。”从大量例证来看,假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除了随着语言文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以外,还与“分化”、“引申”两种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汉字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叙》中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只是假借中的一种,这种假借又称为“造字的假借”或“六书的假借”。还有一种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这种假借称为“用字的假借”或“通假”。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称前者为甲型假借,后者为乙型假借。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假借的演变情况以及这种演变与汉字发展的关系。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关于高校科技横向联系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贾宝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深入贯彻,使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横向协作及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组织形式,在高校科研工作中,正在由客体变为主体,并深刻地改变着原来的管理工作模式。这种改变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了生气与活力。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对此还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对发展科技横向联系认识不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侧重于学校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高考志愿的作用、特点及指导
潘香春
高考志愿是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现行录取体制和办法,当考生德智体各方面条件达到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时,志愿选报得是否适当,对考生的录取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选报志愿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考生填报什么学校,选择何种专业,不仅受到自身各方面条件制约,还要受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考志愿的重要性和选报工作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每一个考生必须认真对待,各有关方面应当以积极慎重的态度予以正确指导,力求使高考志愿的选报工作逐步纳入科学轨道。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0 略论广雅书院的创设及其主要特点
黄新宪
广雅书院是洋务派官僚张之洞设立的一所地方学校,它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影响十分深远。认真研究这所书院的创设经过及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考察。 1 众所周知,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每到一地任官,必提倡教育,奖掖文教,以兴学为己任。1884年,他调任两广总督,上任伊始,即对当地文教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创设大型书院——广雅书院的主张。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发展两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必须以兴学育才为先。张之洞认为:“窃惟善俗之道,以士为先;致用之方,以学为本。广东广西两省,地势雄博,人才众多,文学如林,科名素盛。惟是地兼山海,东省则商贾云集,华洋错居;西省则山乡磽瘠,瘴地荒远,习尚强悍,民俗不齐,见闻事变,日新月异。欲端民
1988 Vol. 0 (4): 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