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8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1988-02-25
论文
论文
0
刘再复同志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问题
1988年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同志在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部分同志的座谈中,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现将谈话内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明年,1989年,中国当代文学就进入40年了。40年是个不短的历程,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也应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能会达到一个新水平。研究中国当代文学40年,我认为不光是摆成就,更重要的是深化我们的思考,回顾、反思中国当代文学发展40年的道路,站在历史和理论的新高度,认真总结一下教训,这比泛泛地摆成就,更有利于促进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评析
王晓明
一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发达部门与不发达部门同时并存,这种状况就构成了所谓“二元经济”或“双元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认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我国经过9年的改革,双元经济结构转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转换方式却是以牺牲一定资源配置效益为代价的,转换过程中某些矛盾加深,二元结构的某些反差增大,使人们开始注意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其结构性目标,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协调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经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41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区划研究
陈卫高,冀学金,叶胜川,刘仁忠
合理地布局生产力,正确地进行经济区划,既是劳动地域分工的需要,又能推动劳动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省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区划,必须服从全国劳动地域统一分工的要求,通过省域内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必要补充。因此,本文将结合省域内资源分异特点和经济格局,对逐步合理地安排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使之形成具有地区专业化分工特点和协调发展的地区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创造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
汗青
近年来,理论界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普遍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由于多年来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并且基于这一认识所建立起来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形式,与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存在着直接的矛盾。如何克服这些矛盾,重新构造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点粗浅地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人事行政管理》即将出版
蔡松
由华中师大胡原、王端、程又中主编的《人事行政管理》一书,5月份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人事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人事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人事行政管理的主要环节三编,共23万字。该书既适合作劳动人事、行政管理、文书档案等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集团衡平承租制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可行性方式
孟祥华
改革和搞活大中型国营企业的关键,就在于寻求一种既使两权相对分离又符合我国国情,而且能保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的一种形式。我认为,集团衡平承租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一种可行性方式。一、集团衡平承租制的基本构思及其运行机制。衡平租赁是西方国家在30年代发展起来的适应于大型资金密集型设备资产的一种金融租赁方式。它所涉及的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亿元,涉及到物主、贷款人、承租人和受托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一种较复杂的租赁形式。我认为可以借鉴衡平租赁形式,在我国大中型国营企业中实行集团衡平承租制。实行这种体制的基本构想是: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7
)
0
社会主义城市地租问题再探讨
南岭
在《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及其功能》一文中,笔者曾对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存在的原因、地租量的规定性、地租的经济功能作过纫步地探讨。本文拟以上文作为基础,对城市地租的理论作更进一步地分析。城市地租的特征何谓社会主义城市地租?根据马克思关于“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是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与资本主义城市地租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论布哈林的“劳动消耗规律”
吴铭
“劳动消耗规律”是布哈林20年代经济著作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布哈林的这些著作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但是“劳动消耗规律”却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以为这是很不应该的。本文认为“劳动消耗规律”是一个内容丰富、十分重要的概念,完全值得认真研究。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552
)
0
榆关抗战略论
戴绪恭,饶东辉
1933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华北的门户——山海关(因地处河北省临榆县境内,又名“榆关”),中国驻军何柱国部奋起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史称“榆关抗战”或“榆关事变”。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介绍,通用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也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榆关抗战作一综合叙述。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论抗战时期我党对中间派的政策
江峡,曾成贵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派(或谓中间势力或谓中间集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代表各民主党派和开明绅士以及地方实力派。中间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处于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与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顽固派之间,其基本队伍相当广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抗战中,我们党采取了争取中间派的政策,实践表明,这个政策是完全正确,卓著成效的。它对维持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国内团结,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探讨抗战时期我们党对中间派的政策及实践活动,对巩固和加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319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的铁腕外交述论
曾宪林
1927年春,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帝国主义的失败,除了尖锐的武力搏斗以外,还有复杂的外交较量。当时,整个谈判斗争异常曲折,可就在这与英帝国主义激烈的外交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的革命气节。因此,有“铁腕外交”之誉。这一斗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党史、革命史、现代史学界,很少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正确估价这一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和认真的总结其历史经验。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初步的考察和述论。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231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战前希特勒对外政策任务与策略的演变
肖汉森
对于希特勒1939年9月挑起全面战争之前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策略,近年来史学界已有文章论及,发表了一些好的见解,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将论析:(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征?(二)战前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任务是什么?如何划分阶段?(三)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前后有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2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0
冷战起源探析
高明振
五十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在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围绕冷战起源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论著,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尽管流派繁多、观点各异,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方向。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和冷战的全面展开。杜鲁门自己也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从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不到两年的时间美国的对苏政策就发生了巨变。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和美国政府内部对苏方针的争论进行考察,以探讨美国改变对苏政策方向的根本原因。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二次大战后法德和解与合作原因初探
夏安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法国和联邦德国,消除历史积怨,走上了合作与友好的发展道路。而且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今天的政治合作,以致最敏感的军事防务合作。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常以兵戎相见的法国和德国,二战后为什么能“埋葬战斧”,建立起一种崭新的睦邻友好关系呢?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七七事变”与美国远东政策
揭书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芦沟桥一手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黑幕。“七七事变”使远东形势更为险恶,也使世界风云更为紧急。对此,在远东和世界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作何反应呢? “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的是不承认主义,即表示不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持明显的妥协态度。只要日本不损害美国的利益,换言之,只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受干扰,美国对日本攫取东北并无从中作梗之意。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所不承认的,只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对门户开放原则的破坏。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性特征
刘宇
中国古典诗词,章幅虽然短小,但却有包容万象的气魄、令人应接不暇的景观。构成这种含蓄隽秀、韵味无穷的艺术审美效果的奥秘,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性。模糊性(fuzziness),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认知概念;它决不等同于一般的“糊涂”、“茫然”。它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类认识不断推向深入的进程中,人类把握自身感知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都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径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几乎每天都在通过模糊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世界,通过模糊的语言或手段相互交流。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试论词的源起过程中的主体因素
熊开发
关于词的起源的讨论,从宋人开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着。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缘起的过程如何?解释不下十种,问题似未解决。各种观点虽然不尽相似,归结一下,不过是将词视作一种客观的、既定的文学现象,或就其形式,或就其一般性的思想内容,来论述词的起源。而无论哪一方面的观点,实际上大都是回答了词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间问题。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涉及。过去从内容上探讨词的起源的,如陆游《跋花间集》曰:“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大中以后,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人代冥灭 清音独远——《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论
阮忠
1 在文学的苑囿中,诗歌格外受到垂青,这不仅意味着它对辞赋、散文、小说等的影响,从体内生长出了宋词、元曲这样的奇葩,而且它本身就十分眩目。然诗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磨炼,并突出地表现在文人五言诗出现以前。思维、语言和文字表现不能作同步观。当原始初民在冥思玄想中创造了神话,在神话中寄托了人生存的欲望和所谓的超自然能力的时候,语言、文字都表现出和奇幻思维的隔膜。幼儿学语“呀呀”,有点类似原始初民“邪许”式的思想、感情的朦胧表达。“邪许”既是重压下抒发出来的内心情感,又是通过前呼后应反映“劝力”的意愿。然而,思维形之于诗歌,在朦胧的表现中形成两端。原始《弹歌》:“断竹,续竹,飞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357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0
评茅盾的《蚀》
张晓夫
如果再想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风貌和一般知识青年的思想历程,读一读茅盾的总题为《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有好处的,它不仅能给你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能使你获得相当的历史知识。“因它为当代历史文献,有其历史、政治及社会上的意义”,它真实而及时地记录了时代风云。这是本文想要重新进行探讨的。茅盾是一个有深厚文艺理论修养和明确的创作目的的作家。他对于现实主义的强烈追求,对于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使他十分重视小说的时代。他认为“连时代空气都表现不出的作品,即使写得很美丽,只不过成为资产阶级文艺的玩意儿。”他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批评过一些以现代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我国古代编纂事业发达的原因初探
沈继成
在我国古代,有极其发达的编纂事业,相传早在三皇五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春秋末期,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编辑家——孔子。秦汉以降,卓有成就的大编辑家更是不断涌现,瑰丽璀璨的宏篇巨制层出不穷。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不仅出现了诸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这样的超大型类书、丛书,而且还出现了诸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河防一览》等有很大影响的科技专著。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古典文献总数不下八万余种,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与伦比的。这些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的形成和积聚,固然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代代默默笔耕的编辑家贡献给我们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加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
陈菊先
台湾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于1972年10月公布。香港于1979年7月推行强迫初中教育,他们在1978年制订的中国语文课程纲要上,另加附补篇,互为补充,说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的宗旨、原则及具体办法。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制教学大纲(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则是在1987年草拟的。这三个大纲,都是教授中国汉民族语言的大纲,同产生在二十世纪的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共同之处。但是,“送审稿”和港台的课程标准纲要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物,加之制订的具体时间,文化背景不同,在语文教育的某些问题上,以及语文知识的把握上,它们亦有不同之处。比较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开拓我们的视野,以扬长抑短,使“送审稿”日臻完善,这是我们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所在。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关于高等学校新闻摄影浅议
陈淑琴
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艺术以来,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了。20世纪以后,由于摄影艺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其影响下,相继发明了电影、电视、录相等不同的摄影门类,派生出不同的艺术种类,并具有能记录连续活动的长卷画面的特点。然而它并不能代替摄影,因为摄影最大的优点是能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将具有重大意义的美好瞬间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来,它不仅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比前者摄影简便、经济实惠,易于普及,更便于大众珍藏保存和查阅。因而摄影这门艺术日益发展并久盛不衰,迄今已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应用于各种领域,深受群众的喜爱。
1988 Vol. 0 (2): 0-0 [
摘要
]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