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5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1985-04-25
论文
论文
0
论教学信息
刘卫华
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的湍湍激流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科学思想、应用技术、经济理论、价值观念、以至研究问题的方式。信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更加深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进而使得信息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引入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且已经展开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讨论,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笔者认为,用信息科学的方法研究教学活动,更深入地揭示这一活动的本质意义,寻求其中的规律,这对于发展新时代的教育科学,协调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现代化教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83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美育与人才培养——兼论蔡元培之提倡美育
郑经文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曾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因为艺术的关系,能够增进我们的精神,便增加了一种兴趣,这就叫做艺术的兴趣”所谓“艺术的兴趣”,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大量地普遍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近几年,我国人民对于自己的装束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开始讲究起来;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道问学”与“教学半”
伍文
孔子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可贵的,也是充满矛盾的,是精华与糟粕杂陈的。作为哲学家,孔子是知天命、畏天命、重丧祭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但在认识上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的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思想是从周、复礼、保守的,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作为历史家,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有作的伟大的文献古籍编辑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是伟大的创新者。他虚悬“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存而少论,强调“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以上几点,是我所赞同的对孔子的评论,不必详述。在这里,只谈“道问学”与“教学半”。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新论
胡万福
本文试图指出对提出这一命题进行论证的某些理由;“思维”和“存在”语义上的多义性以及隐含的理解上的困难;“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基本方式,亦即将此种同一性视为过程的主要观点;最后,将根据过程性思想对波普尔(Karl.Popper)有关“世界3”的某些观点提出反驳意见。 1.经典的含义与论证的必要性。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近代哲学在讨论知识本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略论“整体小于部分之总和”的根据和意义
文化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被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看作组成系统的著名定理,并已在目前的系统论研究者中被承认为系统问题的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详细论证了“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这一原则,但否认整体与部分之间还存在“等于”和“小于”的关系。也有的同志主张“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才是“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实质”,否认“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的原则。我认为,在系统整体中,不但存在着“整体大于或等于部分之和”的状况,而且存在着另一种状况——“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由于这种“小于”关系尚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且由于“大于”和“等于”关系已有人加以论证,我在这里只就“整体小于部分之总和”的根据和意义谈些浅见。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苏宗强
一利益和需要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后代,首先就有创造和享用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人还有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需要,学习科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367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陶明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指导与基础的关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或根据。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的辯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根据,那么,现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所取得的新成就,必将进一步证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现代遗传工程发现生物细胞内都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相互联系这一观点的正确。而且遗传工程可分解DNA,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基因重新组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论社会主义生产价格
陈洪博
价格体系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我们的目标是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社会主义社会价格形成基础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生产价格的客观必然性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关于列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初探
宋才发
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就阐明了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他在1918年春写作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后《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思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大专院校劳动服务公司浅议
姚金海
大专院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国营事业单位,是人才汇集的地方,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产生、传播信息的地方。如何发挥这些特点和优势,开创劳动服务公司的新局面,是值得探讨的。第一,大专院校服务公司必须坚持“两服务”原则,即“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职工和学生生活服务”,大办生活服务事业,促进后勤工作社会化。长期以来,大专院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是“小而全”,拖着沉重的后勤包袱,这既使院校一部份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汉译《资本论》两处译文的商榷
刘强年,龚杰
《资本论》中有两段话,常为人们所引用。一段是论述社会生产过程的,它里面包含着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说明;一段是论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它是区分社会结构不同经济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两段话的汉译如下: “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美学沉思集》序
曾卓
孙子威同志的《美学沉思集》即将出版,我想写几句话,因为是我建议他编这一本集子的,就我所知,还有不少读者也有这样的要求。回顾一下解放以来的文学发展状况,在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偏向就是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关于这个口号本身现在已有定论,这里就不讨论它),却很少去探讨文艺应该如何去为政治服务,轻视和忽视了文艺的特质和文艺规律,将文艺与政治(其实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诗的凤凰正在腾飞——新时期诗歌鸟瞰
张永健
新诗在“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中诞生,在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社会主义的漫长岁月里,诅咒着黑暗,呼唤着光明,歌唱着祖国的新生,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然而,在那“历史的纤绳断了/帆船搁浅在险滩/狂风撕烂了布帆/暴风折断了桅杆”(艾青)的十年动乱期间,诗的凤凰和其它文艺一样都遭到了窒息,濒于死亡……平地一声巨响,震撼着祖国的天空和大地。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民间文艺与新文艺的建设
刘守华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曾经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发生伟大变革的光辉文献。《讲话》所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对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及革命文艺同民间文艺的结合超过巨大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讲话》里,具体论述民间文艺的地方并不多,然而它阐述的许多理论原则和文艺方针,却直接关联着民间文艺工作。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十四世纪以前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萌芽和演变
周伟民
明清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艺体裁,在观念上是很精确的。但“小说”的名称,在明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小说理论批评,也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发展。典籍中最早出现“小说”一词的是《庄子》。《外物篇》记载任公子得大鱼,“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后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辁才讽说之徒”,是指凭藉着轻浮的小才讲故事的人,“讽说”一词,是动宾结构;“小说”指的也是故事一类的传说。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略论“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刘九州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一种文艺学说的产生或形成,不仅是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前提,而且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如果弄清了一种文艺学说与一定的哲学思想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我们探讨这种文艺学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内涵规定性,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很有益处的。为此,本文拟对意境说的哲学基础作一个粗略的探讨。意境说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儒、道、佛三家的某些哲学观念,它们常常以交错的方式来影响和推动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孟浩然“好乐忘名”辩
丁成泉
王士源作《孟浩然集序》,对于孟浩然的立身行事,处世待人,乃至风度仪表等,作了全面的扼要的记述和评论,为后世读者了解这位盛唐著名诗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其功匪小。但是,由于王士源本人是一位“常遊山水,不在人间”的隐士,也由于当日士林以隐逸相高的风尚影响,他在序文里对孟浩然其人的记述与评论,便处处从隐者的方面取材,从隐者的方面立论,从而把孟浩然描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隐士,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与孟浩然是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对孟有直接的了解,又为孟编定诗集,他的《孟浩然集序》(以下简称王序),便具有了很大的权威性。正因此,王序在客观上造成了正确认识孟浩然其人的种种迷障,其影响所及,迄于近代,不可不辯。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试论杜甫的纪游诗
成松柳
诗至盛唐,蔚为大观。山水诗派,边塞诗派,争奇斗艳,各臻妙境。大诗人李太白,更用他那如椽巨笔,给诗坛带来一股勃勃生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有那个时代的艺术好尚和美学趣味,盛唐时期的诗歌也不例外。究其要点而言之:就是追求诗情画意,讲究优美意境。“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人们着力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美。反映在山水、纪游方面的诗更如是此。翻开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我们可以看到,入选之作大都是符合这一审美趣味的。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从一首佚诗看丘逢甲与日本人士的关系
丘铸昌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1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史学史的研究需要开拓新局面
王天顺
史学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梁启超提出建立这门学科,至今半个多世纪)。关于这门学科的对象、任务以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问题,国内史学界曾进行过讨论,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诸家观点的分歧,明显地反映在各地高校的教学中,反映在有关史学史的专著和专文的论述中。这种状况说明史学史这门学科还在形成和发展中。如果说,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按照他们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了他们的史学史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一方面吸收他们的积极成果,一方面再做新的开拓,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史学史。事实上,有的史学工作者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欲克竟全功,尚须众人戮力同心,不弃涓埃之微,方成丘山之巨。笔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谨陈一孔之见,求教于师友。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秦汉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熊铁基著《秦汉新道家略论稿》
赵吉惠
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熊铁基,治秦汉史及秦汉思想史有年,所著《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一书,是我国近年研究秦汉思想史的新成果。秦汉乃我国古代具有承前启后之功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这一时期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因而,整理、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就不能不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大蒙古国窝阔台合罕时期中原经济动向初探
王晓清
一二二九年,窝阔台继成吉思登上了大蒙古国的罕位,是为元太宗。太宗即位的前两年,西夏败亡;五年后,金国被灭。这样,蒙古军事征服者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控制了黄河流域的北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定居农业区,对一个游牧民族的统治来说,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是它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太祖时,毫无封建统治经验的蒙古贵族集团,几乎是在北中国实行了放任自流的政策。窝阔台继位后,亡金汉人儒士、西域商贾、蒙古亲贵三方势力汇集北方,形成了一种并不牢固的合力,致使北中国凋蔽的农业经济呈现恢复中有破坏、前进中有退步的曲线型运动。《元史》称窝阔台合罕统治时期,“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齐粮”,虽有溢美之辞,但它一定程度上说明窝阔台时期中原的蒙古占领区确实有由混乱而粗安的良好局面,其经营中原的方式大别于成吉思汗时。因此,研究窝阔台合罕统治时期,北中国存在的三种经济势力的发展趋向,对大蒙古国初期历史的深入认识乃至忽必烈元朝政治经济统治的特色,都有重要意义。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29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新时期高师教育改革浅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体会
刘芹茂
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要取得胜利,人才问题是关键。社会在人才问题上提出的新需求必然促进教育体制和结构上的变革。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我们应当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以求根据新时期的需要,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高等师范教育新体制。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高等师范教育,它为国家培养出了104万多名大专毕
1985 Vol. 0 (4): 0-0 [
摘要
] (
2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