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4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1984-05-25
论文
论文
0
劳动服务公司的性质和作用
胡琛
劳动服务公司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它是适应我国劳动就业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我国劳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国大多数省和直辖市已经建立了省一级的劳动服务公司,各省的地、市、区、县一级,也基本上建立了劳动服务公司,有条件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等企事业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53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谈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江松先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讨论这一问题,不仅有很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优越性,合理地分配社会总劳动,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在物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三十五年来我是怎样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略举二事为例
张舜徽
事物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假若没有“筆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便无由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路来,更谈不到发现那广漠山林中珍奇动植物和丰富的矿藏了。所以当人们每每提到事物发明时,莫不众口同声地推尊创始之功,最不可没。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勇者,才能有所作为,取得成就。旷观古今中外在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荆尸”新探
张君
“荆尸”,是春秋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名事之词,它始见于《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复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称楚庄王“荆尸而举”。杜注前条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孔颖达疏曰:“楚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复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则武王初为此楚国陈兵之法,名曰荆尸,使后人用之。宣十二年传称‘荆尸而举’,是遵行之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试论两宋党争
罗家祥
党争是两宋政治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它曲折地反映了两宋经济关系的变化,随着党争的产生与发展,又直接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两宋党争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持续时间长久;其二,党祸惨烈,牵涉面广。其三,性质复杂。其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上奇兀独现,不能不命人为之侧目!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32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罗华庆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明夷待访录》,黄宗羲代表作,激越昂扬的战斗檄文。为使封建君主“不敢自为非是”,《明夷待访录·学校》首次呼吁“公其非是于学校”。这一呼吁,有胆有识,犹如警钟木铎,激荡人心。其重学校、轻君主、反封建、抗专制的民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颇富特色、耐人寻味。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577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试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派
江抗美,曾支农
一、中间派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原因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民族民主革命联盟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中国社会各阶级被突出地划分为两大根本对立的阵营——以国民党反动派为首的,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反革命阵营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民主阵营。它们各自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34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史记》《新序》校勘记
陈蔚松
刘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书的主持者,他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两部书,大多采自百家传记,其内容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互相出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二书乃向采传记为之,所叙之事一仍古书原文。”今本《新序》已经不全,但就仅存十卷来看,它保存了所据古书的原貌,文字内容可补充《国语》《战国策》及《史记》的不足,也可作为校勘这些古籍的参考。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樊晨“用工”求是
杨昶
近年出版的侯仁之、金涛著《北京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关于曹魏时代谒者樊晨主持重修戾陵遏、增辟车箱渠用工的数额有误。书中,称这次工程“出动兵士二千,用工四万多个”(见《北京史话》第31页),实难令人信从。戾陵遏和车箱渠,是古代北京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兴修始末,仅载曹魏“征北将军”刘靖的功德碑(下称“刘靖碑”),原碑早已湮灭,碑文赖郦道元《水经注》得以传世。故《水经注》是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6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探索与创新——读詹剑峰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何先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它对我国民族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历代的唯物主义者,无不从《老子》的“道论”吸取其精华,以发展唯物主义。“所以老子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第490页)詹剑峯教授的遗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以巨大的篇幅系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离骚》的结构及其它
温洪隆
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诵习它,研究它,就诗中有关的许多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思考了一些问题,如作者怎样安排这篇长诗的结构?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战斗激情在诗中如何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论《离骚》之文情
曹毓英
屈子为文,十分注重文情,这不仅有理论,而且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其《离骚》,可谓奇文郁起。一在《离骚》产生之前,系统论述文与情及其相互关系的,首推孔子。《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此为解释卦象和卦爻辞而言,即指圣人立卦象以表现意念,设卦爻辞以表现情之真伪。这实际上是讲形象和概念、文和情的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4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
曹海东
凄楚藴结、忿愤激切的《离骚》为什么能震古鑠今、历久弥新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创作上离绝畦径、际天入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在悠长久远的时间和汗漫绵漠的空间所构成的背景上赫然地凸现出一个冰清玉洁、瑰丽伟岸的诗人“自我”形象。这个“自我”,既有睥睨权贵的嶙峋傲骨,又有耿介的嘉言懿行,修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论《左传》的假设复句
陈克炯
关于古代汉语的假设复句,语法学界的看法尚不一致。有的古汉语语法专著不讲复句,实际上等于无视假设复句的存在;有的则将假设复句并入条件复句,无疑等于取消了假设复句,这都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左传》一书中的假设复句问题,作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管窥战国时期假设复句的历史概貌。《左传》中的假设复句,就其结构形式而言,有意合法和使用虚词两种情况。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从同根字看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周光庆
黄季刚曾指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这是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总结,也是对开创新的语言文字之学的启示。千百年来,为探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学者试用过很多手段,阐述过很多法式;从乾嘉年间的段王,到清末民初的章黄,更是集其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基本义”的提法值得商榷
唐超群
在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和介绍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的书籍中,都专门讲了现代汉语中多义词的所谓“基本义”。给“基本义”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归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基本义是多义词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中说:“从语汇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多义词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鄂豫方言中的颤音
李宇明
§1 1.1 湖北省中北部和河南省南部,各存在一个具有顫音(有人叫“滚音”)的方言区。两区仅被湖北省的随县隔开而未能连成一片。 1.2 湖北颤音区(以下简称“鄂颤区”),主要分布在汉江中游和神农架北部地区,北起光化县,南到当阳、江陵一带,东至钟祥、京山一带,西及竹山县,共涉光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钟祥方言本字考
李汛,肖国政
三十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调查了湖北钟祥方言,著下了《钟祥方言记》一书(简称《方言记》)。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但留下了许多本字待考,在书中用方框标示。四十多年过去了,钟祥方言的本字考证未见有人来做。不过,我们没有囿于《方言记》的方框。凡属《方言记》中的待考字,字头前边都加有角标“(?)”。《方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07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英语词典中的句型设计
但汉源
无论是从词典的编纂内容还是从其使用价值来看,例证的引用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例证,无论是例语还是例句,均有一个句型模式的设计问题。句型设计不仅是英语词典编写工作中需要周密筹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词典质量评判的一个检验标准。一、句型配备的作用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略谈列宁运用谚、俗语的特点
黄金源
列宁在他的著作里广泛地使用了谚、俗语,不仅在政论作品、哲学著作中大量使用,而且大会演说、文件、给亲友的信件及来往公文等不同体裁里也广泛使用。体裁不同,列宁使用的谚、俗语也不同。在书信中使用的谚、俗语通常是与风俗习惯和生活内容相适应。例如,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华中师范学院文科教师一九八三年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目录
著作部分一、我院教师主编、撰写和翻译的著作目录(以出版时间为序) 书名《小学语文课外读木》(七)6.6力字《小学语文课外汉木》(九)7.6万字《史学三书乎议》12.6万字.《小学语文课外读本》(:I[.)6.5力宇《说文解字约注》(_h.中、一卜)200万字《语文知识千问》35.3万字《英语简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辩证逻辑基本原理》一书将出版
张智光著的《辩证逻辑基本原理》一书于1984年第四季度出版。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辯证逻辑的论述,在分析和概括人类思维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对辯证逻辑的基本内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和有益的探讨。书中介绍了什么是辯证逻辑,它与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问题探讨
刘斌西
在当前经济改革中,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按照客观规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以便打破长期存在的地区间、部门间、城乡间的分割局面,解决条块之间的矛盾。这条新路,就是赵紫阳同志提出的:“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简论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个伟大学说的命运正如列宁早就预言过的:每一时代“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中国革命是继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的又一重大事件。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成为现实,再一次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三十五年来,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36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陈贻安
目前,关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正在深入地进行。其中对武汉的优越条件及其在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闸述得比较充分。本文只是就个人认为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一、武汉的优势和劣势毋庸置疑,考虑发展战略首先要从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出发。现在比较集中的意见认
1984 Vol. 0 (5): 0-0 [
摘要
] (
229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