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4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1984-03-25
论文
论文
0
“情”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
王又平
泱泱乎千古华夏,浩浩乎百代遗风。“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有着自己悠久的艺术传统。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值得我们骄傲的还不止是我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学艺术珍品,同样令人自豪的是我们有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堪与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相媲美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0
当前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几个问题
陈宏在
关于西方现代派的争论,带有事关文学发展全局的性质。如果联系我国当前文学受到现代主义影响的事实来看,我以为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着重地加以探讨。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是西方广泛流行的社会思潮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的反映。有的同志将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概括为在四种基本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我们认为,就中,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文学必须从抽象王国里走出来!——读《费尔巴哈论》札记
程文超
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特别是作为叙事体裁的小说,它不可避免地要写人。但是,怎样写人?是写具体的人还是写抽象的人?是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写出他的真实性,还是脱离具体历史环境、抽象地写人的主观意图、欲望、动机?进而怎样看待“全是”由人“进行活动”的历史及其规律?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联系当前文艺创作中的某些情况重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这一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笔者深受教益,于是不揣浅陋,把随手记下的札记整理出来,以就教于大家。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论茅盾早期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
田蕙兰
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个目标。”他从创作的开始,就十分注重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个中心任务。在他一生创作的几十部长、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永葆其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久久闪耀着异彩的,除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特别在他早期的小说中,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的形象,更居于主角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323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论丁玲早期创作的艺术倾向
郭成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从二十年代末起,她通过一系列优秀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示了其他作家“创作中少有甚至于没有的姿态”。过去,不少评论者充分注意到了丁玲各个时期的作品所表现的崭新的思想内容,但对其艺术特色却抱着相当冷淡的态度,一直缺乏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国外有些论者甚至认为丁玲在艺术上“毫不可取”,她的作品不过是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390
)
0
柳青小说艺术风格浅探
黄济华
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越是成熟的作家,就越有独特鲜明的风格。柳青是我国当代最有风格特色的杰出作家之一。但是,对柳青艺术风格的研究似乎还很不够。已故文学巨匠茅盾在一九六○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报告和其他一些著述中,曾对我国当代一大批作家的个人风格,作过精辟的论述和概括。这对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一个作家的风格特色,很有启示意义。不过,对柳青的艺术风格,茅盾却未曾论及。在柳青去世后的短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50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再探讨
李广柏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需要再探讨吗?有同志说《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现在应着重研究艺术性,从艺术性上突破。笔者的想法与此有所不同。艺术性的研究固然应当加强,但思想内容的研究并未达到“差不多”的地步——尽管过去发表的文章不少;何况作品的内容、形式本是统一体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撇开内容,单纯探讨形式技巧,也难以“突破”。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解献疑
温洪隆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第623期刊登了王达津先生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一文。作者根据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旧址亦不复存……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王先生读作“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似可商榷),非江行久不能知也。”认为这首诗“全写浩然所见,他的用意不但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有感于阎立本观画
补拙
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载唐人阎立本观摩张僧繇画迹事,颇发人兴味。“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高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张僧繇南朝梁人,早于阎立本约百年,自是画坛高手,一代名师。阎立本不盲信盲从,必亲历为验。第一天观摩,得出“定得虚名”的印象;第二天看出了味道,作出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34
)
0
试论《玉台新咏》的思想价值
周禾
徐陵在梁代选编的《玉台新咏》成书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了。千多年来,此书流传历久不衰,自《隋书》以下各代史书对《玉台新咏》均有著录。此外,这本书还有日译本,而且在欧美也不乏研究者。对于这份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和研究。《玉台新咏》是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诗歌总集。它收诗近七百篇,就专门收集保存古代诗歌这一点来说,它上承《诗经》,下启唐人诸集,不能不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大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459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关于毕达哥拉斯哲学的性质问题
林树德
毕达哥拉斯哲学是古希腊早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对于这一哲学的性质问题,多年来,哲学史界是有争议的。目前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传统的看法认为它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另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这两种看法都把毕达哥拉斯哲学的性质,看成是一重性的,这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成分,但都把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片面化了。因而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试论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格局
曹阳
在我国当前的农村,有两类最基本的经济类型:一是新型的家庭经济;二是联合体经济。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格局。我国农村新型的家庭经济是在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经济新局面的开创,不仅仅是因为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而更重要的是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典型、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从历史上看,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83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0
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
李本先
根据一般传统的说法,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在某些哲学专著、论文、辞典和一些哲学教材中,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加以肯定,似乎这种观点已成“定论”。但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484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冯玉祥
邹孟贤
冯玉群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一生“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一生中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拟分四个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一、北京政变——冯玉祥倾向革命的明显标志北京政变,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它是在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勘误举例
严昌洪
因参加湖北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我最近阅读了《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一册(郭廷以编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初版,下简称《日志》)。是书篇帙浩繁,作为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工具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错误颇多,诚如编著者生前所云:“惟仍须修正”。虽经台湾省史学工作者校对订正,疏漏之处仍不少。今仅就书中所记1912——1918年间有关湖北史事失实之处,举例数条,引征较为可靠的材料,予以勘误,仅供读者和该书的校对订正者参考。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88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秦末农民大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
邹贤俊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共处于封建社会这一统一体中,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因此,要全面深入研究农民战争,不仅需要着重研究农民阶级,而且还应对它的对立面,即地主阶级进行认真的探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曾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对这次战争爆发前的地主阶级作过一次粗浅的论述,现在,再拟对这一革命战争爆发之后,对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本身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继续作些探讨。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6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关于雅各宾专政覆灭的原因与教训
黄振
在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专政是唯一的在抗击国内外封建复辟势力取得辉煌胜利之后却突然覆灭的革命政权。一个曾叱咤风云、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权,象飞逝的殒星划破黑夜的长空发出耀眼的光辉,骤然而起,倏然而灭。怎样解释和理解这一罕见的历史现象呢?造成它覆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认为恐怖主义政策的失误是其覆灭的主观原因,但失误又表现在什么地方?产生失误的根源又是什么?它的覆灭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历史教益?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504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0
试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肖宗六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一九五八年提出来的,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通常简称为“两个必须”)。新的历史时期,应不应该有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针?这个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又应该怎样表述?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九八三年八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时,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76
)
HTML
(1 KB)
PDF
(0 KB) (
3753
)
0
教学过程的动力问题简析
贺曼华
“教学过程的动力”这一提法,为时已久,但是,究竟什么是教学过程的动力?需不需要对它作一番认真的探讨?这一问题在教学论中占有何等地位?如何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动力以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过去并未认真的对待与仔细的研究,以致在人们心目中若明若暗,并不明确。我认为现在是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的时候了。本文拟就教学过程中的动力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论小说的魅力
刘安海
在近、现代,甚至还稍早一些时期,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只要是略具阅读能力的人,大概很少不喜爱读小说的吧。一八三五年别林斯基发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时说道:“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左拉于一八八○年甚至作了这样的宣言:“现今,时代之文学的王子是小说家。若是十七世纪是戏剧的世纪,那末十九世纪便是小说的世纪了。”我国的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95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浅谈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刘松阳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因而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我国农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物质系统,它是具有丰富具体规定性的范畴。从生产运动过程的角度考察,可以把生产关系分解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或层次。从静态的角度考察其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闻人足音,蛩然而喜
补拙
尝读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何其寂寞之至也?年事稍长,知从事所谓“冷门”学科的人,常有“独坐幽篁”的寂寞之感。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例,语言学比文学“冷”,其中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尤“冷”,颇有“深林人不知”之况。冷与热是相对的。近几年语言学又热起来了。国外语言学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迅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纳粹德国战前经济剖析
肖汉森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希特勒赖以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但是,对于他发动战争前的德国经济,过去史学界很少发表专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中外近现代历史蜕明,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上台执政,都必须抓经济,解决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用一定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不过阶级不同,抓经济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所持的理论依据也不同。
1984 Vol. 0 (3): 0-0 [
摘要
] (
302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