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4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1984-02-25

论文
 
       论文
0 再论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
王启康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是心理学领域中最重大的理论问题之一。一九八一年我曾发表过《关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的一些意见》(《心理学探新》第一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我也深切感到该文的观点还阐述得不够深刻和全面,颇有进一步加以论证和发挥之必要。这涉及的问题很多,如进一步明确对心理发展矛盾问题的研究对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工作的意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尔雅》何以能入经部
幼英
《尔雅》本非经书,而且于诸经之后出,何以能入经部?秦汉之际,“六经”称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云:“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术。”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经传诸子诗赋亦谓“六经”为“六艺”,诸子、诗赋则入《诸子略》、《诗赋略》。《江书·艺文志》依其所说,亦谓六经为六艺,将论语、孝经、小学等旁及于六经之外,故《论语》、《孝经》、《尔雅》等均未入经部。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学习王船山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博大气象
张舜徽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一六一九年,死于一六九二年。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博涉多通的学者。他的著述很多,在文、史、哲领域内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影响于后世至为深远。经过近几十年来学者们的努力钻研、赞述,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史学理论,以及致治、理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岂惜余生终蹈海”
补拙
明末诗人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甲申以后,事福王于南都。南都亡,陈子龙积极从事抗清斗争,终被俘,途中赴水殉国,实践了“岂惜余生终蹈海”的诺言。他是一个有气节有风骨的诗人,较之同时的钱谦益、吴梅村辈,不知高出多少倍。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淮南子》的“无为”哲学
吴方桐
自从老子第一次提出“无为而不为”的著名命题以后,许多古代中国思想家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研究,阐发其中的哲理。在这方面,理论成就突出者当推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122年)与其宾客们共同撰写的《淮南子》。这部书通过“兼儒墨,合名法”,尤其是继承和发挥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及其发展者韩非子的有关思想,将传统的“无为”与“有为”这对范畴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同一性为特征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足点的问题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
万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在新时期的伟大目标。在什么样的基点上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我们长期以来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必然结论,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之一。这本身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客观依据和十分丰富的内容。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25 )
0 列宁与共产国际的战略转变
汪成英,陈再凡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不愧是伟大的战略家。他善于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科学分析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共产国际“三大”的战略转变就是其中一例。今天,当我们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的时候,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我国的“四化”建设和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武汉地区召开世界经济学术讨论会
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武汉大学召开学术讨论会年会。参加会议的有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研究室、武汉大学经济系苏联东欧经济研究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列宁关于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建成”思想的发展
车有道
长期以来,人们一致公认,列宁创立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但对于列宁是否已经形成和什么时候形成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则众说纷纭。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问题就曾经是联共(布)党内,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同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派之间论战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尽管苏联的理论界以斯大林的观点基本上统一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也并非完全消除了分歧。在我国理论界中,对这个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36 )
0 言有尽而意无穷
补拙
姜尧章《白石诗话》称:“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又云:“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以言外有意?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是无往而不可的。应该说,言与意是统一的。但也不尽然,如词不达意,话不传情,这是一种情况;意在言外,言有尽而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从方法论上把握价值决定——学习《资本论》的体会
李振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对指导当前经济体制和价格体系的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重大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价值量取决于所谓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与所谓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分配用于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劳动时间)无关,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同价值实现有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价值量与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它是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足够地注意马克思分析这一问题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653 )
0 关于现代派美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彭立勋
近年来,我国文艺界有些同志对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盲目加以推崇,甚至提出要以现代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有的文章把现代派的美学观点标榜为“新的美学原则”,宣扬文艺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提倡“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在意识”的非理性主义,要求用这种美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文艺创作。这就在文艺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现代派的美学思想?能否用它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这是必须加以澄清的原则是非问题。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50 )
0 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
陈道林
张天翼的童话总共不过七种,但其中一些童话人物,受到少年儿童久盛不衰的喜爱。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是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中国现代童话的重大成就,具有第二里程碑的意义。这种意见已为大家所接受。至于他五十年代的《宝葫芦的秘密》,同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一起,被誉为我国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0 试论立国江汉地区的楚人来自东方
徐俊
楚人起源问题,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主要有三说:东方说、西方说和南方说。依照文献,佐以考古资料结合考察,我认为立国于江汉地区的楚人,是来自东方一个以“凤凰”为“图腾”的古老民族。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夏露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属于什么派,史学界议论甚多,莫衷一是。绝大多数论者认为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是司马光的同党。近年来,为苏轼鸣不平者亦有之,但还是认为苏轼有忽左忽右的动摇派之嫌。笔者对此两说皆不敢苟同。我认为在变法中,王安石作为主持者,有大智大勇,挽狂澜于既倒的胆识和才华,有雷励风行的实际行动,苏轼则稳妥求全,深思熟虑,拾遗补缺,功自不可磨灭。他们是宋代积弊的清扫者,同时又是宋代腐朽政治的牺牲品,政治上的悲剧的性质是相同的。苏轼既不是变法的反对派,也不是忽左忽右的动摇派,而是一个较为坚定的变法派。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空海—中日友好的先驱
黄道立
空海(公元774——835年)是日本古代的一位学问僧。804至806年留学唐朝。一生“博览经史,殊好佛经”。在唐期间,从惠果学习密教经典,并广罗儒、释、道“三教之中经律、论疏、传记,乃至诗赋、碑铭、卜医、五明,所摄之教可以发启蒙济物者。”归国后奠定日本佛教真言宗,同时努力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两次教育改革
任钟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春边区政府的成立,终于1938年8月小学法的颁布;第二阶段始于1938年八月,终于1942年底;第三阶段始于1942年底,终于1945年战日战争胜利结束。在这三个阶段中进行了两次教育改革,第一阶段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第三阶段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两次改革的性质、深度不同。经过这两次改革,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进行和根据地的建设,并为革命胜利以后新中国的建设准备了大批人材。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101 )
0 立足于教会学生学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周孝梅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重教轻学,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普通存在,严重影响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四化建设讲高效率,现代的教学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去争取教育与教学的最好效果。教学是“双边”活动,不仅需要“教”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开发蕴藏在学生内部的巨大学习“能源”,应该把研究学生的学,教会学生学,作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立足于学生学,教会学生学的角度,提出历史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抛砖引玉,以期进一少深入讨论。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浅谈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张万和
现代竞技比赛除了对技术水平不断提出要求外,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随人们对运动心理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尤其在实力接近的抗争中,心理素质的强弱,对比赛的胜负有很大的影响。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在最佳竞技状态下的运动水平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学者认为:在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尔雅》概说
丁忱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声韵学简析(续)
杨潜斋
反切上字表双声;反切下字表迭韵。可是有人这样说:“迭韵易知,双声难明”。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要满足便利韵文押韵的要求,很早就有了韵书,比如,隋陆法言的《切韵》就是。韵书的编制,首先是把反切下字是迭韵的类聚起来而成为韵类,并且用一个字来标目,如东、冬、钟、江就是。至于反切上字,却是一盘散沙。直到唐末,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
张键纯
心理语言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对语言的理解、语言的发生和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人类言语机制的构造和功能,研究人类获得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心理过程。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应用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它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言语障碍、受损言语的恢复、本族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等方面,并已成为工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宇宙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略地谈谈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浅谈俄语科学语体及其特点
刘采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语科学语体是获取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我们在为四化培养俄语人才时,就要更好地注意学习、研究俄语科学语体。教育部委托有关院校编写《俄语科技文选》课教材,计划开设这门课程,就是出于这种目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72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梁任公关于《尔雅》出处一说
幼英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0 略谈古汉诗英译的理解与表达
余德予
译诗难,译古汉诗更难。古汉诗写作的年代久远,当时使用的语言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弄清每个词的确切意义才能读懂全诗。还要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写诗时的心理状态,才能领会诗的喻义及情趣,这是比译现代诗要难的地方。也就是说,难首先难在古汉诗的语言不好理解,其次难在古汉诗的诗意诗情不好领会,最后还难在译
1984 Vol. 0 (2):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