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84年 0卷 1期
刊出日期:1984-01-25
论文
论文
0
试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
许耀桐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干部制度,是贯串于《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一套适合四化建设需要的干部制度。这一战略决策,指明了中国特色干部制度的建设途径,赋予中国特色干部制度以科学的含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只有经过改革才能建立起来;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也就是选拔和使用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干部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和中国四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论。这几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干部制度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本文试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的客观依据以及现时中国式干部制度所具有的特色,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陶行知全集》将陆续出版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陶行知全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从一九八三年四季度起陆续出版。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陶行知全集》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致力人民教育和民主革命三十年的思想发展、奋斗历程和创业成果。《全集》分六卷,共二百余万字。第一至三卷,论著类,包括教育论述,时事政治论述,演讲记录,会议提案,自撰外文作品中译篇等;第四卷,诗歌类;第五卷,书信类;第六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
李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科学地分析了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提出了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措施。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也就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道路。一我国存在官僚主义吗?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他还明确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15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关于《资本论》否定的否定规律讨论中诸论点的商榷
余名汉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总结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内在必然趋势,并描绘出了共产主义美好的兰图。这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否定的否定规律: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郑板桥论读书
补拙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人”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王幼殊
“人”的问题,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谈论的课题。这个课题所以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一方面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另方面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手稿、札记等的发现、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引起的。由于这些早期著作中涉及人和人在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地位问题的篇幅相当大,而且这些篇幅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因而对这些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1844年的《手稿》的评价不一。一些人把《手稿》的观点完全看成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把《手稿》当成纯粹的哲学著作;另一些人则把它当作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马、恩以后的著作只是它的进一步发挥;还有一些人则企图用《手稿》的观点解释《资本论》的内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劝善说教的乌托邦”。这样,问题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诗》之《风》与《南风》
幼英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功绩
戴绪恭,李良明
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距今整整六十周年。这次大会,政治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组织上改组了国民党,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行动上推动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大会的召开,揭开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预示着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959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史学思想
戴成兴
陈天华(1875—1905年),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贡,湖南新化人。二十世纪初年,陈积极地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成为一名出色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中的反帝爱国思想,早已脍炙人口,他的《中国革命史论》,也为时人所推崇。今天,我们分析陈天华的史学思想,对于探讨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史学,认识史学领域中革命与改良的斗争,总结史学遗产,建立无产阶级史学,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370
)
HTML
(1 KB)
PDF
(0 KB) (
15
)
0
钟人杰起义史实考
陈辉
1842年1月20日(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十二月十日),湖北省崇阳县被革流徒生员钟人杰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清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这支农民军没有突破鄂南湘鄂边一隅的狭小范围,持续时间也仅有四十三天,但起义军“众至万余”的规模,迫使清王朝调集数省大吏和重兵、饬令邻近起义军中心周边各州县兴办团练进行围剿,并为此而“宣示中外”,造成了震动全局的影响。这是此后十年间江南各省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中任何一次所不曾达到的高度。由于这次起义爆发在鸦片战争的最后阶段,因而它既是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的最初表征,又是太平天国革命前夜一系列农民起义的先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等贵贱,均贫富”试释
王瑞明
宋代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口号,其意义极为深远。但有人指斥历史上的这种均平主张是什么“画饼”或“腐蚀剂”。这可能是对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实际内容了解不够造成的。我想对此作一点探讨。“等贵贱,均贫富”具体的经济内容是什么?众说纷纭,有释为均浮财者,有释为均田地者。我认为是要求轻徭薄赋,要求废除赋役贫富不均的现象。宋代赋役繁重,使民穷财尽。宋代之赋有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杂变,曰丁口。宋代之禁有三,曰盐,曰茗,曰酒。五赋三禁,“生民之衣食,举此八者穷矣。又朝廷为科变之法,一合之粟转为釜,一缕之布直为尺;有司重之以支移,法取其一,更取其二,因缘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649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0
试论杨守敬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与地位
施和金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是我国晚清时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不但通金石文字,擅长书法,平生热衷于搜集祖国的文化典籍,刻印各种古钞卷书和珍本名薯,于我国文化事业贡献良多,而且学问通博,著作宏富,对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则尤为精通。时罗振玉有雷:“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杨守敬的地理学,为本朝三绝学。”如果说,王念孙、段玉裁是我国清代的二位国学大师,那末,杨守敬就是我国晚清时代的一位历史地理学大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述,并试图根据这些成就的影响和作用,对它们在我国文化史上应当享有的地位作一恰当的评述。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0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隆重召开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5日至20日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近六十所大专院校的百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俄语学术性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搞好当前我国的俄语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对俄语教学法、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0 KB) (
2185
)
0
郑樵《校雠略》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价值
顾志华
(一) 郑樵是我国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他的《校雠略》和《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一起,奠定了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地位。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逸民,史称夹漈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于一一○四年(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一一六二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年五十九。郑氏在当地称大族,郑樵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对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很感兴趣。可惜到了十六岁上,他父亲不幸去世,家道就此败落了。这以后,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和他的堂兄郑厚,在莆田附近的夹漈山旁,搭了个茅屋,“谢绝人事”,埋头读书,“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郑樵的抱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84
)
0
试论高考中送才与选才的衔接
廖平胜
能否正确处理高考中送才与选才的衔接关系,这不仅是整个高考的关键,而且事关全部学校教育。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基础,左右着普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重大社会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开展对高考中送才与选才衔接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这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一九七七年,我国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从而结束了“四人帮”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制造的混乱局面,使高校招生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几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工作成绩显著,不仅为高校选拔了两百多万新生、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扭转了一代青年的学习风气,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使高考工作不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略谈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汪长慰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在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斗争,范围相当广泛,“废科举、兴学校”是其内容之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当时兴学校、废科举的一条重要理论根据。它是早期改良派学西学、设学校、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而又不损害、动摇满清封建统治基础的主张。但是,腐朽衰败的满清政府和它的卫道士们却竭力反对。他们鼓吹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以科甲为正途,以弓马为根本,提倡“尊孔读经”,反对兴办学校。复辟派张勋还联合十二省督军上书袁世凯,要求以孔教为国教。这一股复辟思潮,使体育界“国粹体育”也沉渣泛起。他们借口“新武术”是我国国粹,以保存国粹为名,行保护封建文化之实,反对刚刚萌芽的近代体育。鲁迅先生面对这股逆流,给予了无情的鞭撻:“把九天玄女传给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是散布鬼道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93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美国的职业教育简述
廖哲勋
美国的职业教育同普通中、小学教育及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中、小学的学制为十二年;职业教育是在学生受了十年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期两年,采取三种不同的办学形式。第一种办学形式是专为青年和成人进行职业训练的职业学校。青年是在非综合性高中学完十年级课程以后自愿申请和原校推荐而来的;来自企业、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和失业工人则在职中接受短期训练。这种职业中学,俄亥俄州有五十所,全美国约有五百所,其组织形式大同小异。第二,在综合中学设职业科。美国的综合中学是四年制(九——十二年级)或三年制(十——十二年级)高中。学生学完十年级课程后,按照自愿实行分科学习。一部分学生选学为升高等学校作准备的学术科,另一部分学生选学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科。第三,部分高中分工协作制。由于条件的限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348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声韵学简析
杨潜斋
一、声韵声、韻这两种语音现象是通过分析单词的语音结构认识到的。在汉语里,一个字标记着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就是单词的语音结构。因此,讲声韻首先是讲一讲字的音节结构。什么是音节呢?在语言学上,没有大家一致公认的意见。这儿,采用苏联谢尔巴院士的肌肉紧张度的说法:声音在语流中是由于肌肉紧张度轮流更替地增强和减弱发出来的。每一次增强而又转弱就构成一个音节。某一个音是用最大能量发出的,多少能延长,既不增强,也不转弱,它就是构成音节的音,或者管他叫做音节音。在它前面的音,总是增强;在它后面的音,总是在转弱,它们都属于不构成音节的音,或者管他们叫做非音节音。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广雅疏证》浅探
薛其晖
一《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著作者已不可考,见郭璞《尔雅注》)。如果这事实可靠,它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深为后世尊崇,公认它是我国古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继《尔雅》之后,历代均有人做傚《尔雅》体例,编纂训诂辞书,或著书删补《尔雅》中衍漏之内容,其中佼佼者,当首推三国魏太和年间博士张揖所撰的《广雅》。依据卷首所载张氏《上广雅表》得知,《广雅》原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共一万八千字,所释训诂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五条。其书篇目次序完全因袭《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隋人曹宪为《广雅》作音释,因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306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周颂·武》非《大武》
幼英
毛诗《周颂·武》小序云:“武,奏大武也。”故认为武诗为大武。孔疏正义亦云:“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诗人覩其奏而思武功,故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孔疏是从郑笺而来,朱熹亦为“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其实毛诗注已明确指出:“非乐者,缘民所乐于己之功,然则从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这是说武诗非乐,亦非大武。《礼记·朋堂位》:“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下云纳夷蛮之乐于太庙。《祭统》亦有相同记载:“夫大尝稀,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文王世子》也有此记载。这是指对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追念和祭祀他,故歌唱清庙诗,演合奏乐,持各种武器的演奏者以舞大武之舞,按周礼排列成阵以舞大夏之舞。可见大武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箦”与“笮”
晏炎吾
古“箦”与“笮”,其为物之大类同,而为用异。为其大类同也,故其音相近:箦,侧革切,庄母麦韻字,上古韵归锡部;笮,侧伯切,庄母陌韻字,上古韻归铎部。两字双声,韻亦邻近。为其用异:箦用于床,笮用于屋,故又不相混。至于“箦”“笮”之与簟、席,古者制异、用异,声韻亦了不相涉,截然为二。今之为字、辞书者,混淆不清,洵属疎失。《辞海》(修订本)竹部: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礼记·檀弓上》:“华而(耳完),大夫之箦与?”亦泛指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诗序》当出谁手?
幼英
《毛诗·序》,分置于各篇之首,其中关睢序还分大序、小序,但诗序曾长期被认为不可信。这是因为:一、《尚书序》被认为不可信;二、郑司农早认为史记、汉书说孔子删诗不可信,孔颖达也说“迁言未可信”,自此,郑椎、朱熹、朱彝尊、崔述等人均认为不可信。因此,《诗序》也被认为不可信。王引之、康有为等先后经详细考证,认为《书序》出《史记》之后,非孔子所作。现在看来,过去一般不相信史公所书实属无据。《孔子世家》认为《书传》自孔氏,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说明史公是见过书传及其序的,否则何以述说。既如此,怎能说《书序》出史记之后。今《毛诗》有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和诗论著作,应该说是有很高价值的,问题是出于谁手?《后汉书。儒林传》曾记述:“谢曼卿善《毛诗》”,“宏从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卫宏系东汉初人,《毛诗诂训传》西汉初已出,《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何以晚出两百余年的卫宏能在《毛传》时为诗作序呢?郑玄与卫宏相去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黵”、“糁”、“浇”、“行”、“嬷”读音考
朱建颂
标准音,应该以一个地点的音为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有些字,北京有异读;有些字,北京口语里不用;那就可以适当参考古音(主要是中古音)和今方音(首先是北方音,其次是其他方音),斟酌确定。这种灵活的补充办法,不违背以一地音为准的原则。因为,参考古音,是直接找源头;参考今方音,是间接找源头。更何况所确定的读音,仍属北京音系的范围。一点也没有不合适的地方。为了说明问题,本文举出了五个字,都是一般辞书中,注音有分歧的。附上一些看法,供普通话审音、辞书编纂、文字改革、语文研究、语文教学等方面参考。具体看法也许不够恰当。但是,注音必须统一,审音可以适当参考古音和今方音,该是肯定无疑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15
)
0
释“昔”“腊”
何金松
《说文》:“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腊,籀文从肉。”段玉裁注“乾肉”云:“《周礼》:‘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月无)胖之事。’郑云:“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若今涼洲乌翅矣。腊,小物全乾者。’郑意,大曰乾肉,小曰腊。然官名腊人,则大物亦(亻再)腊也。故许浑言之。”注“从残肉”云:“谓人(?)也,象形。”注“日以晞之”云。“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注“与俎同意”云:“俎从半肉,且荐之。昔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诣同也,故曰同意。”“昔”为“乾肉”说,自许慎始,经《说文》学家发挥,沿袭了一千九百年左右,至今仍被古文字学者奉守。如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云:“(?)甲释昔,可能是象在日光下晒制乾(腊)肉条之状。把一条条肉晒干是要几天时间的,因而殷人卜辞称几天之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14
)
0
试论“们”在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中的类化作用
李宇明
单音人称代词加“们”表复数,是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是“们”的类化作用的结果。“们”是复数的语法标志。这个单音代词是一个词汇形式,它可以是表单数的,也可以是表复数的,还可以是单复数混表的。下面就从这三方面来看“们”的类化作用。一、单音代词是表单数的“我、你、他(她)”都是表单数的单音人称代词,都可以加“们”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她们)”等复数形式。这说明,只要有某一单数形式存在,就可以在其后加“们”,以构成与之相应的复数形式。按照这一规律,第二人称单数的尊称“您”,也应该有复数的尊称“您们”。是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0
水精帘
补拙
唐、宋人诗词中常用“水精帘”一词。《唐诗三百首》引萧士赟注云:“水精帘以水精为之”。尝窃疑之,水精何以能为帘? 李白《玉阶怨》云:“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水精帘”可上可下,既可理解为如门窗之上下,亦可理解如竹帘之舒卷。温庭筠《菩萨蛮》云:“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水精帘”几如帷帐矣。薛昭蕴《谒金门》说得最确切:“睡觉水精帘未卷,簷前双燕语”,则”水精帘”可以舒卷如竹帘矣。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英、俄语根词中响音结构的对应与变化
杨雋
19世纪语言学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出现并确立了历史比较法,这一科学方法为语言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印欧亲属语言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在整整一百五十多年间,历史比较法——直为语言科学所采用,并“推动着语言的研究工作”。§1 现代英语和俄语是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前者属日耳曼语族,后者属斯拉夫语族,而两者又是由同一母语—古印欧语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两种亲属语言在结构上存在着许多共同因素。例如,在语音结构方面就是如此,人们只需通过简单的对比就能察觉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来,试比较下列基本词汇的读音: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0 KB) (
13
)
0
英语专名的俄译
汪学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强,现代俄语中,尤其是报刊、政论和科技文章中出现很多来自英语专有名词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有的可在现有俄语词典中查到,但有的却查不到,这就给读者阅读、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作为一个俄语工作者来说,了解英语专有名词译成俄语时可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很必要的。例如,在这两个词组中,如果将引号内的专有名词简单地按俄汉译音表译成“德热梅内”,“因杰片坚斯”,就会使人难以理解。如果了解英、俄语音对应关系,就会知道是英语词Gemini的音译,原词义相当于俄语词(双子星座),是英语词
1984 Vol. 0 (1): 0-0 [
摘要
]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25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九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