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56卷 2期
刊出日期:2017-03-27
论文
论文
1
从传统到现代:地方水资源治理中政府与民众关系研究
崔 晶
政府与民众在地方水资源治理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是中国社会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理解政府治理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围绕“治水”形成了政府督导下的以地方社会为主的“官督民办”模式,而现代的“河长制”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官督官办+民办”的模式。虽然现代的“河长制”延续了地方水资源治理的传统并进行了适应现今体制的调适,而在治水的激励方面,“环保一票否决”指标也冲淡和平衡了以往的激励机制,并且现代的地方治水通过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但“河长制”下的民众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参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都是在纵向行政发包制的拉动下实现的,缺乏相对主动的参与意识。因而,如何吸纳传统治水中地方社会主动参与的要素,推动地方政府与当地精英、污染企业和民众的协作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 Vol. 56 (2): 1-7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1185 KB) (
288
)
8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台湾淡水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
王栀韩
淡水河系是一条治理权与管理权分属台湾不同层级政府的跨域河川,但制度缺陷并未埋没其治理成效。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发现,淡水河治理成效是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创造性成果。具体来说,上级政府扮演着“领航者”角色,制定大政方针、法规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和公民的行为,并为具体治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则是政策的“执行者”,创造性执行上级政府的规定,并为利益相关者搭建协商平台;而公民社会更多地扮演“监督者”角色,自发成立河川巡守队协助政府,同时也监督政府的治理行为。
2017 Vol. 56 (2): 8-18 [
摘要
] (
361
)
HTML
(1 KB)
PDF
(1973 KB) (
221
)
19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
张立荣 张金庆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是一种偏好增长、协调有限的“统合治理”,城镇化发展难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为实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本文构建了一个统筹多重问题逻辑的“复合型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有四大特质和学术意蕴:依循新制度主义旨趣,主张重视国家与制度结构之于城镇化治理模式以及社会主体行动逻辑的形塑;彰显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现代政治价值理念,主张新型城镇化推进与农民工现代公民身份建构互为一体;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主张以“自主性—嵌入性”方法论把握政府效能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厘清政府责任、市场决定、社会协同三者的界限及关联,主张以“政府职能配置”新策略革新城镇化治理模式。
2017 Vol. 56 (2): 19-28 [
摘要
] (
268
)
HTML
(1 KB)
PDF
(1498 KB) (
176
)
29
眼力的法则——当代民间古玩权威地位的合法化研究
武洹宇
依据布迪厄的理论,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个体文化资本合法化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民间古玩收藏的世界中,个体眼力的养成与历练却往往不是经由正规的教育渠道,而是来自多年购藏的实践经验。收藏界将这一类权威称之为“市场派”的权威,以区别于通过正规教育和体制内文博培训而产生的“学院派”权威。那么市场派权威的眼力将经由何种机制获得业界认可,实现个体资本的合法化?本研究通过中国南方两位市场派权威的人生轨迹探索这一眼力合法化的机制,意在呈现当代古玩收藏场域游戏规则的同时,管窥正规教育之外文化资本合法化的替代性路径,以揭示转型时期社会流动规则的多种样态。
2017 Vol. 56 (2): 29-40 [
摘要
] (
204
)
HTML
(1 KB)
PDF
(2322 KB) (
167
)
41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本需求研究
高文书 谢倩芸
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快速升级,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出更高需求。本文首先利用统计数据,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状况,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劳动力素质的代理变量,描述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中国劳动力素质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和人口预测,估算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本需求和差距;同时,使用OECD人力资本直接测量方法和河南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现状和差距进行调查和研究;最后,从技能培养和教育发展两大方面,提出中国提升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2017 Vol. 56 (2): 41-50 [
摘要
] (
351
)
HTML
(1 KB)
PDF
(1736 KB) (
242
)
51
为什么半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基于房价上涨的分析视角
彭代彦 文 乐
本文利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房价上涨的视角,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半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半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的成因。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半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且存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特征;(2)房价上涨显著推升了本省人口半城镇化率,而对周边省市影响不显著,本省房价上涨1%,本省半城镇化率上升约0.077个百分点;(3)推升人口半城镇化率的主要是住宅价格,其次是工业用房价格。研究表明,房价快速上涨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7 Vol. 56 (2): 51-62 [
摘要
] (
337
)
HTML
(1 KB)
PDF
(1635 KB) (
139
)
63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多部门模型的反事实分析
严成樑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多部门模型,通过反事实分析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是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力度较小。内生性偏好变化等需求侧因素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下降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不容忽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和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是1978—199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和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1995—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区间的对比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
2017 Vol. 56 (2): 63-73 [
摘要
] (
425
)
HTML
(1 KB)
PDF
(1344 KB) (
188
)
74
我国文化国情的几个基本特征——基于中国文化发展指数体系(CCDIS)的测评分析
王 婧1 胡惠林2
CCDIS是旨在反映中国文化国情的定量化体系,其测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文化国情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稳健发展、文明转型发展正在建构当前中国文化总体发展的趋势性和制约性特征;(2)中国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同时改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基础设施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向驱动力量,文化人力资源、社会文化参与和文化保护传承是未来推动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3)主要文化机构的自身营收能力正在形成,政府的文化财政投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它们构成支持中国文化发展的收入结构;(4)西部地区的“提升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寻优发展”,构成了深化开放型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空间结构特征;(5)农村文化建设“补差式发展”正在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质量结构,提高和优化农村文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2017 Vol. 56 (2): 74-82 [
摘要
] (
378
)
HTML
(1 KB)
PDF
(1336 KB) (
332
)
83
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与人才问题研究
段 莉
我国文化产业就业随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的趋势。“文化产业具有强大就业拉动力”这一论断在不同统计数据中都能得到证实。数据分析发现,2006年之后我国文化产业就业增速趋向平稳,表明就业拉动力已充分释放。2010年进入拐点的原因在于,占就业结构比重最大的市场类就业在文化市场规模、结构稳定之后,就业占比及增长率出现下滑趋势。2010年之后“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成为主要矛盾,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转向。新一轮人才战略应基于人才生态发展的视野,协调政府、市场两种人才机制和治理路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发展模式。
2017 Vol. 56 (2): 83-89 [
摘要
] (
292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213
)
90
“中间物”与鲁迅自己的生命哲学
宋剑华
“中间物”是鲁迅经验理性的思想结晶,它不是形而上学地去阐释某种哲学概念,也不是对自己的灵魂去进行深度拷问,而是在碰了许多“钉子”之后,痛彻肌骨的生命感悟。文化身份的自觉认同,以及强调“中间物”与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我们认知鲁迅思想的重要前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何处去?这一连串的精神追问,恰恰反映了鲁迅在历史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去思考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最终经过“有”和“无”的激烈冲突,使其以“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去细细咀嚼“希望”与“虚妄”的人生滋味。
2017 Vol. 56 (2): 90-99 [
摘要
] (
294
)
HTML
(1 KB)
PDF
(1771 KB) (
170
)
100
《故事新编》对人的价值重估与油滑修辞
许祖华 狄洁文
在《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中,鲁迅对人的价值重估,既包括对具体人物的价值重估,又拓展到对一般人物,特别是大众的价值重估方面。但无论对哪类人物的价值重估,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结论得出的艺术依据,则是小说所采用的油滑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不仅很有效地满足了小说对人的价值重估的思想需要,而且,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2017 Vol. 56 (2): 100-107 [
摘要
] (
272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207
)
108
论鲁迅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以《伤逝》研究为中心
哈迎飞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2017 Vol. 56 (2): 108-113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1195 KB) (
326
)
114
辛亥首义之区的汉奸问题
桑 兵
辛亥首义之区的武汉是清革武力对决的关键地区,战事紧张之际,防奸锄奸成为当务之急。湖北军政府力求在确保军事胜利、政权稳固以及树立文明形象之间取得平衡,颁布相关的法律军规,由专门执法机构严格掌控汉奸的指认及其处置,有效地防止了滥捕乱杀,为光复各省提供了防奸锄奸的重要经验。只是战事失利的情况下,必须有人承担罪责,以便稳固军心民心,而坊间传闻和媒体报道不免道听途说,加上汉奸是政治指称而非法律罪名,加剧了汉奸如鲫的乱象,使得首义之区的汉奸问题极为凸显。
2017 Vol. 56 (2): 114-122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1686 KB) (
254
)
123
民初工商同业公会规则的制定与修订
郑成林 董志鹏
民初,政府除了颁布《商会法》,还制定和颁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以引导和规范商人团体发展。然而,因对公会发起人资格、公会名称等规定不确,规则甫经公布就争议不断,政府不得不进行修正。此外,工商界还为争夺公会认定权而发生冲突,政府为发展工业则将规则一分为二,分别制定工业、商业两类公会规则。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赋予商人团体管理商务职责的同时,丰富了介入经济社会的手段,商人团体则凭借法律法规授权,获得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治理权,这些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面相。
2017 Vol. 56 (2): 123-132 [
摘要
] (
387
)
HTML
(1 KB)
PDF
(1556 KB) (
246
)
133
印象与认识:抗战时期鲁西冀南乡村老百姓眼中的八路军
徐 畅
抗战时期鲁西冀南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直观印象是枪支少、武器差、行动秘密、生活艰苦、纪律严明、与群众关系好。老百姓对八路军人力负担感受是较重较繁,物力负担的感受是数量较轻、不强力征收。对1943年灾荒期间八路军急赈救灾和生产抗灾,老百姓印象深刻,心存感激。通过与其他军队的比较,鲁西冀南老百姓得出八路军与其他军队是不一样的军队、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政治力量的认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鲁西冀南老百姓才无私支持八路军,而八路军也正是因为这种支持才得以在敌后发展壮大。八路军在鲁西冀南的发展过程,可以视为中共在敌后发展壮大以及中共与国民党力量大小和合法与否转换的一个缩影。
2017 Vol. 56 (2): 133-144 [
摘要
] (
276
)
HTML
(1 KB)
PDF
(2108 KB) (
237
)
145
研究与践行陶行知要与时俱进
章开沅
2017 Vol. 56 (2): 145-146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350 KB) (
233
)
147
陶行知历史定位新论
周洪宇
对历史人物的合理定位是人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对人物历史贡献的科学评定,而且有助于充分去认识和理解该历史人物,进而更好地去学习借鉴其思想、人格、活动中的有益成分。以往对陶行知的定位一般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的“三定位说”,纵观陶行知一生在我国教育事业、民主事业等的事迹和贡献,他的历史定位应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或者说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集教育、思想、政治和文学四大家于一身的综合型文化巨人,是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教育大师。
2017 Vol. 56 (2): 147-152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184
)
153
陶行知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
申国昌 唐子雯
我国义务教育肇兴于清朝末年,发展于民国时期。陶行知作为我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之一,在其教育理论框架中对义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尽阐述,在实践活动中,针对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有其独到见解。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时至今日依旧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对当前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017 Vol. 56 (2): 153-159 [
摘要
] (
287
)
HTML
(1 KB)
PDF
(1192 KB) (
279
)
16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入关东北学生的教育救济
余子侠 王海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各大、中、小学校接连被封闭、占用或强制解散,当地学校教育事业陷入绝境。一时间东北学子纷纷失学,亟须救济者遍布关内外。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济入关的东北籍学子,借助这种教育救济来缓解东北学生失学的严峻情形。此举不仅保存了东北教育事业一线生机,抢救了大批东北青年学子,而且使受救济者免受奴化教育,为东北增添了抗日力量。
2017 Vol. 56 (2): 160-166 [
摘要
] (
243
)
HTML
(1 KB)
PDF
(1131 KB) (
243
)
167
我国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付卫东1 付义朝2
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指出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独立性不足、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滞后、创新力不强、社会影响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教育智库发展的建议:实现教育智库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教育智库;建立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创新教育智库人才管理机制等。
2017 Vol. 56 (2): 167-176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1701 KB) (
211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