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56卷 5期
刊出日期:2017-09-27
1
变动中的差序:农民人际信任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2-2015年江西40村五波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余泓波
江西40村2002至2015年五波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农民人际信任在十余年间呈现“U型变化、波动提升”的整体态势,同时具备“相对稳定、小幅变动”的差序式内在结构。传统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的递推逻辑,则在农民人际信任方面表现为“家庭本位——嵌住关系——开放关系”由内而外地层级过渡。文章从程度与幅度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民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相对于理性路径的解释,制度与文化的解释更具适用性。因此,如果要营造具有更广更深信任水平的乡村社会,则应一方面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取信于民;另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此外,政府信任、传统文化对人际信任不同结构的影响同样值得后续关注。
2017 Vol. 56 (5): 1-10 [
摘要
] (
269
)
HTML
(1 KB)
PDF
(2034 KB) (
464
)
11
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研究
刘筱红 全 芳
以家庭离散作为研究留守问题的切入点,以“赋能”作为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路径是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创新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思想,从两个层面构建留守家庭离散问题的分析框架,以此探讨家庭离散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在自由的建构性层面,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城乡发展政策突出功利主义导向,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单元得到伸展,作为一个安居乐业、情感陪伴、家庭教育的载体,则受到排斥甚至伤害;在自由的工具性层面,农村离散家庭面临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的可行能力贫乏,农民举家进城及留村安居的自由选择能力不足。治理留守家庭离散问题应该从可行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考虑扶助政策。
2017 Vol. 56 (5): 11-18 [
摘要
] (
275
)
HTML
(1 KB)
PDF
(1262 KB) (
305
)
19
论政治宽容的道德责任
项继权 胡 雪
政治宽容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对此一直存在道德取向和法律取向的不同解读。事实上,作为一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规范,政治宽容不仅有法律的底线,本身也具备道德价值,内含自由、平等、尊重、正义和协商等一系列价值追求和道德责任。其中,正义是最根本的道德责任和目标,它要求对个人自由、平等及人格的尊重和保护。政治宽容在本质上也是多元异质的利益主体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实现多元共存的方式和途径,要求行动者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从行动者内部自律和外部强制两个维度强化和实现政治宽容的道德责任。
2017 Vol. 56 (5): 19-26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1022 KB) (
203
)
27
青年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的关系: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建君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全国10个省份的青年群体进行调查,通过对3323份有效数据的分析,考察了政治沟通在青年群体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作用机制是否受到政治参与的调节影响。结果发现:政治认同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政治沟通在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对国家稳定的正向预测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而政治沟通的中介作用受到政治参与的调节,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显著地调节了“政治认同→政治沟通→国家稳定”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本研究验证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相对于政治参与水平低的青年,政治沟通的中介作用对于政治参与水平高的青年作用更为显著。
2017 Vol. 56 (5): 27-34 [
摘要
] (
326
)
HTML
(1 KB)
PDF
(952 KB) (
359
)
35
不同人口变动路径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研究——基于“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后的人口模拟分析
石人炳 陈 宁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挑战。文章通过构建人口预测模型和基金收支模型,研究了“全面二孩”政策调整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财务收支关系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全面二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到预测期末,政策调整生育率低、中、高方案下老龄化水平比基准方案分别降低1.8、4.7和8.1个百分点;第二,基准方案下,社会统筹基金将分别在2025年和2032年出现当期缺口和累计缺口;第三,“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改善统筹基金财务状况,预测期末,政策调整生育率低、中、高方案下基金收入比基准方案分别增加4.53%、12.59%和25.1%;第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维持原生育政策不变下的财务收支状况时,统筹基金缴费率可以从20%下降至17.8%-19.52%。
2017 Vol. 56 (5): 35-44 [
摘要
] (
257
)
HTML
(1 KB)
PDF
(1335 KB) (
360
)
45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全国28个省份农民个体行为决策的分析
付振奇 陈淑云 洪建国
本文使用全国28个省份的大规模跟踪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空间流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从整体上来看,劳动力流动在区位选择上较少受到个体人力资本特征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村庄环境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是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2)从不同区域来看,劳动力流动的区位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区域农民所关注的因素各不相同,东部区域多关注个体人力资本及地区环境特征,中部区域多关注人力资本和村庄环境因素,而西部地区更多关注的是宏观经济社会特征因素;(3)在不同的区域,年龄、教育和省份非农产业状况等对劳动力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作用反差明显,其内在机理有所区别;(4)地区层面的公共服务提升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力选择在当地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迁移的引导政策更有利于当前“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实施。
2017 Vol. 56 (5): 45-26 [
摘要
] (
309
)
HTML
(1 KB)
PDF
(2110 KB) (
208
)
57
收入收敛、技术收敛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中国地级市的空间计量分析
魏建国 胡绍波 郭 晨
本文使用了中国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对比收入收敛和技术收敛两类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发展差异问题,发现:(1)单纯地把各个地理单元视作封闭的经济体,不考虑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地理的关联性,将会低估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忽视了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2)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而且收入收敛速度慢于技术收敛速度,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是来自技术差异;(3)分东、中、西部及城市群样本回归发现,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平衡性。因此,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要注重对落后地区实行技术激励导向型的政策。
2017 Vol. 56 (5): 57-65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165
)
66
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回应与推进——森和努斯鲍姆的能力论
龚 群
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正义理论。罗尔斯的理论是以契约论的方法推导的,正义原则实际上是对社会基本善进行分配的原则。然而,立约人只能是具有立约能力的理性人,因而罗尔斯的契约论限制了罗尔斯的正义视域,契约论方法以及理性人的社会合作体系致使其不把先天的残障人包含在正义问题范围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和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等人对于罗尔斯的方法论,对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问题提出批评,他们突破契约论的局限,提出了能力平等的方法论。他们从人的基本能力的前提出发,将基本善的分配转向能力平等,指出正义在于基本能力的实现,而非正义在于基本能力的不足,因此他们从罗尔斯的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性的正义。同时他们也对于契约论不包括残障人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罗尔斯回应了他们的批评,并仍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2017 Vol. 56 (5): 66-74 [
摘要
] (
522
)
HTML
(1 KB)
PDF
(1125 KB) (
310
)
75
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
程寿庆
在实践理性的层次上,康德从理性经由道德而引向信仰,从而实现了理性与信仰的一种统一。但在黑格尔看来,康德所谓的这种理性其实是有限的理性,它不可能真正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内在统一,而只能达成二者的外在综合,因而理性与信仰在康德那里实质上依然是相互分裂和对立的。在批评康德的同时,黑格尔也正面提出了自己在无限的思辨理性中把信仰作为理性的一个内在环节、从而实现理性与信仰统一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具体落实到其宗教哲学之中。理性与信仰的统一由此形成了一个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进程。
2017 Vol. 56 (5): 75-81 [
摘要
] (
775
)
HTML
(1 KB)
PDF
(809 KB) (
165
)
82
海德格尔媒介本体论思想阐述
张三夕 李明勇,
在西方哲学史上,海德格尔第一次将媒介纳入到哲学研究的领域。他在存在论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突出了此在与世界之间的距离特征,并对此在与世界进行联系的技术媒介进行了本体性追问。他的这一媒介本体论思想与以往的媒介功能主义有别,从媒介生成论视角对媒介进行形而上分析,开启了媒介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对反思当今的媒介功能主义所存在的弊端大有裨益。
2017 Vol. 56 (5): 82-86 [
摘要
] (
402
)
HTML
(1 KB)
PDF
(726 KB) (
208
)
87
“成于乐”: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三
王齐洲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多数学者以为“成于乐”与古代“乐教”和周代音乐教育有关,是培养人才“立身成德”的最高阶段。也有学者指出“成于乐”是要通过教育养成学者的快乐精神。由于上古教育“诗”“礼”“乐”相辅相成,相须为用,并不存在深浅高下之分,音乐教育贯串整个教育过程,故不能将音乐教育理解为教育的高级阶段。上古“乐”有二音二义:音岳指音乐,音洛指快乐。“成于乐”既可指音乐教育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也可指在教育实践中培养目标的最后达成。孔子重视弟子的君子人格培养,“成于乐”主要指养成儒家君子人格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即坦荡与快乐。“成于乐”是在长期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这样辩证理解“成于乐”,才能准确把握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及社会价值。
2017 Vol. 56 (5): 87-95 [
摘要
] (
396
)
HTML
(1 KB)
PDF
(1307 KB) (
224
)
96
先秦的君子威仪与“周文”之关系
付林鹏, 张 菡
威仪是先秦贵族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其着眼点在于区分君臣之名分,内容则不止于仪容举止和精神面貌一面,还包括君子的德政行为。因而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威仪作为一种政治礼仪形式,成为“周文”的外在呈现方式。周人正是通过对君子威仪的观察,来反思“周文”所蕴含的价值系统,以实现其在政治文化中的实际效用。
2017 Vol. 56 (5): 96-103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211
)
104
汉魏之际游艺与文学关系的新变
张振龙
从东汉中期到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汉魏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也是游艺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促使文人的游艺与文学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文人的游艺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走向了统一;二是出现了大量的真正意义上的游艺文学作品;三是在思想上达到了文人的游艺观念与文人的文学观念的融合。这三个方面的充分展开和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了文人游艺的文学化和文学的游艺化,标志着我国古代文人游艺和文学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17 Vol. 56 (5): 104-113 [
摘要
] (
894
)
HTML
(1 KB)
PDF
(1942 KB) (
1086
)
114
春江水暖鸭先知,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岸民国史研究追忆
章开沅
作者与“台湾”民国史研究者接触较早,交流甚多,或可算是两岸学术交流的先驱之一。特别是1986年以后,作者与华中师范大学及其历史研究所同仁更成为两岸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作者根据30年的亲身经历,认为两岸民国史研究交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神交阶段(1979年以前)、初交阶段(1979—1993)、深交阶段(1993—)。两岸学术交流,顺乎潮流,切合民意。
2017 Vol. 56 (5): 114-119 [
摘要
] (
388
)
HTML
(1 KB)
PDF
(1184 KB) (
297
)
120
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台湾历史上的“印度化时代”
鲁西奇
6世纪后期至7世纪初,统治台湾岛(或其部分地区)的流求王族很可能来自扶南,其王姓欢斯,即扶南王姓“混”;他们“移植”了扶南旧都毗耶陀补罗(Vyadhapura)、特牧城(dmak或dalmak)之名,将王都称为“波罗檀”,小王所居称为“低没檀”;他们信奉湿婆教,并崇拜其扶南始祖“混填”。其时的流求国,有两种人群和文化因素:一种是来自扶南、居于统治地位的王族,他们“深目长鼻,颇类于胡”, 其表现出来的印度文化特征仅是一种上层社会的文化,影响范围较小;另一种是土著的“夷洲”人群,“人形短小”,其文化代表了台湾本土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根基。因此,扶南裔流求王族统治下的流求文化可界定为“印度—夷洲文化”。
2017 Vol. 56 (5): 120-128 [
摘要
] (
351
)
HTML
(1 KB)
PDF
(1678 KB) (
148
)
129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以特殊政区为中心
牟发松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即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以及地方行台等。北朝后期(大致始于北魏孝文帝朝),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化,统一进程的加速,反映在政区上则是特殊政区的普遍退出,郡县制政区的全面回归,这正是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大势所趋。
2017 Vol. 56 (5): 129-136 [
摘要
] (
336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168
)
137
中华文明胜利跨越五千年之象征性年份初探
周国林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讫无定说,以致学者间的表述差距较大。本文旨在对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做出基本认定,并推测文明史跨越五千年的象征性年份。依据近百年以来考古学界的发掘与研究成果,从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青铜器的铸造、国家的产生等标志,可以确定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文明起点之具体年份既难推定,姑且选取近似的中心点来推算中华文明跨越五千年的象征性年份。在中国轴心时代,孔子是一位继往开来的标志性人物,加之春秋战国之际铁器时代到来,经济、政治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古今变革的时间节点,故采用孔子为两个两千五百年之间近似的中心点较为合理。以孔子卒年推算,2021年为中华文明胜利跨越五千年的象征性年份。确立这一象征性年份,对学术研究、社会动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 Vol. 56 (5): 137-145 [
摘要
] (
306
)
HTML
(1 KB)
PDF
(1557 KB) (
124
)
146
初中后教育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普高、中职还是不再读书?
苏丽锋 孙志军 李振宇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初中后教育选择密切相关。本文依据初中后教育选择意愿的微观调查数据,在揭示初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logit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响教育选择意愿的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结果发现: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初中毕业生的首要选择,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吸引力强于中等职业学校。男女生之间的教育选择存在明显差异,女生接受教育的意愿比男生更强烈,男生放弃读书的比例高于女生,重点高中对男生的影响大于女生,男生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民族、年龄、学习成绩会显著影响到初中学生的教育选择。子女的教育选择更多依据其父亲的态度做出决定。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其子女的教育意愿也越强烈。初中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对提高学生教育选择意愿具有积极影响。
2017 Vol. 56 (5): 146-157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1293 KB) (
210
)
158
从道德审判走向法治化:对大学校园学术性骚扰的审思
王 俊
大学校园学术性骚扰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但普通公众及学术界对此却存在较大认知差异,各类话语大都从道德审判角度来探讨问题,从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路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要想有效防治校园学术性骚扰的发生,绝不只是关乎道德伦理,它更需要法律的介入和制度的约束。在高校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规范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走出“自由论”的思维困境,将学术性骚扰关注焦点由个人意愿、道德审判转向对高校相关体制、规章制度的建构与改善,并纳入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概念框架,从而建立起针对学术性骚扰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2017 Vol. 56 (5): 158-165 [
摘要
] (
413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465
)
166
文化可持续教学与多元融合
田友谊 林 静(Jing Lin)
在美国,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学校教学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的挑战。教学与文化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文化同化性教学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种族、族群、性别、阶层、语言、文化等差异,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被边缘化。文化关涉性教学不仅帮助每个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养成学生的文化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社会政治或批判意识。但文化关涉性教学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迫切需要一种旨在维护和促进语言、文字和文化多元化,推进学校教育民主化的教学,这就是文化可持续教学。它秉持动态文化观,认为文化是动态的、流动的和不断变化的;关注青年文化,承认青年文化反霸权的同时保持清醒的批判;注重教育主权,呼吁维护和复兴濒临灭绝的语言和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多元化。借鉴美国的文化可持续教学,我国的多元文化教学必须实施以课程变革为核心的学校整体变革、培养文化敏感型教师以及营构文化可持续课堂。
2017 Vol. 56 (5): 166-176 [
摘要
] (
352
)
HTML
(1 KB)
PDF
(1645 KB) (
30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