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57卷 3期
刊出日期:2018-05-27

 
1 迈向均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一个“人口-土地-财政”要素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
袁方成 陈泽华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发展是要素流动和集聚的结果,其中人口要素为核心、土地要素为载体、财政要素为保障,关键是三大要素的耦合协调。本文利用2006-2016年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土地和财政三要素入手,构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东、中、西部“人、地、财”要素的耦合协调程度均出现积极的改进,区域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全国整体及地区内部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人口要素将逐步取代土地要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因素,财政要素在过渡期间发挥支持性作用,迈向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为此,应以财政要素为转型突破口,抑制土地要素的快速膨胀,推进“人-地-财”制度联动改革和政策协同,作为优化调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2018 Vol. 57 (3): 1-16 [摘要] ( 574 ) HTML (1 KB)  PDF (3847 KB)  ( 442 )
17 情感联结再造:家户双向性的历史转型与乡村治理
黄辉祥
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且集生产、消费为一体的家户制度。家户作为村落社会的基础性单元,既限定了农村基层的治理形式和治理绩效,又反过来受到村落治理的影响和塑造。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取决于“村-户”的有效联结,同时也依赖于家户自身的稳定与和谐。研究认为,“家”是内向性的,蕴含着家户内在稳定性因素;而“户”则是外向性的,作为社会治理单位而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乡土村落在宗族血缘基础上生成了以乡绅为纽带的文化联结,家户的内在秩序以及“村-户”联结机制的稳定均依赖于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长制。20世纪以来的国家政权下沉过程中,历经漫长的混乱和摸索之后,终于在人民公社时期建立了较稳定的组织联结机制,家户则依靠政治力量和已经衰弱的家长制维持自身的稳定。在后集体化时代,国家强力退出了农村社会,垂死挣扎的家长制也终于被市场化浪潮粉碎,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村-户”联结机制——村民自治——始终未能在农村社会落地生根,而家户本身更是由于失去了传统的稳定器——家长制——一直问题不断。通过对新时期家庭定位和家庭性质的探讨,本文认为,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方向应当是以情感巩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家庭成员联结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形成一种健康、平衡的情感联结状态。
2018 Vol. 57 (3): 17-30 [摘要] ( 350 ) HTML (1 KB)  PDF (2202 KB)  ( 335 )
31 美国大都市区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自愿合作:何以兴起?何以持续?
徐增阳 余 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群的聚集效应凸显,区域化发展成为趋势。城市群内包含着层级不一、规模各异的城市政府,如何以有效的制度安排跨越行政边界最大程度地整合区域资源并连结区域内行动者,是区域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在大都市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地方自治的特殊政治背景下,美国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间协议和组建区域自组织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府际自愿合作机制,以一系列制度安排降低了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问题,促进了合作关系的稳定持续,从而实现了对大都市区的有效治理。
2018 Vol. 57 (3): 31-39 [摘要] ( 367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357 )
40 论公共事务跨域治理中的行政协调——基于深惠和北基垃圾治理的案例比较
饶常林 黄祖海
公共事务跨域治理关键在于协调。本文从初始条件、协调主体、协调机制、结果四个维度比较了深惠垃圾填埋场污染纠纷案和北基垃圾合作治理案中的行政协调,认为制度环境、相互依赖以及合作或冲突的历史会影响行政协调的过程,并进而影响协调的结果。在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过程中,协调各方关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发挥有效领导力在行政协调中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公民参与,协调好政府同公民的关系。
2018 Vol. 57 (3): 40-48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1396 KB)  ( 345 )
49 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治理的逻辑:理论、实践和模式
涂正革 邓 辉 甘天琦
人民当家做主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理念与技术的变革使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备受关注,公众参与的张力逐渐打破“自上而下”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别于欧美的协商参与,中国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在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有其独特内涵。宏观层面,中国近二十年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需求急速增长,公众逐渐由 “环境关心”转变到“环境行动”,公众的崛起正在打破环境保护的力量格局。微观层面,公众参与的内容扩充和渠道扩展加快了环境治理速度与成效,促使了“象征参与—实质参与—科学参与”的路径转变,公众受教育水平和政府的治理决心是公众参与效率的决定因素。科学有效的公众参与给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研究公众参与的机制,为环境“三方共治”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提供实践方案。
2018 Vol. 57 (3): 49-61 [摘要] ( 443 ) HTML (1 KB)  PDF (2059 KB)  ( 732 )
62 马克思主义住宅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与创新
陈立中 虞晓芬 陈永伟
在中国住房问题复杂且多元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寻找住房问题的历史答案和现实回应。在德国工业革命初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柏林等大城市,由此引发了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对此,恩格斯主要从住房性质、居住困难、居住不平等、住房供给和住房问题的资本逻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住宅理论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住房问题。虽然我国住房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表现与当时的德国不一样,但是我们依然能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找到很多启发。
2018 Vol. 57 (3): 62-71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0 KB)  ( 154 )
7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永林 纪明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创造、创意和创新性转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途径包括:首先,要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资源、技术、传承人和品牌优势,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开发,努力创建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其次,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元素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用现代审美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生产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其三,大力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原创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达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018 Vol. 57 (3): 72-80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1412 KB)  ( 557 )
81 公共图书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DEA-Malmquist模型分析
傅才武 张伟锋
借助于DEA-Malmquist分析模型,利用2011—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明显进步;效率的持续下滑导致公共图书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逐渐放缓;公共图书馆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最优、中部较优、西部较差。这一结果反映出在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中,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东、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与国家财政政策不相匹配。其背后的政策意义是:要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传统的由增加公共投入带动业务发展的“投入驱动模式”已逐渐变得与现实状况不相适应,必须转向“管理创新驱动模式”;要建立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约束机制,推动财政文化管理方式变革。
2018 Vol. 57 (3): 81-89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1136 KB)  ( 256 )
90 论“有意”与“无意”及其美学史意义
陈 军
“无意”与“有意”是实际存在但研究不充分的一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以“意”为媒介脱胎于老庄哲学范畴“有为”与“无为”。“有为”必须升华到“无为”层次的质变契机是“不得已”的症候状态。“发于无意”“无意于文”还应该在文学自觉独立的语境下再审视。“无意”为文、“有意”为文以文学独立为界,引发“古今文学优劣之辨”,并进而导致生成丰富的文学创作要素理论,其以散点演绎方式呈现贯通“有意”与“无意”组范畴的理论吁求。“文不求而至”、“不求其成文而文生”、“不期于为诗而诗生”之类,“不烦绳削而自合”、“不求工而自工”、“不期工而自工”、“不期合而自合”之类,则分别着眼于审美创造、审美批评方面,呈现对于“有意”与“无意”组范畴的内涵整合。“有意”与“无意”经“不求其成文而文生”、“不求工而自工”之类整合范畴的中介,归并入“美”的范畴语域,终而成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国版范畴表达。
2018 Vol. 57 (3): 90-106 [摘要] ( 589 ) HTML (1 KB)  PDF (3379 KB)  ( 391 )
107 革命论、本义论与实用说: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论
魏天无
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陈独秀在文学批评中,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要求文学尽其所能地贴近现实,发挥其现实性和批判性功能,也秉持着个人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认识,力图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其“文学革命论”与“文学本义论”互为一体:前者意在取“写实”而弃“空想”;后者指向“文言合一”亦即“达意状物”,以破除“文以载道”之陋习。“文学本义论”指向的并非文学的“自足说”而是“实用说”:强调“本义”是为了把文学从模仿古人、剽窃浮词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以便让它敞开胸怀拥抱现实,感染读者。重写实、重文学在启迪人心、改造社会中的实用功能而并不忽视文学自身属性,这些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脉相承的。
2018 Vol. 57 (3): 107-114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1548 KB)  ( 282 )
115 上医医国:一位晚明医家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与政治
冯玉荣
本文试图以晚明儒医缪希雍行医交友处事的日常生活,揭示江南文化、政治生态与生活际遇间的紧密联系,展现晚明政治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路径,探寻儒医在政潮风云中的济世之道。缪希雍由儒入医,虽未涉事政坛,但因医病关系、医学传承,不自觉卷入晚明政治风潮中。参与《嘉兴藏》的编纂,与万历太子案关键人物均有交涉,后世所传天启年间阉党所编《东林点将录》中“神医安道全”甚至疑为缪希雍本人。在冯梦祯、高攀龙、钱谦益等名家士吏之笔下,留下医术高明、义侠云天、亦儒亦医亦侠的至情至性形象。借由此种“反向投影”式的聚焦,可以看到缪希雍作为医者之外的“良相”之举。缪希雍以“觉休居士”、“海虞遗民”自称,自我放逐;江南名士却呼之以“海内奇士”、“义侠”、“布衣韦带”,引为同道。缪希雍的医术、性情、行事,堪为“上医医国”理想的典范诠释。波云诡谲的晚明政治变动之下,立庙堂之高者尚难独善其身,处江湖之远者也难免受到波及。晚明的江南与朝堂之间实有切不断的经济、文化、权力与人际关联。“上医医国”既是医者的自我期许,也寄托着士人的天下理想。
2018 Vol. 57 (3): 115-126 [摘要] ( 538 ) HTML (1 KB)  PDF (2478 KB)  ( 276 )
127 书籍刊刻与医学传承:李杲学说在元代及明初的流布
刘小朦
本文试图勾勒“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医学理论在江南医学群体中传播的途径,并以此反思金元医学传承研究中主导的“师徒传承”、“北医南传”以及“医学流派”等解释模型。相对于刘完素、朱震亨的研究,李杲学说传至江南的途径隐而不彰。李杲师承集中在北方,其著作在身后屡次出版,并传至江南。元明之际版刻并不发达,书籍资源不足。然而,元末江南已经形成了一个医者的专业网络,求学者可通过拜师、交游等途径分享有限的书籍资源,进而大大促进了李杲学说在江南的流布。到了明初,这一专业网络中的成员大多师承朱震亨一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出版、传播李杲的作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界限清晰的“医学流派”在元明之际并未成型,医者专业网络中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促进了金元各派医学理论的合流与折中,进而形塑了明中期以后的医学发展。
2018 Vol. 57 (3): 127-139 [摘要] ( 365 ) HTML (1 KB)  PDF (2376 KB)  ( 296 )
140 从传说中的阅军楼到中国文化地标——岳阳楼声名之传播
梅 莉 宋相阳
位于湖南岳阳古西门城头的岳阳楼,相传始建于三国鲁肃时,最初为阅军楼,唐代成为迁客骚人聚会之所,宋代因滕子京大修,《岳阳楼记》问世,吕洞宾传说附着而声名渐盛。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它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在绵延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岳阳楼屡毁屡建,一直在洞庭湖边发挥着重要的“点景”和“观景”作用。自唐代起,它不仅是岳阳城的地标,也是洞庭湖的标志;而随着范仲淹雄文广播,“先忧后乐”成了岳阳楼的灵魂。在此之后,岳阳楼开始由地域标志向中国文化标志嬗变,最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名冠天下。
2018 Vol. 57 (3): 140-149 [摘要] ( 332 ) HTML (1 KB)  PDF (1961 KB)  ( 448 )
150 托勒密一世与埃及的移民潮
戴 鑫
一般认为,由于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胜利,埃及的希腊移民浪潮自然随之到来,并在公元前3世纪达到顶峰。造就移民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希腊化王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其中,托勒密一世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在埃及采取积极的策略吸引大量移民。他虽然加冕为埃及法老,但政策上偏重支持希腊文化的传承,将亚历山大里亚城建为希腊人的文化中心。他广泛设立移民定居点,嵌入希腊人城市,安置驻军,引导移民迁居埃及腹地,授予希腊人公民经济特权和独立的司法地位,使希腊城市生活和公民特权成为招徕海外军士的重要筹码。托勒密的移民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量希腊移民的涌入保证了兵源,使托勒密王朝在东部地中海维持了约半个世纪的强势,希腊文化也在埃及繁荣发展。
2018 Vol. 57 (3): 150-158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1447 KB)  ( 322 )
159 民国最早创设的幼稚教育研究社团考论
喻本伐 赵 燕
张宗麟认为,1927年前后,由陈鹤琴领衔筹创的“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为民国时期“全国最早的一个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较其为早的幼教社团,尚有上海幼稚教育研究会(1926年1月)、北京大学教育学会幼稚教育研究组(1925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幼稚教育组(1923年8月)、北京女高师幼稚教育研究会(1919年10月)和江苏省教育会幼稚教育研究会(1916年8月)。这五个社团,可视为民国前期幼教社团史的骨架;而最早创设者,无疑当推江苏省教育会幼稚教育研究会。
2018 Vol. 57 (3): 159-167 [摘要] ( 368 ) HTML (1 KB)  PDF (1402 KB)  ( 317 )
168 公共政策或项目的因果效应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胡咏梅 唐一鹏
基于因果推断模型的政策评估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一场经验研究的可信性革命正在应运而生。本文对因果效应的概念进行详尽剖析,回顾了因果推断所应遵循的主要假设条件,分析了遗漏变量偏误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因果推断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阐释了工具变量法、倍差法、匹配法、断点回归设计等计量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应方法在政策或项目的因果效应评估中的实际应用。在未来,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来识别政策或项目执行的效果仍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因果推断方法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政策或项目评估的科学化提供更加严谨、可行的方法技术。
2018 Vol. 57 (3): 168-181 [摘要] ( 414 ) HTML (1 KB)  PDF (1850 KB)  ( 761 )
182 美国公立高校少数族裔学生录取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思考——以德克萨斯大学为例
申素平 王 俊
以典型公立高校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族裔学生录取政策的历史演进,能够深度观察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观念的发展过程。德克萨斯大学多次触发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受教育权利诉讼,在这一研究问题上具有代表性。在对历史档案、学术文献、司法判决、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德克萨斯大学少数族裔学生录取政策的发展演进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政策演进与法律推论的角度均呈现不同的脉络特征。研究结论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在促进入学机会平等方面逐步凸显关注目的与效果、追求实质平等、重视过程导向、完善教育法治等方面的观念变迁,对我国完善高等教育录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18 Vol. 57 (3): 182-189 [摘要] ( 383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418 )
190 跨国比较与话语自觉——中日俄比较民俗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胥志强 周争艳
2018 Vol. 57 (3): 190-192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514 KB)  ( 339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