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57卷 5期
刊出日期:2018-09-27
1
中国农村研究:农村改革40年(笔谈一)
党国英 项继权 景跃进 林闽钢 刘喜堂 刘 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果以1978年作为历史节点,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在这40年当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点,中国农村改革经由村民自治、乡镇企业、税费改革、城乡统筹等不同领域的经验积累后已然走向农村综合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改革图景蔚为大观,相关研究也渐成气象。本刊长期以来关注中国农村改革,不仅是因为改革本身所呈现出的实践指向、逻辑线索和策略特征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更是因为考察基层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和反思宏观层面的中国政治演变。基于此,我们从一以贯之的考镜改革源流和辨章农村学术的立足点出发,组织了本期笔谈。这组笔谈既有对农村改革基本逻辑和实践特质的勾画(社会公正与双重解放),也有对农村改革策略特征(政策试点及治理结构)与基本坚持(民生保障和家庭经营)的关切,是对40年来多面向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总结,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2018 Vol. 57 (5): 1-25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3812 KB) (
570
)
26
作为治理工具的生态环境考评——基于水环境考评制度而展开
王清军
“明确的目标”、“规训的逻辑”、“计算的理性”、“连带的激励”和“信息的指引”等复合要素大体上勾勒了生态环境考评制度的法律定位和主要功能。在党政(行政)主导考评基础上,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和谨慎推进公众参与,可有效增进考评制度的正当性和实施效果。生态环境考评制度中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具有责任主体同构、责任原因同一、责任承担分离和责任后果比例等特征。一些地方在探索中混淆了党纪责任和行政责任,且存在责任承担不均衡情形,需要不断改进。“结果基准为主导、行为基准为补充”的考评基准虽增加了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但具有较高的激励相容度,颇有借鉴之处。考评结果运用虽然强调工具理性为主,但应保留价值理性必要的存在空间。
2018 Vol. 57 (5): 26-37 [
摘要
] (
295
)
HTML
(1 KB)
PDF
(1841 KB) (
387
)
38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传统中国治水事业的历史与逻辑
刘庆乐
在对防水患与兴水利活动进行相对区分的基础上,本文将传统中国治水事业置于国家与社会动态关系中重新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当国家力量增强、社会力量减弱,则防水患、兴水利的强度都有增加的趋势;当国家力量减弱、社会力量增强,则防水患强度减弱,而兴水利强度未必如此;当国家力量过度衰弱时,则两个强度都会显著减弱。综合比较,国家力量增强在防水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社会力量增强在兴水利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并不必然存在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
2018 Vol. 57 (5): 38-44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1175 KB) (
240
)
45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与实施路径——基于大理市银桥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刘圣欢 杨砚池
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和迫切的改革诉求,亟待理论支撑、法律保障和实践检验。大理市银桥镇在宅基地制度运行和试点改革中呈现的改变宅基地使用主体和增加宅基地功能等特征初具“三权分置”的雏形,但随之产生的外来人口挤占村集体资源和管理缺失隐含着社会风险等问题迫切要求对“三权分置”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在对农村宅基地“三权”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后,基于大理市银桥镇农村宅基地的改革试点,重点考察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与实施路径。在明晰产权结构的基础下,落实集体所有权的路径是完善收益权、处分权和管理权;稳定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路径是通过完善土地调整分配机制、产权登记颁证、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保障居住权和财产权;适度放活使用权的路径是保障农户居住权、有序放活流转权、释放发展权红利。深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必须严守改革底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制度执行预期;注重还权赋能,彰显各项权能权益。
2018 Vol. 57 (5): 45-54 [
摘要
] (
504
)
HTML
(1 KB)
PDF
(0 KB) (
190
)
55
住房是否影响了居民健康?——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的实证分析
陈淑云 杨建坤
本文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分析了住房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住房产权和住房面积两个指标衡量住房特征,本文发现拥有自有住房的居民其健康水平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子样本的分析发现,住房面积能够显著影响家庭经济能力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居民的健康;同时,住房能够显著影响年龄在35岁及以上群体的健康水平。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也同样证明,住房产权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的概率。采用工具变量的probit方法得到的结果依然稳健。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利用住房产权的积极作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特别是通过支持居民家庭购买首套住房,实现居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8 Vol. 57 (5): 55-64 [
摘要
] (
474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405
)
65
产业生态环境异质性与文化企业异地并购的区位选择
潘爱玲 吴 倩
异地并购是文化企业克服资源约束、实现跨越式成长的重要方式。受资源需求和产业生态环境异质性的影响,文化企业异地并购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政策支持、文化资源、创意要素和产业发育四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6年543起文化企业并购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产业生态环境对文化企业异地并购偏好和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并购双方所处区域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差异的影响,文化企业异地并购的区位选择偏好显著不同。从绩效表现来看,产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为文化企业带来成长效应,被并方所处区域的产业生态环境越好于主并方,文化企业并购绩效越好,但这种成长效应只存在于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主并方的异地并购中。进一步考察企业的绩效产生机制,发现外部环境的增量支持可有效降低国有文化企业的营业成本。本文的结论对文化企业科学选择并购区位以及政府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引资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2018 Vol. 57 (5): 65-79 [
摘要
] (
301
)
HTML
(1 KB)
PDF
(1653 KB) (
373
)
80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研究
胡税根 陶铸钧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可以从公共性、文化性、服务性及技术性等四个层面进行检视。具体来看,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逻辑,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并通过均等化手段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的实现;文化性规划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逻辑,文化是社会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治理强调公共文化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中心任务;服务性刻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行动逻辑,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公民文化权实现的同时,应重视政府与市场、社会共同的协作;技术性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逻辑,数字化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科学的绩效评估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保障。通过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逻辑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推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2018 Vol. 57 (5): 80-87 [
摘要
] (
287
)
HTML
(1 KB)
PDF
(1206 KB) (
219
)
88
关于梵高的鞋:海德格尔、夏皮罗与德里达
马元龙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极为重要的一个哲学文本。在这篇论文中,为了证明只有借助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揭示器具的器具存在,海德格尔援引了梵高那幅著名的以鞋为主体的作品。但正是这一援引让夏皮罗大为不满,因为在他看来,梵高画的那双鞋根本不是农妇的鞋,而是梵高自己的鞋。为此,他在1968年写作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札记《作为个人物品的静物画》。夏皮罗的批判似乎对《本源》施以了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并造成了一种哲学不懂艺术的诽谤性效果。德里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入这场争论的。但他介入进来,既非为夏皮罗助威,亦非为海德格尔辩护。在德里达看来,夏皮罗的批判不仅根本没有触及海德格尔的真正问题,反而坠入了与前者相同的陷阱:他和海德格尔一样,不仅对画中两只鞋的非双性毫无意识,而且对鞋的拥有者的性别,或者说对鞋的性别也毫无反思。
2018 Vol. 57 (5): 88-98 [
摘要
] (
484
)
HTML
(1 KB)
PDF
(1781 KB) (
320
)
99
论“天下主义”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呈现
喻 颖 李御娇
由“天”衍生而来的“天下”概念是地理、心理和社会制度三种意义的有机统一,它作为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知识框架是一种先验性的价值观;“天下”具有文化上的超越维度和政治上的现实维度,由此演变为一种作为意识形态的“天下主义”。“天下主义”以审美的方式在宋代山水画中呈现出来,“三远”法的构图结构是“天下主义”在山水画中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政治伦理结构的审美意象布局,则是“天下主义”在宋代山水画中呈现出来的结构体系;虚实关系以审美化的方式呈现出“天下”,烟云、流水以及留白手法是宋代山水画常用的艺术手段。
2018 Vol. 57 (5): 99-105 [
摘要
] (
462
)
HTML
(1 KB)
PDF
(2385 KB) (
363
)
106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名词动用
王 勇 徐 杰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动用是一种不同于名动转类的临时性活用。实现名词动用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语义基础和语法手段(如句法位置、体标记等)。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名词动用有三个独特之处:首先,诗歌中可能会放弃现成的动词不用,而另辟蹊径,采取名词动用;其次,更具开放性;再次,更具灵活性。这些特征可以通过陌生化、歧义性等诗性语言的普遍特征进行解释。由名词动用可以反观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过渡、渐变和互含的关系,以及“诗歌作为语言特区”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2018 Vol. 57 (5): 106-114 [
摘要
] (
404
)
HTML
(1 KB)
PDF
(1512 KB) (
196
)
115
汉语方言“VP-Neg”问句的类型及分布
汪国胜 李 曌
“VP-Neg”问句是汉语方言里一种重要的正反问句。根据否定词的不同及问句的结构,“VP-Neg”问句可以分为“VP+一般否定词”、“VP+复合否定词”、“肯定词+VP+特殊否定词”三类。问句的形式与语义之间存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关系。作为汉语方言中常用形式,“VP-Neg”问句的地域分布广泛。有的方言里,“VP-Neg”问句在用法上有着特殊的表现。
2018 Vol. 57 (5): 115-124 [
摘要
] (
327
)
HTML
(1 KB)
PDF
(1581 KB) (
240
)
125
地方利益与粤汉铁路湖南段之走向
张卫东
清末民初,铁路与人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人们对于铁路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日益深刻。由此,铁路的建设、规划及线路走向开始为各地的有识之士所注意,在粤汉铁路的线路规划过程中,湘潭、浏阳、岳阳、湘阴等地的社会精英,出于维护乃至于最大化本地利益的考虑,通过各种途径游说有关部门,力图使将要建设的铁路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本地利益。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存在,所以,历史上人们对于铁路的争夺,乃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我们应当报以同情的理解。
2018 Vol. 57 (5): 125-136 [
摘要
] (
350
)
HTML
(1 KB)
PDF
(6695 KB) (
317
)
137
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汪荣宝参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历程
章 博
清季,外患日迫,革命风潮迭起。在“非速开国会不足以挽回危局”的认知下,国会请愿运动的浪潮一次高过一次。受此影响,原本即主张实行宪政改革的一批中层京官,逐渐从缓进走向急进。汪荣宝是这批京官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对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汪荣宝经历了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最后又转为消极的过程。汪荣宝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实际反映着清政府内部一批中层官员的转变。另外,汪荣宝的活动还体现了清季地方士绅与中层京官的政治互动以及清政府内部中层改革派官员的离心倾向。
2018 Vol. 57 (5): 137-148 [
摘要
] (
361
)
HTML
(1 KB)
PDF
(1861 KB) (
312
)
149
认知·规训·抗争:图像与政治的历史溯源
刘 晶
图像与政治易于被孤立地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下,造成了图像本体的缺失和技术主义的盛行。人类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图像而非文字,图像才是意识形态最初的媒介;偶像恐惧与偶像崇拜背后是图像的抗争与权力的规训;从偶像崇拜到自我崇拜的肖像画政治、图像神话成就的感性政治、数字图像的可视化统治以及线下线上的图像行动共同构成了现代图像政治的表征。还原图像与政治的动态关系,可以为二者的交叉研究确立历史性的新起点。
2018 Vol. 57 (5): 149-154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1164 KB) (
400
)
155
权力、社会化与全球化:媒体作为受众社会化实践载体的探讨
张思齐
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媒体研究是国外社会学家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西方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关于传媒的理论,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媒体成为受众社会化的载体:首先,立足于古典政治学媒体理论,探寻传统媒体、权力、意识形态和媒体表征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新媒体如何使受众成为“世界人”,让受众也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媒体如何影响受众的文化身份。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可以被看作是权力配置、社会化与全球化的实践载体。传统媒体自上而下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使社会各类人群被赋予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传达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使受众产生了对自我和社会的强烈定位意识。然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普通受众也可能成为媒体的散播者,新媒体由此也成为自下而上获得权力的一种实践方式。因此,媒体的发展应被理解为权力转变的动态过程,媒体是权力配置、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和全球化普及的重要社会化实践方式。
2018 Vol. 57 (5): 155-164 [
摘要
] (
479
)
HTML
(1 KB)
PDF
(1364 KB) (
318
)
165
论教育进步的内在尺度
王占魁
作为内含于社会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且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事关人的尊严。然而,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促进社会政治或经济领域发展的工具并套用这些领域的尺度来衡量教育,而对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教育进步自身的内在尺度鲜有思考。事实上,本体价值相对工具价值而言具有逻辑在先性。故此,本文认为,教育进步应首先并始终围绕“现代人格的发展”这个教育的本体价值展开,时刻警惕来自社会其他领域进步的“外在尺度”对教育进步“内在尺度”的僭越、替代和遮蔽。具体而言,教育进步的内在尺度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是社会舆论层面,相对于套用政治和经济等外行话语尺度而言,教育进步的内在尺度首先是指有关教育进步话语的专业话语内生力及其面向社会其他领域的价值领导力;其二是教育评价层面,除了作为办学条件需要考虑的经费投入、楼宇面积、装潢风格、信息化程度等外在物化尺度之外,教育进步的内在尺度强调特别关注不同学校主体的学习/工作意愿、人际氛围、情感体验和生命质量,以及广大家长和社会成员对教育价值和教育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水平;其三是育人目标层面,相对于学生的获奖数、升学率、就业率等外在物化(数量化)和工具主义的衡量指标而言,教育进步的内在尺度应当更加关切作为现代社会形成和奠定现代国家基石的现代公民精神人格养育上的成效。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有望改变那些“外在尺度”对学习者主体意志和人格发展阶段性的僭越、取代或遮蔽,进而才能有望真正改变当下教育生活中那些因“剥夺性开发”和“超前性训练”所导致的儿童多方面的“早熟”与“过劳”等不正常现象。
2018 Vol. 57 (5): 165-174 [
摘要
] (
266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263
)
175
试析民间办学政策演变与政协提案参与的策略性互动
王江璐 刘明兴
本文通过分析1983年至2012年全国政协与民间办学政策相关的提案数据,对民间办学的利益相关者争取国家重视、促进发展等方面的行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即对中央政策的实际导向和提案建议倾向进行了分时期、分类型对比,通过分析二者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来理解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在民间办学政策演变的各历史阶段,相关政协提案对于不同的政策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具体而言,大部分提案对于鼓励性、分权化的政策均持支持态度,表现出了积极支持政策出台及落实的趋势;对于规范性的政策,由于其可能会对地方政府和民间办学机构的行动空间产生限制,相关提案会在政策出台后出现迅速衰减的趋势;对于有规范性要求前提的鼓励性政策,则提案参与的各方都希望实际政策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变化。
2018 Vol. 57 (5): 175-185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1738 KB) (
150
)
186
心理学与诺贝尔科学奖
王光荣
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始于1895年,其中的科学奖授予范围非常有限,仅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这四门传统学科,心理学虽不在此列,但它却与诺贝尔科学奖有交叉。当现代心理学还在襁褓之中时,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的,特别是诺奖得主巴甫洛夫、洛伦兹等人的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西蒙、斯佩里、卡尼曼、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也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对诺贝尔科学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心理学已成为当代科学系统中一门重要的核心学科。作为一门开放的交叉学科,心理学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将本学科的知识输送给别的学科,其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发显得重要。
2018 Vol. 57 (5): 186-192 [
摘要
] (
406
)
HTML
(1 KB)
PDF
(1186 KB) (
366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