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58卷 1期
刊出日期:2019-01-27

论文
 
       论文
1 中国农村研究:乡村振兴(笔谈)
王晓毅 于建嵘 陈文胜 刘 强 吴理财 邓 磊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升级与更新,对既往的农村研究来说,需要理念认识与操作逻辑的同步更新与升级。如何开拓研究视野、摆脱思想桎梏、避免路径依赖,是当前认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次笔谈特邀农村研究领域的鸿儒硕学对乡村振兴各抒己见:王晓毅研究员将乡村生活的重建视为乡村振兴的手段与目的,通过制度、文化、产业、社会服务多方面的重建来塑造人们想留下、能留下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乡村。于建嵘教授强调在乡村振兴中县级政府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争取政策和发展资源、构建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文胜研究员则强调乡村振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保障下乡要素的市场权利,构建现代乡村制度框架和治理结构,发挥市场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作用。刘强处长指出乡村振兴必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地法制、健全村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来夯实“三农”基础。吴理财教授主张乡村振兴应该着力于乡村的社会建设,打造乡村社会共同体,铸造有公共性、人情味的乡村之魂。邓磊教授认为人的振兴是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通过政策优惠、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来聚集对乡村振兴有推动力的人,以增强乡村的发展活力。总而言之,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重建乡村社会提升乡村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最终打造有前景的农业、安居乐业的农村,使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只有乡村的人振兴,乡村才能振兴。正确认识乡村振兴,唯有秉轴持钧,才能恰中肯綮,故特组织本次笔谈,研精覃思,采摭群言,以飨读者。
2019 Vol. 58 (1): 1-22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3382 KB)  ( 508 )
       
2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四十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仇雨临 王昭茜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覆盖全体国民的发展过程,并以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和契机进行了深入发展和完善。基于改革开放40年医疗保险发展道路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保障对象由少到多、制度类型从分割到整合、保障能力从低到高、管理效率从粗放到精细化、改革路径从孤立到协同等发展经验;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公平性有待提升、制度定位不清、权责不明、医保在医药卫生体系中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在健康中国全民共建共享的战略主题和目标导向下,构建起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的举措包括制度保障更加公平、医保体系更加完善、筹资机制更加合理、管理服务更加高效、改革路径更加协同等。
2019 Vol. 58 (1): 23-30 [摘要] ( 377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135 )
31 制度缘起、政策争议与发展对策——大病保险研究现状与思考
王 琬 吴晨晨
大病保险是为完善我国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做出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文章全面梳理了近年来灾难性医疗支出与大病保险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学界对于大病保险在制度定位、政策设计以及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争议,并围绕筹资、保障、经办等焦点问题,深入分析了学者们所提出的多渠道筹资、差异化补偿、专业化经营等优化措施。文章认为,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经济维度的考察,难以对大病保险的“市场嵌入”困局做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大病保险在推动我国公共服务改革领域所体现的政策价值研究,为大病保险管理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9 Vol. 58 (1): 31-37 [摘要] ( 404 ) HTML (1 KB)  PDF (1066 KB)  ( 213 )
38 “两轮限购”对住房价格的动态影响
陈淑云 王翔翔 王佑辉
在因城施策的宏观调控背景下,部分城市通过出台限购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精神,本文利用2010-2018年70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月度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模型分别考察了两轮限购政策对不同类型住房价格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限购政策短时间内能够抑制新建住宅房价,尤其是大户型住房价格上涨,但却无法有效控制二手房房价上涨;同时对比两轮限购政策的效果,发现第二轮限购政策的效果明显弱于第一轮,说明限购政策只能作为地方政府短时间内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过渡性政策。因此,要有效控制住房价格上涨,需稳定市场预期,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新制度。
2019 Vol. 58 (1): 38-49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251 )
50 教育投入、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STR模型
揭 辉 王成勇
论文采用我国1978-2016年教育投入、劳动力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年度数据,基于STR模型实证研究了教育投入和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入的增长率低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阻碍作用,教育投入的增长率高时,对经济增长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质量指标增长率高涨时段相比低迷时段对经济增长有大且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政策意义角度,在当前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保证较高的教育投入增长率,保障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扩大对劳动者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支出,显著提升劳动力质量,两者都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2019 Vol. 58 (1): 50-56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904 KB)  ( 123 )
57 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冯天瑜 马志亮 丁 援
长江孕育并滋养了中华文明。长江流域是北纬30度线附近少有的降水丰沛区,兼有丰富的水热资源供应,具备较大的文明发展潜力。国人对长江的径流干道的认识,经历了江汉不分—“岷山导江”—金沙江几个阶段。清代以来,人们又探寻江源,经历了从通天河到布曲,再到沱沱河,直到现在沱沱河和当曲相争的认知过程。长江流域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大的文化区,它们由不同族群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创造,并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流域文化特征。最新的考古成果证明,长江流域的文明生发决不晚于黄河流域,她滋养并回护着中华文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并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今,长江经济带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生态状况切关大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文明建设的新共识。
2019 Vol. 58 (1): 57-65 [摘要] ( 440 ) HTML (1 KB)  PDF (1674 KB)  ( 167 )
66 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研究中的十大前沿问题
傅才武 申念衢
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生产力形态,文化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断探究、把握前沿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研究中的必然选择。在建设“文化强国”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道路和文化模式研究,一方面体现为国家宏观战略层面上的系列课题,包括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问题、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问题、21世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问题、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文化行业体制颠覆性革命问题等;另一方面又体现为针对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的策略设计,包括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与政策支撑系统问题、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法律与政策支撑体系的问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目标与路径问题、文化领域供给侧与消费侧协同改革的政策与路径的问题、“文化+互联网”的业态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问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路径问题等。面对这些重大课题,我国文化学界需要转换文化政策研究的视角、优化文化政策的研究方法,需要根据新时代特征重建国家文化政策研究的定位,推动从传统理论研究方法到行动研究与理论探索互济的新方法和技术路径的转变,为创新文化政策理论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2019 Vol. 58 (1): 66-77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1939 KB)  ( 488 )
78 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思考
范建华 黄小刚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是一条西起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至甘肃省兰州市,东达陕西省西安市,南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观大道和旅游廊道,也是从雪域高原出发,途经高山峡谷、戈壁草原、低山丘陵,抵达热带雨林的地理通道,还是一条以藏、羌、彝三大主体民族为主串起沿线众多族群的民族走廊。沿线人文景观多元,自然景观独特,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震活动频发,民族文化丰富,既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又有阻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多种制约因素。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沿线各省(区)之间建立良性联动与合作机制,以统一的保护行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服务标准、产业政策等为依托,共同塑造“藏羌彝”文化旅游品牌,建成富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旅游带。
2019 Vol. 58 (1): 78-88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2363 KB)  ( 244 )
89 阴讼于社与《诗经》婚怨之歌的生成机制
曹胜高
《诗经》所载婚怨之歌,皆为男女相怨之辞。《周礼》言媒氏掌“男女之阴讼”,又载多种乐官有“听讼”之职责。阴讼以辞诉于媒氏,阴讼之声情闻于乐官,辞之为诗,声之为歌,乐官整理阴讼之辞而成歌诗,为《诗经》婚怨之歌重要的生成机制。
2019 Vol. 58 (1): 89-96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484 KB)  ( 166 )
97 中国11世纪城市书写中的“印象派”:柳永城市词与城市精神
陈燕妮
印象派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叶,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着重表现世俗精神,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娱乐与方便,肯定城市带来的生活享受。而在11世纪的宋代,失意于宦途的柳永沉湎在市井之中,纵情书写北宋城市之美好,其许多城市词作中的理念与八个世纪之后的印象派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表现在书写城市爱情的真实化和世俗化;书写城市发展的纪实性和当下性;书写城市享乐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些方面。
2019 Vol. 58 (1): 97-104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1742 KB)  ( 216 )
105 试论语篇类型对复句使用的制约
刘 云 李晋霞
语篇类型对复句使用有明显制约。本文以叙事语篇、论证语篇为例,考察语篇前景对复句分布与形式的控制。就复句类型而言,顺承复句在叙事语篇前景中占数量优势,转折、因果、假设复句在论证语篇前景中占数量优势。就语法属性而言,叙事语篇前景复句具有“高及物性”,论证语篇前景复句具有“低及物性”,两者在及物性上呈对立格局。
2019 Vol. 58 (1): 105-109 [摘要] ( 289 ) HTML (1 KB)  PDF (800 KB)  ( 142 )
110 “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刘 彬 袁毓林
本文主要讨论“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过程。文章指出,“哪里”类反问句一般都出现在反常语境下,说话人故意使用反问句对语境中的反常情况进行质疑,在“疑有信无”“疑正信反”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同时,反问句的识别与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听话人可依据上下文、常理或说话人的语调重音、表情等来识别“哪里”类反问句。而且,在互动交际中,反问句具有论辩潜能,听话人在听到该类反问句时,往往能够明白这是说话人不同意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或行为而进行的论辩,即反驳和否定这种观点或行为的合理性,进而能够识解出该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
2019 Vol. 58 (1): 110-117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195 )
118 五四运动与张东荪“总解决”方案的形成
周月峰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靠何种势力”及“如何结合”的时代困惑。随着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在观察、参与、指导运动的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逐渐激进,形成一套以阶级竞争推翻中国现状的“总解决”方案,从改良走向革命。这意味着他从寄希望于青年,转变为依靠学界、工界、农界等平民阶级,同时从青年结合转变为阶级内部的结合与阶级之间的联合。在这一方案中,“各自革命”成为“总解决”之前的预备。
2019 Vol. 58 (1): 118-127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1690 KB)  ( 175 )
128 为了人生幸福:五四时期家庭革命的个体诉求
赵妍杰
在中西文野互异的语境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有意无意中构建了西方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正面形象。到五四前后,新青年理想的家庭从过去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变成一夫一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前者象征着束缚、专制和依赖,而后者象征着自由、平等和独立。在新青年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情感,快乐拥有一种理智没有的魔力,它激发了新青年的情志。于是他们纷纷提倡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从家庭革命的言行可以看出,当政治革命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秩序时,青年们期待通过家庭革命来重建一个美好社会。
2019 Vol. 58 (1): 128-141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2444 KB)  ( 294 )
142 论贺圣遂出版评论的实践及特色
曾建辉 范 军
贺圣遂是当代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出版评论是他对中国出版事业持续观察、思考的结晶。在出版评论文本中,贺圣遂系统论述了出版事业的本质、科学出版观的内涵、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等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引发外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在长期的出版评论写作中,贺圣遂坚持选题有角度、思考有深度、行文有温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论特色。
2019 Vol. 58 (1): 142-148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1250 KB)  ( 218 )
149 算法传播的风险批判:公共性背离与主体扭曲
全 燕 陈 龙
从构建现实的本质上看,算法是政治传播的积极力量,算法本身也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形态。本质上说,当下算法技术实践理性对功效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操控。算法在代码、编程、计算、模型等环节产生权力空间,是一种程序化的政治。算法传播的过程产生风险的症结,在于其营造了一个政治拟态环境,它具有超强劝服能力,导致算法迷思、塑造盲目认同和网民政治偏执型人格,并营造高度可信任的政治“仿真”环境。算法传播的个性化和商业化带来公共性流失和主体扭曲的风险。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需要从提升公众对精神被殖民风险的认知,并思考通过对算法传播的治理,达到改造政治拟态环境的目的。
2019 Vol. 58 (1): 149-156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1327 KB)  ( 270 )
157 资助信息对农村学生选择重点大学的影响——基于高校专项计划的随机实地实验研究
崔 盛 吴秋翔*
学生资助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有效保障,现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讨资助的形式、内容与效果,却少有分析资助本身作为信息在学生选择大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高校专项计划的实施背景下,对云南某州高三农村学生进行随机实地实验,通过给予有关高校专项计划招考、成本及资助信息的干预,探究该政策对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农村学生选择大学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招考与资助信息强化了学生学业能力的作用,显著提升那些学业能力强且符合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条件的农村学生赴省外重点大学就读的意愿,然而成本信息会阻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的赴外就读意愿。在重点中学样本中,学业能力强的学生更愿意赴省外重点大学就读,但不同的信息干预可能改变他们最终的就学选择,只有在资助信息完备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政策的实施初衷。
2019 Vol. 58 (1): 157-166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165 )
167 个体化审阅与美国名校生源选拔
万 圆
个体化审阅是美国名校用以选拔本科新生的路径之一。招生官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查看申请材料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并以非机械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评价。个体化审阅的核心特征体现为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决胜因素。我国一流大学不可简单复制美国经验,但可学习其中的公平理念,以推进入学机会的高质量分配。
2019 Vol. 58 (1): 167-176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1499 KB)  ( 143 )
177 论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
王申连 郭本禹
描述心理学作为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产生的重要学科形态,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且这种质性精神的实质是科学视阈下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在本体论上反对自然科学导向的物化实在论而坚持人文科学导向的意义实在论,在认识论上反对主客彼此分离的二元论立场而坚持主客视域融合的主体间性立场,在方法论上反对实证主义的客观研究范式而坚持现象学或解释学的主观探究策略,在价值论上反对研究者可保持绝对中立的观念无涉态度而坚持研究者个人意愿会对研究过程施加影响的观念涉入态度。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在当代的质性心理学中得到了延续、弘扬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源泉和精神预示,而后者是前者的当代传承和新生存在,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根本一致。
2019 Vol. 58 (1): 177-184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168 )
185 乡村振兴:理念依托、规则确立与技术路径——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综述
黄祥祥 朱雅妮
乡村视域下的治理概念蕴含着国情的独特性,应在价值性的引导下体现其工具属性,而乡村可从空间、社会等多重角度理解,并且其差异性决定了多元化的规划与评价标准;乡村振兴的规则确立要站在国家整体战略高度,明确城乡融合的发展方向,把握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政府错位、越位、缺位;乡村振兴的最终落地则需要发挥政府制度供给作用,扶持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新型农村精英等内部主体,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多维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建宜居共治的乡村公共社会。
2019 Vol. 58 (1): 185-189 [摘要] ( 284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50 )
       论文
190 回顾与展望: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四十年——第二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综述
罗蓉蓉
2018年12月9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围绕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40年的回顾与前瞻这个主题展开。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出版学术史和出版史专题研究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若干共识,对于未来出版史学的理论建构和出版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9 Vol. 58 (1): 190-192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601 KB)  ( 17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