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59卷 6期
刊出日期:2020-11-27
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叙事”:转型中国的党建与国家建设
孟天广 王 烨
西方国家中政党通常是现代国家形成后政治生活的关键行动者,而后发国家中政党建设则与国家建设深度关联。孙中山提出“以党建国”的国家建设方案以来,政党成为近现代我国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更是国家建设的引领者。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建驱动国家建设的独特路径,并以政党录用为例来考察党建运动藉由精英选拔、政治吸纳和制度认同以推进国家建设的作用机制。结合官方数据和1993-2015年五次全国代表性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兼具“供给性”和“适应性”的政党录用策略,在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多次调整政党录用策略以适应社会变迁。录用策略的调整反映为不同时代社会基础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党员政治信任、政治能力和制度认同的塑造。此种政党录用策略不仅实现了提升党组织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党建目标,还发挥着精英选拔、社会整合和认同构建等作用以驱动国家建设。
2020 Vol. 59 (6): 1-12 [
摘要
] (
335
)
HTML
(1 KB)
PDF
(1643 KB) (
723
)
13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层治理效应
田玲玲 罗 静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党中央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作为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展现出新的发展逻辑,强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和发展转型以及新型政府社会治理等理念,不断趋向与基层社会治理同行。本文从行政区划与社会治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行政区划调整通过资源重构和空间重组来影响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湖北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来揭示以乡、镇、街、社区和村级建制调整为主要手段,重构要素、空间、组织、权利和政策资源,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成体制机制简约、运行管理高效、多方协同治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0 Vol. 59 (6): 13-21 [
摘要
] (
413
)
HTML
(1 KB)
PDF
(1368 KB) (
279
)
22
试论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变迁
许 丹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回溯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变迁历程,全景式透析制度变迁的嬗变轨迹,总结制度变迁的规律特征并明确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历史链条下,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不仅融汇于这一历史进程,而且随着国家治国理政方针适时转变、社会转型深入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逐渐从“服务经济建设”迈向“文化权利保障”,并最终走向“文化民生建设”。这一制度安排在变迁过程中也呈现出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遵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逐步整合并交互影响,强制性变迁下兼具诱致性因素,渐进式变革下制度增量发展与存量优化等规律特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体系化建设、民主化发展、智慧化建设和法治化规范将成为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的改革趋势。
2020 Vol. 59 (6): 22-30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1318 KB) (
368
)
31
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
吴理财 解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经历了结构变迁与功能转换。在集体化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被各种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和政治宣传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褪除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仍然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始终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娱乐习惯。人们的娱乐习惯或隐或显地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透过对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的考察,也能从中反观和体认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娱乐习惯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社会制度的隐喻又是其表征。
2020 Vol. 59 (6): 31-44 [
摘要
] (
318
)
HTML
(1 KB)
PDF
(2198 KB) (
382
)
45
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定位困境与顶层设计思考——兼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的评论
陈 峰
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历程为切入点,本文深入地讨论了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定位问题。研究认为,管理机构现有的各种定位有其合理之处,但将其定位于行政属性难以解决公积金营运中资金的融通与互助功能;定位于储贷属性难以解决资金筹措的基本要求;定位于信托属性则难以解释资金的支配权与收益权,现有体制下也不利于制度的长久存续。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在保障资金属地化管理等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公积金管理机构改革破解各类定位存在的困境,首先是推进公积金资金融通平台的建设,其次是在融通平台的基础上将公积金中心改组为城市政策性住房银行,最后是拓宽住房银行的投资清单,促进住宅政策性银行发展以及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2020 Vol. 59 (6): 45-54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1492 KB) (
120
)
55
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
彭定贇 王 磊
本文围绕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升级路径竞争强度的匹配关系,提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重构视角下的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假说。以中国制造业在GVCs升级路径中的表现、GVCs路径与“一带一路”RVCs路径的升级前景比较,检验假说内容、提出升级路径选择建议。实证结果显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生产率高于出口G7国家的企业,RVCs路径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依托RVCs路径进行产业升级也能更有效地增进国民收入增长,更有利于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2020 Vol. 59 (6): 55-68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1845 KB) (
117
)
69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毛宣国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说从《诗经》批评实践出发,不仅会通“诗言志”和理学家的性情论等理论资源,而且以“气”的哲学观念为本,突出了“情”与“景”、“心”与“物”不可分离的本源性的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传统情感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兴观群怨”是中国《诗经》学和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阐释的意义在于,它以“情”为中心,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现量”说的意义上阐释“兴”,因而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2020 Vol. 59 (6): 69-78 [
摘要
] (
377
)
HTML
(1 KB)
PDF
(1697 KB) (
155
)
79
语言与现实的博弈:论1990年代以后的诗歌
李 蓉
经过20世纪80年代语言意识的洗礼,同时也随着社会的急遽转型,90年代以后诗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在的驱动力主要是语言和现实的博弈,不同的诗歌风格正是博弈的结果和表征,有三种代表性的形态:其一是诗人们普遍感受到语言难以抵达意义的焦虑,现实的因素虽然进入了语言,但最终因“现实”在诗歌中只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而成了修饰,词语的快感击退了现实的展开;其二是以个人经验为起点,诗人将重心放在了语言对世界的想象和虚构上,它使诗歌同时具有了认知的功能;其三是通过语言,个人与时代发生了明显的联结,但与集体主义时代不同的是,诗歌对现实的责任感须由语言去完成,在此意义上,语言也成为对于现实的行动。
2020 Vol. 59 (6): 79-87 [
摘要
] (
181
)
HTML
(1 KB)
PDF
(1523 KB) (
240
)
88
重审“第三代”诗
魏 巍 李向辉
“第三代”诗虽然被写入各种文学史,在文学史中得到了大致相同的概念界定,但是在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学界之间,对这个诗人群的界定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而产生了“第三代”诗的命名之争。以反叛“朦胧诗”为目的形成的“第三代”诗,使得它一开始就具有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朦胧诗”带来的焦虑感所必要的包容性,同时,由于风格特征的不同,又使得“第三代”诗呈现出流派性质的排他性。作为策略的“反文化”是受到“朦胧诗”的影响与焦虑下的产物,自我历史化是他们对抗焦虑、进入文学既定秩序的重要手段。
2020 Vol. 59 (6): 88-94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150
)
95
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与伦理价值传播
尚必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建构”成为西方人文社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吸引来自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可沿着赫伯特·格拉贝斯的批评路径,在总结和梳理文学世界建构的现象学模式、建构主义模式和认知心理学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及其与伦理价值传播的内在关联。叙事,不仅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类建构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阅读文学就意味着进入文学所创造的世界。分析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不仅可以深层次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艺术技巧,而且有助于读者依据相应的文本线索和叙事要素重构作者建构的世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在重构、审视和评价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与作者的叙述交流,进而汲取关于文学世界的伦理知识,获得丰厚的启迪与教益,文学也由此实现其教诲功能。
2020 Vol. 59 (6): 95-102 [
摘要
] (
441
)
HTML
(1 KB)
PDF
(1294 KB) (
142
)
103
跨学科视域下文学—传播学研究的三个维度
曾 巍
在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显著趋势的新时期,文学作为一门吸纳性强的学科,传播学作为渗透性强的学科,两者实现学科互涉,具有功能性条件和互补性特征。可行的路径并非创建交叉学科,而是走向综合,以形成“学科共同体”。文学—传播学研究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其一,研究文学在广阔时空中的传播,提炼文学作为特殊传播对象的传播规律;其二,将文学的创作与阅读活动本身看作传播活动,或将传播活动当作文学文本来进行理论阐发;其三,聚焦文学文本之中的传播现象,并对其“文学性”进行深入发掘。文学—传播学研究不仅需要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参与,通过问题互商、方法互鉴、话语互渗扩大知识视界,也将向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敞开,从而在不断创新中实现对总体知识的探寻。
2020 Vol. 59 (6): 103-113 [
摘要
] (
374
)
HTML
(1 KB)
PDF
(1913 KB) (
482
)
114
时代语境·媒介场域——中国新主流电影文化实践的双维审视
陆晓芳,
新主流电影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作要求和审美取向,同时也深受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新媒介传播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时代语境与媒介场域这双重维度之中考察审视新主流电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表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展态势和多重文化属性进而指导未来实践。由是观之,新主流电影之“新”主要凸显为两点:一是其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为基本理念和精神支柱来引导电影创作,并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将世界电影优长兼收并蓄,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强化自身文化品格;二是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媒介挖掘创作素材、创新呈现形式、提升传播流量,并不断调整运作方式以适应更具不确定性的新媒介场域以应对挑战,呈现出与以往中国电影迥然不同的全新风貌。
2020 Vol. 59 (6): 114-121 [
摘要
] (
302
)
HTML
(1 KB)
PDF
(1413 KB) (
270
)
122
对话前贤与标高学术
桑 兵
评估同时代的学问,除了眼光向外的横向比较,应该更多地纵向关注与前贤对话的能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高明,历经时间的检验,而一般所要接轨的国际或面向世界的前沿,就中国研究而言其实大都处于边缘的位置。治中国学问,应当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从自国自心发出来,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既具有统系,又不涉傅会,真正有所创获,才能居最高之地位,不至于时过境迁,即归于歇绝。如此,则一时代的学术标高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摆脱低谷洼地的尴尬。
2020 Vol. 59 (6): 122-13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1864 KB) (
132
)
131
抗战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三位领导人述论
朱 英
抗战后重建的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其主要领导人有出任理事长的王晓籁、首任秘书长骆清华及其继任者寿景伟,他们均在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将这三人与以往全国商会领导人相比较,呈现出若干明显特点:多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多兼有各种不同的重要职务(包括政府部门的实职),与高层党政官员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帮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都来自浙江同一省区。而主要领导人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势必会产生多方面的复杂影响。
2020 Vol. 59 (6): 131-144 [
摘要
] (
324
)
HTML
(1 KB)
PDF
(2453 KB) (
211
)
145
从承认民国到敦促参战: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外交,1913-1918
王 笛
20世纪初,美国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了与其他列强不同的态度。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是唯一能干预并防止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政策的国家。1913年威尔逊任总统并派芮恩施担任美国公使之后,中美关系进一步密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主要西方国家。1915年美国公开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随后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协约国,奠定了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要求的基础。考察1913-1918年间美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美国的对华政策,无疑对理解1919年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以及收回山东权利的失败之原因,会有深入的认识。美国认为,中国的独立和不受外国控制,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问题在于,并不等于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中国国内和国际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结论便十分清楚:依靠外国力量的支持,最终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
2020 Vol. 59 (6): 145-159 [
摘要
] (
355
)
HTML
(1 KB)
PDF
(2609 KB) (
219
)
160
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雷万鹏 李贞义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2014-2015学年的数据,论文实证分析了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教师支持对留守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学习支持、情感支持和交往支持均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毅力、开放性、学校适应和交往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往支持对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教师的各项支持程度越高,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越强。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彰显教师支持对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保护性作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 Vol. 59 (6): 160-168 [
摘要
] (
320
)
HTML
(1 KB)
PDF
(1161 KB) (
618
)
169
中国的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法律
段斌斌
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撑和保障,但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立法任务依然繁重,法条质量有待提升,回应能力亟须提高。相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主要矛盾、社会阶段、法治进程、行政理念与维权意识均有显著变化。加快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教育法律尊重选择,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呼唤法律促进公平,走向权利的时代呼唤法律加大权利保障力度,依法行政理念要求有效约束公权,社会转型加剧呼唤法律直面问题,维权意识高涨要求法律有效解决纠纷。教育立法应以此作为基本理念,精心打磨法律条文,发挥法律各项功能。
2020 Vol. 59 (6): 169-178 [
摘要
] (
321
)
HTML
(1 KB)
PDF
(1715 KB) (
269
)
179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的远程心理干预
张 琳 赵春晓 任志洪* 江光荣
重大公共事件期间和之后医护人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心理干预。通过梳理远程心理干预的发展脉络与效果评估,本文指出远程心理干预是有实证支持、可供医护人员使用、方便可行的干预手段。本文总结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远程心理干预的重要议题,包括开通干预渠道的必要性、干预主题的特殊性、干预的阶段性和干预的常用方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0 Vol. 59 (6): 179-186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946 KB) (
246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