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6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1-05-27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
王怀超 张 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从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潮流,做时代的促进派;二是有一种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三是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四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五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六是有一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2021 Vol. 60 (3): 1-6 [摘要] ( 617 ) HTML (1 KB)  PDF (852 KB)  ( 504 )
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立发展
钟德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确立、发展和日臻完善定型。它的孕育、形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正式形成以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为标志,它的正式确立以中共八大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方针为标志。从中共八大到十三大召开的数十年间,是其探索性建设时期。以中共十三大从政治制度层面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念为标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入制度性建设时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日臻完善定型。
2021 Vol. 60 (3): 7-17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1304 KB)  ( 222 )
18 从“中国化”到“中国话”:百年大党革命话语的变与不变
王建国 田 娜
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经历了从转述外在性革命话语到初步自主探索中国化的革命话语,再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拓展革命话语的内涵,最终形成自主、自觉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革命的“中国话”,形成内容与形式兼具中华文明和中国气派的现代革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自觉地推动革命话语的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始终不渝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以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的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使然。百年来,虽然革命话语表达方式在不断变迁,革命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但革命话语的话语主体、理论根底、目标指向和价值旨归始终不变。
2021 Vol. 60 (3): 18-26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140 KB)  ( 258 )
27 新时代乡村治理革新的基本样态、生成因素及未来趋势——基于“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质性研究
张立荣 汪榆淇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范式及“词汇云”可视化工具,审度和分析农业农村部2019年6月发布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首先从“充分发挥党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制度链条规范乡村治理运行”“运用多种施策工具落实乡村治理政策”“调动本土积极因子打造乡村治理内驱力”“凸显‘三治融合’引领乡村治理方向”五个维度解析乡村治理革新的基本样态,接着从“全社会对乡村价值的全新认识”“地方政府强力推进治理锦标赛”“民间主体不断高涨的乡村治理参与意愿”“城市治理有益经验的启示借鉴”“移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五个层面寻绎乡村治理革新基本样态的生成因素,最后结合既有样态的成因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量,从“更加注重发挥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统合作用”“更加注重维护乡村社区的稳定和平安”“更加注重探索智能化乡村治理新模式”“更加注重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更加注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五个方面揭示未来乡村治理革新的趋势。
2021 Vol. 60 (3): 27-34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615 KB)  ( 441 )
35 高质量协商如何达成:在要素-程序-规则中发展协商系统——兼对5个农村社区协商实验的评量
张大维
新发展阶段需要有新发展理念,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社区治理效能需要提高协商质量。国际上好的协商标准是不断演进的,第二代在第一代拓展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趋同化和共识性。通过对5个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协商样板案例的流程和内容呈现的分析,发现其协商过程的运行都是在要素、程序和规则中来展开的。结合国际理论和本土实践建构基于“要素-程序-规则”的协商系统评量指标体系,高质量协商达成总体上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构成的协商系统:第一,营造协商系统所含有的6个要素标准,大致包括协商主体、协商场所、协商实体、传播过程、转化过程和执行过程;第二,构成协商系统所具有的8个程序标准,大致包括提出议题、确定议题、组织协商、环境配套、人员赋能、沟通传播、协商监督和结果运用;第三,符合协商系统所规约的9个经典要件拓展出的规则标准,大致包括尊重、去权、平等、理性、共识、趋善、公开、问责、真诚等9个经典指标的包容性拓展。其可以为即将开展的全国1000个左右的村级议事协商实验,以及通过协商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和提升社会治理实效提供借鉴。
2021 Vol. 60 (3): 35-46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146 )
4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历程和新发展阶段策略调整——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的视角
张启春 杨俊云
正确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历程和未来走向,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和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2-2020年的政策文本,从公共价值理论视角解读,不难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经历了纳入政策议程(2002-2006年)、开展政策试点(2007-2011年)、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2012-2020年)三个演进阶段,表现为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的政策演进逻辑,并凸显政府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治理特征。而新发展阶段均等化政策正面临“新矛盾”、“新结构”、“新技术”和“新疫情”等新挑战,以及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政策覆盖人群、供给结构、服务方式、资源分配、财力支持和治理策略等势必产生重大影响。建议从加强常态化治理的制度供给、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体系、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和强化政策绩效评估等方面推进均等化政策由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变。
2021 Vol. 60 (3): 47-56 [摘要] ( 397 ) HTML (1 KB)  PDF (1438 KB)  ( 253 )
57 理解中国扶贫的信贷路径:小额信贷政策变迁的测度、方向与动力机制
朱亚鹏 张婷婷
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与项目的运作情况,对政策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关注不足。本文梳理了中国小额信贷政策的发展历程,并运用政策要素模型分析政策变化的范围、内容与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小额信贷政策发展呈现出不同于霍尔模型的复杂的政策动态与发展渐进的政策变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抽象层次的政策要素保持长期稳定,而程序性和操作层次的政策要素发生渐进变化,改变了原本的政策均衡。促进小额信贷政策变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分别是政策学习、政治环境变化和焦点事件中的政策企业家。文章最后讨论了运用政策要素模型分析政策变迁的启发意义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2021 Vol. 60 (3): 57-67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479 KB)  ( 173 )
68 出版学“三大体系”建设(笔谈)
周蔚华 方 卿 张志强 李 频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出版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出现了许多标志性成果。面临教育部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学界、业界一批专家呼吁将出版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并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出版肩负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部署与推进,出版学应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因此,出版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出版的内在规律,并在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中构建独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20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与会并围绕“出版学的三大体系建设”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编辑部根据专家发言组成一组笔谈,以飨读者。
2021 Vol. 60 (3): 68-82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2070 KB)  ( 350 )
83 公共传播的价值底色与实践品格
刘 杰
尽管公共传播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学术图谱,但依旧面目模糊,被赋予了若干不同乃至价值取向相左的学术想象,在现实实践中也被降格为一种纯粹技术层面的理解与运用,其价值维度以及相应的实践品格被遮蔽,限制了传播研究的想象空间和价值关怀,从而遭遇某种“知识危机”。因此,追寻并重申公共传播的价值底色与实践品格成为必要的学术议题。在价值底色方面,公共传播主张在公众至上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言说与表达,实现公共利益与共同体之善。在实践品格方面,公共传播强调通过公民积极行动构建公共领域、参与民主商议。重申公共传播的价值底色与实践品格有助于缓解其知识危机。
2021 Vol. 60 (3): 83-90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1239 KB)  ( 137 )
91 蒋孔阳“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与中国当代美学
张玉能
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这一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意义,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生成论,反对美的预成论,把美放在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动态考察,颠覆了美学的静止观点理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多层累论,反对美的单一构成论,解构了美学的一成不变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量变到质变的突创论,反对美的生物进化论,拆卸了美学的自然生命论。这个命题坚持、丰富、发展了美学的辩证唯物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在百花齐放的学术讨论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
2021 Vol. 60 (3): 91-97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898 KB)  ( 266 )
98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相通性
高 奋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相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和欧洲艺术的批评中。弗莱艺术批评的价值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努力推进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互鉴。剖析其批评特性与价值,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
2021 Vol. 60 (3): 98-106 [摘要] ( 363 ) HTML (1 KB)  PDF (1726 KB)  ( 178 )
107 当代文学史中的路遥叙述问题探究
王仁宝
新世纪以来,关于路遥的文学史叙述多被研究者笼统地指证为被“忽略和遗忘”了。事实上,对路遥进行详细叙述的文学史不仅数量多,而且叙述点也非常多,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史叙述状态。多元化的文学史叙述表面上对路遥的复杂性进行了呈现,但实际上对路遥及其作品的特征与意义有所消解,造成了路遥在文学史叙述中“无处安放”的困境。而以“陕西”或“延川”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地方路径之一,从路遥及其作品出发,围绕“现实主义”在陕西或“延川山花”现象展开叙述,则可能会突破现有的预设式文学史叙述范式所造成的叙述困境,实现路遥在文学史叙述中的适得其所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建构时空并重文学史叙述范式的一次探索实践。
2021 Vol. 60 (3): 107-114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1689 KB)  ( 134 )
115 制约“X单+于”词汇化的公众词感及相关因素
饶 琪, 李 慧
单音介词与其毗邻前项在语言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融合、固化现象。现代汉语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双音节含“于”词汇(“过于、关于”等),但长期以来却并不能够提供一份有关“X单+于”详细的成员清单,制约了对这类词来源与形成进行有效的全局观察。研究以2000—2011年电子版的《人民日报》为语料来源,在大规模真实文本上挖掘具有一定频率水平的“X单+于”构建候选集,引入E-Prime实验平台通过“词感投票”方式对“X单+于”成员的词汇化程度进行分型,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全面“X单+于”词汇清单,并首次给出了公众词感的阈值区间,还从前项性质、语义、句法和频率等四个方面对影响“X单+于”成词的因素进行分析。
2021 Vol. 60 (3): 115-125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1542 KB)  ( 148 )
126 巴黎公社体制考析
许耀桐,
如何正确地认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应从马克思提出的“公社体制”并由此形成的思路着手。首先,对中世纪公社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公社进行溯源。它们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进步。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采取了历史上的名称,特别效仿1792年巴黎公社,是对法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其次,研究1871年巴黎公社的公社体制。和中世纪公社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公社的体制相比,1871年巴黎公社体制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特征,它从政治、经济、行政、文化教育、司法、社会六个方面建构了完整的公社体制,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再次,阐明巴黎公社体制的影响和作用。它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主建设的四条发展新路。
2021 Vol. 60 (3): 126-133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1180 KB)  ( 111 )
134 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历史演变
孙岩帝
“新保守主义”是几近同时发轫于日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股政治思潮。就日本而言,中曾根康弘、小泽一郎、安倍晋三三位政治强人,不但先后扮演了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奠基人”、“理论旗手”、“践行者”等关键角色,而且在日本政治右倾化中次第发挥了“启动”、“推进”、“提速”等重要作用。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不但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而且内含“修宪”政治诉求;小泽一郎的新保守主义不但从核心内容和运作模式入手进行了“保守两党制”顶层制度设计,而且从基本涵义和政策架构视角阐释了“普通国家论”政治理念;安倍晋三的新保守主义不但以错误历史观为思想基础、以“修宪”为政治夙愿,而且以“美丽的国家”为目标追求。日本新保守主义及其启动的政治右倾化对40年来日本政局走向和东亚格局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
2021 Vol. 60 (3): 134-143 [摘要] ( 422 ) HTML (1 KB)  PDF (1667 KB)  ( 207 )
144 寺内内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与西原借款
文春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不仅通过武力,而且还通过经济、金融战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1916年10月,由曾担任朝鲜总督的寺内正毅组阁,建立寺内内阁以代替大隈重信内阁。以首相寺内正毅、大藏大臣胜田主计、首相私人幕僚西原龟三为首的“朝鲜组”主导“鲜满经济一体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吹“日中经济提携”,以代替大隈内阁时期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所代表的强硬对华外交路线。朝鲜银行在金融层面上承担“鲜满经济一体化”政策的积极推进者的角色,它试图把将朝鲜纳入“日元货币圈”的经验,推广到中国东北甚至中国关内。寺内正毅内阁时期由朝鲜银行主导的西原借款是20世纪30年代所谓“日满支经济一体化”政策的雏形。
2021 Vol. 60 (3): 144-152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405 KB)  ( 220 )
153 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陈佑清 蔡其全
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常常被放大或曲解。国内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三种误解:一是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二是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三是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这些误解既隐匿于教学理论观念中,也体现在教学实践行为上。揭示这些误解的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症结,是新时代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亟待廓清的关键性课题。
2021 Vol. 60 (3): 153-160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172 )
161 网络借贷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了吗?——基于全国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
盛玉雪 蒋 承
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不高,资金不足是主要瓶颈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否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解题空间?利用“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对网络借贷能否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内生性问题导致网络借贷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被高估,采用工具变量估计后发现网络借贷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且采用不同估计方法和不同工具变量以及不同子样本进行的估计都发现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能显著提高网络借贷对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而有网络借贷的大学生个体更易建立新的社会规范意识,有更高的按时还贷率和更高的获得金融投资收益的倾向。因此,要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除了完善监管和消除不良校园贷,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2021 Vol. 60 (3): 161-173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1549 KB)  ( 296 )
174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价值的变革
孙 婧
人工智能作为极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正引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它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使学校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不仅加深了人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也引发了教学价值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价值变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人的优势,从而促使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实现自身的价值。鉴于此,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建立培养“人类独有能力”和“人工智能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特征的多元教学内容;塑造“师-机-生”三维师生关系;实施个性化、多元化的动态教学评价。
2021 Vol. 60 (3): 174-181 [摘要] ( 270 ) HTML (1 KB)  PDF (1154 KB)  ( 456 )
182 论理论心理学的科学使命与历史命运
高申春 邢雷雷
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整体思维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其重要性向来是有普遍共识的。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它似乎又很难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往往陷入迷茫、困惑甚至萧条的局面。这既决定于心理学及其历史的特殊性,又决定于它自身的一系列特征。关于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整体中所承担的科学使命的分析表明,它的实质原来是关于心理学必然是什么的系统追问;又结合心理学作为专业学科之特殊性的背景得以揭示,它同时包含了否定性的批判和肯定性的建构两个方面。只有以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全部人类思想作为整体为背景,得以透视理论心理学及其科学使命的全域,才能真正理解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历史命运,由此获得力量、信心、勇气和希望,坚持并繁荣理论心理学的事业。
2021 Vol. 60 (3): 182-188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943 KB)  ( 116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