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62卷 6期
刊出日期:2023-11-27

 
1 现实需求、历史交往和理论自觉——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韩志斌 邹芙都 郑 威 徐昭峰 谢乃和 梁 晨 郭 辉 董 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本刊特邀韩志斌、邹芙都、郑威、徐昭峰、谢乃和、梁晨、郭辉、董杰等八位历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科技史)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就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认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意义等议题展开笔谈,以期为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2023 Vol. 62 (6): 1-32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4935 KB)  ( 877 )
33 乡村政治学开拓与发展——以张厚安教授的研究历程为线索
项继权
张厚安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乡村政治学和农村治理问题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人。回顾张教授的治学历程,他引导了政治学研究从高层走向基层,创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构建了具有明确研究对象、重点、内容、方法、目标以及基本学术判断、理论概括和政策主张等的乡村政治学的学科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张教授的学术精神和治学理念得到不断弘扬与发展,乡村政治学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层实践经验总结、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2023 Vol. 62 (6): 33-39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969 KB)  ( 139 )
40 在“田野”中发现和发展政治科学——兼评从“人类学的田野”到“田野政治学”
陶 庆 石园园
作为方法论的“人类学的田野”,为人类学从古典转向现代、从思辨走向科学奠定了基础、敞开了大门,形成了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文化科学”。 “田野”从与民族志撰写结为“姻亲”时起,就受到不同类型政府的支持甚至资助,“文化科学”的直接结果具有供给政府部门决策之公共功能,这是“田野”致力于政策科学的内在本能驱动之结果。一方面,在人类学领域,“田野”调查的社会公共性激活了“公共人类学”“人民的人类学”等的政治禀赋;另一方面,在政治学领域,“田野政治学”回应了政治学科学化第四次浪潮发展的时代需要,提供了解决“有政治无政治学”的中国方案。
2023 Vol. 62 (6): 40-4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297 KB)  ( 83 )
49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其逻辑
袁方成 周韦龙
县域城乡融合对于实现超大规模人口现代化与治理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背景,可对县域城乡融合进程中空间、要素、产业服务融合的经验样态及其实践逻辑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空间一体化治理、要素市场化改革、产业融合化发展与服务均等化供给是当前县域城乡融合的主要驱动机制。不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形塑了县域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与治理结构,在结构耦合中展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三重逻辑。立足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的战略导向,从全领域共建城乡空间、全过程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全方位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可进一步推动我国县域城乡发展迈向更加平衡而充分的融合之路。
2023 Vol. 62 (6): 49-59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1717 KB)  ( 368 )
60 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研究——基于要素配置的视角
甘天琦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动能,“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持。文章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以2011-2019年全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了数字经济通过影响要素配置而作用于城市碳排放异质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U”型特征。在更换被解释变量、选取“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剔除省会及直辖市样本、更换聚类标准误及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能缓解要素配置扭曲而促进城市碳减排,且对资本扭曲的矫正作用要高于对劳动力扭曲的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改善要素配置起到的碳减排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城市差异,对资本错配更加严重、发展较好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加明显。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数字经济通过改善要素配置扭曲而降低碳排放的机制均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积极发挥数字经济调整要素配置的作用,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2023 Vol. 62 (6): 60-73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105 )
74 我国市级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形式研究
胡洪曙 吴纤媚
本文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求解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和不同情形下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同时使用2005-2021年282个市的面板数据,从总税收实际税负、增值税实际税负和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三个角度出发,采用准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税收竞争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维度研究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形式。研究发现,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优势策略差异;在实证分析中控制了共同冲击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和本地税收政策对空间关联地区实际税负变化的滞后性反应时,不同税种的税收竞争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博弈产生的精炼均衡结果为趋同化税收竞争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则越可能呈现出差异化税收竞争形式;总税收和增值税的税收竞争反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总税收实际税负和增值税实际税负在地区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呈差异化税收竞争形式,而企业所得税竞争反应系数为正,表明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存在正相关关系,呈趋同化税收竞争形式。
2023 Vol. 62 (6): 74-93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2059 KB)  ( 83 )
94 晚清与“五四”“废文言论”考释
张卫中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2023 Vol. 62 (6): 94-101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127 KB)  ( 51 )
102 怎样做父亲与如何做儿子——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卡夫卡《致父亲》的比较分析
曾艳兵,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2023 Vol. 62 (6): 102-108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60 )
109 鲁迅湘灵诗中“力”的博弈与神祇再造
熊 莺
鲁迅笔下几首极富代表性的湘灵诗表明:鲁迅对“力”的认知与阐释显然是多面性的。纵然鲁迅对现实中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持保留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场域主张“撄人心”的文学观,他充分肯定了屈原诗作“撄人心”的潜质。鲁迅的湘灵诗将楚辞传统中的香草美人形象巧妙改造成能够承载现代情感的意象,以此烘托、反衬强力制暴的必要性,成为鲁迅所作“湘灵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他改变了传统屈骚抒情模式中神祇形象的轻灵柔婉之美,取而代之的是女斗士与反动势力强势对抗所绽放的崇高美与力量美。鲁迅以革命家的行动辅以文学家的回心,以狂暴之力再造远古神祇,以此抵抗传统屈原诗赋中文学无力的局限性。
2023 Vol. 62 (6): 109-118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1947 KB)  ( 286 )
119 道家的文化基因——先秦道家与上古的氏族、部落及国家
高华平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道家二十六家七百三十四篇著作中,可确定属于宋、卫、陈、郑、齐、楚诸国者二十二家七百零一篇,占《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道家总人数的84%以上、著作总篇数的95%以上。而宋、卫、陈、郑、齐、楚诸国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众多的先秦道家人物和著作,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基本民众乃上古颛顼氏之苗裔,在他们的基因中天然地具有某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官”意识。“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亦即“道家者流,盖出于颛顼氏(重、黎)天地之官”。源于颛顼氏的道家思想文化基因在陈、宋、楚三国有较纯正的传承,其故地流行的老庄道家多主“虚静无为”和“以自隐无名为务”;而在卫、郑、齐三国的道家则明显具有东夷文化和西部炎黄文化融合的特征,其道家思想亦在道家之“道”的名义下,寻求与儒、法、刑、名等各种思想的相互调适与融通。
2023 Vol. 62 (6): 119-137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2903 KB)  ( 87 )
138 “大宛”和“大夏”:张骞带回的两个希腊族称
徐晓旭
张骞当年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政权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导致了张骞将三个地区理解为三个“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希腊化历史情境中,张骞使用他在出访途中不同路段听到的来自不同语言的希腊人族称,将费尔干纳定义为“大宛”,将巴克特里亚定义为“大夏”。“大宛”来自东方民族对希腊人的他称,该他称又来自希腊人的一支伊奥尼亚人的希腊语自称。“大夏”来自希腊人的希腊语自称。张骞的这种定义为中国人开创了一种关于“西域”的知识传统。对这一传统的解读,应置于综合多语种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重建的历史情境当中。
2023 Vol. 62 (6): 138-147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1795 KB)  ( 103 )
148 隋唐凿修渠水考
马俊亚
近年来,各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及多地运河博物馆在述及隋唐运河时仅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八省市,且不乏大量常识性谬错,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竟然遗漏了京畿所在重地陕西。事实上,隋唐时修治的运渠遍及各个地区,运道、溉渠如网络经脉,并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除巡游、漕运、灌溉、居民用水外,京畿河渠需维系都城的供给与稳定。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渠主要服务于农田、饮用和军事,江淮运渠以供应两都钱粮、绢布、护田、护城、火备为主,东北、华南运道多涉及军事行动,西藏的渠水以农业灌溉为主。
2023 Vol. 62 (6): 148-165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2427 KB)  ( 315 )
166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王 健
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虽然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学校体育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亟待突破的困境:体教融合协同发展问题、体育中考中的问题、“双减”后的学校体育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问题。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学校实际,要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就要完善制度体制,促进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科学谋划,提升体育中考的科学性;立足实际,抓住“双减”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完善相关条件,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转变观念、提升实力、加强评价,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2023 Vol. 62 (6): 166-178 [摘要] ( 393 ) HTML (1 KB)  PDF (1762 KB)  ( 716 )
179 “需求+技术”双牵双驱的交叉学科发展范式——以美国“多学科大学研究计划”为例
王战军 李旖旎
美国是交叉学科研究开展时间最早、取得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其国防部主导实施的“多学科大学研究计划”在推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计划自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军事需求顶层牵引和技术发展自主驱动,逐渐探索出了“需求+技术”双牵双驱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发展范式。我国已经把交叉学科列为第14个学科门类,旨在探索形成新的科学发展范式,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交叉科学人才。美国在交叉学科建设规划设计、经费支持、管理机制、融合方式、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思路借鉴。
2023 Vol. 62 (6): 179-188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515 KB)  ( 148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