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号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5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9-06-27

 
319 负二项分布参数估计的MM算法
刘 寅
同时求解负二项分布的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该文利用Tian、Huang 和 Xu 提出的组装分解技术来导出负二项分布中关于未知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的MM算法迭代式,并给出该方法的收敛率的计算公式.随机模拟的结果表明的MM迭代结果收敛到其极大似然估计,并且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估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以及估计的速度均有显著提高.
2019 Vol. 53 (3): 319-323 [摘要] ( 428 ) HTML (1 KB)  PDF (1551 KB)  ( 209 )
324 极小T(min)(α,β)-γ空间
吴 耀 强
首先给出极小(α,β)-γ-开集和T -γ(min)空间的定义,并获得了它们的相关性质;然后引入了(α,β)-γ-连续和(α,β)-γ-LF空间的概念, 并得到它们更广泛的拓扑性质.
2019 Vol. 53 (3): 324-328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133 )
329 一种求解大规模非光滑优化问题的共轭梯度法
黎勇,李智群
针对大规模非光滑优化问题,利用Moreau-Yosida正则化技术和Armijo-type线搜索技术,设计了一种修正LS共轭梯度算法.算法的搜索方向不仅满足充分下降条件,而且具有信赖域性质.可以证明新算法在适当条件下全局收敛.初步的数值实验表明,新算法在求解大规模非光滑无约束凸优化问题方面比LMBM方法和MPRP方法更有效.
2019 Vol. 53 (3): 329-334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1688 KB)  ( 128 )
335 时间尺度上奇异Chetaev型非完整力学系统的Lie对称性
陈志炜,朱建青
研究了时间尺度上奇异Chetaev型非完整力学系统的Lie对称性与守恒量问题.首先,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其次,基于时间尺度上微分方程在无限小变换下的不变性,给出了时间尺度上奇异Chetaev型非完整系统Lie对称性的确定方程和限制方程.最后,建立时间尺度上奇异Chetaev型非完整系统Lie对称性的结构方程,给出了Lie对称性的守恒量,并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2019 Vol. 53 (3): 335-338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125 )
339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扩散作用对螺旋波的影响
陈超,蒋丽源,邓敏艺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D2Q9模型,研究激发系统中扩散作用对螺旋波演化行为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保持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改变快变量的扩散系数Dy,系统中的螺旋波由圆形向方形转变且波臂变粗,系统能量随Dy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但总量仍然足以维持系统螺旋波稳定;保持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改变慢变量的扩散系数Dx,系统中可以演化出稳定螺旋波、小螺旋波和混沌态3种斑图,系统能量随Dx的增大急剧减少;当Dx=0.24时,可观察到系统中长臂螺旋波排斥短臂螺旋波现象,Dx增大到一定值时,系统将由激发系统向振荡系统转变.
2019 Vol. 53 (3): 339-344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7333 KB)  ( 66 )
345 高压下黄铜矿CuInS2的电子结构、弹性参数、热学和电学性质的第一性研究
任一鸣,潘轩民,胡永红,薛 丽,胡正龙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高压下黄铜矿半导体CuInS2的电子结构、弹性参数、热学和电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uInS2是直接能隙半导体,其能隙值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能隙随压强变化的一阶系数值为54.31 meV/GPa;其弹性参数满足高压下的机械稳定性的条件,并且材料的韧性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强. 基于弹性参数计算了体系的德拜温度和最小热导率,德拜温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最小热导率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对塞贝克系数和功率因子比弛豫时间的研究,发现增加压强和调节载流子的浓度可以改善CuInS2的电学性能.
2019 Vol. 53 (3): 345-351 [摘要] ( 494 ) HTML (1 KB)  PDF (5023 KB)  ( 132 )
352 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李英攀,李晓喆,刘名强,邹世助,王芳,李瑞格
为准确评价城市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等级,考虑到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相容性,提出一种基于组合权和物元分析理论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根据综合体建筑火灾特点与灾害机理,按人—机—料—法—环5要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计算指标组合权重;其次,针对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过物元变换建立评价的物元体系,即确定火灾风险评价的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通过计算等级贴近度确定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等级;最后,以武汉市某大型综合体为例,按照该方法确定该建筑火灾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该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为安全,符合实际情况;与用于一般建筑火灾风险的其他评价方法相比,更为准确客观、简便易行.
2019 Vol. 53 (3): 352-35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5237 KB)  ( 118 )
359 Mg(II)-Zn(II)异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质
陈砚美,张全超,杨水彬,田正芳,张万举
以吡啶-2,5-二羧酸为配体与MgCl2·6H2O和Zn(NO3)2·6H2O,运用水热法在120℃下反应3 d,合成了一个混金属配合物,[Mg(H2O)6][Zn(pydc)2]·2H2O (1, H2pydc=吡啶-2,5-二羧酸).并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以及室温固态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晶胞参数a=0.72725(10) nm, b=0.74311(10) nm, c=1.06859(15) nm, α=78.968(2)°, β=74.332(2)°, γ=70.428(2)°; V=0.52066(12) nm3,Z=1.此配合物呈现深蓝色荧光.
2019 Vol. 53 (3): 359-364 [摘要] ( 399 ) HTML (1 KB)  PDF (3970 KB)  ( 131 )
365 双吡啶单吡咯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甘志良,钟忆青,何 飘,易小艺
三联吡啶钌配合物和DNA相互作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基于类三联吡啶配体,如双吡啶吡咯,稳定的金属配合物和DNA作用却鲜见报道.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4个已知的双吡啶吡咯钌配合物与DNA结合性质: [(PDP)Ru(COD)X],其中HPDP=2,5-bis(2’-pyridyl)pyrrolide,COD=1,5-环辛二烯,X=Cl- (1), NO3(-) (2);[(PDP)Ru(COD)(H2O)](BF4) (3) ; [(PDPCl)Ru(COD)Cl] (HPDPCl=2,5-bis(2’-pyridyl)-3,4-dichloropyrrolide(4).发现化合物1以经典嵌插方式和DNA结合,2和3可能为部分或非经典嵌插结合DNA,4主要以静电相互作用结合DNA.此外,通过MTT法考察了配合物1~4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
2019 Vol. 53 (3): 365-372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4255 KB)  ( 170 )
373 棒状HTlc-Cl2-CO3晶体的低温水热法制备及其结构分析
吴健松,彭春燕,杨轶凤,何紫荧
以MgCl2·6H2O 和Al(NO3)3·9H2O为原料,Na2CO3-NaHCO3缓冲对为沉淀剂,在低温水热中合成了棒状HTlc-Cl2-CO3.样品用XRD、SEM、N2吸附-解吸进行了物相、粒度、晶体形貌结构、热分析和比表面分析.分析了缓冲对体积分数对棒状HTlc-Cl2-CO3晶形及晶胞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缓冲对用量在体系中含量的大小对其规整性、板层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当缓冲液用量为37.5%,反应温度T=50℃,反应时间t=196 h时可获得晶形好、板层结构显著、规整性好、分散性好的棒状HTlc-Cl2-CO3.合适的缓冲液浓度可提供有利的晶体生长环境,维持稳定的pH值防止无定形沉淀的生成.根据衍射数据计算了HTlc-Cl2-CO3晶胞参数和层间高度,得a=0.308 nm, c=2.157 nm,板层间通道h=0.242 nm.
2019 Vol. 53 (3): 373-378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5620 KB)  ( 111 )
379 立方体纳米Cu2O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研究
肖碧源,汤焕丰,邱江源,覃方红,万 婷,贺子君,罗冰群,黄在银,
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是纳米材料本征性质,而粒径是其规定热力学函数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对于指导预测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液相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Cu2O作为模型材料.利用原位微热量技术获取了Cu2O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合热化学循环热动力学原理及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Cu2O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了粒度对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均增大.
2019 Vol. 53 (3): 379-385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6367 KB)  ( 108 )
386 槐属二氢黄酮G促进L6细胞内GLUT4的表达和转运
宋冠军,田迪,赵平,杨新洲
利用细胞葡萄糖摄取检测试剂盒检测苦参中槐属二氢黄酮G(Sophoraflavanone G,SFG) 对L6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发现SFG能够增加大鼠成肌细胞 (L6) 的葡萄糖摄取;之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FG对L6细胞内GLUT4的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可稳定表达IRAP-mOrange荧光蛋白的L6细胞内,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SFG作用下葡萄糖转位蛋白4 (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 的转位,发现SFG对GLUT4的转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SFG对GLUT4转位的促进呈浓度依赖性;另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也显示SFG增强L6细胞中GLUT4与细胞膜的融合.这些结果显示利用SFG处理L6细胞后,L6细胞内GLUT4的表达、转运及与细胞膜的融合继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显著增强,说明SFG可能具备开发成一种新的降血糖药物的潜力.
2019 Vol. 53 (3): 386-391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5616 KB)  ( 126 )
392 KLF4沉默与阿霉素诱导的DNA损伤协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喻兆阳,李娟,黎华,费东,薛慧颖
探究KLF4沉默与经不同作用浓度阿霉素处理诱导的DNA损伤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应用RNA干扰技术,采用siRNA转染HepG2细胞以沉默KLF4基因.采用MTT法检测KLF4沉默前后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LF4沉默前后对HepG2细胞周期变化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HepG2细胞中KLF4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到高浓度的阿霉素促进KLF4的表达,并且低浓度的阿霉素可使得细胞停滞在G2/M期,高浓度的阿霉素则使部分细胞凋亡(19.31%).将KLF4沉默后,发现细胞生长变缓,低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细胞随时间增加而出现更多的细胞凋亡;高浓度的阿霉素处理后,细胞数明显减少,更多的细胞发生凋亡(28.89%),且在KLF4沉默前后均发现低浓度阿霉素促进p53与p21表达,高浓度阿霉素抑制其表达.阿霉素诱导的DNA损伤可提高KLF4的表达,KLF4依赖于DNA损伤激活的p53促进p21的表达,进而引起G1/S期细胞周期阻滞.沉默KLF4与阿霉素诱导的DNA损伤可协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其在肝癌细胞 HepG2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2019 Vol. 53 (3): 392-400 [摘要] ( 359 ) HTML (1 KB)  PDF (8158 KB)  ( 66 )
401 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蛋白
章 纳,王衡瑞,毛彦娜,张成林,秦 斌,王志民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虽然很早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但是一直到2015年在南美巴西的大规模爆发,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寨卡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往往引起包括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症状.寨卡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其基因组可以编码翻译并剪切加工出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膜蛋白,囊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相关研究已经证明,NS1蛋白与同属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根据其蛋白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寨卡病毒穿越血脑屏障有关.因此鉴别NS1与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对于发现寨卡病毒在细胞内的转运,转录,以及装配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此,该课题构建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包含Flag和Strep两种标签的NS1融合蛋白,通过免疫沉淀的方法将与NS1结合的蛋白利用标签蛋白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分别带有Flag与Strep标签的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发现了16个两种标签共同的结合蛋白,其进一步的通路分析证明这些蛋白于与病毒转录、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多个通路有关,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复制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 Vol. 53 (3): 401-407 [摘要] ( 394 ) HTML (1 KB)  PDF (4658 KB)  ( 136 )
408 淮盐运输线路及沿线城镇聚落研究
赵 逵,张晓莉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2019 Vol. 53 (3): 408-414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7072 KB)  ( 82 )
415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慕琳,胡娟,邱小梅,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2019 Vol. 53 (3): 415-424 [摘要] ( 383 ) HTML (1 KB)  PDF (7674 KB)  ( 95 )
425 旅游活动对庐山景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方法
刘海,黄跃飞,朱运海
植被与旅游活动之间关系的长期状态或者演变趋势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基于空间信息技术,以国家首批重点景区-庐山景区为例,采用长时序Landsat影像,提取景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NDVI变化特征,结合游客空间分布(腾讯区域热力图)与游客规模(游客人数)等旅游活动相关数据,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景区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随着距核心景区距离的增加,植被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核心景区建设活动、主要景点的游客活动以及景区周边的发展,不利于景区植被的生长;旅游活动较少区域,植被生长较好.时间上,庐山景区植被由2个先降后升、期末回升水平低于期初水平的变化过程组成,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一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和林木类型演变有关;第二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环境持续处于“透支”状态有关.
2019 Vol. 53 (3): 425-432 [摘要] ( 293 ) HTML (1 KB)  PDF (7604 KB)  ( 70 )
433 武汉市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 珂,李星华,管小彬,沈焕锋
植被物候作为植被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于研究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内部植被通常分布破碎,因此公里级的低分辨率遥感影像难以实现植被的精细识别与分析,而十米级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在时间分辨率方面又难以满足物候分析的要求.为此,该文基于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缓解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矛盾,进行城市植被物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基于非局部滤波融合方法,生成武汉市空间分辨率30 m、时间分辨率8 d的地表反射率及EVI(增强型植被指数)序列,进一步采用移动加权谐波分析方法对EVI序列进行重建,并通过动态阈值方法提取2006年~2014年武汉市植被物候信息.实验结果表明:1) 武汉市植被由中心向郊区呈现生长期开始时间(SOS)逐渐推迟、结束时间(EOS)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LOS)逐渐延长的空间分布规律,且整体呈现出SOS提前、EOS推迟、LOS延长的时间变化趋势;2) 植被物候和平均气温相关性并不显著,但EOS和LOS受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影响显著,气温年平均日较差每增加1℃,EOS推迟约12 d,LOS延长约16 d,降水主要影响SOS和LOS,平均降水量每升高100 mm,SOS提前约5 d,LOS延长约9 d.
2019 Vol. 53 (3): 433-442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9316 KB)  ( 101 )
443 一种新的多因子约束下的NWP反演ZTD残差改正模型
闫俐孜,马丹,徐莹,王胜利,范曹明
对流层延迟是GNSS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利用NWP模型的气象数据积分反演ZTD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采用两大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NCEP)的再分析资料反演ZTD的残差一般在±60 mm之间浮动,预报资料反演的ZTD的精度更差,都不能直接用于精密定位.一般是先将此反演的ZTD作为初值,设定先验方差,将残差作为未知参数求解.NWP反演的ZTD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对流层和模糊度参数在滤波过程中收敛速度.前人的研究表明,NWP反演ZTD的残差大小与测站所在纬度相关,利用纬度与残差的相关函数可提高NWP反演ZTD的精度,但效果并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比较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反演ZTD的精度,然后分析精度较高的ECMWF资料反演的ZTD的残差随温度、湿度、纬度、季节等因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基于最小绝对残差法的多项式拟合方法拟合残差,提出一种新的多因子约束下的NWP反演ZTD的残差改正模型,从而提高NWP反演ZTD的精度.为验证模型的性能,以133个IGS站高精度ZTD为参考,拟合2015年ECMWF反演ZTD的残差,构建残差改正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改正2016年ECMWF反演的ZTD.实验结果表明:在纬度高于15°的地区,NWP反演的ZTD的平均残差和均方根误差比使用模型前分别减小了86.9%和36.3%.另外,对于较低纬度地区,此残差改正模型的效果不明显.
2019 Vol. 53 (3): 443-450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7819 KB)  ( 69 )
451 基于LUR模型的大气PM2.5浓度分布模拟与人口暴露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宋万营,杨 振,王平平,丁启燕,李星明
大气细颗粒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LUR(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进行空间化模拟,并考察污染暴露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为PM2.5污染分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站点PM2.5浓度差异较大,平均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大小受到站点风速、气温、海拔与3 k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等因子的显著影响,风速升高会加重污染,后3个因子增加则有利于降低污染.2)基于LUR模型的空间化结果显示,PM2.5浓度在省域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中部高、东部低、西部最低”的梯度差序特征,其中武汉城市圈、江汉平原与襄阳部分地区污染较重,鄂西地区普遍较低.3)构建顾及人口分布疏密的PM2.5暴露强度指数,发现PM2.5暴露强度与人口密度大小存在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全省超过90%的人口和面积处于中等及以下暴露强度,总体健康风险较低.暴露高值区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东部地区.
2019 Vol. 53 (3): 451-458 [摘要] ( 522 ) HTML (1 KB)  PDF (7307 KB)  ( 120 )
459 非对称成本信息下考虑不公平厌恶的农产品供应链批发价格契约
喻冬冬,吴战勇,卜 森
为分析非对称成本信息下的不公平厌恶对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性的影响,考虑合作社为主、超市为从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在超市销售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合作社具有不公平厌恶情形下,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在批发价格契约下的协调情况.研究表明,在合作社存在不利不公平厌恶的情形下,合作社的最优农产品产量不高于传统合作社的最优农产品产量,且其为合作社不利不公平厌恶系数的递减函数,批发价格契约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在合作社存在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对称情形下,合作社的最优农产品产量不低于传统合作社的最优农产品产量,且其为合作社有利不公平厌恶系数的递增函数,在一定情形下批发价格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
2019 Vol. 53 (3): 459-468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3289 KB)  ( 13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我刊参加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2 关于我刊近期发现假冒网站的声明
22 我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22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办公情况说明及COVID-19专题征稿启事
22 本刊荣获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下载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版权授权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诚信声明
地图管理规定
作者个人信息修改操作说明
  友情链接
22 华中师范大学
22 OSID
22 知网首发
22 中国编辑学会
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2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2 中国期刊协会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楼7楼华师学报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传真):027-6786812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