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63卷 2期
刊出日期:2024-03-27

 
1 “世界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
王立新 杨共乐 李剑鸣 晏绍祥 哈全安 沐 涛 韩东育
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韩东育教授、王立新教授、李剑鸣教授、邢广程教授、杨共乐教授、晏绍祥教授、哈全安教授、沐涛教授、赵学功教授等九位成员就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中,王立新、杨共乐、李剑鸣、晏绍祥、哈全安、沐涛、韩东育七位教授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思考与展望;邢广程、赵学功两位教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科学家对美国政府冷战政策的影响做了专题研究,提出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2024 Vol. 63 (2): 1-4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2007 KB)  ( 15 )
42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邢广程
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的论断为出发点,论证了人类历史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确定性。这表现为,人类历史呈现出已经完成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已被“硬化”的所有一切。人类历史是人类既往全部活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原本之态。人类历史的确定性给人类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尺度和规范。人类历史具有完整的时空结构。“西方中心论”“拉长”西方历史和挤占历史“空间”,这是对人类历史时空架构的有意识的扭曲和系统性的人为构造。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2024 Vol. 63 (2): 42-56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480 KB)  ( 14 )
57 科学家与美国政府的冷战政策
赵学功
美国科学家无论是在冷战的起源、演进及结束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形成了支持和反对美国冷战政策的两派。一派科学家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对核武器实施国际管制,全面禁止核试验,通过国际合作谋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另一派则力主通过技术进步来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主张大力发展核力量,谋求对苏联的绝对优势,以此威慑苏联,并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以实现美国的政治和军事意图。两派都通过各种渠道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双方之间的较量贯穿于整个冷战时期。
2024 Vol. 63 (2): 57-66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440 KB)  ( 7 )
67 一体化与统纪化:“儒法国家”,抑或大国礼治?
任 锋 李 欢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2024 Vol. 63 (2): 67-75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13 )
76 论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容纳、拒斥与回归
李 健
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经怀疑、而后拒斥、最后又回归的转折,这一转折也与梁启超自身政治思想的演进紧密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国家思想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梁启超国家思想的多变与两歧,既回应了急速迁转的转型期政治情势,也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展开留下了多元的思想遗产。不过,即便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国家思想历经多次变化,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却在流变中保持着内在统一,他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共性国家。
2024 Vol. 63 (2): 76-85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436 KB)  ( 11 )
86 生态整体主义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龙静云
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合流,这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生态整体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生态整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指倡导人类彻底摈弃自身地位至高无上的价值论独断,秉持人与自然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整体主义的精义在于“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所笃信的是,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应以中国哲学中“侍天地”的生态责任精神,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互利共荣。就当下我国而言,生态整体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以“四个统一原则”,即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统一,与人为善和与物共适的统一,生活幸福与生态美好的统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促进生命共同体繁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2024 Vol. 63 (2): 86-95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6 )
96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展开
王清军 余 嫏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构成一个显性议题。《宪法》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对司法权履行乡村环境治理职责提供了规范依据。中国党政体制形塑之下的环境司法具有特殊回应机能,在实现环境正义的同时能够产生治理叠加效应。体制变革之后的国家检察机关能够有效承接立法权、有机整合行政权和有序对接审判权,在制约行政权方面凸显出不同于法院审判权的特殊意涵,实现了“行政主治”与“司法督促”的良性互动。检察机关通过发挥政府履职的承接者和监督者、条块联动协调者、多元参与组织者、治理机制稳定器等功能,消解政府主导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牴牾、缺位、僵化,赋予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新的内涵。同时,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也存在着过度扩张、忽略过程监督、政治俘获和过度竞赛等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2024 Vol. 63 (2): 96-105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414 KB)  ( 7 )
106 服务型社会组织如何推动政策倡导?——基于拓展性倡导联盟框架的纵向个案分析
杨 宝 李万亮
政社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屡见不鲜,但服务型社会组织推动的政策倡导过程仍处于“黑箱”状态。基于拓展性倡导联盟框架,本文研究服务型社会组织创建政社合作联盟及其政策学习的过程与机制,基于纵向个案考察发现:第一,服务型社会组织以治理现代化等“相对稳定参数”变革开启的政治机遇组建了松散的政社合作,并借力群团改革之“子系统外部事件”构建了以群团组织为纽带的紧密型政社合作联盟。第二,政社合作联盟以政策方案的“迭代递归”原则开展“试验性学习”,历经创投式示范探索、横向型对比试验、权威化推广扩散等阶段之后达成政策共识。第三,无论组建联盟还是政策学习,服务型社会组织与群团组织是关键的“双政策经纪人”,分别以“专业方案”和“网络中介”动员地方政府支持倡导联盟。研究结论为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服务型政策倡导提供了理论解释,丰富了倡导联盟框架的本土化研究。
2024 Vol. 63 (2): 106-11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3 )
118 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与行动策略——以T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例
徐小丰 陈世香
社会政策的执行情境往往是发散的,相互竞争的。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价值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公共福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湖北省T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过程为案例,考察地方政府在社会政策执行中的多重逻辑竞争与行动策略。研究发现:社会政策的地方执行面临着多重制度逻辑,制度压力与行动情境张力下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是地方政府策略性地执行社会政策的制度基础,关键行动者的认知图式是政策执行的微观基础,制度与行动者的不断互动使得情境性自主成为地方政府短期或长期应对冲突的行为策略。本研究为理解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更为动态的制度环境与基层行为模式结合起来,阐明并揭示了“为什么政策执行会采取这样的形式”,推进了政策执行研究的微观基础。
2024 Vol. 63 (2): 118-12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459 KB)  ( 7 )
129 语境互文:李金发新诗创作论
陈爱中
作为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李金发在汉语新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引入汉语新诗创作,探索以传统汉语为媒介的汉语新诗写作方式,在五四白话诗之外,开创了汉语诗歌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自为性、个人性写作理念,欧陆的写作语境给他带来独特的诗歌文本结构,独白诗境和知性诗歌的写作倾向是带来晦涩性评论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诗歌成就所在。
2024 Vol. 63 (2): 129-136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2 )
137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审美风格
袁 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的面貌,整体呈现出三种审美风格:宏大叙事中雄伟壮丽的崇高美、日常叙事中清新宁静的优美、异化情境中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荒诞感。无论是抒发社会主义建设革命豪情的壮美、表达日常生活幸福之感的优美,还是讽喻社会异化情境中的荒诞感,诗歌的价值内核仍然指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2024 Vol. 63 (2): 137-143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1 )
144 注释类典籍三重语义层级与文本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中心
于芝涵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改早期文本的母字、异体字、通假字,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其次,文本的文义具有兼容性,后世使用“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近义词替换,或“据经造字”表达文义,也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再次,经注本的训释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系统,后世选择与训释更切合的文字形体,以至出现“据注改经”,亦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总体来看,后出异文多致力于加强文字和文本意义层级的联系。
2024 Vol. 63 (2): 144-15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80 KB)  ( 6 )
151 汉语方言的“被”“把”同现句
王莹莹
汉语方言广泛存在被动式和处置式在同一句中共现的现象,即“被”“把”同现句。同现句可分为三类:合用型、套用型、连用型,具有调节焦点、经济简明、连贯语篇等功能。同现句萌芽于唐,发展于宋元,至明清日臻成熟并沿用至今。它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被动式和处置式的高度和谐是前提条件,数量象似、标记象似、句式—意图象似是认知动因。此外,同现句经由概念融合生成,可看作事件融合的语言表征。
2024 Vol. 63 (2): 151-159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89 KB)  ( 21 )
160 论教育研究中的“学习”转向——对学习发生机制及教育行动实现机制的探寻
王有升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育”往往成为涵括并指代“学习”的一个概念。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学”也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教”的结果。这样一种“教育”对“学习”的指代与僭越导致教育内涵的错位以及对学习之真正本质的忽略。作为人的社会性行动,教育与学习在行动意向及具体行动过程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教育指向对他人成长的促进,学习则指向个体对人类社会意识及生存世界的积极投入与参与。教育和学习总是与特定形态的知识相关联。在不同类型的文化知识领域,学习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基于摹仿的学习、基于对话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人文理解的学习代表着几种典型的学习发生方式。教育行动的实现不外是对学习的促进,针对不同的学习发生机制,教育行动的实现机制也必定有所不同,对此的明辨可导向更为明智的教育行动。
2024 Vol. 63 (2): 160-168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415 KB)  ( 2 )
169 电子游戏使用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
彭 霁 周宗奎
电子游戏使用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日常情境下的电子游戏使用对创造力的影响尚不明确,已有研究在结论上存在分歧,而教学情境下电子游戏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则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支持。此外,已有研究也初步探讨了电子游戏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揭示了认知、情绪、动机三方面的因素在电子游戏使用和个体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从当前研究的成果中可发现,沙盒、解谜和模拟经营这3类电子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创造力。未来的研究应对电子游戏相关变量进行更系统准确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重视对电子游戏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他类型的电子游戏对创造力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开发促进创造力的支持工具或教育类电子游戏。
2024 Vol. 63 (2): 169-178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479 KB)  ( 15 )
179 家庭与学校支持如何影响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的国际比较分析
王 倩 唐一鹏
21世纪以来,创新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创造力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努力的重点方向。基于OECD 2021年发布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全球报告,对比中国苏州与OECD国家参与测评城市的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家庭及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参与本次测评的中国苏州学生在惩罚型父母、亲子关系、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以及创造力自我评价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OECD国家城市学生,而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理解型父母得分上却显著低于后者。学生创造力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与性别差异;家庭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显著,但在具体维度的影响效应上有所区别;学校支持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应当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创造力的发展潜能;重视家庭支持,营造创造力发展的家庭氛围;加强学校支持,提升学生创造力思维品质。
2024 Vol. 63 (2): 179-18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470 KB)  ( 10 )
  编辑部公告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