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63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9-27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
何一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八大成就:城市化高速发展,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发展之后,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为城镇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成就斐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市文化高度繁荣;城镇居民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得到提升。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路径,为全球城市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大经验:一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三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加强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四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4 Vol. 63 (5): 1-18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544 KB)  ( 121 )
19 双向建构与多元生成: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传统再认识
胡宗山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功、传家宝。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调查研究开辟、坚持中国道路,展开社会实践建构;发展调查研究思想,深化调查研究制度,展开理论政治建构。经过百年双向建构,调查研究实现精神生成、价值生成、身份生成和文化生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经验体系、价值体系,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进一步认识把握调查研究规律,传承运用好调查研究法宝,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识变应变,主动求变,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增强干事创业本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2024 Vol. 63 (5): 19-30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443 KB)  ( 34 )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对和平共处的认识
孙泽学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长期方针;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核心;制度自信是和平共处的底蕴;国家富强是和平共处的后盾;和平共处要有危机意识;坚持和平共处形式上的多样性、策略上的灵活性和方针上的求同存异;签订和平条约和建构制度机制是和平共处的保障。上述认识对当下坚持和谐共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指导意义。
2024 Vol. 63 (5): 31-41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23 )
42 “推动高质量的中国农村研究”三人谈
徐 勇 叶敬忠 张 静
2024 Vol. 63 (5): 42-63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1642 KB)  ( 44 )
64 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2004-2023)——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重点专栏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
薛 勤 曾 新
202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通过对2004-2023年“中国农村研究”专栏所载文章的年度发文情况、作者和来源机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该栏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二十年来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作者的来源机构地区和梯队层次分布广泛,其中高校是该领域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作者队伍中既有知名专家,亦不乏青年学者,包罗海内外优秀学者,国际化程度高。借助Citespace进一步分析专栏载文的高频关键词,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中国农村观察》两种期刊对比发现,“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关注时代前沿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和农村改革等重要议题,体现了中国农村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同时,该栏目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田野政治学”为代表的特色成果。
2024 Vol. 63 (5): 64-79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7734 KB)  ( 18 )
80 生命美学视域下道教动物观念管窥
李 裴
动物与人一样,是与宇宙同构的生命,是活生生的灵性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强化和凸现了道教的生命观念。道教对于生命的追求、对于生命困境的突破与超越也由此获得了审美属性,成为一种切身而真实的生命美学体验。以生命美学的跨学科视角来看,在道教观念中,动物首先是“灵异”的生命,比人更加灵活、灵动,具有超长的寿命和变化的能力,还能成为代言神意和引导升仙的重要媒介。其次,动物也是“物化”的生命。人与宇宙万物的同源性以及道教的生态平等观念不仅是人物互化的前提,也为庄子“物化”论带来了全新的诠释,呼应了中国美学的生命主题。第三,动物还是“承负”的生命。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而表现的“承负”观既与道教对“善”的认识密切相关,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显示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体验、道教思想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以及对中华民族伦理价值的强烈认同。总之,动物的生命活动及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进行的生命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了道教的神圣观念、环境伦理与审美情感。在进行宗教秩序建构的同时,道教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关于生命的原则也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
2024 Vol. 63 (5): 80-83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403 KB)  ( 38 )
88 “宽创造力”与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由契克森米哈赖创造力动力学模型引发的探讨
高新民 傅利华
与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反个体主义思潮和“宽”范式的迅速崛起相应,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和观念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宽”范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以具身论、延展论、社会交互论等为标识的创造力理论纷至沓来。契克森米哈赖基于系统模型、心流论和重新解释的熵增原理的创造力理论是其典型形式。它不绝对否认内在的东西的作用,认为创造力不是纯内在的心理能力或现象,而是由内外宽泛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超越于皮肤的现象。要化解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在创造力问题上的争端,必须有辩证的思维,看到创造力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相对于现实存在的创新事件而言,反个体主义的崛起是认知的一个进步,意味着对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
2024 Vol. 63 (5): 88-98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454 KB)  ( 22 )
99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曹胜高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2024 Vol. 63 (5): 99-106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1413 KB)  ( 33 )
107 强力意志者与“昌耀体”:昌耀新诗的叙述主体和诗体建构
杨四平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抒情主体。它们主要是通过“受祭”和“施祭”的“祭祀”方式建构起来的,具有超人般的强力意志,时而以“我”的形象直接现身,时而隐身于“非我”并使之代为发声。与此同时,它们又是通过辨识度极高的、冥想性的、糅合的、史诗性的和青铜色的“昌耀体”得以完成和呈现的。尽管存在诸如“刻奇”之类的不足,但昌耀新诗的强力意志叙述主体与“昌耀体”互为动力、相互塑造、彼此成全,具有充盈的现代性和卓杰的独创性。
2024 Vol. 63 (5): 107-115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1416 KB)  ( 53 )
116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路径反思
王金凤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已有九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整体逐渐呈现难以系统推进的趋势。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体量大,给诗学传播的言说路径带来了挑战;诗歌属性等重要观点的论争、传播史料考证以及史料的现代阐释等问题,亦引发研究路径的反思。首先,本体与现象内外结合的研究路径,反映了诗学传播研究的内外划分理念,尽管这种研究路径对诗歌文体要素的开掘还不足,但其对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可译性、如何译等问题中的文体要素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开端作用。其次,诗学论争与广义式实证的研究路径,体现了对中国新诗西方传播基础理论层面和实证研究的重视,但是也难免会局限研究的问题域,束缚诗学规律的探寻。再次,史料爬梳与散点分析的研究路径,显示了基础性研究路径的基石作用,但是这种在起点上的徘徊也不免会限制研究主体的研究视域及路径思索。接续三种研究路径,进一步挖掘诗学传播与数智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智慧和潜力,探索既有诗学意蕴又有创新性的多元路径,或许能够破解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困局,打开新的诗学研究空间。
2024 Vol. 63 (5): 116-125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464 KB)  ( 36 )
126 义和团运动中的王文韶——兼论庚子年诸政事
郑泽民
义和团运动时期,王文韶是身兼枢、译两署的重臣,亲历亲闻了京中种种纷纭乱象。运动于京、津初兴时,王文韶的态度以韬晦为主,并不公开表态。至庚子年五月下旬,中外开衅已箭在弦上,王文韶终在御前会议上诤言入对。此举使其立时成为载漪、刚毅等保守势力铲除的目标,幸得慈禧、荣禄搭救,才免遭大难。由此亦可见,尽管载漪一派已如日中天,且控制了京畿防务,但慈禧不欲顾此失彼,而是在军机处与军务处系统中施行平衡之策。“西狩”启动之时,王文韶携军机大印艰难追扈三日,才与两宫会合,成为“西狩”前期最重要的枢臣,于维持行在政务、传递行在动态、参与电讯机制建设、主持“户政”及西北赈灾事务等诸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王文韶在中枢与鹿传霖之间围绕夏震武弹劾案、“幸陕”、人事、俄约、回銮等问题上的矛盾,生动凸显了其政治领地意识,以及与盛宣怀的深刻联结,隐约可见“南北之争”的余绪。
2024 Vol. 63 (5): 126-141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532 KB)  ( 62 )
142 胡适与中美《桐油借款合约》考析——基于哥大藏陈光甫文件与胡适日记的比较研究
黄珍德
通过哥伦比亚大学藏陈光甫文件与现存胡适日记的比较,查明具体史事,考析胡适日记的“缺失”内容,可知胡适尽管并未直接参与中美桐油借款谈判,但在关键时刻与陈光甫精诚合作,在策略制定上提供辅助和给予支持,并间接推动美国国务院对借款政策的调整和转变,为借款谈判的成功发挥了独特作用。进一步而言,中美桐油借款谈判实际上体现了国民政府对美国外交双轨并行的策略,即实行双代表体制。这一体制缘于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特别是联邦财政部与国务院在对华援助上的不同立场。在双代表体制下,国民政府“舍外交部而就财部”,通过陈光甫与胡适的共同努力,最终突破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推动《桐油借款合约》的达成。
2024 Vol. 63 (5): 142-153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93 )
154 1942年国民政府对罗斯福总统特使威尔基访华的因应
张燚明
1942年,蒋介石对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访华的态度,经历从拒绝到谨慎邀请再到积极欢迎的变化过程,这与居里第二次访华后,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变化几乎同步。出于对美国军事援华与印度独立的重视,国民政府迎接威尔基访华即是对居里访华未竟问题的延续。但经孔祥熙、王世杰为核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多次会商,形成的《对威尔基谈话时应注意之问题与要点的拟议》并未涉及上述问题。威尔基在会谈中主动抛出军援与印度问题,反令蒋介石措手不及。威尔基访华并未达成实质性成果,这既有“总统特使”与美国驻华使馆之间摩擦的因素,又与国民政府高层准备不力相关。
2024 Vol. 63 (5): 154-165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1474 KB)  ( 36 )
166 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祁占勇
农业强国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具有农业产业强、农业科技强、农业生态强和农业竞争力强的特征。农村职业教育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不竭动力之源。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遵循着经济逻辑、技术逻辑、生态逻辑和治理逻辑的耦合逻辑向度,契合了农业强国的“四强”特征。当然,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的过程还存在着观念束缚、产教脱节、治理分化和生态忽视的障碍,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赋能效果:扭转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共治共享,构建多元治理生态圈;产教协同,打造农业强国产业集群;生态振兴,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2024 Vol. 63 (5): 166-17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526 KB)  ( 46 )
177 本地人身份、地域融入与县中教师的离职倾向
孙 冉 史俊云
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发展陷入困境,优秀师资流失是“县中塌陷”的重要表征及原因。基于中国中部四省的县中教师样本,揭示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现状,考察本地人身份对于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本地人身份有助于降低县中教师的流动倾向,地域融入度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教师的流失倾向较少受到本地人身份的影响。异质性检验显示,教师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在本地人身份作用于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年轻、未婚非本地人教师的流动倾向更强。此外,本地人身份能显著提升县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研究结论对于稳定县中教师队伍、促进县中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4 Vol. 63 (5): 177-188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450 KB)  ( 3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