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6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1-03-27
1
要素市场化背景下乡村治理体制的改革
项继权 毛斌菁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旨在实现要素市场自主流动、高效公平配置,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前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农村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不仅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结构、成员构成及组织和经营体制产生直接影响,也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结构功能及领导和运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构建更加开放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让集体经济独立自主经营、走向市场;进一步理顺政经关系,实现村委会和村集体“政经分开”、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型;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和支部书记“一肩挑”的法律和政策的衔接;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双向开放、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体制一体化,构建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1 Vol. 60 (2): 1-9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363
)
10
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难题
贺雪峰 郑晓园
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开始大量向农村转移支付,为保证国家转移支付落地的安全和有效,国家权力通过监督下乡的形式全方位进入基层。基层治理具有治理对象的具体性、治理事务的琐碎性与不规则性、治理事件的偶发性、治理资源的有限性和基层治理本身的特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自上而下监督所需要的规范、程序和标准化存在矛盾。监督下乡遭遇基层治理特性,形成了当前基层治理的困境。解决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办法是重新认识基层治理实践的特性,调整监督方式,保留基层自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1 Vol. 60 (2): 10-18 [
摘要
] (
290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167
)
19
构建基于发展的新治理型国家论略
吕培亮 牟成文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国家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唯有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发展型政府转型升级,建立市场增进型治理结构,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建立起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鉴于此,中国到了向治理现代化寻求更高更好发展的新阶段,在历史和现实综合考量下,构建基于发展的新治理型国家是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全新的治理型国家样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为依归,集时代特色、发展特色和中国特色为一体,不断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践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使政府、市场、社会在“善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发展;同时,尝试在平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基础上,通过处理好发展与治理、法治与德治、政策与制度和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从治理主体、权源、动力、手段、方式和机制等六大方面进行革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向立足发展、服务发展和促进发展的全新治理型国家迈进。就当前中国治理现状和面临问题来看,构建基于发展的新治理型国家是一种新设想和新探索,亟须不断加以论证和完善。
2021 Vol. 60 (2): 19-31 [
摘要
] (
254
)
HTML
(1 KB)
PDF
(1849 KB) (
312
)
32
基层政府人事激励的类型及其逻辑
杨 华
基层治理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人事激励是关键因素。在基层实践中,有两套激励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是配套式激励和内涵式激励。配套式激励是正式的、制度性的激励机制,它给予具体工作相应的激励资源,从外界刺激工作人员,使他们做出应激反应,进而改变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这套激励机制外在于工作制度,工作不同,激励措施就不同。其优点是针对性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缺点是越到基层,激励资源越稀缺。内涵式激励则是基层为了应对一线治理情境,在配套式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将激励内涵于工作之中的非正式激励机制。它将工作人员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工作中人与事、人与人的有效对接,激活工作人员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基层激励机制,要规范问责和容错机制,增加正向配套激励措施,探索更多积极正面的内涵式激励的形式,规避内涵式激励的负面效应。
2021 Vol. 60 (2): 32-43 [
摘要
] (
257
)
HTML
(1 KB)
PDF
(1763 KB) (
143
)
44
中国式的环境治理:晋升、民声与法治
涂正革 周星宇 王 昆
如何打开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黑箱”,从而剖析我国环境治理机制的内核?基于“官场、市场和公众”环境治理框架,运用2000—2015年的省级数据分析绩效考核、公众诉求和市场法治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环境绩效纳入官员晋升考核显著地改变了地方政府在政治锦标赛下的环境治理模式,2006年后经济绩效对环境治理投入的支撑效应逐渐超过挤占效应,环境绩效对环境治理投入的压力效应与激励效应并存;第二,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但专业有序的渠道效果更显著;第三,市场法治环境的改善显著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环保人力投入。总之,与官员晋升直接关联的绩效考核仍然是我国环境治理的“牛鼻子”,但是公众有序参与和市场法治建设是环境治理长治久安的保障。
2021 Vol. 60 (2): 44-6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2430 KB) (
135
)
61
债务分权影响地方政府预算纪律吗?——基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改革的视角
金荣学 胡晓倩
基于2011—2017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DID模型,识别债务分权对地方政府预算纪律的影响及相关传导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债务分权提高了地方政府预算纪律的有效性。债务分权赋予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自主决策权,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能力。权责匹配的债务治理模式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责任。地方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改善了预算赤字。债务分权对预算纪律的改善效果在转移支付依赖度低和财政自主度高的地区更加显著。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举债决策权,完善地方税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对于提升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水平和改善政府间财政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1 Vol. 60 (2): 61-70 [
摘要
] (
204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08
)
71
论我国公租房使用退出激励机制的立法构建
李克武 聂 圣
为解决承租人普遍缺乏主动退出意愿造成的公租房退出难问题,有必要建立公租房使用退出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承租人主动退出公租房的使用。公租房使用退出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公租房制度改革和住房租赁市场培育政策目标的长效机制之一,是从引导方向发力督促承租人及时退出公租房使用的有益措施,也是完善公租房使用退出法律制度供给的要求。激励理论是公租房使用退出激励机制的理论根据。公租房使用退出激励机制的立法构建应当坚持有效且可负担和经济激励为主这两项基本原则,并在住房保障法律体系中具体化为公租房使用退出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公租房使用退出激励机制具体包括申请退出程序、合理的过渡期、租房补贴和购房优惠、“租转购”等内容。
2021 Vol. 60 (2): 71-81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112
)
82
智能多样性与机器人“无心有智”论
杨足仪 向鹭娟
若以人类的以意向性为根本特点的心灵为解剖智能的“原型实例”,则可说机器人无心,但不能说机器人没有智能。只要将智能的“原型实例”的范围放宽,如考虑到进化算法、群智能算法等所模拟的“原型实例”,就会发现:智能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还能为人类所创造,智能样式具有多样性,并在卫生、保健、通讯、交通、军事、教育等多方面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本领。然而,机器智能要像人类一样地会“计算”和“算计”,就必须突破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意向性缺失”的瓶颈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开意向性之谜、语义之谜,为机器语言翻译、信息整合、文本处理、人机深度对话等应用工程技术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无疑,人工智能的真正的智能化特别是对人类心智的逼近和超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 Vol. 60 (2): 82-88 [
摘要
] (
272
)
HTML
(1 KB)
PDF
(1125 KB) (
195
)
89
生命的算法:论人工智能的现代性话语
徐亚清 于 水
人工智能的语言内核并非直观化的技术样态,而是以“生命的算法”为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人工智能的产生,见证了启蒙运动以来追求成熟、精准的算法以空前加速的方式拓展的过程。生命语词因对风险的惊恐和现代性话语的孕育而成为可能,却因现代性话语所“裹挟”而“飘忽不定”,形成了内在的悖论。自认为保护生命的算法始终无法到达其先验结构所预设的幸福“彼岸”,生命本身却因算法的失控性加速而无法对飘忽不定的风险自我“免疫”。基于此,算法不应与所谓“彼岸”等价挂钩,而是要接纳自身的有限性,内化于对生活世界中真实而非预设的生命中,进而承认在剥离先验结构之后,现代性话语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命题。
2021 Vol. 60 (2): 89-96 [
摘要
] (
287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94
)
97
中国新诗与日本关系的发生
罗振亚
中日关系“逆转”带来的近代留学热潮,留学生短期居住滋生的旅日文化体验,海涅、王尔德、惠特曼、泰戈尔等世界性诗人的作品的日本转译“遇合”,使近半个世纪中的黄遵宪、郭沫若、冰心、田汉、穆木天、冯乃超、胡风等诗人,与日本文学、文化始终保持着时强时弱的“亲缘”关系,并形成了游动于实用和审美之间的双重个性。
2021 Vol. 60 (2): 97-103 [
摘要
] (
143
)
HTML
(1 KB)
PDF
(1376 KB) (
109
)
104
渐行渐远的“同路人”——论杜衡小说创作及文学观
杨迎平 杨 柳
杜衡在参加“第三种人”论争之前,曾是左翼作家的“同路人”。他早年有参加革命活动被捕的经历,文学创作主要写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表现革命者的困惑与艰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杜衡曾深受左翼作家冯雪峰的影响,在思想上倾向革命。但经历“文艺自由论”论争之后,出于话语策略上的考虑,左翼开始有意远离杜衡,之前的朋友们也逐渐疏远他,这致使杜衡的长篇革命小说《再亮些》陷于被冷落的尴尬处境。杜衡终于与左翼作家,甚至与他的朋友们渐行渐远。
2021 Vol. 60 (2): 104-111 [
摘要
] (
397
)
HTML
(1 KB)
PDF
(1283 KB) (
79
)
112
中西交融 取精用宏——中国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马 敏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均发挥了重要影响。在教会大学史研究中,目前亟须打破近现代史与当代史的界限,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认真总结教会大学历史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切实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有特色、高质量办学;二是注重国际化和中西融合;三是注重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四是注重制度建设和营造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
2021 Vol. 60 (2): 112-120 [
摘要
] (
259
)
HTML
(1 KB)
PDF
(1413 KB) (
213
)
121
20世纪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岭南学报》——兼论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本土化
吴义雄
1929—1951年发行的《岭南学报》是私立岭南大学的著名学术刊物,从学术角度反映了这所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化进程。这份学术刊物承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潮流,致力于将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引入中国。她所刊发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中西比较文化研究、华南植物研究和地理研究等方面的群组文章,体现了现代学术多元发展的时代格局。占有最大分量的中国文史研究领域名作荟萃,中国思想史、文学史、政治与经济史、艺术史、历史文献学、汉语言与方言研究等学术方向的作品,体现了以经典释读和文献考证为基础的传统治学路径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相结合之显著特征。岭南文化研究则是该刊最具特色的学术领域。可以说,这份刊物为岭南大学乃至华南学界赢得了日益彰显的学术声誉。
2021 Vol. 60 (2): 121-134 [
摘要
] (
220
)
HTML
(1 KB)
PDF
(2381 KB) (
202
)
135
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蒙应来
2019年10月12—13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既是对1989年召开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首届“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纪念,也是对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总结,更对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提出“再出发”的展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次会议希冀为中国教会大学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拓展出更加宽阔的视野与范围,建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所推进。
2021 Vol. 60 (2): 135-140 [
摘要
] (
248
)
HTML
(1 KB)
PDF
(983 KB) (
415
)
141
宋明理学视野下的杨朱形象
刘固盛 赵 妍
杨朱作为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历史上存在着对他的诸多误解和批评,但理学家朱熹、林希逸以及明代心学传人朱得之等人对杨朱的评价则主要是正面的、肯定的。朱熹明确指出杨朱就是老子之弟子,其学“超然远举”,他视杨朱为老子正宗的继承人,把杨朱放在道家思想史中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林希逸以“自然豁达”来概括杨朱思想的主旨;朱得之则认为杨朱思想“天真不凿”,有“旷达之怀”,于世有益。上述三位儒家学者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杨朱,并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杨朱的为我之学,而从本质上则反映出宋明理学对道家思想的深度认同。
2021 Vol. 60 (2): 141-148 [
摘要
] (
407
)
HTML
(1 KB)
PDF
(1583 KB) (
112
)
149
历史的义理之维——程颐历史观念的层次、方法及流布
王 桢
在以义理为新变的北宋史学思潮中,程颐将历史视作其“天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作为评判史事的首要标准,并以此审视历史大势与臧否人物,使用道德主义展开历史评价。在北宋中期《春秋》学的热潮中,程颐由自身《春秋》学取法,将史学看作经学之延伸,使史学义理化,从而作为格物穷理的来源之一,最终目的是建构儒家理想的政治秩序。在程颐之后,杨时、朱熹、许衡、郝经等人不断完善并强化程颐的义理史学传统,随着理学官学化的趋进而广布全国,深刻影响了宋元时期的历史编纂与史论。而从北宋思想史、政治史转型的视角切入,程颐的历史观念则是个体感知与时代语境结合的产物,在史学理论层面具有创新意义,是其观察历代政治秩序的成果,组成并完善了其思想体系,因而具有多层次的阐释空间。
2021 Vol. 60 (2): 149-159 [
摘要
] (
227
)
HTML
(1 KB)
PDF
(2160 KB) (
114
)
160
人工智能助推学校现代化的意义与可能路径
杨小微,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炙手可热,学校现代化也备受关注,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赋能的关系。技术赋能学校,须应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技术赋能学校,其实质是赋能学习,因而,理解未来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现代化的认识论前提;走向未来学校,可从环境/空间的智能化再造、成长图谱导引下的课程创新、智能渗透全程的教学流程再造、主客体交融的师生主体协同化、大数据驱动下的治理智能化等方面,探寻人工智能助力学校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2021 Vol. 60 (2): 160-169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1746 KB) (
616
)
17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中部塌陷”的审思与治理
洪秀敏 杜海军, 张明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3184位乡村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呈“中部塌陷”特点,中部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数量最为紧缺,资质最为薄弱,工资待遇最低,专业发展支持最少。中部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长期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是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瓶颈,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是中部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桎梏,准入门槛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是中部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主要掣肘。建议完善投入机制,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多措并举补充合格教师,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师管理,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权益保障。
2021 Vol. 60 (2): 170-178 [
摘要
] (
276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367
)
179
我国学校校规建设:政策演变、总体现状以及对策建议
郑 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关学校校规建设的教育政策经历了干预发展、快速发展、规范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演变阶段,校规已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抓手,但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校规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向“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校规建设也应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价值取向,厉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建设路径,将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建设保障。
2021 Vol. 60 (2): 179-188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1649 KB) (
165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