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6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09-27

 
1 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视阈下的村民自治转型——基于W村的实证调查
丁 文 戴 凯
为解决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悬浮”困境,各地农村进行以自治单元下沉为中心的村民自治转型探索。W村的村民自治转型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以“行政村—村民小组—基地”自治单元体系以及“村委会—二团一队N会”自治组织结构为基础,采取以最低协调成本来约束的合作机制,通过嵌入自治规则和程序,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村民自治之有效实现形式;二是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三治融合的建设和明晰各类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等途径,将村民自治纳入乡村治理之中,使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新体系下得以转型,实现了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W村的实践表明,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民自治不应脱离乡村治理而独立发展,应当在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框架下,与其他治理方式相协调共同作用于乡村,从而实现有效的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
2021 Vol. 60 (5): 1-11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10318 KB)  ( 112 )
12 新时代如何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之困?
吴春梅 吴 涵
新时代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之困,要立足于互助的中国式建构,揭示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根脉属性。即通过法理与情理交融的新型互助来探寻解困之道,以期超越传统互助“法理-生人-公域”缺位、现代互助“情理-弱者”缺位的局限,彰显其时代张力;通过以共享共担为基点的普惠互助来探寻解困之策,以无差别的有难有人管、有难有人帮为典型标志,借助互助精神、互助体系和互助共同体来重构农村新型互助网络的价值依归、资源支持和组织基础,推进互助的永续化、普遍化和规范化,让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安全、有价值。
2021 Vol. 60 (5): 12-20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8802 KB)  ( 71 )
21 乡村治理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席赵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唐胡浩 赵金宝
乡村社会不断被卷入到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利益追求日益分化和个体化更为明显,传统互惠互助的共同体网络瓦解,处于原子化的村民个体难以形成集体性行动。在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重塑村落共同体有其必要性。乡村传统文化来源于乡村社会实践又影响着乡村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以其为纽带所形成的村落共同体根基最为深厚,与村民们最为亲近。研究认为应当正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关注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在乡村社会运行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乡民惯习对乡村社会团结的促进力量。通过筛选具有“地方性”特质的传统文化事项,借助诸如传统丧葬仪式所拥有的角色转换、社会联结、回馈调适等功能,能够为重塑村落共同体提供公共场域、认同基础和秩序规范。村落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内部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整合,强化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乡村多元主体共治提供基础性保障。
2021 Vol. 60 (5): 21-33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12624 KB)  ( 43 )
34 习近平的“伟大斗争”论断与中国外交
程又中 赵长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充满变数,地缘政治空间受到挤压,世界经济发展遭遇阻力,全球治理困境亟待破解,等等。基于此,为增进人民福祉、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全球和平发展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在外交领域,遵循这一论断,我们应发扬斗争精神、讲究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1 Vol. 60 (5): 34-42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8253 KB)  ( 108 )
43 权利视野中的城市生命体及其繁荣之道——中国与全球抗疫的观察和思考
袁方成 张园园
伴随着城市文明形态的嬗变,以自然生命体的角度看待城市发展,逐步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视角。生命体中含有的生长发育的权利、更新循环的权利以及城市内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成为城市生命体观察的理论基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各大城市生命体遭受了巨大冲击,传统危机与疫情突发的病变交叠、城市停摆与空间隔离的压力叠加、防疫要求与现实需求的对冲和碰撞,充斥了城市发展的权利危机与人的权利危机。这种危机体系突破了城市内循环的传统边界,形成并放大了传统权利矛盾,与现实城市应激体系构成权利张力。权利张力激发了城市生命体的适应性和应激能力,行政体制、社会组织不约而同地展现其韧性和适应性。由此,从保障和增进城市权利的角度,应提供有效的风险应对、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激发城市生命体的活力,最终迈向城市的复兴和繁荣。
2021 Vol. 60 (5): 43-53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10115 KB)  ( 33 )
54 转移支付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地方策略性征税视角
胡洪曙 梅思雨
基于2008—2017年深沪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省级地区财政、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央转移支付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中央转移支付的存在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提供了合谋的契机,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降低税收努力来谋取地方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实际所得税负。并且,中央转移支付的这种替代效应对地方国有企业实际所得税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侧面说明了相对于其他企业,地方政府的“父爱主义”促使其更有动力与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合谋。同时,反腐败力度、地方财政压力、僵尸企业规模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会影响转移支付对税收努力的替代效应的大小。上述研究通过分析央地政府间信息不对称下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从政企合谋的角度提出中央转移支付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机制,丰富了地方税收努力与中央转移支付间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
2021 Vol. 60 (5): 54-64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9429 KB)  ( 48 )
65 出口贸易、技术效应与企业污染排放——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魏 伟 肖庆兰 谌仁俊
从微观视角探讨出口贸易如何影响企业环境表现,有助于揭开贸易开放环境效应的机制“黑箱”,对新时代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目前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出口贸易与企业环境表现的文献较为有限,其作用机制更是少有涉及。鉴于此,利用中国1998-2012年独特的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库匹配,使用基于倾向匹配的多期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识别出口贸易对企业SO2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并探究传导机制和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出口显著降低了企业SO2排放强度,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相关结论依然成立;出口对不同地区、不同贸易方式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差异性影响;出口可以通过“技术效应”促使企业降低SO2排放强度,并且企业主要通过“源头治理”而非“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实现上述过程。这表明我国贸易开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环境福利效应。
2021 Vol. 60 (5): 65-79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12873 KB)  ( 50 )
80 重新认识价值论的性质
江 畅 左家辉
在我国价值论研究走过了四十年的今天,需要对价值论的学科性质进行反思和检视。价值论作为哲学主干学科之一,研究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揭示价值的本性、本质,以及人类认识和实现价值的规律,阐明价值世界的规定性及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价值论还要为社会提供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回答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价值问题,为人类生活确立价值论原则。价值论可以划分为理论价值论、实践价值论和元价值论三大部分,其使命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最高价值即至善,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并逐渐趋近至善。它为人们提供至善信念,规范和指导人类的价值活动,给社会提供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引领人类不断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世界。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的思辨方法,但也需借鉴其他学科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价值论与哲学家族中研究不同领域常态价值问题的分支学科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2021 Vol. 60 (5): 80-89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9358 KB)  ( 61 )
90 新责任伦理:技术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龙静云 吴 涛
现时代一个尤为显著的事实是,技术已经全面而深刻地融入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技术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但与此目标相悖的是,技术因为其副作用又成为了制约人类过上美好生活的障碍。尽管现时的各种伦理理论为解决技术时代的困境贡献了诸多伦理智慧,但某一种单一的伦理理论很难对人类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完全可行的方案,这就需要进行伦理理论的统合与重构,这就是新责任伦理。新责任伦理的核心是责任,其基本要义是以信念内化责任,以德性驱动责任,以发展落实责任。新责任伦理的维护机制主要包括:制度设计,精神引领,行为规约以及发展方式的变革。
2021 Vol. 60 (5): 90-1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10345 KB)  ( 28 )
10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的法治观及其局限性——以梁启超、胡适、林语堂为中心
董 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在理论层面为法治建设摇旗呐喊、声援助威,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启超、胡适、林语堂。他们态度鲜明而坚定,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即以法治作为医治中国弊病的良药,为建设法治国而鼓与呼。他们一方面揭示出中国社会法治建构的历史因袭与重负及所处时代关于法治在实然层面的种种真相,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性;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法治在应然层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对法治的推崇与想像,带有理想主义情怀。由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现实的复杂性,中国作家对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都存在不足,主要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功利主义解读及其内在矛盾,对开明专制的矛盾态度。
2021 Vol. 60 (5): 101-109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8190 KB)  ( 21 )
110 “红色经典”的流传说明了什么?
樊 星
“红色经典热”的回归引人注目。一方面,很多新时期作家对“红色经典”的推崇表明了新时期文学与“红色经典”的深刻联系,这种联系催生了新时期一批革命史叙事作品的出新。另一方面,“红色经典”中彰显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性的一大特色,使人重新认识“国民性”的丰富与复杂。而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对“红色经典”的改编热也成为弘扬正气的重要一元。同时,如何清理革命年代的文学遗产,并对我国的“红色经典”与外国的“红色经典”之间存在的差距展开研究,是有待进一步展开的研究课题。
2021 Vol. 60 (5): 110-116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6364 KB)  ( 238 )
117 《诗之研究》的翻译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王光明 朱明明
《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以现代美学立场、诗歌“内部问题”的核心关切为特点,曾对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本现代特征非常突出的常识性读本,《诗之研究》为转型时代的中国诗坛提供了新的立场和方法,提供了不同于中国诗话的现代诗学体系和概念系统。《诗之研究》的翻译促进了中国诗学向现代美学立场转变,为“新诗”运动的开展与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诗学从古代“诗话”向现代“诗学”转变提供了理论立场、结构与概念上的参考。
2021 Vol. 60 (5): 117-122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5544 KB)  ( 113 )
123 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中的平民书写与城市伦理
何锡章 张雯君
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小说详细记录了战争状态下的都市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伦理和道德问题。因此,以40年代海派小说为研究标本,能够深入地剖析和透视中国现代都市伦理的发展和演变。从凡人视角、谋生身份、利己主义三种主要类型,可近距离地审视上海都市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伦理、底层生存伦理和功利主义伦理,从而研究中国特殊环境背景下城市伦理的历史变化。
2021 Vol. 60 (5): 123-129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6421 KB)  ( 230 )
130 辛亥革命110周年的审视与反思(笔谈)
罗志田 王 笛 彭 剑 左玉河 朱 英
辛亥革命自其发生,人们就开始对这场革命运动的得失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包括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随后也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不断进取,为维护和拓展革命成果,相继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以及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写下了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系列重要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辛亥革命研究提出“三个百年”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即从过去、当下、未来三个一百年的长时段眼光,重新考察和认识辛亥革命,广受史学界关注。今年时逢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以研究辛亥革命著称海内外的章开沅先生在数月前不幸仙逝,但由其毕生倡导的辛亥革命研究已进入到第三个百年探索的新阶段,将会取得更多新的研究成果。为此,本刊特以“辛亥革命110周年的审视与反思”为题发表一组笔谈文章。这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主题或角度审视与反思辛亥革命,提出了具有启迪意义的新学术见解,相信对进一步促进辛亥革命研究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1 Vol. 60 (5): 130-151 [摘要] ( 420 ) HTML (1 KB)  PDF (20056 KB)  ( 170 )
152 太平洋战争前中国大学校长对美国的通电外交
何卓恩 潘恩源
七七事变后至太平洋战争前的几年内,中国凭借一国之力殊死抵抗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暴敌。为获得国际同情和支援,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对外宣传,中国大学校长联名通电的民间外交努力即为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大学校长联名通电的对象最初主要是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组织,后逐步聚焦美国,呼吁美国对日禁运飞行设备,并以全面制日援华为目标彻底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修正《中立法》,使中国抗战与一触即发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为一体。聚焦美国的通电行动,基于大学校长们对当时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抗战现实需要的敏锐判断,同时与他们的学缘有一定关联。这一系列呼吁既是当时中国国际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战争动员能力提升的体现,亦彰显了大学知识精英的道义担当,对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美国政治经济援助发挥了舆论作用,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一个侧面。
2021 Vol. 60 (5): 152-161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9559 KB)  ( 32 )
162 政治文化场域下的分化和疏离——台湾《中华杂志》终刊原因评析
彭 韬
1963年8月,台湾知名统派人物胡秋原创办《中华杂志》,1993年杂志终刊。《中华杂志》前后横跨31年,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既是台湾社会的“统独”之争及社会动态的重要实录,其本身的命运也随着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而变化。在政治、文化场域内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杂志》以“反独促统”为核心,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持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国际及岛内形势的变化,台湾90年代市场化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以及《中华杂志》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中华杂志》存在的根基发生了动摇,被迫改为季刊,最终走向终刊。但《中华杂志》对两岸关系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其敢于反对霸权主义与“台独”势力,始终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华大义,永远照亮当下,启迪后人。
2021 Vol. 60 (5): 162-169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7151 KB)  ( 69 )
170 灾难教育的含义、机制与策略——基于“反向教育”的思考
罗祖兵
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自信、坚强,勇往直前,懂得人生的价值,亦要让学生学会伤感、怜悯、内心柔弱,懂得生命的意蕴。此二者可分别称为“正向教育”和“反向教育”。灾难教育适合从反向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在此视角下,灾难教育是指通过让学生感受人类遭受的灾难,让其体悟生命的脆弱和人类的无力,借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其同情心、同理心的教育。反向教育视角下的灾难教育,其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体会人类脆弱、无助、痛苦、绝望的一面,进而学会同情、学会关心,感受生命之渺小和人性之伟大;它通过加固基础的方式让学生变得更加坚强,更有道德,使其发展跃进新阶段,进入新境界。灾难教育以“非连续性”的方式对学生发展产生作用,以情感转变为枢纽来带动“应灾素质”的提升,以“返回原点”为策略加固学生发展之基。要在实践中落实灾难教育,除树立正确的灾难教育观念和创新灾难教育形式外,还要善于运用情境体验、想象体验和行动体验等策略,以唤醒学生对他人的怜悯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2021 Vol. 60 (5): 170-177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7672 KB)  ( 75 )
178 自然资源租金抑制了高等教育发展吗?——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陈建伟 苏丽锋 祁 毓
最近30年来,尽管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但是仍然有大量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构建一个描述性理论框架,研究认为,丰厚的自然资源租金将会引起国家财政能力建设的租金偏向,相对抑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不利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利用最新的世界银行发展指标面板数据,研究检验了自然资源租金与高等教育入学率之间的关系,不同模型设定下的回归结果都显示自然资源租金确实对高等教育入学率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更依赖税收以及资本类税种为公共支出融资的低租金型国家,自然资源租金对高等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微弱,反之则负面影响较强且显著。机制检验进一步支持了租金型国家存在的人力资本积累障碍,即自然资源租金不利于物质资本积累和资本劳动比上升,从而降低了与物质资本互补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排除内生性的工具变量回归也支持了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回归也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租金收益可能并没有用于提升大学人均支出水平和降低生师比。
2021 Vol. 60 (5): 178-188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10179 KB)  ( 6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