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62卷 1期
刊出日期:2023-01-27

 
1 价值·路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双碳教育
郝芳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等级文明形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教育着眼促进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主流价值引导、科技成果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产业结构重塑等作用,构成涵养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双碳教育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积极回应双碳目标新要求,构建党政学企联动、职普科教贯通、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等协同推进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生态根基。
2023 Vol. 62 (1): 1-10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1479 KB)  ( 510 )
11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取向
万美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基本立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人文特质和价值取向展现其人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目的,以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为核心彰显其人文本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取向的重要方式。
2023 Vol. 62 (1): 11-19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282 )
20 “遴选赛”:社区治理创新“逐顶竞争”的组织机制研究——基于W市N街道的案例
冷向明 肖 瑶
近年来城市基层政府(街道)职能结构重心由发展经济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治理创新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政绩呈现的重要机制。出于绩效竞争或管理任务完成的考量,通常街道会采取集中全力建设少数“明星社区”的策略,导致治理创新“亮点叠加”现象,因而与国家鼓励以创新推动面上治理绩效提升的初衷相违背。W市N街道通过“遴选赛”组织机制,激励所辖社区在治理创新中“逐顶竞争”,推动治理创新由点到面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鼓励基层治理创新的目标,推动了社区相对均衡发展。研究揭示了“遴选赛”机制的内在机理,“赛马不相马”,创新单位不设门槛、随机选择、机会均等,运用行政赋权、对比择优、资源吸引以及学习增能等四个机制激励社区;讨论了“遴选赛”机制被选择的原因,即主体的认知、平衡的压力、目标的可达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等影响街道的抉择;拓展了“锦标赛”机制的理论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基层政府激励社区治理创新的组织机制的“暗箱”。
2023 Vol. 62 (1): 20-30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1731 KB)  ( 260 )
31 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司法所的现状、困境及其应对——以132个司法所为分析样本
丁 文 程子扬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其基础和工作重点均在基层。司法所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构,承担着指导调解、受委托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参与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组织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协调开展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等职责任务。实证调研表明,绝大多数司法所的组织现状并未达到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尽管司法所已尽可能地形成调适性的工作机制,但其职能呈现与应然之间仍存在较大张力。究其原因在于司法所面临主体异化、职能超载、法治资源冲突、法治权威阙如等法治困境。优化司法所的职能定位、完善司法所的工作机制、树立司法所的法治权威,有利于司法所走出法治困境,以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2023 Vol. 62 (1): 31-42 [摘要] ( 457 ) HTML (1 KB)  PDF (1706 KB)  ( 223 )
43 集成式联结:党组织何以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李华胤
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它体现着国家对基层治理的意志,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便是这一意志的重要体现。共同性关系联结是共同体的本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性治理关系的建构。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宣传、动员、培育、整合、吸纳、服务等机制对共同治理的价值、主体、组织、资源、制度等治理要素进行集成,生成了把多元主体联结起来的治理关系,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以治理要素的聚合重塑社会关系、生成治理关系,进而构建社会治理有机体的过程。集成式联结为我们从关系角度认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2023 Vol. 62 (1): 43-51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133 KB)  ( 121 )
52 文化数字化的多维观察与前瞻(笔谈)
黄永林 宋俊华 张士闪 肖远平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是国家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如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正确引导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文化消费,以数字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刊特约请4位文化研究的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数字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学界智慧。
2023 Vol. 62 (1): 52-69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2595 KB)  ( 387 )
70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
范 周, 孙 巍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变革、新兴技术迭代、智能制造升级、生活方式转变等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进程是拉动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从整体维度、宏观层面深入理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脉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理性分析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制约、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数字监管问题,并循此探察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四大发展路径:一是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二是加速文化数字领域业态革新,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感;三是优化文化数字化发展环境,提升数字监督安全性;四是协调不同主体协同发展,提升数字化建设多元性。
2023 Vol. 62 (1): 70-77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1141 KB)  ( 380 )
78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当代文化产业新型生态圈
傅才武 明 琰
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行业的广泛应用,不但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内容活化”和结构升级,还推动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流通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变革,引发了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反应,而且正在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全新的数字生态圈。这一环境的变化,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由传统类型技术支撑下的“规模扩张”,向数字平台技术支撑下“内涵更新”的转变。21世纪20年代数字信息技术进入元宇宙的新阶段,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生态圈的重建进程,正在改变当代文化产业的演进轨迹,并重新定义当前和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2023 Vol. 62 (1): 78-86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1376 KB)  ( 509 )
87 影响焦虑、学科地位与空间竞争——布尔迪厄对阿尔都塞主义的持久敌视
李钧鹏 许松影
布尔迪厄在超过30年的时间中持久地敌视阿尔都塞主义,但学术界却不断发现其社会学与阿尔都塞主义的相似之处。这种矛盾除了思想本身的差别,还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首先,布尔迪厄对源于阿尔都塞和其他评论者的影响产生焦虑感,而批判态度是其消解焦虑的方式;其次,针对阿尔都塞主义对普通人和社会学所展现的优越感,布尔迪厄从道德和政治角度提出批判;再次,由于阿尔都塞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贬低社会学,却在同一个学术空间中展开相似研究,且对布尔迪厄本人提出批评,因此,布尔迪厄从阿尔都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入手,提出阿尔都塞主义者社会学素养不足等批评。
2023 Vol. 62 (1): 87-107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3110 KB)  ( 315 )
108 以经典化为问题——闻一多的《现代诗钞》与新诗评估坐标重建
方长安
闻一多生命晚期编选的《现代诗钞》,其选录的诗人、诗作,总体而论经典化“成效”不高,但就其所推崇的诗人而言,成为经典的比例却相当大。这一症候性现象,与闻氏取舍新诗的原则、百年新诗经典化特征相关。他一方面以“昨天”视野和古典文学名著标准取舍新诗,承传中国抒情诗“情”的传统,置重抒写家国、人民情感的诗作,选录体现了现代抒情方式的诗作。另一方面,以“今天”观念和外译意识审视新诗,看重那些立足战争语境、表现民主观念且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元素的诗作。《现代诗钞》所选取的大量诗人在后来史述中销声匿迹了,而未选的某些诗人又成为今天公认的经典,构成历史疑案,这背后闻氏选诗的现代性标准与百年来新诗评价尺度及其“经典”观相颉颃,彰显了重建新诗评估新坐标与原则的可能。
2023 Vol. 62 (1): 108-117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198 )
118 “为了农民”与“拒绝农民”——家世观照下赵树理创作之得失
李超杰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到话语实践,赵树理在创作中有意维护农村家庭完整,理解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很近,重视穷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信仰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负担,“有意识地保持农民意识”使赵树理遇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瓶颈,过分倚重民间资源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枯索呆板。加之作家亲眼目睹诸多亲友因失去土地断绝生路,故深陷于农民与土地的胶着关系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创作中出现拒绝农村青年向外发展,以至于希望其世代匍匐在土地上的偏执情绪。赵树理的家世一方面催生“为了农民”的信仰,一方面呈现“拒绝农民”的悖论。
2023 Vol. 62 (1): 118-126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1816 KB)  ( 117 )
127 张恨水“爱情三部曲”对传统小说的改造及其局限
王晓平
张恨水的早期作品典型反映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其中的种种症候。以张恨水早期的“爱情三部曲”为例,作者逐步转变传统章回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三部曲叙事重心由个人到家族再扩大到总体性的社会结构图景,主题由个人命运的悲叹到反映社会上层的腐败,再到表达市民阶层朴素的政治正义观,均显现了作者社会视野的逐渐扩张、观念的不断更新与革新旧文学的持续努力;时代转变带来的观念转化使得作品从“守旧”的旧文体逐渐向“革新”后的新文类演进。但既有的保守心态又使得这些作品无法深究矛盾的社会成因,而仍陷于半传统的小说形态。这表明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叙事内容的现代(性)无法割裂和分离,也对新旧文学的转化和“雅俗之辨”带来新的启示。
2023 Vol. 62 (1): 127-135 [摘要] ( 353 ) HTML (1 KB)  PDF (1480 KB)  ( 247 )
136 场、坝与卫、司——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军政中心与市场中心
赵世瑜
关于清代西南地区集场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自从施坚雅以来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对西南地区的坝子社会,近年来亦有所关注。明代在西南边陲地区一直实行州县与卫所、土司并行的管理体制,虽然自明末至清中叶陆续实行撤卫并县和改土归流的改革,但卫所和土司的影响依然长期存在。从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叙永来看,场的起源不仅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与帝国向西南扩展过程中的卫所、土司有直接关系。卫所和土司往往建立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坝子上,场的发展也首先在这些地方兴起。在此后即清代的发展中,场的发展甚至是代表帝国扩展的政治力量与代表市场化的商业力量相互借力的结果。
2023 Vol. 62 (1): 136-15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2986 KB)  ( 162 )
151 寻找《中国革命之父》作者——一个小人物的辛亥革命
孙 江
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称为“国父”,被毛泽东誉为“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912年4月27日,《展望》上刊登的一篇英文文章就称赞孙中山为“革命之父”,作者Kim Tong-ho。Kim Tong-ho是谁?本文通过对不同资料的解读,最后证明Kim Tong-ho实际上是Kim Tong Ho之误,而后者是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何宽之子——何锦棠。何锦棠自幼目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反对美国的排华政策,1920年曾随美国国会议员团访华,在上海见到了孙逸仙博士。
2023 Vol. 62 (1): 151-157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1543 KB)  ( 266 )
158 论民国时期北京总商会会长安迪生被拘案
朱 英
民初《商会法》实施后商会的社会地位虽得以提升,但20世纪20年代政局动荡,商会开始成为各政派势力渗透之地,导致各种非常态事件在商会中屡有发生。安福系掌控的京师警察厅,因北京总商会不愿听其调遣,捏造罪名将正副会长安迪生、殷文煜双双拘押,随后更不经农商部同意,暗中操纵重选会长和会董,使总商会成为为其所用的工具。被拘押的正副会长虽经审判宣告无罪,但在全国商联会和工商界一再呼吁下,仍不能恢复原职,北京总商会也无法走上发展正轨。此案之发生及其对总商会产生的严重影响,表明商会及其领导人在官厅眼中仍无足轻重,法律的规定与残酷的现实存在极大差距。
2023 Vol. 62 (1): 158-170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2442 KB)  ( 173 )
171 “双减”背景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
付卫东 李 伟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备受关注。对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中小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泛精确匹配法(CEM)解决内生性偏误,研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减”背景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人数略有下降,中小学生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时间和费用基本保持稳定;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够显著改善小学生的抑郁情绪,但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作用不显著;参加校外非学科类培训对小学生抑郁、状态焦虑和积极情绪的影响在城市与农村学生、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间均存在组间异质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参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在城乡、留守与非留守的组间异质性。相关建议为:应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让中小学生的教育更多回归学校和家庭;丰富学校课后活动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加强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3 Vol. 62 (1): 171-18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1152 KB)  ( 472 )
18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接收与改造的启示
李 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教育不平衡性的复杂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对旧公立大学接收和改造的具体方针和步骤,开展了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取得了大的成效,使得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焕然一新。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的基础上, 阐释党对高等学校领导和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可总结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启示:发扬革命传统,在改造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开放包容,在学习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立足中国国情,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
2023 Vol. 62 (1): 181-188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111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