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62卷 2期
刊出日期:2023-03-27
1
“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笔谈·上)
荣新江 卜宪群 冯胜君 王日根 吴义雄 侯旭东 林文勋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全面提升,2022年8—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了“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线上系列讲座,由各成员讲授自己的最新成果与研究感悟,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系列讲座取得了较大的反响,为进一步总结讲座的成果,推动中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经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同意,我们以笔谈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分两期刊发中国史评议组老师们的精彩讲座内容和最新研究。本期刊发的是荣新江、卜宪群、冯胜君、王日根、吴义雄、侯旭东、林文勋七位老师的笔谈以及郑炳林、王利华两位老师的专题论文。
2023 Vol. 62 (2): 1-33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6082 KB) (
483
)
34
西汉政府的罪犯徙边敦煌郡——以敦煌出土文献为中心的考察
郑炳林
西汉政府发配罪犯徙边敦煌郡是一种常态化举措。徙边敦煌郡的罪犯按人员类型大概可分为三种:第一,犯罪之官员;第二,大逆无道罪犯家属;第三,各种刑事犯罪人员。各种类型人员或因犯罪或被牵连而徙边敦煌郡,对敦煌郡的人口增长、经济与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各类人员徙边敦煌,促进了中原先进技术在当地的传播,并且这些文化和技术还通过敦煌继续影响西域地区,从而推动了地区间文化、科技的交流。
2023 Vol. 62 (2): 34-42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133
)
43
从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思想起点、进路和旨归
王利华
环境危机催生的环境史学,5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也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学科体系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理探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基本指引,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以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和生命需求作为思想起点,开展以生命为中心的历史思考;应借鉴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国外先进方法,运用多维立体“生命网络”思维梳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界面的庞杂关系,建立合理叙事论说框架;应以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之道”作为思想旨归,加强环境思想史和生态文化史研究,从本土文化中提取概念话语,凝练思想理论,提升研究境界,彰显中国特色。
2023 Vol. 62 (2): 43-55 [
摘要
] (
160
)
HTML
(1 KB)
PDF
(2207 KB) (
187
)
56
政策试验、迭代学习与治理转型——基于北京市街道管理改革的案例分析
杨宏山 高 涵
政策试验是中国改革经常采用的一项治理安排,它通过构建议题驱动的强化学习机制,为稳步推进治理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政策试验的组织模式,而对试验驱动的政策学习研究较少。从议题学习的视角,构建“迭代学习—治理转型”分析框架来考察,可以看到,政策试验并非一次性的测试过程,而是伴随着连续的迭代学习与知识生产。政策试验中的议题学习可分解为四个阶段:即议题驱动的概念创造、概念驱动的局部试验、绩效驱动的政策更新、议题再建构驱动的迭代学习。成功试验产生自我强化效应,从失败试验中也可汲取教训,推动政策试验走向迭代创新,实现知识的持续获取和应用。在案例研究中,政策试验的迭代学习得到印证:北京经历了多轮政策试验,顺利实现城市基层治理转型。
2023 Vol. 62 (2): 56-64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1315 KB) (
247
)
65
合法性与有效性冲突及其化解:基层公共服务的政策工具选择
彭 勃 杨铭奕
我国基层公共服务采取不同类型的供给形式,可以视为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具体可以归纳为直接服务、基层自治组织运营、购买服务、外来社会组织托管运营以及培育社会组织运营等方式。从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解释维度,政策工具选择有实用型、象征型、应对型与回应型等不同类型。依据政策情境与政策结构的双重因素,在合法性与有效性冲突的条件下,基层在选择工具类型时所采取的相应策略,分别表现为服务吸纳、目标置换与治理响应。为实现合法性与有效性相互促进,应采用回应型政策工具选择,并明晰其关键要素、策略机制与工作路径。
2023 Vol. 62 (2): 65-72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133
)
73
“常青树”路径:可行能力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张必春
居民参与不足是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居民的广泛参与是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当前研究要么从宏观层面探索居民参与的行政运作因素,要么从微观层面分析影响居民参与的个体因素,没有将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结合起来考察居民参与动因问题。从可行能力视角出发,选择参与机会和自主权两个核心变量,通过对参与事务、参与项目、参与团队和参与制度进行分析,针对居民“弱参与”难题尝试提出居民参与的“常青树”路径,促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
2023 Vol. 62 (2): 73-8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1822 KB) (
234
)
81
市场制度的中国探索:以经济社会学为视角
符 平 段新星
基于经济社会学的政治—文化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历程及其实践,着重分析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以及市场竞争过程中塑造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政治—文化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历了初创期、完善期和深化改革期。在市场不断演化的进程中,政治要素与文化要素相互交织,深度嵌入并型构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实践,而中央政府始终作为十分重要的行动者建构着市场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市场竞争的规则与过程。政治—文化机制建构了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分割局面,直接塑造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支配地位形成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完善市场制度上的一个新起点,展现了中国市场治理的独特制度文明,但仍面临革新市场控制观、破除地方保护等诸多重大问题,将是一场持久深入的政治—文化再建构过程。
2023 Vol. 62 (2): 81-95 [
摘要
] (
120
)
HTML
(1 KB)
PDF
(1974 KB) (
175
)
96
产业技术升级对城镇居民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
邓宏乾, 张 妍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以产业技术复杂度衡量地区产业技术升级水平,实证检验产业技术升级对城镇家庭及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产业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将显著增加家庭教育投资,且提高了适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了当地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了挤出效应。产业技术升级致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偏向高技能劳动力,是诱致家庭教育投资以及个人大学教育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2023 Vol. 62 (2): 96-106 [
摘要
] (
69
)
HTML
(1 KB)
PDF
(1510 KB) (
165
)
107
算法时间的考辨与文化否思
全 燕
时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算法嵌入的平台社会产生了新的时间制度——算法时间。算法时间构成了一种新的、强大的时间性,成为人们平台生活的计量器和调度器。从媒介考古学的视野来考察,技术会形成嵌入物质世界的文化干预,内嵌算法技术的计算装置会改变人的“内在时间感”。在算法时间的加速逻辑下,越来越精细的计算模型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事实,与此同时,算法时间的离散机制通过对个性化时刻的强推,结合平台商业目的,制造出符合用户偏好的适当时机。当人们把时间的生产拱手让给算法机器时,就会成为算法时间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环节。增加算法透明度,打破平台资本主义与计算主义文化之间的勾连,是摆脱技术时间操控、重拾多样态时间节律的关键。
2023 Vol. 62 (2): 107-113 [
摘要
] (
103
)
HTML
(1 KB)
PDF
(1157 KB) (
160
)
114
职业化与政治化:抗战胜利后的“国定记者节”(1945-1949)
赵建国
抗战胜利后初期(1945—1949),新闻界举办各种庆典和仪式活动,纪念“国定记者节”,表彰报界先烈,提升职业形象,保卫新闻自由,新闻职业化水准明显提升。借助记者节及其年度盛会,民营报刊和政党报刊表达了政治意味浓厚的职业规划,彰显职业节日和媒介的政治化倾向:《大公报》《申报》和《中央日报》等运用“社会责任理论”,设计职业前途;中共报刊则提出“人民新闻事业”,主张“彻底改造新闻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全面改造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成为中共报刊在记者节的主要职业言说,这预示着新闻政策的彻底转型,新闻界被完全纳入政治轨道,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改造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2023 Vol. 62 (2): 114-126 [
摘要
] (
84
)
HTML
(1 KB)
PDF
(1938 KB) (
122
)
127
沉东京传说:历史记忆的语源迷误
施爱东
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和广东沿海,广泛流传着“沉东京,浮××”的俗语及民间传说,甚至还有指向海边的“东京大路碑”。老百姓总是会将当地某块海域指认为曾经的“东京城”,但是,地质科考却一再证实这些地区并不存在陆沉的城镇。将“沉东京”俗语的流传地标注在地图上,就会发现这是一张宋末“行朝”的流亡地图,此外,明代《闽书》也明确指出了“东京”与宋末行朝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历史与民俗考察可知,“沉东京”其实就是大宋王朝覆没结局的语言隐喻,相关传说则是缪勒所谓“语言疾病”的结果。沉东京传说以及大量的宋帝昺传说,承载着千百年来闽粤百姓对于南宋行朝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他们对于这一段悲壮历史的同情与哀思。
2023 Vol. 62 (2): 127-137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1898 KB) (
265
)
138
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
张桃洲
新诗教育的话题得到过广泛讨论,从教材篇目的争议、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到教育观念的确定、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总结,人们对于何为新诗教育、如何进行新诗教育莫衷一是。新诗教育的困境,除了“应试”指令压抑甚至排挤课堂教学中的新诗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诗教学有“畏难”情绪之外,更在于教学目标、手段的普遍性与新诗文体的独异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稳定性与新诗的不断生成、变化之间的龃龉。有必要从新诗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角度看待新诗教育的功用,近些年研究性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新诗学者参与教材和读本的编写、诗歌刊物对新诗教育的介入等,显示了新诗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实际上,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2023 Vol. 62 (2): 138-145 [
摘要
] (
131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222
)
146
植物的面相:中国古代植物审美的多元风景
丁利荣
在审美活动中,植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将外在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呈现出多元的植物面相。中国古代植物审美姿彩纷呈,意蕴丰富,但其中仍有规律可循。根据植物与社会群体、个体情感和形上世界的不同连接,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建构社会认同感的植物风景,此类植物审美与国家民族的政教性及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感相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其二,彰显个体情感的植物风景,此类植物审美侧重于对个体情志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性;其三,通向超越之境的植物风景,此类植物审美体现了形上追求和终极精神,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植物审美的多重面相体现了物与人的共生互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体现,对植物审美的思考有助于当代社会重建人与自然及人与精神的深层连接。
2023 Vol. 62 (2): 146-153 [
摘要
] (
126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65
)
154
儿童观演进与儿童哲学教育的未来
杨小微 罗 丽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2023 Vol. 62 (2): 154-164 [
摘要
] (
149
)
HTML
(1 KB)
PDF
(1671 KB) (
317
)
165
指向塑造心灵秩序的儿童哲学
徐冬青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学家”作为一个隐喻,预示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批判反思的过程,是在内与外、同一与差异等矛盾中达于自我认同的过程。儿童哲学实践借助于价值秩序、方法秩序、关系秩序的内外塑造作用,达于哲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达于教育生态的重建,达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2023 Vol. 62 (2): 165-170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821 KB) (
162
)
171
儿童哲学:从“科目”到“方法”
程 亮
在学校实践中,儿童哲学常常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目或课程呈现的。对于这种“科目化”倾向,儿童哲学的倡导者主要从学习基础、价值基础、课程基础、师资基础等方面进行辩护,但这些辩护也面临着“工具化”、“专门化”、“综合化”、“结构化”方面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真正发挥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改变这种“科目化”的倾向,将儿童哲学化为尊重儿童、探究观念、深化学科教学乃至重建学校教育的方法。
2023 Vol. 62 (2): 171-179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1272 KB) (
117
)
180
儿童哲学改进学科教学的原理与路径
刘学良
儿童哲学是一种创新性的、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尝试将哲学转化为一种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成长,对于改进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哲学主张将课堂转化为哲学的探究共同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反思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以“做哲学”的方式实现思维与知识的统一,以此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运用儿童哲学改进学科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问题优先代替知识优先;以系统设计代替碎片教学;以真实对话代替虚假问答;以合作探究代替孤立学习。这些措施将有效地改变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3 Vol. 62 (2): 180-188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1403 KB) (
171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