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63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7-27
1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贾 康 郭起瑞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为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难题开辟新路径。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和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农业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政府干预能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作用效果,当政府过度干预时,则会降低这种正向作用。为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释放数字普惠金融潜力;优化政府干预,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4 Vol. 63 (4): 1-13 [
摘要
] (
90
)
HTML
(1 KB)
PDF
(1524 KB) (
162
)
14
多元理性:家户制传统下的农户一家两制实践
周 立 方 平
怎样在实践中把握农户在食物生产上的一家两制?本文在家户制传统下提出多元理性框架,和单一理性的农业经济理论假定展开对话。本文认为,农户理性包含多元向度且相互联系:既依循差序责任,区分“自家人”和“外部人”,进行内外有别的食物生产,“让自家人吃自家饭”,带来“个体自保”,也能进行推己及人的价值权衡,在场域约束与道义反思的互构中,将“外部人”视同为“自家人”,从而“让有条件的自家人吃上自家饭”,促进“社会共保”。基于东亚家户制传统的多元理性,与基于西方农业经济理论的单一经济理性假定的对话,有助于更新农民学研究的认识基础,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发现能够促进食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小农路径。
2024 Vol. 63 (4): 14-28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1651 KB) (
53
)
29
我国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意涵、特征与进路
陈荣卓 杨广西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为我国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引。新时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适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取得显著新成就,为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基层民主的实践范式正在形成,从发展态势、实践过程、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四个方面赋予了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意涵,并呈现出引领性、规范性、广泛性、有效性等基本特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议题,要从顶层设计、政党领导、价值追求、制度完善、城乡协同等五个方面探索现实进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和提供支撑。
2024 Vol. 63 (4): 29-38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1501 KB) (
73
)
39
“创新突围赛”: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组织逻辑
魏 来 李 伟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纷纷涌现,基层政府愈发热衷于“擦亮”治理品牌。本文以一个街道为深度案例,追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探究基层政府将创新实践转化为政绩生产的运作机制,并揭示“创新突围赛”的组织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政府打造创新品牌,是对组织环境变革的回应,围绕目标设置—资源汇集—经验创制形成了一种新型创新运行机制,并呈现出与“晋升锦标赛”不同的注意力竞争、资源最优化以及政绩可视化等多重组织逻辑。本文延展了“印象政绩”的建构机理,提出“创新突围赛”的整合性概念和描述性框架,在经验层面丰富了新的制度环境下基层政府创新行为的微观探讨,在理论层面拓宽了权变组织的适应性逻辑和府际创新竞争的研究范畴。
2024 Vol. 63 (4): 39-51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1618 KB) (
72
)
52
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历史政治学如何走向未来?
黄 晨
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治学研究路径进行归类和分析。而未来处理好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关系的历史政治学,需要在逻辑基础、文献积累、问题意识、史料运用和比较方法五个层面做出改变。这一“宽视野,窄标准”的进路,既有利于借助和运用国内外学界积累的丰厚资源,也有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实践经验,最终发展出普遍而坚实的理论。
2024 Vol. 63 (4): 52-63 [
摘要
] (
58
)
HTML
(1 KB)
PDF
(1558 KB) (
72
)
64
去身实在、代码感知与虚拟母体——人工智能电影之一种
孟 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跃迁,电影语法亦顺应发生变化。相对于人工智能电影中的人形、物形等具身形态,具有终极力量的超级电脑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电影中的去身实在。电影故事围绕人类和具有超级控制力量的电脑系统的博弈展开,人-机系统通过代码感知的数字修辞实现了虚构的现实转向、世界的机器转向和感性的数据转向。去身形态的超级电脑系统是与人类相对而存的虚拟母体,它越过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体边界,具有强大的主体欲望。关于超级电脑系统的人工智能电影是更趋近现实的电影想象,人工智能的主体觉醒彻底消除人类与机器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人机共生,人工智能电影超前捕捉到未来的“世界图像”,并探索其幽微难测的景象。
2024 Vol. 63 (4): 64-70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1471 KB) (
64
)
71
论“人机交互”式数字电影表演——以“恐惑谷”效应为中心
陈 涛
在数字时代的大银幕上,3D建模、虚拟摄影、动作表情捕捉、合成技术、AI成像等计算机CGI技术同真人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银幕形象。这样一种“人机交互”式数字表演,强调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照相写实主义”的“感觉写实主义”美学,也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体验。一味追求“逼真”的数字表演,很容易陷入“恐惑谷”效应的深渊;也有一些影片能规避、利用或跨越“恐惑谷”,实现积极或正面的表演效果。数字时代银幕上的“恐惑谷”效应,彰显了人机交互、融合与协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24 Vol. 63 (4): 71-79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1516 KB) (
118
)
80
自由自适:论孟浩然的交游诗
陈燕妮
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来去城市与山水之间,虽未显达,但声名大振。他受到同时代人追捧的部分原因在于他自由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又在他的诗歌书写中展露无遗。“交游诗”是孟浩然诗集中重要的题材内容,可以从他“交游诗”呈现的“自由之惑”、“自由之问”与“自由之适”,来探求他这种个性的显现。要之,孟浩然的诗歌书写时刻关注自身当下的感受,不假矫饰,更不在意奔走京城和隐居襄阳前后期的行为与意图是否一致。实际上,他的交游书写一直有着“自由之惑”和“自由之问”,但最终在心理上臻于“自由之适”的境界。同时,他的这种个性与诗风影响深远。
2024 Vol. 63 (4): 80-87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1460 KB) (
48
)
88
散文:在与诗的参证互释中推进自身的文类建设——以西方相关的理论文献考察为例
黄科安
西方学界长期奉行“扬诗抑文”的文类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理论毫无建树。相反,人们仍可从大量论诗的文献中,发掘诗与文是如何相互究诘、参证互释,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散文自身的文类建设。其建构范畴涉及散文的文类起源、思维视角及语言形式等诸多面向。而散文诗作为二者跨界而催生的复合体,其内部结构“诸对立物”的互相对峙、质疑、交叉、融合,最终构成一种对立统一而又丰富复杂的极致的艺术形式。
2024 Vol. 63 (4): 88-96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1501 KB) (
37
)
97
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红色文化”书写
王兆胜,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红色文化书写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演进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中国化、现实性、生活化,并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趋势。红色散文重崇高理想信仰、精神高度、品质境界,这在共产党领袖与军民形象的塑造中得到体现,也显示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红色散文要改变固化经典观念范式,从真诚、内在化、感人、反思、自我革命出发进行理解,还要看到阴柔温润的审美风格,特别是“物喻”叙事方式的价值。红色散文有许多内在价值需要挖掘、重审、重估,这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2024 Vol. 63 (4): 97-106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1506 KB) (
42
)
107
文言对接现代性的试验:论鲁迅前“五四”时期的文言写作
汪卫东
鲁迅在开始现代白话文学创作之前,有过前“五四”颇长的文言写作时期,其文言写作是在晚清近代文言的背景上展开的,受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林纾等近代文章家的影响并力图超越,试图用雅正文言对接新发现的文学现代性。其中,五篇文言论文系统阐述文学救亡思路,揭橥“立人”方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深刻的问题意识、复杂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情感将近代文言的论说能力推向极致;《域外小说集》以古雅文言直接对接“异域文术新宗”,对文言直译现代小说的可能性进行了极端试验;《怀旧》则已是用文言创作的现代小说。鲁迅的文言写作兼及论说体和叙事体两类文章体式,在文言论文、文言翻译和文言小说诸方面都代表了晚清文言的最后努力,这一过程充满障碍,但正是这一挫折经验,使其五四时期坚定转向白话文立场。
2024 Vol. 63 (4): 107-114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1471 KB) (
38
)
115
近代日本帝国主义论的本质与流变——以浮田和民的“伦理帝国主义论”为中心
马冰洁
浮田和民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政论家、历史学家,长期担任大日本文明协会编集长及《太阳》杂志主笔,宣传自由主义学说,被视为日本欧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浮田和民的政治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创造的“伦理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浮田和民“伦理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进化论为依据的扩张主义,其核心是以列国协调为前提的“自然扩张”。然而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浮田和民放弃了“伦理帝国主义论”中文明、和平、协商等所谓符合近代伦理的要素,对日本的武力扩张予以追认,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通过分析浮田和民“伦理帝国主义论”的本质与流变可以看出,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理论,虽然运用了立宪主义或自由民主等政治学理念,但其实质始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殖民主义,既无法阻止日本走向法西斯主义,也无法成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真正的源头。
2024 Vol. 63 (4): 115-125 [
摘要
] (
58
)
HTML
(1 KB)
PDF
(1531 KB) (
65
)
126
绕道而行:1913—1914年华尔纳的中国考察
查晓英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华尔纳非常倚重欧洲汉学与日本学界,长时间逗留于欧洲及中国周边区域,在中国内地调查的时间反而极短。考古学校终未建立,乃美国汉学尝试进一步发展时遭遇的一次挫折。
2024 Vol. 63 (4): 126-133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505 KB) (
51
)
134
广东革命政权税收整理问题论析(1917—1926)
孙毓斐
税收是广东革命政权财政改善的基础。广东革命政权税收整理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两次护法运动时期受限于地方军阀,仅对少数税项尝试争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各军阀把持税收,大本营政府真正控制的税源只有部分盐税、印花税、常关税和广州及其附近县域的杂税;随着广东军政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统一税收,并进行税政改革、开征新税,税收收入不断增长。广东革命政权的税收政策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特点,并在革命进程中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央集权属性的税收体系,税收能力极大提升,为出师北伐提供了财政支持,也为后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政策提供了历史经验。
2024 Vol. 63 (4): 134-145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1561 KB) (
59
)
146
书写母亲的历史——二战后日本国民历史学运动与妇女史的实践
杨 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左翼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尤为重要。由马克思主义史家石母田正领导的国民历史学运动便是一例。这一运动倡导知识分子协助民众,书写工人、农民等民众的历史,进而重构日本历史的主体。在国民历史学运动中,妇女史书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母亲的历史”的书写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通过书写母亲的历史这一史学实践,国民历史学运动从立场、方法、资料等多个维度拓展了日本近现代史学发展的空间。
2024 Vol. 63 (4): 146-157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1545 KB) (
45
)
158
“鉴定—欣赏”:教育评价范式的双重结构及其实现——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罗祖兵 韩雪童
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教育评价应当是由“鉴定性评价”和“欣赏性评价”组成的双重结构。鉴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素质按照预先设定的指标和标准进行评定,重在发现学生素质的不足,以“补短”推动“全面发展”;欣赏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建构指标和标准并据此进行评定,重在发现学生素质的优势,以“扬长”促进“个性发展”。二者各有优劣,既不可彼此取代,亦需要相互补充。当前,“鉴定”几乎成为教育评价的唯一范式,评价改革基本集中于“鉴定”内部的评价内容调整,学生的个性潜质和特殊才能很难有机会被发现,更谈不上培养。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评价亟须从鉴定性评价的单一范式结构转向“鉴定—欣赏”性评价的双重范式结构。具体策略包括:确立注重特长的人才观,构建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善用彰显个性的评价方法和提供专业且过硬的评价保障等。
2024 Vol. 63 (4): 158-168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1534 KB) (
35
)
169
“脱域”:在线教学空间的虚化与跨时空重构
杨芊芊 林小英
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在线教育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民族志的方法呈现学生视角下不同教学形式的在线学习场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发现,在线教学所附生的虚拟空间突破了高度同质化的物理空间的无机束缚,并赋予个体时间掌控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弥合了计划时间与自我主体时间的断裂,使得教与学可以实现跨时空重构。在线教学不断重构教学空间的同时,如果不能兼顾避免个体层面的“脱域”,可能会导致教学空间的虚化;而教学空间的虚化可能会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转换为片面强调学生自主的个体主义式学习,未来有待新技术赋能空间建设以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和存在结构,应回归以彰显“人”的属性为本的价值取向。
2024 Vol. 63 (4): 169-180 [
摘要
] (
52
)
HTML
(1 KB)
PDF
(1548 KB) (
95
)
181
倚数字时代之利器: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许丽梅
在数字化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内”“外”紧张有所缓解,但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困境。在学术空间仍显不足、专业编辑依然不可或缺的情形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将高效、快速的优势最终传递到作者与读者那里;杂志社主体性的被消解,也导致了读者与编者关系更深的撕裂。建立能够“一键发布”的单篇出版的数字平台,也许是充分转化便捷、灵活、实时的数字化技术的“福利”,化解“内”“外”紧张困境,实现综合性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要确保数字出版成果的权威性,坚持数字出版物的高质量标准,建立杂志社发挥自主性的出版平台,加强监管、优化创新评价系统。
2024 Vol. 63 (4): 181-188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1467 KB) (
32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