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6年 55卷 4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论文
论文
0
大数据国际政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吴 江 张小劲
近年来,随着数据挖掘算法和新数据库的不断引入,大数据国际政治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在暴力冲突研究、反恐研究、国际政治传播学研究以及公共外交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大数据与国际政治研究的结合可以在事件预测与辅助决策、微观理论和中层理论研究,以及宏观理论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得以实现。然而,大数据国际政治研究也必须应对数据和算法的不完善性所带来的挑战。大数据国际政治研究的未来方向不仅仅是加强实际应用,而且更应该侧重完善学科的理论建构。为此,应开发新的数据源,倡导多种研究方法的协同运用,大胆创造新的算法-数据实体,建立新的研究合作机制,并积极运用可视化技术。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超越工具理性: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反思
涂一荣1 鲍梦若2
日益强烈的改革需求与成效甚微的改革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从理性视角审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关键举措与主要特征,可以发现现存困境的内在原因是政府改革取向中强势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导致理性关系失衡,从而使改革中手段与目的、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价值割裂。在实践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差别待遇与公民平等权的冲突、有限流动与统一市场的矛盾、常住人口与户籍城镇化的落差。突破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困境,要超越工具理性主导,重塑和彰显价值理性,保持政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协调改革成本与收益、均衡效率与公平、统一表征与本质。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41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中美关系中的以色列因素
刘从德 刘玉高
以色列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后方渠道”,中以关系的曲折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西方学者看来,中以联系渠道中最迷人的就是以色列的农业和武器技术,而国际社会的种种猜测和想象使美国对中以联系极为敏感,时常指责以色列向中国输送高科技是非法的“错误行为”,实质而言,美国始终坚守“冷战思维”,意欲对冷战后阻挡美国全球霸权目标实现的中国进行“遏制”;面对美国的压力,以色列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它要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建立“自尊”;而另一方面,独一无二的美以特殊关系及自身的地缘政治需要又迫使它不得不最终屈从美国的压力。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31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其集体行动风险
徐晓军1 胡 倩2
本文运用戴维斯J曲线理论模型,在梳理总结近几年失独群体在集体维权行动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及政府对此的回应基础之上,认为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水平较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政府回应的能力水平较低且呈缓慢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可能导致失独群体产生强烈地相对剥夺感,进而积累较高的集体行动风险。因此,只有降低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提升政府回应失独群体的价值能力,才能降低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集体行动风险。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5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开放空间会议+”: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
陈伟东 张继军
社区社会治理的技术缺失和机制缺乏,导致社区社会治理陷入技术困境和能力困境,治理效能自然不高。开放空间会议是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开放为理念的会议模式,它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自然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技术,不是一种硬技术而是一种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为使开放空间会议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复合型的公共功能,从开放空间会议走向“开放空间会议+”,它是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也是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可发挥众多公共功能。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土地财政依赖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于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陈淑云 曾 龙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推动城市经济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以财政自主作为土地财政依赖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关系研究的视角,基于2003-2013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财政自主影响下的土地财政依赖抑制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且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与城市类别差异性,东部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与财政自主性较强的城市,其土地财政依赖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抑制作用均相对较小。因此,减少土地财政依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加以监管并且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等是避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下降的必要举措。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经济转型语境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雷江梅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意义上的道路,也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追求探索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道路以自身经济崛起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与改变;中国道路以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成就重塑了社会主义的世界形象;中国道路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扩展与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的实现
左亚文 吴朝邦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16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
戴圣鹏
文化是人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产物,换句话讲,它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呈现。作为以思想、观念、精神等等形式存在的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同时还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习惯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与作用,是文化具有现实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化,是文化发挥其社会规范功能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反映。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42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社会主义研究的两个新视角
秦在东
本文主张从曲折分析和质量分析两个维度客观而理智地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的各种困境,直面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困难事实。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困难事实与资本主义危机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曲折是实践方式的曲折。在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不仅占据着世界文明的重要地位,而且成为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智慧资源。没有社会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不会出现今日这般繁荣。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中,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未来,都不同程度地吸收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和社会主义的成果资源,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往所有进步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一切具有全人类价值的进步思想都得到最彻底和最科学的价值转换。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精神质量还将继续转换出巨大的能量,并成为未来人类智慧的主体因素。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共八大对中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岳 奎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道路的一次重要实践,八大设计的以加快建设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经济发展之路,以扩大民主依法治国为目标的政治发展之路,以加大投入繁荣文教为路径的文化发展之路,以加强团结促进和谐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之路,其目的都是调动一切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和理论支撑,中共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对当前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8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现代诗与古代诗接受的差异性探究
陈仲义
文言诗的审美规范超常稳定,十分吻合国人相应的接受心理。然而,现代诗与文言诗已然出现两种“不同制式”的分野,前者的“流变”趋势,不断解构着后者的恒态与固化。总体上说,古代乡村,自然田园模式不断遭遇现代都市模式的“蚕食”,在题材、主题、意蕴、结构、节奏、语言、句法、手段诸方面都受到明显冲击。从差异性出发而非固守同一性观点,或许更能深入体悟新旧诗歌在文本接受上的“裂隙”(有些时候甚至不可通约),理解其间差异性。在比较不同“纹理”的基础上,清理接受的惯性与陈旧观念,采撷新的现实经验,进而调节现代新诗的接受心理,形成新的审美规范。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爱的异托邦——张爱玲的《爱》论析
王 毅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用了她偏爱的参差对照手法,也蕴含了她一贯的价值取向,即在乱世中对人生安稳与和谐的追求。从文学空间学意义上看,《爱》这个故事既是博尔赫斯笔下的阿莱夫那样聚集了空间中所有点的一个点,是后来福柯意义上的异托邦,也是浓缩了张爱玲写作技艺的一个点。所以,张爱玲关于“爱”的体认与书写,既不真实但也并非虚假,而是处于真实与虚构之外的第三空间。这可能恰恰是张爱玲《爱》的真正价值以及这个短小的故事如此受读者喜爱的真正原因。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1980年代选本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以1980年代短篇小说选本为例
徐 勇1,2
“经典的构成”与时代社会的变动及其现代性的逻辑息息相关,就选本编纂所涉及的八十年代文学经典化问题而言,其不仅表现在通常所谓的作品的经典化上,还表现在经典作家的确定、文学思潮的建构等几个方面。选本编纂不仅仅是在“选”“编”作品,其实也是遴选作家和构造思潮。特别是争鸣性作品选,就其所制造的经典而论,这是一些“开放式的经典”,其“经典性”正在于“相关性”属性的构造,以及因此而开创的话语敞开的空间,为各种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提供了多种可能,其“经典性”往往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很快消失。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18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儒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何晓明
儒学的时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尺子,一根线,讲究的是“联结”功夫;而空间维度研究,是一把刀,需要的是“切割”手段。无论联结或切割,其实都是一种学术建构。研究者境界的高下、襟怀的宽窄、识见的深浅,往往通过这种建构体现出来。儒家基本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品格是“和而不同”。儒学的时间维度的研究,重在说明“和”,而空间维度的研究,重在说明“不同”。这“不同”,应是特定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遗存与学人“心力之为”的有机结合,而非儒者个人或派别简单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方位归属。儒学的空间维度研究,必须同时参照时间维度的因素;另一方面,儒学的时间维度研究,也必须同时考虑空间维度的因素。从学界的既往成绩看,相较于时间维度,儒学的空间维度研究,尤须小心谨慎,以避免主观化、简单化、模式化的弊病。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5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论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
关万维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圣”的判断,从对不道君主的否定到对能臣的否定,从对“势”的否定和对人伦的绝对肯定,尤其是从对豪杰之民的肯定到对文王绝对作用的否定,其政治价值观已经超越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民权”思想特质。荀子虽然在儒家理想与法家的手段之间出现徘徊,但政治价值观的立足点在于民是可以肯定的。在如何通向理想政治的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深刻的矛盾是,恢复周礼至多只能恢复文武之道,并未能达到尧舜之治;孟子推行先王之教,推行德政,在战国中后期功利主义的大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荀子想摆脱孟子方法论上的苍白,借鉴的却是法家政治手段,开创了古代中国社会“儒法互用”的先声。孔孟政治方法论上的疏空,虽然留下阐释空间,但得出儒家有“专制倾向和权威主义”或“开明专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史料基础的。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361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老子》的养生思想——以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京大学藏竹书为中心
池田知久 (曹峰 译)
《老子》的养生思想,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通过对作为根源之“道”、“德”的把握,或者通过达致与“道”有密切关系的无知、无欲、无为,来实现养生思想所企求的“长生久视”。第二,基本上不把个人生命、身体的保护与天下统治权的获得视为矛盾、对立的关系,认为养生和政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对待、相互交错展开的关系。《老子》中进而萌发出一些领先时代的新的养生思想。例如,对养生予以极高的评价,把养生看作是最高的最终的人生目标。此外,虽然《老子》养生思想几乎都说的是“养形”亦即生命、身体的不老长寿,但其中也提倡以灵魂、精神在死后继续永存为内容的养生即“养神”。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以吉田神道为例
孙亦平
日本“中世神道的集大成者”吉田神道通过吸收老子有关“道”为宇宙天地之大元思想,从本体论角度来构建神道宇宙观,在将国常立尊奉为宇宙的唯一宗源神的同时,更强调了天照大神的至上性。吉田神道借鉴道教的生命观,倡导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身心兼修。吉田神道吸收道教的“天地人三元”思想而形成“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思维方式。吉田神道运用道教的斋醮与符咒,展现了神宫神社和神道祭祀的权威,促使神道教摆脱“神佛习合”的传统,成为国家神道的思想渊源之一。吉田神道在室町时代盛极一时,到江户时代依然有很大影响,与其以神道为本,通过借鉴与吸收道教因素而进行理论建构有一定的联系。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70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回顾与展望
黄 斌 汪 栋
2000年以来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经历“以县为主”和“新机制”两次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生均投入持续上升,经费分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本文就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当前义务教育财政依然面临着地区间投入差距较大、缺少科学测算的生均标准成本作为拨款依据、转移支付缺乏激励、政府间支出职责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中央政府应以充足投入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财政的发展目标,推动中小学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科学测算生均标准成本,适度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义务教育支出职责,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保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论儿童身体体验的特征和认知价值
伍香平
身体不是呆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是与知觉合一的整体。现象哲学家们对身体的研究与对身体体验的阐述,为进行儿童身体体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因其自身身体发育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性而呈现出身体体验的特殊性,进而表现出“自生-原发性、直接-亲历性和自我中心-认知迁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儿童自我发展的认知价值息息相关,蕴含着以身体发展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价值。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293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非伦理行为的“近墨者黑”效应——道德推脱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的作用
文 鹏 陈 诚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2016 Vol. 55 (4): 0-0 [
摘要
] (
786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